妊娠糖尿病对疾病及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7.77 KB
- 文档页数:2
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作者:陈芬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9期[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 2012年3~12月于我院定期产检的孕妇,葡萄糖筛查确诊为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组)140例,妊娠期糖尿病(GDM组)99例,选择同期住院无合并症的正常孕妇20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GIGT、GDM和正常孕妇的母婴结局。
结果 GIGT组和GDM组孕妇中妊高症、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及产前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围生儿中低血糖、巨大儿、感染、新生儿窒息、畸形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GIGT与GDM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相似。
结论 GIGT和GDM均影响孕妇及围生儿结局,导致母婴近期远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对所有孕妇及时进行糖尿病筛查,及早发现、治疗,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能有效地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耐量受损;母婴结局[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158-03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母婴健康有较大的危害。
GIGT指早期血糖稳态的改变,是介于正常血糖和GDM的中间状态或过渡阶段[1]。
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代谢异常,对GIGT和GDM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减少母婴并发症。
本文将我院住院分娩的GIGT及GDM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产妇2 886例,孕前均无糖尿病史或其他严重合并症。
于孕24~28周行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结果异常者行口服75 g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共筛查出GIGT孕妇140例(GIGT组),占4.85%,GDM孕妇99例(GDM组),占3.43%,随机选择同期住院GCT正常且无合并症的正常孕妇200例为对照组,三组一般资料见表1。
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的干预治疗及母婴影响结局【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病例,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组间比较,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结果:2组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的筛查是诊断的前提,早期规范化的治疗,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28-01妊娠合并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出现,或妊娠前为隐性糖尿病、妊娠后发展为糖尿病的情况。
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1%~5%[1]。
属高危妊娠,对母婴均有较大危害。
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对所有孕妇于24~28周进行糖尿病筛选,但孕产妇糖尿病的临床过程较复杂,至今母婴死亡率仍较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以2000年1月~2011年10月间住院确诊的136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与对照组比较,分析gdm干预治疗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0月间住院确诊的136例gdm孕妇,年龄25~38岁,孕次2~4次。
初产妇116例,经产妇20例。
将在门诊24~28周进行筛选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并经过规范化治疗,血糖水平在正常值范围的87例作为治疗组1,将已发现并确诊,但未按照门诊规范治疗以致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的59例作为治疗组2。
随机抽取同期常规检查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的孕妇12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3~34岁,孕次1~3次。
初产妇105例,经产妇15例。
均在孕24~38周经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诊断为正常。
三组孕妇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方法与诊断标准1.2.1 孕妇于24~28周行糖筛查,有的第1次糖尿病筛查阴性,但以后的检查中仍有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孕妇于32~34周作第2次糖尿病筛查,其结果≥7.8 mmol/l为异常,遂行口服葡萄糖(75 g)耐量试验(ogtt),按美国国家糖尿病资料组(nddg)的标准,如孕期发现2次空腹血糖≥5.8mmol/l,或口服75 g葡萄糖试验中,空腹及服糖后1、2、3 h 共4次血糖值中,2次分别达到5.8 mmol/l,10.6 mmol/l,9.2mmol/l,8.1 mmol/l者为妊娠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血糖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5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孕周≤36周确诊)作为观察组,5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孕周≥36周时确诊)作为对照组。
两组产妇确诊后均实施同规格糖尿病治疗,对照组血糖控制不佳,观察组妊娠早期确诊后即刻实施血糖控制,最终达到血糖控制目的。
观察比较两组妊娠结局。
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羊水异常、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8.00%、12.00%、12.00%、4.00%、10.00%、2.00%,均低于对照组的54.00%、40.00%、44.00%、24.00%、44.00%、16.00%,差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早期确诊后尽早实施血糖控制,可有效减少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糖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妊娠期糖尿病是临床产科常见的妊娠期综合征,目前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为6.6%,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危害母婴安全[1]。
因此,提高孕产妇的血糖控制意识,对其实施积极有效的血糖控制干预对策对保障母婴安全、提高母婴生存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本研究就血糖控制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作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产科2015年1月~2016年9月妊娠早期检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孕周≥36周时于本院产科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5.67±4.61)岁;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5.47±4.41)岁。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所有产妇均符合《妇产科学》[2]中相关妊娠期糖尿病诊诊断标准。
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FPG)≤5.6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6.7 mmol/L。
妇幼健康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冉腊英 (铜仁市妇幼保健院,贵州铜仁 554300)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55例孕24周后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为病例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55例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比两组孕妇妊娠结局。
结果 病例组顺产率低,剖宫产率高;孕产妇发生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早产、子宫收缩乏力概率高;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发生概率均高,对比对照组,P<0.05;病例组产后出血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剖宫产率、孕产妇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并发症均增加。
如孕早期及时给予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可增加孕妇对妊娠期糖尿病的了解和预防,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妊娠期糖尿病(GDM)指的是妊娠期间首次出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在妊娠孕妇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属于妊娠期女性特有的一种并发症,对孕产妇、新生儿健康均可引起不良影响。
一般情况下,妊娠期糖尿病会引发胎膜早破、早产、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窒息等,应尽早诊断以及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本文选取55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以及55例妊娠未发生糖尿病的孕妇,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门诊行产前检查并诊断为GDM的孕妇,常规行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
于2020年1月~2020年7月分娩的孕产妇中选取55例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为病例组孕产妇,年龄17~41岁,均龄(29.2±6.5)岁;分娩孕周最大是42周、最小是33周,均(30.2±5.6)周;初产妇、经产妇分别是30例、25例。
另外,同期选取55例妊娠未合并糖尿病孕产妇为对照组,年龄21~39岁,均龄(29.1±2.4)岁;分娩孕周最大是40周、最小是35周,均(30.1±2.6)周;初产妇、经产妇分别是31例、24例。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疾病及母婴健康的影响分析作者:黄桂凤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对疾病及母婴健康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的妇产科2009年3月-2011年4月接收的7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就妊娠期并发症、围产儿预后及分娩方式与65例妊娠未合并糖尿病孕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妊娠合并糖尿病组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感染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外(P0.05)。
围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上,NRDS、早产、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等对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分娩方式上观察组顺产为17例,剖宫产57例(70.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关键词】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围产儿;预后妊娠合并糖尿病多指孕妇孕前已有糖尿病,区别于妊娠后首次糖尿病发现或发病,前者为妊娠期糖尿病,而后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婴危害大,如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早产、新生儿畸形、新生儿低血糖等,及早诊断,科学治疗影响重大。
本文对7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与65例妊娠期未合并糖尿病样本就孕期并发症、围产儿预后及分娩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3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收治的7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作为观察组,年龄20-38岁,平均28.7+1.1岁,其中初产妇47例,经产妇25例。
再选择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妊娠期未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65例,年龄21-40岁,平均27.3+2.0岁,其中初产妇38例,经产妇27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等隐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断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乐杰教授主编的《妇产科学》(第5版)诊断标准。
1.2.2 孕期治疗观察组住院期间进行饮食调控和血糖监测,其中血糖控制在空腹3.3-5.5mmol/L、餐后2h4.4-6.7mmol/L、睡前4.4-6.7mmol/L、三餐前3.3-5.8mmol/L。
□预防保健/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130·2020年第4卷第3期2020 V ol.4 No.1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谭蔡萍(惠来县惠来荣康医院妇产科,广东揭阳 515200)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惠来荣康医院收治的113例已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妊娠期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8例)和普通组(45例)。
对两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孕妇的母婴结局。
结果糖尿病组孕妇羊水量过多、剖宫产、产后出血、胎儿体形过大、早产儿的发生率高于普通组(P<0.05);糖尿病组孕妇妊娠次数、孕前BMI、产前BMI、妊娠期体质量增幅水平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均高于普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次数、妊娠期体质量增幅、糖尿病家族史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4.083、3.124、2.095,P<0.05)。
结论相比于正常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其母婴结局相对较差,需针对妊娠次数、妊娠期体质量增幅、糖尿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进行妊娠期干预,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对实现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母婴结局;危险因素;新生儿中图分类号:R2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0.03.0130.02妊娠期经常会出现各种合并症,对孕妇的妊娠结局造成消极影响,其中妊娠期糖尿病是妇产科临床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妊娠期糖尿病指孕妇在妊娠前并未患有糖尿病,但孕期指标检测时发现体内糖代谢功能异常,不利于孕妇分娩[1-2]。
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我国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人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若没有及时接受治疗,会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7月~2011年3月收治的4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收治的40例正常妊娠产妇的资料作为对照,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妊高症、胎膜早破以及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母婴并发症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妊娠合并糖尿病能增加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产前要严格控制产妇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母婴并发症血糖治疗中图分类号:r714.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26-02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妊娠期糖尿病(gdm)以及糖尿病患者妊娠,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人身后才发现或者首次发现的糖尿病,占妊娠合并糖尿病的80~9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饮食结构的调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gdm对母婴的危害较大,如何早期有效治疗并维护gdm患者母婴健康成为围产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介绍gdm对母婴的危害,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7月~2011年3月收治的4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收治的40例正常妊娠产妇的资料作为对照,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在22~43岁之间,平均(29.7±4.5)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7例;对照组年龄在21~42岁之间,平均(30.3±5.2)岁,初产妇30例,经产妇10例。
两组产妇在年龄、分娩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监测胎心、胎动的同时监测血糖值,并尽量延长孕周,不足36周的在内科治疗,>36周的进入产科,对观察组产妇进行控制饮食及胰岛素治疗,在分娩前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肺成熟,降低孕妇低血糖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率[2]。
DOI:10.16658/ki.1672-4062.2023.18.113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疗效与安全性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王霞平遥县人民医院产科,山西晋中031100[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产妇应用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9月期间在平遥县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GDM产妇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单药组(33例,门冬胰岛素治疗),联合组(33例,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治疗),观察记录两组血糖变化、胰岛素水平、母婴结局,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hour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水平均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FPG达标、2 hFPG达标、FPG和2 hFPG均达标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自然分娩率为72.73%显著高于单药组的4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药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4.24%)高于联合组(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GDM患者,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能更快的使患者血糖达到理想的标准,自然分娩率更高。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母婴结局[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3)09(b)-0113-04Study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sulin Detemir Combined with Insu⁃lin Aspart in the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Its Impact on 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sWANG Xia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Pingya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Jinzhong, Shanxi Province, 0311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sulin detemir combined with insulin aspart in the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Methods 66 GDM women who gave birth in Pingya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from July 2021 to Sept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concealed number random method, 33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single-drug group (treated with insulin aspart) and 33 patients were combin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insulin aspart+insulin detemir).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data on blood sugar changes, insulin levels, and maternal and infant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glucose control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G),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single-drug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ime for FPG to reach the target, 2 hPG to reach the target, and both FPG and 2 hPG to reach the target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single-drug group, the differenc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natural delivery rate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as 72.7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48.48% in the single-drug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in the single-drug group (24.24%)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9.0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sulin detemir combined with in‐sulin aspart can achieve ideal blood sugar control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GDM, and can bring patients' blood sugar to the ideal standard faster, and the natural delivery rate is higher.[作者简介]王霞(1979-),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产科及相关疾病诊治。
盐酸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对妊娠结局和新生的作用分析【Summary】目的:以临床中妊娠期间并发糖尿病的孕妇为本次研究对象,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进行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效果与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对象均为2017-2019年期间我院妊娠期糖尿病孕妇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48)与对照组(n=50);对照组使用注射门冬胰岛素单一药物治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对比分析期间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新生儿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均<0.05)。
结论:盐酸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可调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水平,优化母婴结局。
【Keys】妊娠期糖尿病;盐酸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妊娠结局在怀孕周期中,孕妇发生糖尿病的机率较高,因为在整个妊娠周期里产妇为了满足胎儿及自身营养需求摄入了高能量饮食导致肾小球负担过重从而在处理糖类物质期间吸收率减弱,造成大部分孕妇糖尿骤增。
妊娠期发生糖尿病是较为严重的不良疾病,除了影响自己的健康外,还会影响胎儿的健康,所以在临床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对患者做好相关随访及管理工作[1]。
现阶段,该疾病一般以胰岛素治疗为主,但取得的临床效果有待加强;二甲双胍作为提高胰岛素治疗效果的药物应用较为普及。
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采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后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调节情况,并分析其联合应用可否改善妊娠结局及是否对母体及胎儿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本研究对象均为2017-2019年期间我院妊娠期糖尿病孕妇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48)与对照组(n=50)。
本次纳入的研究对象均达到了妊娠糖尿病相关的诊断标准,既往其他方式干预治疗后效果不够理想者;均为首次生产;排除二胎及以上的产妇,合并甲减、甲亢等相关疾病患者。
实验组中年龄分布最小22岁,最大32岁,平均(28.52±0.52)岁;对照组中年龄分布最小21岁,最大32岁,平均(28.92±0.48)岁,两组资料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