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格式:ppt
- 大小:11.84 MB
- 文档页数:24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位叫俞伯牙的人,他在弹琴方面很有天赋,他的琴声高妙,优美动听,但是能听懂其中韵味的人却没有。
有一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
船走到一座山下时,突然下起了雨,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脚下,在船舱里弹起琴来。
正当他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中时,忽然看到江边有一个樵夫,心里一惊,弹断了一根琴弦。
这位樵夫正是钟子期,不管伯牙弹奏什么曲子,他都能听出琴声所表达的意境。
俞伯牙为自己遇到了知音而高兴,请钟子期喝酒。
两人约定来年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约。
他在江边弹奏一曲又一曲,却没有等来钟子期。
伯牙四处打听才知道,子期前不久得病去世了。
去世前,子期让家人把他葬在江边,他还要听伯牙的弹奏。
俞伯牙很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悲伤的弹奏了《高山流水》。
弹奏完,伯牙将琴摔碎了,直到去世也没有再弹过琴。
1 / 1。
警世通言译文
以下是《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段的译文:
从前有个俞伯牙,那可是个弹琴的高手。
有一回他坐船出去溜达,正赶上八月十五呢。
这船走到一座山跟前就停下了,俞伯牙心里头就琢磨,哎呀,在这呆会儿也挺好。
到了晚上,月亮那叫一个亮啊,俞伯牙就把琴拿出来弹上了。
正弹着呢,就感觉有人在偷听。
他就喊了一嗓子:“谁在那呢?”就瞅见一个砍柴的从树林子里出来了。
这砍柴的就说他叫钟子期,特别喜欢听琴。
俞伯牙就说:“那我弹一个,你听听是啥意思。
”俞伯牙就弹了一段,钟子期就说:“哎呀妈呀,你这弹的好像是高山啊。
”俞伯牙心里一惊,接着又弹了一段,钟子期又说:“嘿,你这是流水啊。
”俞伯牙可高兴坏了,哎呀妈呀,可算找着知音了。
他俩就约定明年这时候还在这见面。
结果第二年,俞伯牙来了,钟子期却没了。
俞伯牙一打听,原来是钟子期生病死了。
俞伯牙那个伤心啊,就说:“这世上就你懂我弹琴啊,你没了我还弹啥琴啊。
”说完就把琴给摔了。
你说这俞伯牙多够意思,就为了这么个知音,把宝贝琴都给摔了。
这故事就告诉咱啊,知音难得,要是碰着个懂你的人,可得好好珍惜。
这故事就从《警世通言》里来的。
咱平时可得多长点心眼,别瞎混日子,多交点真心朋友。
出处就是那《警世通言》,老有名的一本书了。
咱可得
好好学学这里头的道理,别整天稀里糊涂的。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成语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成语:知音之交
知音之交的故事:伯牙子期的故事。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和琴,钟子期和鼓,这是两对知音。
伯牙是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钟子期是鼓手。
他们是一对知音好友,因为他们都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热爱。
伯牙弹琴钟子期击鼓,两人合作默契,音乐声声入耳,感情深厚。
然而,伯牙的知音好友钟子期突然去世了。
伯牙悲痛欲绝,他不愿再弹琴了。
他觉得没有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意义。
他决定去寻找另一个知音好友,以继续他们的音乐梦想。
伯牙辗转来到了越国的朝廷。
他听说了一个鼓手名叫鼓子期的人,他听说鼓子期的鼓艺非常高超,可以与伯牙的琴相媲美。
伯牙心中一动,他决定去找鼓子期,看看他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新知音好友。
终于,伯牙见到了鼓子期。
他们一见如故,心心相印。
伯牙拿出琴来,开始弹奏起来。
可是,鼓子期却没有击鼓,而是默默地听着。
伯牙弹了很久,可是鼓子期依然没有击鼓。
伯牙感到非常奇怪,他问鼓子期为什么不击鼓。
鼓子期却说,“我不会击鼓了,因为我知道我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而你和钟子期也是一对知音。
我不愿意替代钟子期的位置。
”。
伯牙听了,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了鼓子期的心意,也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替代的,每一对知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再也不愿意去找替代钟子期的知音了。
于是,伯牙放下了手中的琴,他再也不愿意弹奏了。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他不愿意再去寻找新的知音了,因为他知道,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钟子期了。
伯牙的这个决定,让人们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伯牙会放弃音乐,放弃寻找新的知音。
可是,伯牙却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深思。
知音难觅,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知音是多么的珍贵。
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知音,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翻译1. 伯牙摔琴谢知音整首小古文的意思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
侯想和楚国搞好关系,就派去楚国访问。
俞伯牙去楚国完成公务,告别楚王,楚王送给黄金彩绸缎,这是一种高贵的姿态。
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
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
”9ee7ad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
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
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
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
雨后的月亮更明亮。
俞伯牙在船舱里感到无聊,于是他走到船头,看着月光,拿起七弦琴,轻轻地弹奏起来。
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
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
”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
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
”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
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
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
”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
”叫书童搬个凳子,放在下面的座位上,让他坐。
樵夫见伯牙毫无礼貌,也不谦逊,便坐了下来。
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两个好友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于山中,两人志趣相投,共同酷爱音乐。
俞伯牙善奏琴,钟子期则喜欢吹笛。
两人经常结伴而行,互相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
某一天,俞伯牙与钟子期一起上山游玩。
在山上的一座亭台上,俞伯牙开始弹奏琴声,声音悠扬而优美。
而就在这时,壮美的山风吹起,将钟子期的笛声吹得狼狈不堪。
钟子期心生自卑,觉得自己的音乐才华寒酸不堪,与俞伯牙相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于是,钟子期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伤心,他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笛子摔在地上。
俞伯牙愣住了,面对这突然发生的情况,他不禁感到吃惊和心痛。
俞伯牙知道,钟子期这并不是真的要摆脱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是钟子期觉得自己与俞伯牙在音乐上的差距过大,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懊悔之情。
俞伯牙深深地理解钟子期的心情,他也非常珍惜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
于是,俞伯牙决定放弃自己的琴,他知道,在钟子期的眼中,他的琴声是如此激昂而高亢,使钟子期的笛声相形见绌。
俞伯牙当场把自己的琴摔在地上,表示自己也不能与钟子期相提并论。
他不希望钟子期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感到自卑,甚至放弃音乐。
两人相互抚摸着摔坏的乐器,面对眼前的情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眼中都流露出泪花。
二人毫不犹豫地决定继续他们的音乐之旅,他们约定再次相聚时,用更美妙的音乐彼此打动对方,让音乐成为他们永远的纽带。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它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理解。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音乐才华不是问题的焦点,而是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彼此之间真诚的友谊。
他们不会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产生嫉妒和争执,而是选择互相理解,相互鼓励,让友谊得以继续。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比喻,用来形容在团队或者友谊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人们在面对差异和问题时,不应该急于利用极端的方式来摆脱彼此,而是应该以更加和谐的方式互相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氏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
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待公事办完后,伯牙张着风帆,乘着大船,准备返回晋国。
不到一天,就到了汉阳江口。
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不能前进,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
没等多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的月亮越发明亮。
伯牙在船舱中,一个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就叫童子在炉内焚香,准备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摆好,伯牙开始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感到吃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住所在什么地方?”船头回答:“就停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但没有人家。
”伯牙说:“是荒山了。
若是在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即会断。
这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听琴之人?哦,说不定有仇家差来的刺客!”然后叫上左右:“到处去检查一番吧!”这时,岸边传来话音:“船中大人,不必见疑。
小人并非强盗之流,只不过是一樵夫。
因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风暴雨,就躲在山崖下。
突然听到您优雅的琴声,所以停下来听听。
”伯牙大笑说:“山中打柴的,也敢称‘听琴’二字!左右,让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的话可不对哦,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会有抚琴之客了。
三一文库()小学六年级想象作文
伯牙摔琴谢知音
作者:邱鑫宇
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捧无情的黄土。
不禁泪珠滚滚流下,伤
心地说道:“子期,你怎么就走了,你还没有
听我的曲子呢?你怎么离开了我,先行一步了呢?”说着,说着。
他不禁摇摇头,叹道;“
老天啊!你怎么这么无情,夺去了子期的生命。
放心吧,我死之后,会去黄泉路上找你的,下
辈子,我们再作知音。
”伯牙,抬起头凝望着那
太阳,不知泪珠滚滚落下,一下子把琴给摔了,并且终身不弹琴。
子期死后,伯牙整日思念子期,因为思念,伯牙老了许多。
渐渐地,伯牙也因思念子期去
世了。
作者:曹晓婷
伯牙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
一捧无情的黄土。
伯牙失声痛哭,说着:“子期你去世后叫
我怎么办?你是我的知音,今日是我与你的相
20 × 20。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
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
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
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
”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
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然而断,不知是不是此意?”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分不满。
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了!”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
高山流水之知音历史故事1、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记不清是那一本书了,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但要比这个要长一些,它的记载是:在山之滨,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与山野樵夫钟子期相遇,琴韵丁冬声里,弥漫着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开阔吞吐万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
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为人生知己,因为音乃心之声,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灵魂,这是知音。
后来二人不但是知音,还成了终生挚友,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
2、豫让吞碳春秋时,晋国人豫让投奔智伯后,受到重视和尊重。
后来智伯被庄襄子杀死,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报答智伯”。
意思是志士要为欣赏自己的人献出生命,美女要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
他将替智伯报仇。
于是他躲进山里,改变自己的形貌,又用吞火炭的方式弄坏自己的声带,不让别人听出自己的声音。
经过伪装后,他找机会接近了庄襄子,不料被庄襄子察觉。
豫让看报仇无望,便自杀了。
《战国策》2、季札挂剑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途径徐国时去拜见徐君。
两人闲谈时,徐君将季札所佩的宝剑把玩许久。
季札很明白徐君想要宝剑,但因为出使上国,必须带上佩剑,因而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经过徐国,想把宝剑赠给徐君,遗憾的是此时徐君已死,季札便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
但徐君的继承人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你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目前的树上,方才离郑回国,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史记@吴太伯世家》、汉刘向《新序@节士》3、管鲍之谊春秋时,齐国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曾感叹说:“我年少时穷困,曾经同鲍叔合伙做生意,总是多分钱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是因为我贫困。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与翻译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
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
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到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馮夢龍俞伯牙是楚國人,但在晉國做大官。
有一次,晉君派他出使楚國,他也樂得回鄉走走。
船行到漢陽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來了一場風雨,船隻好泊在山崖之下。
不久風雨過了,雲散了,一輪明月當空,俞伯牙對著這景色,忽然想彈一彈琴。
他彈琴很鄭重,先叫童子擺好囊,焚香爐,他情緒飽滿之際,才開囊取琴,彈出一曲,曲猶未終,忽然琴弦斷了一根。
他認為必是有人偷聽,或者來了刺客。
叫人上岸去搜查。
果尋一人,那人說是樵夫,卻又說在此“聽琴”,俞伯牙覺得是個笑話。
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罷。
”誰知那個樵夫卻很有水準,一句話反駁得很尖銳而有力:“……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
”這智慧的答語驚動了俞伯牙,於是把那人請上船來。
這人就是鐘子期。
他上得船來,不行跪拜之禮,不卑不亢。
這種態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
俞伯牙面對著這個樵夫,一時不知怎樣對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對音樂到底懂得多少。
不料鐘子期把琴的來源與構造原理,說得頭頭是道,他態度才有些改變了。
再進一步,考考他“聽琴”的能力:鐘子期完全說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
”使他大驚,推琴而起,連呼“失敬失敬”。
重新與樵夫行了賓主之禮,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鐘子期了。
因為這樣的知音人實在很難得,這一夜,兩個知音人,談到了天亮,十分投機。
還結拜了兄弟。
俞伯牙年二十八,鐘子期二十七,俞伯牙做了哥哥。
故事中的俞伯牙,發現鐘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後,不但放棄了地位不同的優越感,與他長談到天亮,結拜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後,又去探望他。
誰知鐘子期在這一年中,因得他的贈金,買了好些書,日間采樵,夜間苦讀,“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
”俞伯牙聽了,“五內崩裂,淚如湧泉,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昏絕於地。
”隨後在鐘子期墓前撫琴為吊,一曲終了,把琴摔碎。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8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音乐家、古琴演奏家。
他和钟子期是知音,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好友,两人常一同演奏古琴。
他们会合的地方是在攸县初城,因此他们把初城称为“知音城”。
俞伯牙是一个音乐家,钟子期是一个地方官员。
两人在音乐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理念,所以他们交情深厚,并且成为了知音。
他们常常一同演奏古琴,即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也会定期相聚。
战国时期的中国非常动荡,战争频繁,俞伯牙和钟子期经常因为战乱而无法相聚。
一次,俞伯牙因为战争被迫离开攸县,去了陈留。
多年后,百废待兴,俞伯牙终于回到了攸县。
心中充满了对知音的思念和期望,他立即去了初城,希望能和钟子期再次相聚。
当俞伯牙来到初城时,却发现城市完全变了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四处寻找钟子期的踪迹,但却没有找到他。
俞伯牙心灰意冷,深感伤心和失望。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中,想起了他和钟子期共同演奏古琴的美好时光。
他想用美妙的琴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他的琴在长时间没有使用后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演奏状态。
他尝试弹奏,但发现琴声沉闷、音调不准,非常难以听受。
于是,俞伯牙摔琴摔在了地上,泪如雨下,大声痛哭起来。
他的邻居听到了哭声,纷纷前来询问。
俞伯牙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和钟子期的友谊。
人们被俞伯牙的悲伤深深打动,他们纷纷为他解忧。
其中一个人告诉俞伯牙,自己有一架古琴,早就厌倦了弹奏。
俞伯牙对这个人表示感激,并请他把琴借给自己。
准备好琴后,俞伯牙紧闭门户,开始演奏起来。
他的琴音被风吹进初城的废墟中,如黄鹤大鸣,震动了整个城市。
在这美妙的音乐中,钟子期突然从废墟中出现,在俞伯牙的演奏下,两人再次相聚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难求。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人们相互交往难免会遇到误解和疏离。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及翻译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出自:《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扩展资料:思想感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解释:于丹把"伯牙"说成"俞伯牙"确实有误?记者就此采访了有武汉"活历史"之称的皮明庥老人,他曾对知音文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撰写了一系列相关文章。
皮老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于丹的确犯错了。
皮老称,早在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等五部书里都记载了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
司马迁、李白、杜甫、毛泽东等历史名人也都在作品中提到了伯牙与子期结为知音的一段佳话。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都表明,伯牙姓伯,名牙。
皮老还指出,"伯"在上古时期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誓不食周粟的伯夷,尽人皆知的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伯乐,都姓"伯"。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冯梦龙俞伯牙是楚国人,但在晋国做大官。
有一次,晋君派他出使楚国,他也乐得回乡走走。
船行到汉阳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来了一场风雨,船只好泊在山崖之下。
不久风雨过了,云散了,一轮明月当空,俞伯牙对着这景色,忽然想弹一弹琴。
他弹琴很郑重,先叫童子摆好囊,焚香炉,他情绪饱满之际,才开囊取琴,弹出一曲,曲犹未终,忽然琴弦断了一根。
他认为必是有人偷听,或者来了刺客。
叫人上岸去搜查。
果寻一人,那人说是樵夫,却又说在此“听琴”,俞伯牙觉得是个笑话。
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罢。
”谁知那个樵夫却很有水平,一句话反驳得很尖锐而有力:“……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这智慧的答语惊动了俞伯牙,于是把那人请上船来。
这人就是钟子期。
他上得船来,不行跪拜之礼,不卑不亢。
这种态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
俞伯牙面对着这个樵夫,一时不知怎样对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对音乐到底懂得多少。
不料钟子期把琴的来源与构造原理,说得头头是道,他态度才有些改变了。
再进一步,考考他“听琴”的能力:钟子期完全说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使他大惊,推琴而起,连呼“失敬失敬”。
重新与樵夫行了宾主之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钟子期了。
因为这样的知音人实在很难得,这一夜,两个知音人,谈到了天亮,十分投机。
还结拜了兄弟。
俞伯牙年二十八,钟子期二十七,俞伯牙做了哥哥。
故事中的俞伯牙,发现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不但放弃了地位不同的优越感,与他长谈到天亮,结拜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后,又去探望他。
谁知钟子期在这一年中,因得他的赠金,买了好些书,日间采樵,夜间苦读,“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
”俞伯牙听了,“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
”随后在钟子期墓前抚琴为吊,一曲终了,把琴摔碎。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伯牙和知音是历史上的一对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描述了彼此的默契和懂得。
小编整理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荆州)人俞伯牙在山西做官,有一次与晋国君出来办事,由于留恋故土,就推病迟回,泛舟江上。
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俞伯牙泛舟汉阳江口,忽然狂风大作,便避山崖之下,命书僮取琴来弹,弹的是"孔子哭颜回"。
四句歌词才弹了三句,忽然弦断。
俞伯牙说:"莫非有人偷听?莫非有刺客?"命书僮寻找。
这时,忽然听见一个人说:"大人休怪!我是一个樵夫,因为避雨躲在山崖之下,听您弹琴。
"俞伯牙便叫这樵夫上船来,询问他关于弹琴的道理,樵夫对答如流。
俞伯牙便为他弹了一首曲子,此人说:"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多么美的曲子啊,广阔高远,您此时的心情在高山啊。
)俞伯牙又为他弹了一曲,此人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多美的曲子啊,浩渺无际,您此时的心情在流水啊。
)俞伯牙大惊,没想到一个憔夫,居然如此知道我的琴音、心音,真是难得的知己啊。
于是以礼相待,询问他的姓名。
樵夫说:"我是汉阳钟家村人,姓钟,名子期,二十七岁。
"俞伯牙说:"我大你一岁。
"于是两个人约定第二年中秋节的五、六天之内再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果然如约而至。
来到后,便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村里人告知说:"钟子期已经死了。
"俞伯牙便拿着琴到钟子期坟前凭吊,边弹琴边唱着悲伤的歌。
众人都笑俞伯牙太傻,伯牙听后愤而碎琴。
一个老头问他: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琴摔碎呢?俞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说完扬长而去,从此以后再不抚琴。
小故事大道理: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