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胆囊结石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K80.203)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10:K80.1/K80.2/K80.3)(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外科学(第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⒈胆绞痛、右上腹不适、隐痛,食后上腹部饱胀等、并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⒉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外科学(第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急诊手术:急性胆管炎。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微创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203胆囊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尿淀粉酶、血型、RH血型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 、MRCP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造影剂选择: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选用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选用有机碘造影剂(碘氟醇等)。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伴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ICD-10: K80. 100x001),拟行保守治疗。
(二)诊断标准。
依据:《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 版)》、《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2018版)》(TG18)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A.局部炎症A-l .Murphy 征A-2.右上腹肿块/痛/压痛B.全身炎症B-L发热B-2.C反应蛋白升高B-3.白细胞升高C∙影像学检查急性胆囊炎的影像学表现怀疑诊断,A 1项+B 1项;确切诊断,A、B、(:各1项(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诊断必须符合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K80. 100x001);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经临床评估暂时无需行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14 天。
(五)入院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凝血功能;(3)腹部超声、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的检查项目:(1)粪便常规+ 0B、血气分析、心肌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培养、胆汁培养;(2)腹部CT、MRCP、心脏彩超、肺部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 版)》、《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2018版)》(TG18)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胆囊炎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案:1.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如禁食、镇痛、调整电解质、补液等);2.重度急性胆囊炎且具有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可尽早或急诊行胆囊引流。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及《胆道外科抗菌药物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2019 版),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选择的抗生素种类为头抱类(第二、三、四代)、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硝基咪哇类,停药指征为:(1)体温正常72 h以上;(2)腹痛及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临床表现缓解或消失;(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4)PCT<0.05 ug/L;(5)III级以上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重要器官功能恢复正常。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ICD-10:K80.0),行开腹胆囊切除术(ICD-9-CM-3:51.2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1.症状:胆绞痛或上腹部隐痛、发热、偶尔有黄疸。
2.体征:巩膜可有黄染,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墨菲征(+);3.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偶见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增高,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0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血型;(3)腹部超声;(4)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超声心动图、MRCP、腹部CT等。
(七)使用抗菌等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一、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病理检查:肿块活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预防应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止血药物等。
3.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4.手术切口红外线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胆囊炎(ICD-10:Q 81.0)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病史:右上腹疼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2、体征:肋脊点压痛、墨菲氏征(+);3、化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生化常规、肝胆BUS,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4、辅助检查:立位腹平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泌尿系BUS及KUB+IVP排除右肾结石;5、鉴别诊断:怀疑右肾结石、右侧输尿管结石请泌尿科会诊。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明确诊断急性胆囊炎者;向家属交待病情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可能的转归及诊疗计划;2、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可予以禁食、补液、抗炎解痉治疗;若不缓解,则加行胃肠减压,若仍无明显好转,则行PTGD术;合并肝功能异常,同时予以护肝治疗;3、对于高龄、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患者,要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一并处理如心衰等内科疾病,必要时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请相关科室协诊;4、对于以上治疗措施疗效不佳,并且病情恶化(胆囊穿孔,腹膜刺激征),则行手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5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胆囊炎(ICD-10:Q81.0)疾病编码;2、除外需要手术治疗患者;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2、凝血4项、血型鉴定;3、住院生化;胰腺2项;尿淀粉酶4、免疫3规;乙肝两对半(根据患者意愿酌情选择)5、肝胆BUS;6、胸部正侧位片;7、心电图;8、其它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腹部立卧位片、泌尿系B超、妇科检查等。
一、手术指征:1、50岁以上患者,或发现患有胆囊结石超过5年。
与长时间的结石刺激胆囊粘膜会继发胆囊癌变有关。
2、合并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一旦胆囊炎急性发作,保守治疗成功的机会很小,而且病情进展迅速,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
3、结石大于2cm的患者。
与胆囊的癌变关系密切。
4、瓷性胆囊。
与胆囊癌关系密切。
5、充满型胆囊结石。
因为即便不切除胆囊,胆囊也已经没有功能。
6、萎缩胆囊。
萎缩的胆囊不但没有功能,而且容易继发胆囊癌。
胆囊息肉手术:◎各种检查怀疑息肉恶变。
◎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外形变化较大呈菜花样或溃疡状。
◎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根部过粗、过宽、过深或侵入胆囊肌层。
◎胆囊息肉近期复查发现增长率忽然增高且增长速度大于5mm/月。
◎胆囊息肉大于12mm且合并多发性胆结石。
◎息肉体积大于12mm且长期胆囊炎症状正规消炎治疗30天无效者。
二、临床路径:1、入院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生化常规、受血者体检、血型鉴定、凝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测定、心电图、全胸片、腹部彩超或CT检查、(电子胃镜)术前准备:下达手术医嘱,备皮,(胃肠减压、导尿可选),术前针(阿托品、苯巴比妥钠),术前30分使用抗生素;术中:重症监护、气管插管、一次性全麻包、全身麻醉、麻醉中检测、手术费、腹腔镜加收、高频电刀加收、肠道冲洗袋、硅胶吸痰管、一次性电极、灭菌注射用水、3M透明敷料贴、静脉留置针、吸引器连接管、纳石灰、吸引瓶、钛夹、关节镜套、电刀必、负极板、二氧化碳、镇痛泵、术后镇痛、病理检查。
根据情况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术中麻醉用药:丙泊酚、氟马西林、舒芬太尼、新斯的明、琥珀胆碱、罗库溴铵、咪达唑伦、昂丹司琼、酒石酸布托啡诺、平衡液、生理盐水术后:术后心电监护(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吸氧、吸痰、胃肠减压、口腔护理、保留导尿、会阴擦洗、换药、术后用药(头孢呋辛钠或头孢西丁)、复查血常规、生化常规护理常规:普外科护理、普外科术后护理出院标准:患者一般情况可,无特殊不适主诉,切口缝线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