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15.39 KB
- 文档页数:5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之关系作者:潘俊杰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哲学和文化领域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和被持续探讨的理论问题。
两者的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先一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近代化)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开始其历程之后,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在现当代中国的哲学史中展开了。
具体而言,可以将两者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百家争鸣,批判与指导,和谐共建。
当代,无论是“综合创新”,还是融会“中、西、马” 三大哲学形式构建“中国现代哲学”,都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关系处理是三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关系;创新[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1)02-0064-06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哲学和文化领域始终纠结在一起的两大重要理论问题。
它们在中国近现代哲学领域作为一种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两者都出现后,存在着思想与主义的论争、角色及地位的变换;两者之间的角色以及实际地位的变换,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进程,也反映了中国革命和文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两者在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建构、发展中有着不同的轨迹,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现当代哲学建构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
一、时间上之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也称之为“近代化”)一般认为肇始于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则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了半个世纪。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性质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哲学意义【实用版】目录1.引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意义2.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哲学意义:t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t2.人民至上的价值观t3.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观点4.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正文引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一道路具有深刻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实践探索的产物。
因此,对这一根本方向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立足中国现实,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哲学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首先,它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一路线要求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其次,它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再次,它坚持了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治制度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先生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而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也令人有着深刻感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张志强编者按:70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中国哲学的期许,也是中国哲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学科诞生以来,这一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时代挑战、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入新境界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研究更加自觉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科方法愈加科学有效,学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研究情况与进展70年来,中国哲学发展可以说遵循着两条相互配合的路径。
一方面,在中西哲学比较视野下,不断深入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回应时代问题,力求从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生发出面向时代的文化。
正是遵循这两条路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研究主题和领域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哲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视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分析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得到深入发掘,从一般思维规律的角度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揭示。
同时,着重从理解中国革命的视野出发,重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中国革命的文化前提,探讨中国哲学的逻辑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原汁原味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宋明理学研究、经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
中西、古今关系以及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比较,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焦点。
在这种思想氛围下,现代新儒学成为一个时期的学术热点。
近些年,以国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群体日益壮大。
国家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学科性质与明确定位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民族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选择的哲学应是作为国家哲学而存在的。
作为哲学分支的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经由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选择,对中国现象进行科学研究,且不断发展、丰富,并逐步走向成熟,最终有了学的名分。
因此,系统完整准确地论证其内在结构,进而揭示其核心精髓,把握其学科性质,准确定位其作用,对于实现当代中国理论的创新及推动社会现实生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学科性质考察哲学发展史,可以发现,每一个具有转型特点的时期,都存在着凝聚那个时期丰富的时代信息、反映和塑造那个时代社会特征的重要哲学概念,并且使有关哲学知识的学科经历由一门到多门学科的发展过程,经历从混沌逐渐走向清晰、从零散逐步走向系统、从自发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
20世纪初,中国人学习、内化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射中国问题的的,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力图实现社会革命。
建国后,它被确立为我国的国家哲学。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取得了一系列哲学上的重大创新成果,真正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
尤其当今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国塑造出明晰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完整理论,深化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
我国哲学界对国家哲学的内涵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国家哲学是在一个国家内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维护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或最核心的意识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哲学是关于国家运行、涉及社会发展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以及规范国家行为、社会生活的方法论。
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哲学的内涵是面对中国国情、进入中国现实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社会发展(革命)学说。
这不仅需要对现实和历史文化进行提炼,还需要重视它与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之间深刻微妙的互动、关联。
简单介绍中国哲学的书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体系和思想方法。
在古代,中国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三种学派,它们的思想贯穿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民族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多个流派。
以下是一些简单介绍中国哲学的书。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代编写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以及对人生、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探讨。
《论语》提倡“仁”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为后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该书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精髓”。
《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共分为81章。
书中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规律,人应当追求道的良知和道德,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道德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不可或缺的哲学经典,其思想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墨子》《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学派的代表作,该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杀戮,提倡科技和实用主义,为中国晚期先秦时代的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中的无私和利益共享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由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内容主要围绕政治伦理、人性、天命等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
《孟子》中强调人性的本善,提倡仁爱和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广泛的哲学经典之一。
《新儒家哲学》《新儒家哲学》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张东荪、钱穆等人。
该流派倡导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相结合,旨在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推动现代化进程。
新儒家哲学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的经典之一,第一任教席是王先谦。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思想的来源、演变和特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经典和流派。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5卷 总第17期) Jo urnal o f I nner Mo ngo lia Agric ult ural Uni ver si ty(Soci al Sci enc e Edit io n)No.3 2003(Vol.5 Sum No.17)论当代中国的哲学精神———党魂,国魂,民族魂○ 傅国强摘 要:当代中国的哲学精神是当代中国的党魂、国魂、民族魂。
本文从自主精神等7个方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精神的结构、功能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广阔的世界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大力张扬这些哲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宣传工作,理论研究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哲学精神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3)03-0055-05一人是富有精神的社会存在物。
从具有强劲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的层面上看,人类的精神结构主要是由神学精神、哲学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所构成的。
诸种精神因素在每个人或每个民族精神世界中的力量对比关系不同,决定其具有不同的精神面貌。
显然,在现代社会中,神学精神业已走出绝大多数人的精神家园,哲学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人们的内心世界茁壮成长。
然而,哲学精神又有鲜明的特殊性。
首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始终同人的本质要求相一致,他们总是值得肯定、值得弘扬的。
而哲学精神则具有两面性:有顺应人的本质要求的,也有违背人的本质要求的;前者属于正确的、积极进步的哲学精神,后者属于错误的、保守落后的哲学精神。
在哲学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学说是人们正确先进的哲学精神的理论反映,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则是一些人保守落后的哲学精神的理论表现。
其次,在现代人的精神结构中,哲学精神是人的最高的精神灵魂;因而,正确先进的哲学精神内涵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则是哲学精神的自觉运用和能动体现。
从哲学思想角度透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政策。
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这使得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经济上濒临崩溃、思想政治上混乱、文化上萧条、社会事业百废待兴的中国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令当今世界赞叹瞩目的发展中强国。
党的十七大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那么,具体是什么哲学思想引领着中国飞速发展?我将从3个角度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地解决和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集亿万人民的智慧,吸取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最集中的表现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认识与实践的辨证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Western Scholars'Analysis on Ontology and the Building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CEN Xiao-qing(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eijing,100081)收稿日期:2008-08-07作者简介:岑孝清(1973-),男(布依族),贵州晴隆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与宗教理论、宗教哲学。
□岑孝清(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近现代欧洲一些哲学流派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解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根据。
它表现出的哲学特性及一些认识成果,对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建构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主体第一优先;差别原则;哲学建构中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6-0050-03Abstract:Some current western scholars'analysis on “Ontology ”appears to some extent to be logical and reasonable,whose philosophic feature and cognition achievements can offer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building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Key words:ontology;subjectbeingfirstpriority;principleofdifference;buildingofphilosophy近现代西方哲学流派里,海德格尔现象学、萨特存在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之前的结构主义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解构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根据。
结构主义尤具代表性。
结构主义基于人类语言的存在,揭示了现象界普遍的共时性和稳定性,以及二元对立差别原则,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理论,确立了一个所谓的非本体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唯物观念和辩证法为核心。
它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思维观念的转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脉络。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初期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
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上半叶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创立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他们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生产力决定意识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贯穿于对社会历史、自然规律和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
三、苏联时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化和发展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并提出了“法则性”的哲学观念。
苏联哲学在辩证唯物主义上有较为深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积淀。
四、中国将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现实情况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拓展。
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原则。
五、当代辩证唯物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当代辩证唯物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和全球化进程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价值日益显现。
东西方哲学发展史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思维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
东西方哲学发展史是研究东方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进程,它记录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存在、知识、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以东西方哲学发展史为主题,分别探讨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第一部分:东方哲学发展史东方哲学是指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一系列哲学体系。
早在古代,东方哲学就开始酝酿和形成。
其中,中国哲学是东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他们对人生、社会、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哲学流派。
2. 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注重实践和生活的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孝悌等美德;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身心合一的境界;墨家思想提倡兼爱和无私。
3. 印度哲学的发展:印度哲学以吠陀文化和佛教为代表,对于宇宙、人生、灵魂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吠陀文化强调宇宙的神秘和人类与神灵的关系,佛教则强调生命的苦难和解脱之道。
第二部分: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是指以古希腊哲学为起源,以欧洲国家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一系列哲学体系。
西方哲学在古代就开始蓬勃发展,并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古希腊哲学的兴起: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他们对于宇宙、真理、人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了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等不同的哲学流派。
2. 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逻辑思维,强调人的理性能力和自由意志。
柏拉图学派强调理念的存在和超越性,亚里士多德学派则强调经验和实证的重要性。
3. 现代哲学的嬗变:现代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哲学家和学派,如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等。
中国哲学的特色哲学是智慧的学问,而智慧之树常青。
人类的智慧、特别是哲学智慧犹如生生不绝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发展。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
学习中国哲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在树立深厚的历史感的基础上并以全部历史经验为内容的智慧的熏习,哲学的思维与时代精神的脉搏始终保持着同步的跳动。
第一节“神奇国土”的文化中国,古人称天下中央之国也。
自从盘古开天地,普天之下,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州,中国居其一,名“赤县神州”。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皇五帝到如今,由总称为“华”族的诸民族的文化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条宽广深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绚丽壮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故中国文化与一般的人类文化就既有同一的属性,又有明显的差别,在她的身上,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文化”一词在中文,本是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用、制度、语言、行为和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来对所谓“天下”、实即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施加影响,从而使“人”区别于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
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人化”。
“人化”既然反映的是人的目的和需要,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在文化诸要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的智慧正是从这里开始发源生长。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爱智慧乃是“哲学”的本分,哲学对人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对人们“化成”世界的活动和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它在整个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也就由此而表现了出来。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哲学自古已有,包括伦理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宇宙论等方面的内容。
从《道德经》到《论语》,从《庄子》到《孟子》,从《周易》到《老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从几个经典著作的角度来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髓内容。
一、《论语》: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纂而成。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强调了仁德教化、忠诚勇毅、诚信谦逊等品德,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论语》中的很多话语都彰显着孔子的人类情怀和道德观念。
如他提倡“仁爱”的思想,在《学而第一》中,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天生的同情心和思维模式的反映,鼓励人们待人诚恳、仁慈。
另外,孔子也注重自我修养,强调道德修养的过程,这体现在《学而第三》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也是时至今日推崇孔子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道德经》:道家哲学的核心著作《道德经》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巨著,反映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其作者是老子,本书围绕道的概念展开论述,强调“无为而治”、“止于至善”、“以柔克刚”等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生活方式、社会构建的探究和思考。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道法自然”,持有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
书中多次强调了“不为而治”、“反其道而行之”等个理念。
其实质是主张在事物发展中给其以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将某种观念、意志等强加于它之上,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
三、《庄子》:道家思想的扩展和深化《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其作者是庄子。
《庄子》内容丰富,诙谐幽默,文笔清新优美,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各个国家在各个时代的 哲学 历程,既是对这个国家在该时代的 历史 进程的理论表征,又是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该时代的心灵历程的理论表征。因此,在世纪之交反思当代 中国 的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应当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项历史使命。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可以概括为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开放性地理解哲学再到创造性地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哲学历程正是以理论形态表征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
【关 键 词】哲学历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 【 正 文 】 世纪之交,在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哲学历程?这个哲学历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逻辑?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究竟孕育了怎样的哲学未来?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怎样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这应当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当代中国哲学的著作,均以建国50年来的哲学为研究对象。本文则把改革开放前30年的哲学作为理论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本文关于研究对象的确认,主要是基于两点理由。 首先,这个研究对象的确认是基于我对“哲学历程”与“哲学事件”的区分。建国后的前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由于“哲学”在我国全部社会生活、特别是 政治 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每个时期的哲学、每个时期提出的哲学问题、每个时期所出现的哲学论争,总是直接地与该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别是该时期特定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以至人们只能是把前30年的哲学史当作一个个的“哲学事件”来研究。具体地说,这种对“哲学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诉诸于三个方面:一是从形成每个“哲学事件”的现实基础——“历史事件”(特别是“政治事件”)——出发,以“历史事件”为根据去诠释和评论“哲学事件”;二是直接地以研究“历史事件”的方式去考察“哲学事件”,提供一个个“哲学事件”的基本资料、描述一个个“哲学事件”的基本过程以及梳理与评论一个个“哲学事件”中的理论观点;三是把某个时期的哲学当作“哲学事件”的集合,对这些集合起来的“哲学事件”进行某种 总结 性的概括与评论。 与“哲学事件”不同,所谓的“哲学历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它是一个以“历史”为基础的“逻辑”展开过程,而不是与一个个“历史事件”相对应的一个个“哲学事件”的集合。哲学的“逻辑”展开,蕴含着“历史”的要求,但它以哲学的方式表现为传统问题的深化、反思层次的跃迁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其二,它是一个以理论“表征”历史的展开过程,而不是一个个可以被“历史事件”简单诠释的“哲学事件”。哲学作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并不仅仅是“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而且要“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哲学,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解放,不仅显示出哲学自身 发展 的逻辑,而且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因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其次,确认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为研究对象,是为了把前30年的“哲学事件”作为背景,集中地探讨迎接新世纪的当代中国哲学,阐释它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哲学历程”,揭示它所蕴含的“哲学逻辑 ”及其所预示的“哲学未来”。 建国以来前30年的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人们把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当作模式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以它为标准来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它为指导来构建哲学的各二级学科(如中外哲学史、伦 理学 、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科技哲学等),还以它为根据来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 经济 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和全部社会生活。这种教科书哲学及其在全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把社会主义归结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以前的教科书哲学既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蕴含着内在的否定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的哲学研究便合乎逻辑地由教科书哲学转向反思教科书哲学的哲学改革。 以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为背景,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便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总体面貌显现出来。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上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两个阶段。与此相对应,中国人的思想也经历了两次大转变,即实现了两次思想的大解放。当代中国哲学在推进社会的解放思想和自身的思想解放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哲学理论自身的发展,又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 在冲破“两个凡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80年代的中国哲学界不仅以讨论“真理标准”的方式而推进了当代中国的解放思想的进程,而且以改革哲学教科书为出发点,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推进了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出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史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热潮,形成了关于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论的一个又一个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心灵历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深化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当代中国哲学界不仅以讨论“真理与价值”、“公平与效率”、“发展与代价”、“理性与非理性”、“ 科学 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方式而关注和反思市场经济及其正负两面效应,而且以深化“哲学”自我理解的方式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与80年代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相比,90年代的中国哲学出现了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重大变化,以及从“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到以哲学的自我理解为核心开放性地研究各种哲学问题的重大变化。这种重大变化,既为重新建构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理论地表征了以改革、发展和稳定相协调为基本取向的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在市场经济正负两面效应冲击下的中国人的心灵历程。 从80年代的教科书体系改革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90年代的哲学问题意识的兴起和哲学的自我理解,再到面向世界与未来、以理论创新的方式重新建构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哲学历程。 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20世纪80年代的哲学教科书改革与“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面向现实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指向的当然是长期以来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的体系框架和理论内容。就体系而言,人们从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铁”提出问题,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述为“两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是否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变革?人们由对“体系”的责难则又转向对“内容”的质疑,即:在这种分述的哲学框架里,其内容究竟怎样?比如,“唯物论”部分所叙述的内容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物质”、“运动”、“意识”的理解究竟有没有实质区别?“辩证法”部分所叙述的内容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究竟有无关系?怎样才能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如何以“实践转向”的基本认识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对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的沉思中,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理解,不得不逐渐地集中在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上:一是怎样从“研究对象”和“理论性质”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理解?二是怎样从“哲学旨趣”和“理论使命”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理解?在80年代初,前一个问题是以讨论“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这个命题集中体现的,后一个问题则是以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这个问题集中体现的。 二十多年来,这两个问题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形成强烈反差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受到整个理论界(而不仅仅是哲学界)的普遍关注,而且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构成延续至今的主要哲学问题。与此不同,关于“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讨论则仅限于哲学界内部,而且这个问题又被分别讨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等问题所“遮蔽”,以至这个问题的“真实意义”并没有得到哲学界本身的认同。但在我看来,无论是“人道主义”问题,还是“实践唯物主义”问题,在理论上的深化,都有待于深入挖掘“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真实意义”。 80年代初所展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和“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讨论,具有明显的理论背景。从最重要的基本 文献 上说,是两部“手稿”式的著作——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列宁的《哲学笔记》。这两部“手稿”式的著作之所以在80年代初的中国理论界(后者主要是在哲学界)引起普遍的关注,这两部著作的基本思想或重要命题之所以成为当时理论研究的某种出发点,不仅在于这是理论界在“文革”后所面对的“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根本性问题,而且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有两个重要的“理论资源”直接地影响到“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中国理论界。这就是以卢卡奇、葛兰西以及马尔库塞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以凯德洛夫、柯普宁和伊里因科夫为代表的苏联哲学界的“认识论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的“手稿”的研究中,形成的一个认识是,马克思本人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哲学。因此,马克思的哲学与后来以“科学主义”的方式构成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哲学、特别是与斯大林版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具有显著的区别甚至是根本的不同。应当说,这些观点对于改革开放之初从理论上批判“文革”并寻求哲学体系改革的中国哲学界是具有震撼力、吸引力和启发性的。但是,由于当时尚缺乏对马克思的“手稿”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也缺乏对作为改革对象——通行的哲学教科书的理论困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和“科学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因此,这个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讨论似乎并未取得人们想像的那些结果。它的真实意义,也许主要是在于它理论地表征了人们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渴求,对改变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渴求。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表面上似乎并不热烈的关于“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讨论,却触及了哲学理论的性质、对象和功能等问题,因而也触及了通行教科书的真正的理论困境。就此而言,这个讨论的理论意义是重大的,因而也是应当深入展开的。 列宁在1914—1916年写下的关于哲学的“笔记”,主要是针对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的认识论解释成费尔巴哈式的认识论、把马克思的辩证法解释成“实例的总和”等问题,以摘录和评论黑格尔《逻辑学》等著作的方式所构成的极其宝贵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的构成,主要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列宁)通过研究一个“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而实现的对另一个“唯物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的批判。通过这个哲学历程,列宁曾尖锐地提出: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加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列宁所得出的最为重要的哲学结论则是:“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于这个论断,列宁特别强调地指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第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