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移成像
- 格式:pdf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50
方向行波场的偏移成像方法
刘鑫
【期刊名称】《自动化应用》
【年(卷),期】2024(65)2
【摘要】弹性波快速成像方法一般是利用检波器波场中的反射P波和S波进行成像,在成像过程中,各方向的波场均参与成像,导致成像剖面产生干扰噪声,影响成像质量。
为解决该问题,在检波器波场PS波成像方法的基础上改进,采用保幅的波场分离方法分离弹性波场,得到保幅的P波和S波,再分离沿不同方向传播的波场,利用改进的方向行波的转换波成像条件进行成像,在成像过程中,只利用传播方向相同的波场作互相关成像,避免其他传播方向的波场造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弹性波成像方法成像精度更高。
【总页数】3页(P161-163)
【作者】刘鑫
【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基础课教学研究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弹性波波场分离方法对比及其在逆时偏移成像中的应用
2.基于归一化波场拆分互相关成像条件的叠前逆时偏移方法
3.地震波动方程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
拟与逆时成像4.基于复数域波场分解的保幅逆时偏移成像方法5.基于波场传播方向的波动方程偏移有效去噪方法(英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叠加偏移成像技术1.多次覆盖技术的意义。
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过抽取共中心点或共深度点或共反射点道集记录、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的工作过程,最终得到基本能够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的数据体,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或称为水平叠加技术。
多次覆盖是当今地震勘探野外作业中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多次覆盖资料既是野外工作的最终成果之一,也是室内资料处理和各种反演工作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
多次覆盖技术最早是由梅恩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按照一定的观测系统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多次观测,这样可以保证即使有个别观测点受到干扰也能得到地下每一点的有效信息,从而使原始记录有了质量保证。
多次覆盖技术的最突出的作用是能够有效地压制随机噪声,提高信噪比,比如经过n 次覆盖,信噪比是原来信号的√n倍。
从而突出反射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为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提供较高质量的地震资料。
2.比较三大类偏移方法的优劣势。
目前,所说的三大类偏移方法指的是Kirchhoff积分法、有限差分法和频率-波数域偏移法。
下面将对这三类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简单的比较。
(1)偏移孔径的差异Kirchhoff积分法一般需要根据偏移剖面上的倾角确定偏移范围,即孔径。
这个孔径在理论上可以取成满足90°倾角的要求。
但实际上总是取得小一些。
特别是浅层一般取±25°以内即可。
深层的孔径要大一些,但是要以最大倾角为依据。
否则,或者增加工作量,或者增强偏移噪声。
频率-波数域偏移没有孔径限制,因此它可以自然满足±90°倾角偏移。
它与Kirchhoff 积分法的控制孔径的方式不同,频率-波数域偏移法可以通过在频率-波数域中的二维滤波来控制偏移孔径。
有限差分法可以通过数值的粘滞性来控制孔径,其实质也是一种二维滤波。
另外,有限差分法常用的是一种近似方程。
第2 2卷 第3期 2007年6月(页码:79O~796) 地球物理学进展
PR0GRESS IN GE0PHYSICS Vo1.22 No.3
June 2007
地震偏移成像不确定性分析初探 袁江华 , 王秀闽 , 张致付。, 杨孔庆。, 刘 洪 , 李幼铭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 技术学院,北京100083;3.集美大学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厦门361021)
摘要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存在大量宏观动力学过程的物理数学表达及尚待深入探索的不确定性事实,其中一类是 源自对偶量的不可交换性或不可对易性.本文从地震偏移成像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入手,探讨偏移成像中受到波场延 拓过程不确定性的影响.文中给出了若干深度偏移算法对Marmousi模型的偏移不确定度分布表达及图像显示;文中 还对若干波场延拓方法,从不确定性估计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对应用技术领域中的宏观不确定性分析,将有 益于深化对宏观动力学过程的理性认识,也为偏移算法评价提供一种途径;重要的是,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将有利于把 握所用偏移算法的不确定度分布,继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提高算法的整体确定性程度. 关键词 不确定性分析,地震偏移成像,Marmousi模型,对偶共轭变量,深度偏移算法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03(2007)03—0790—07
An attempt to the analysis of uncertainty in seismic migration imaging
YUAN Jiang—hua , WANG Xiu—min , ZHANG Zhi—fu。, YANG Kong—qing。, LIU Hong , LI You—ming (1.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2.School of Geophysics and Geoinformation Techn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3.Center for Complex System,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