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学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19.33 KB
- 文档页数:5
酵母发酵实验酵母发酵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常见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酵母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作用。
本文将介绍酵母发酵实验的步骤、材料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1. 酵母粉末2. 温水3. 白糖4. 量杯5. 试管或试验瓶6. 橡胶塞7. 气球8. 温度计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干净的试验瓶或试管,用温水洗净并晾干。
2. 用量杯或称量器取一定量的酵母粉末,并放入试管中。
3.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白糖,并用量杯加入适量的温水。
将试管口用橡胶塞密封。
4. 在实验室温室或恒温箱中将试管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分析:在发酵过程中,酵母会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通过观察试管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酵母发酵。
1. 观察气泡产生:在发酵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的释放,会在试管中产生气泡。
气泡越多越活跃,说明酵母的发酵速度更快。
2. 观察液面上升:由于二氧化碳的生成和释放,试管内的液面可能会上升。
液面上升越高,说明酵母的发酵效果越好。
3. 观察液体颜色变化:酵母发酵过程中,液体可能会发生颜色变化。
一般来说,酵母发酵产生的酒精会使液体变混浊,或者发生颜色变化。
实验控制变量:1. 温度:可以进行多组实验,控制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观察。
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酵母的发酵速度和效果。
2. 酵母和糖的比例:可以调整酵母和糖的比例,以观察不同比例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安全,避免误食或触摸酵母等化学物质。
2.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卫生,尽量避免细菌的污染。
3. 温度控制要准确,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酵母的发酵过程。
4.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器材的清洁工作,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通过酵母发酵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酵母的发酵作用以及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的结果。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生物学的了解,还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探究其他与酵母发酵相关的问题。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工艺流程。
3. 熟悉发酵工程中常用的发酵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原料转化为人类所需的产品的工程技术。
发酵工程涉及菌种选育、培养基配制、发酵过程控制、产物提取与纯化等环节。
三、实验内容1. 发酵工程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2. 发酵工程基本工艺流程3. 发酵方法简介4.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四、实验步骤1. 发酵工程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1)介绍发酵工程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分析发酵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发酵工程基本工艺流程(1)菌种选育与保藏(2)培养基配制(3)种子扩大培养(4)发酵过程控制(5)产物提取与纯化3. 发酵方法简介(1)厌氧发酵:如酒精发酵、沼气发酵等。
(2)好氧发酵:如乳酸发酵、醋酸发酵等。
(3)固体发酵:如中药发酵、饲料发酵等。
4.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1)选择合适的菌种,进行菌种扩大培养。
(2)配制培养基,进行种子扩大培养。
(3)将种子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过程。
(4)观察发酵过程,记录数据。
(5)分析发酵结果,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工程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通过学习,了解到发酵工程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活动生产产品的工程技术,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酿酒、制醋等传统发酵工艺。
2. 发酵工程基本工艺流程掌握了发酵工程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菌种选育与保藏、培养基配制、种子扩大培养、发酵过程控制、产物提取与纯化等环节。
3. 发酵方法简介了解了厌氧发酵、好氧发酵、固体发酵等发酵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1)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观察发酵过程,记录数据。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工艺流程和常用发酵方法。
高产抗菌活性物质菌株的紫外线诱变育种【研究背景与意义】发酵工业生产上所用的菌种应具有高产、稳定、易培养等特性。
但微生物在自然界长期生长与适应后,具有稳定、可遗传的生长代谢调控特性,自然界新分离的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型菌株,因受其严格的代谢调控,生长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合成一般仅满足自身生长繁殖的需要,所有代谢产物都不会过度产生。
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产某种目的产物的野生型菌株的生产能力一般很低,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菌株生产能力的要求。
另一方面,微生物普遍具有易变异的特点,自然条件下微生物的变异频率10-6~10-9,而微生物在物理与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微生物的突变机率可以极大地提高,而且突变后可能形成稳定的遗传性状。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进行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是生产上提高微生物目的产物生产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微生物目的产物生产能力为数量性状,单次诱变育种对数量性状的改变程度有限,欲获得目的产物产量较野生型菌株显著提高、满足发酵工业生产要求的高产突变菌株,需要经过反复的、长时间的诱变筛选才能达到目的。
而且,即使已在发酵工业生产应用的菌种,生产上仍需要不断进行诱变、筛选以不断提高生产性能,如通过不断的诱变育种可获得高产、耐高温、副产物少、抗噬菌体等工艺性能优良的菌株。
【实验目的】加深对微生物菌种选育在发酵工业重要地位的认识;巩固工业微生物提高目的代谢产物生产能力的途径;学习掌握微生物紫外诱变育种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诱变育种是利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过程。
具有增大微生物突变机率的因素称为诱变剂,诱变剂分为物理、化学等,物理诱变剂有各种射线(如紫外线及γ射线等)、微波或激光等,化学诱变剂有亚硝基胍、亚硝酸盐、氮芥、氯化锂、硫酸二乙脂等具有提高微生物突变率的化合物。
以紫外线为诱变剂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不需要特殊贵重设备、费用廉价、危险性小、效果好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工业育种。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乙醇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酵母菌发酵产生乙醇的实验操作方法。
3. 学习利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检测乙醇含量的方法。
4.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乙醇发酵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乙醇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其化学反应式如下:C6H12O6 → 2C2H5OH + 2CO2实验中,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通过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和乙醇的浓度,可以评估发酵过程和发酵效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酵母菌:酿酒酵母2. 葡萄糖:分析纯3. 蒸馏水4. 碳酸钠:分析纯5. 澄清石灰水6. 重铬酸钾溶液7. 硫酸铜溶液仪器:1. 500mL锥形瓶2. 摇床3. 量筒4. 温度计5. 秒表6. 酒精计7. 试管8. 滴定管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配制:- 称取葡萄糖20g,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得到葡萄糖溶液。
- 称取碳酸钠2g,溶解于50mL蒸馏水中,得到碳酸钠溶液。
- 将葡萄糖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均匀,得培养基。
2. 接种与培养:- 将酵母菌接种于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恒温培养24小时。
3. 发酵过程:- 将培养好的酵母菌液取出,继续在摇床上培养,观察发酵现象,记录二氧化碳产生情况。
4. 乙醇含量检测:- 利用酒精计测定发酵液中的乙醇含量。
- 利用重铬酸钾溶液滴定法测定发酵液中的乙醇含量。
5. 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乙醇发酵的因素,如温度、pH值、酵母菌浓度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现象:- 在发酵过程中,观察到锥形瓶内产生大量气泡,表明二氧化碳产生较多。
2. 乙醇含量测定:- 酒精计测定结果显示,发酵液中乙醇含量为6%。
- 重铬酸钾溶液滴定法测定结果显示,发酵液中乙醇含量为5.8%。
3. 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
- 温度、pH值和酵母菌浓度等因素对乙醇发酵效率有显著影响。
2013-2014第一学期发酵工艺学实验指导书第一篇:2013-2014第一学期发酵工艺学实验指导书实验一酸奶的制作一、实验目的1.通过酸奶的制作,了解乳酸发酵的基本原理。
2.掌握酸奶的制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酸奶是鲜奶经过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乳制品,具备鲜奶的全部营养成分。
酸奶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乳糖酶和活性乳酸菌等。
酸奶是采用优质纯鲜牛奶加入白糖均质,经超高温灭菌后接入乳酸菌发酵后制成的一种发酵型乳制品。
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乳酸菌具有把奶类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的功能,称为乳酸发酵。
在形成乳酸的同时也产生其他一些酸类物质,从而导致了PH 值的下降,当达到乳类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如牛奶蛋白质的等电点约在PH4.5 左右),引起蛋白质的沉淀,使原来流动性较大的乳类,因凝固作用而变成类似果冻的胶状物,称之为“凝乳”。
三、实验试剂与器皿1.菌种:嗜热乳酸链球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乳酸菌种也可以从市场销售的各种新鲜酸乳或酸乳饮料中分离;2.培养基:脱脂乳粉或全脂乳粉、鲜牛奶、蔗糖;3.恒温水溶锅、酸度计、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酸乳瓶(200~280mL)、培养皿、试管、300mL三角瓶。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酸奶的制作1.1将1%-2% 脱脂乳于80~85℃ 灭菌10~5min,同时加入5%--6%蔗糖,充分混合,然后冷却至35~40℃,作为制作饮料的培养基质。
1.2将纯种嗜热乳酸链球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及两种菌的等量混合菌液作为发酵剂,均以2%~5%的接种量分别接入以上培养基质中即为饮料发酵液,亦可以市售鲜酸乳为发酵剂。
接种后摇匀,分装到已灭菌的酸乳瓶中,随后将瓶盖拧紧密封。
1.3把接种后的酸乳瓶置于40--42℃恒温箱中培养3~4h。
培养时注意观察,在出现凝乳后停止培养。
然后转入4~5℃的低温下冷藏24h以上。
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青霉素发酵工艺原理及操作过程。
2、掌握青霉素发酵装置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发酵参数的调节技巧。
3、进行实验仿真,验证参数的调节方法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二、实验原理
青霉素发酵工艺是指利用青霉素菌进行发酵获得青霉素的过程,一般采用液态发酵。
发酵工艺的发酵条件有温度、湿度、pH值、时间等,发酵液体的物理性质也会影响青霉素发酵的产率。
三、实验方法
1、实验仪器准备:
(1)青霉素发酵模拟装置
(2)量筒
(3)直流搅拌机
2、操作步骤:
(1)安装青霉素发酵仪;
(2)待装置稳定后,校准温度及湿度,进行发酵;
(3)根据发酵过程的参数调定好,设置发酵时间,开始发酵;
(4)根据实验结果,对参数进行调整,观察发酵后产物的变化;
(5)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达到实验要求,如有不符合要求的参数,进行调整,直至实验结果满足要求。
四、实验结果
1、发酵后的青霉素含量为11.4%,较理想值接近;
2、温度在25℃-30℃之间,湿度50%-60%;
3、发酵时间设置在48小时,搅拌机调节在240-250RPM,杀菌温度在120℃以上。
五、实验总结
1、实验结果符合实验要求,表明发酵温度、湿度、pH值、搅拌转速的设置符合有机发酵要求;
2、本实验的实验数据可以为后续发酵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3、可以在未来针对有机发酵体系的其他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第1篇一、引言生物发酵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通过控制发酵条件,将原料转化为人类所需产品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为了更好地掌握生物发酵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生物发酵技术实训。
以下是实训过程中的详细记录和总结。
二、实训内容1. 发酵菌种的选育与鉴定(1)实训目的:掌握发酵菌种的选育与鉴定方法,为后续发酵实验提供优质菌种。
(2)实训过程:a. 收集土壤样品,分离纯化菌种。
b. 对分离得到的菌种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其种类。
c. 对鉴定得到的菌种进行发酵实验,考察其发酵性能。
(3)实训结果:成功分离纯化出一种具有较高发酵性能的菌种,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
2.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1)实训目的:掌握发酵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方法,为发酵实验提供无菌环境。
(2)实训过程:a. 根据菌种需求,配制发酵培养基。
b. 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c. 灭菌后的培养基进行无菌检验。
(3)实训结果:成功配制出适宜的发酵培养基,并保证培养基无菌。
3. 发酵过程控制(1)实训目的:掌握发酵过程控制方法,提高发酵效率。
(2)实训过程:a. 控制发酵温度、pH、溶氧等条件。
b. 监测发酵过程中的菌体生长、产物积累等指标。
c. 调整发酵条件,优化发酵过程。
(3)实训结果:成功控制发酵过程,提高发酵效率。
4. 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纯化(1)实训目的:掌握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纯化方法,为后续应用提供高纯度产品。
(2)实训过程:a. 采用溶剂萃取、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提取发酵产物。
b. 对提取得到的产物进行纯化,如结晶、色谱分离等。
c. 考察纯化产物的纯度和活性。
(3)实训结果:成功提取并纯化出高纯度发酵产物。
三、实训总结1. 实训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生物发酵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学会了发酵菌种的选育与鉴定、发酵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发酵过程控制、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纯化等关键技术。
酵母发酵实验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应用于发酵过程中。
通过与酵母的接触,我们可以发现其在合适条件下,能够将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酵母发酵现象。
本实验将介绍酵母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速度,并分析影响酵母发酵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 干活性酵母- 白砂糖- 500毫升烧杯或容量瓶- 温水- 温度计- 塑料气球或气吹管- 实验记录表格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和消毒烧杯或容量瓶,确保无细菌污染。
b. 准备适量的温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c. 准备记录表格,列出实验条件和观察结果的栏目。
2. 实验组设置a. 准备三组实验组。
b. 每组在一个烧杯或容量瓶中加入相同量的温水。
c. 将白砂糖按照不同浓度加入到三组实验组中,比如A组加入10克、B组加入20克、C组加入30克。
3. 酵母投放a. 每组实验组中加入相同量的干活性酵母,比如每组加入5克。
b. 快速搅拌,确保糖和酵母均匀混合。
4. 温度控制a. 使用温度计检测实验组中的温度,并保持恒温。
b. 调整温水的温度,分别为A组控制在25摄氏度、B组控制在30摄氏度、C组控制在35摄氏度。
5. 观察记录a. 开始观察并记录每组实验组的发酵情况。
b. 使用塑料气球或气吹管将实验组口部密封,以防二氧化碳逸出。
c. 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发酵结果,并记录到表格中。
6. 数据分析和讨论a. 对每组实验组的发酵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温度和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b. 讨论可能的影响因素,例如温度、糖浓度、酵母菌量等。
c.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并注意对实验器材进行清洗和消毒。
2. 在进行实验时,确保操作平稳,以避免酵母液溅出。
3.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安全操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酵母发酵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结果:在较高温度下(35摄氏度),酵母的发酵速度更快,并且产生的气体量更大。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酸奶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酸奶发酵实验的操作方法。
3. 分析影响酸奶发酵的因素,如温度、酸度、菌种等。
4. 比较不同菌种发酵效果,优化发酵条件。
二、实验原理酸奶是以乳为原料(或加入蔗糖),杀菌后经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一种乳制品。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将乳糖转化为乳酸,使溶液pH逐渐降低,导致酪蛋白聚集沉淀,形成半固体状态的凝胶体物质,从而产生酸奶特有的风味和口感。
三、实验材料1. 原料:鲜牛奶、白糖、发酵剂(乳酸菌)2. 仪器:恒温箱、发酵瓶、电子秤、温度计、移液管、烧杯、搅拌棒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器材洗净,并用沸水消毒。
2. 配料:称取鲜牛奶200ml,加入5g白糖,搅拌均匀。
3. 加热:将混合液加热至40-45℃,保持恒温。
4. 接种:从市售酸奶中取出约5ml发酵剂,用移液管将其加入到加热后的牛奶中,搅拌均匀。
5. 发酵:将接种后的牛奶装入发酵瓶,封口,放入恒温箱中,在40-45℃下发酵6-8小时。
6. 冷却:发酵结束后,将酸奶取出,放入冰箱中冷却。
7. 评价:品尝酸奶,从色泽、香气、口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泽:酸奶色泽均匀一致,呈乳白色或微黄色。
2. 香气:酸奶具有独特的酸奶香气,无异味。
3. 口感:酸奶口感细腻,酸度适中,具有酸奶特有的口感。
4. 发酵效果:通过对比不同菌种发酵效果,发现某品牌发酵剂的发酵效果较好,酸奶口感更佳。
六、实验结论1. 酸奶发酵实验成功,掌握了酸奶发酵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温度、酸度、菌种等因素对酸奶发酵效果有显著影响。
3.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可以生产出口感更佳的酸奶。
七、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循实验步骤,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2.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酸奶发酵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3.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
发酵工艺学实验苹果酒酿造工艺系列实验大纲为了培养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根据专业大纲要求,进行20-30学时的发酵生产工艺及过程安全检测大实验。
本学期进行苹果酒酿造工艺系列实验,时间约6-10周。
一、苹果酒酿造工艺系列实验内容如下:苹果酒是以苹果为主要原料,经预处理,破碎,榨汁,成分调整,发酵,陈酿,调配等而成的果酒成品。
具体实验流程如下:苹果酒酿造工艺流程:新鲜平果f 分选f 清洗f 切片f破碎榨汁f f亚硫酸(苹果酸)果汁处理f f果胶酶、白砂糖、静置f异Vc钠分离f发酵f倒瓶f补加SO f 陈酿f调配f 澄清f过滤f f酵母16C,约40天皂土下胶f催熟f过滤f 装瓶f 贮酒f成品70 C,10mi n实验一、苹果酒酿造原料预处理、榨汁、果汁成分调整(3学时)实验二、活性干酵母的活化、接种及发酵原始参数的检测(3学时)实验三、苹果酒主发酵过程工艺控制及参数检测(8-10学时)实验四、苹果酒后发酵、陈酿和贮酒(2学时)实验五、成品苹果酒安全检测及成品酒品尝(2-6学时)二、注意事项1. 熟悉大纲内容要求;2. 根据实验大纲内容要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分析方法,实验前每组需提交预先准备好的实验方案方能进行正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每组(每人)作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每组(每人)需提交完整规范的实验报告;3. 在实验中,遵守实验室纪律,注意安全,节约原材料、水、电的使用,使用大型仪器,需教师在场指导;4. 以上实验分组进行,每组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具体时间请根据你班 的课程表再制定本次实验合理日程安排。
三、分组方案实验以6-7人为一组,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制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实验 过程、协调组内成员的检测分工及组织撰写实验报告等等。
四、考核方式实验成绩包括平时实验表现和实验报告两个部分,其中平时实验表现(实验 方案的制定、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到勤率等等)占 50%实验报告(实验内容、 数据分析及讨论、实验结果等等)占 50%实验一苹果酒酿造原料预处理、破碎、榨汁及成分调整一、 目的 1、 了解苹果原料的预处理及苹果汁防氧化方法;2、 熟悉苹果榨汁的方法、亚硫酸的使用及榨汁机的使用;3、 研究外加酶制剂辅助酶解对苹果酒酿造品质的影响。
《发酵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基本情况二、实验课程简介《发酵工艺学》实验课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任务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发酵工艺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巩固《发酵工艺学》理论课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三、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严格的发酵工艺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规范地掌握发酵工艺的基本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也要使他们初步了解或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与迅速发展的学科前沿接轨。
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五、实验方式及具体要求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分班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实验设计尽量贴近专业实践性强,增加学生对实际动手操作的兴趣,安排每个人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掌握教材相关理论知识。
六、考核方法不单独考核,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50%)和平时表现(50%),占课程总成绩的25%。
七、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酵母菌的扩大培养及保藏(2学时)1.实验目的及要求:学习和掌握酵母菌的常规培养方法及其菌种保藏方法。
2.实验材料:安琪活性干酵母菌、蔗糖、葡萄糖、三角瓶、试管、电子天平、冰箱等。
3.实验步骤:称量酵母菌→5%糖液制备→恒温培养→冷冻干燥→安瓿瓶密封低温保藏或试管密封低温保藏【实验二】淀粉水解糖的制备(2学时)1.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2.实验材料:淀粉、糖化酶、淀粉酶、恒温水浴锅、三角瓶等。
3.实验步骤:淀粉液制备→加糖化酶保温→加淀粉酶保温→碘检。
【实验三】小型生物发酵罐的灭菌方法(2学时)1.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生物发酵罐在使用前和使用后的灭菌方法。
2.实验材料:生物发酵罐、蒸汽发生器等。
发酵、酿造工艺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发酵和酿造工艺的基本原理,探究不同条件对酿造过程的影响。
实验材料:1. 两种不同类型的酵母2. 白砂糖3. 高温水4. 牛奶5. 双层发酵罐(内罐用于装发酵液,外罐用于控制温度)6. 温度计7. 酸度计8. pH试纸9. 筷子或搅拌棒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发酵罐,分别标记为罐A和罐B。
2. 将两个罐内的发酵液温度都控制在35°C-40°C之间。
3. 然后,在罐A中加入一定量的酵母和白砂糖,搅拌均匀。
4. 在罐B中加入相同数量的酵母和白砂糖,但加入适量的牛奶,并搅拌均匀。
5. 将两个罐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一个放在高温环境中,另一个放在室温环境中。
6. 每小时观察并记录两个罐内的发酵情况,包括发酵液的颜色、气泡产生情况和酸度的变化。
7. 持续观察和记录,直到发酵过程停止。
实验结果和讨论:1. 发酵液颜色的变化:罐A中的发酵液变为深黄色,而罐B 中的发酵液则呈乳白色。
2. 气泡产生情况:罐A中的发酵液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且气泡的数量和速度逐渐增加;而罐B中的气泡产生较少且速度较慢。
3. 酸度的变化:通过使用酸度计或pH试纸,我们可以测量发酵液的酸度变化。
通常,在发酵过程中,酸度会逐渐升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罐A和罐B的酸度变化来评估发酵的进展情况。
4. 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中,发酵的速度更快,气泡产生也更旺盛。
而在室温环境中,发酵速度较慢,气泡产生也相对较少。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发酵和酿造过程是受酵母、温度和物料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温环境下的发酵过程更为快速而旺盛,而添加牛奶可以改变发酵液的颜色和质地。
此外,随着发酵的进行,酸度也逐渐升高。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切勿污染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在进行温度调节时,务必小心操作,避免烫伤。
3. 在实验过程中,可随时观察和记录发酵过程,以便正确分析和比较结果。
1. 了解面团发酵的基本原理及过程;2. 掌握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酵母菌等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3.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面团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将面粉中的糖分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过程。
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酒精则赋予面团特有的风味。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受到温度、湿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锥形瓶、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电子秤、剪刀、保鲜膜;2. 实验用品:面粉、干酵母、白糖、清水、盐。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面粉:称取适量面粉,倒入锥形瓶中;2. 加入酵母:将干酵母溶于少量温水中,倒入面粉中;3. 加入白糖和盐:分别加入适量白糖和盐,搅拌均匀;4. 加入清水:逐渐加入清水,边加边搅拌,使面团逐渐形成;5. 发酵:将面团揉搓成光滑的球状,用保鲜膜封口,放入烧杯中,保持温度在30-35℃,湿度适宜的环境下发酵;6.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观察面团的变化,记录发酵过程中的现象;7. 实验结束:发酵至面团膨胀至原来的2-3倍,取出烧杯,将面团揉搓成光滑的球状,进行下一步实验。
五、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1. 发酵初期:面团表面出现少量气泡,面团开始膨胀;2. 发酵中期:面团表面气泡增多,膨胀速度加快,面团变得松软;3. 发酵后期:面团膨胀至原来的2-3倍,表面出现明显蜂窝状结构,发酵结束。
1. 面团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受到温度、湿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2. 发酵过程中,面团体积逐渐膨胀,表面出现蜂窝状结构;3. 发酵完成后,面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适合制作各种面食。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面团的变化,及时记录现象;2. 发酵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面团干燥或过湿;3. 实验结束后,将面团揉搓成光滑的球状,便于后续实验操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面团发酵的基本原理及过程,掌握了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酵母菌等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第1篇一、实验背景发酵,作为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生物化学过程之一,在食品、医药、能源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酵母发酵尤为引人注目。
本实验旨在通过趣味实验,探究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奇妙现象,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酵母发酵过程中的现象。
2. 了解酵母发酵的基本原理。
3. 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白糖、干酵母、温水、橙汁、苹果汁、葡萄汁、蜂蜜、醋、酸奶、面粉、面粉发酵剂等。
2. 实验工具:玻璃杯、玻璃棒、量筒、温度计、计时器、密封袋、气球等。
四、实验步骤1. 糖水发酵实验- 将白糖溶解于温水中,制成糖水。
- 向糖水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将糖水倒入玻璃杯中,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观察糖水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可通过闻味、滴加橙汁或苹果汁等方法检验。
2. 果汁发酵实验- 分别将橙汁、苹果汁、葡萄汁加入玻璃杯中。
- 向果汁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果汁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方法同上。
3. 蜂蜜发酵实验- 将蜂蜜溶解于温水中,制成蜂蜜水。
- 向蜂蜜水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蜂蜜水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检验蜂蜜水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方法同上。
4. 醋酸发酵实验- 将醋倒入玻璃杯中。
- 向醋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醋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检验醋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方法同上。
5. 酸奶发酵实验- 将酸奶倒入玻璃杯中。
- 向酸奶中加入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酸奶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
- 检验酸奶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方法同上。
6. 面粉发酵实验- 将面粉倒入玻璃杯中。
- 向面粉中加入适量干酵母和温水,搅拌均匀。
- 观察并记录面粉发酵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体积膨胀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