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工艺学原理作业

发酵工艺学原理作业

发酵工艺学原理作业
发酵工艺学原理作业

调味品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

一、行业简介

1.行业的历史

(1)调味品定义

调味品(flavouring、condiment、seasoning)是指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于调和滋味和气味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

(2)调味品历史沿革

①第一代——单味调味品

例如:酱油、食醋、酱、腐乳及辣椒、八角等天然香辛料,其盛行时间最长,跨度数千年。

②第二代——高浓度及高效调味

例如:超鲜味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甜叶菊和木糖等,还有酵母抽提物、HVP、HAP、食用香精、香料等。此类高效调味品从70年代流行至今。

③第三代——复合调味品

例如:火锅底料、烧肠香料、午餐肉香料、酱猪头香料、五香扒鸡料。现代化复合调味品起步较晚,进入90年代才开始迅速发展。目前,上述三代调味品共存,但后两者逐年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营销份额。

④第四代——纯天然调味品

纯天然调味品以纯提前技术为前提,更以营养健康为重。目前,在益意追求健康为主的呼吁下,纯天然调味品所占领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3)酱油的历史

酱油及酱类酿造调味品生产最早发明于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制酱的方法最早出现在《齐民要术》中〔公元532-549年)。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2.产品的分类和用途

(1)调味品按照性质分类

①酿造类调味品

以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等成分的粮食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后进行发酵,即借有关微生物酶的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其转变为各种复杂的有机物。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酱油、食醋、酱、豆豉、豆腐乳等。

②腌菜类调味品

将蔬菜加盐腌制,通过有关微生物及鲜菜细胞内的酶的作用,将蔬菜体内的蛋白质及部分碳水化合物等转变成氨基酸、

③鲜菜类调味品

主要是新鲜植物。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葱、蒜、姜、辣椒、辣根、香椿等。

④干货类调味品

大都是根、茎、果干制而成,含有特殊的辛香或辛辣等味道。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胡椒、花椒、干辣椒、八角、小茴香、芥末、桂皮、姜片、姜粉、草果等。

⑤水产类调味品

水产中的部分动植物,干制或加工,含蛋白质量较高,具有特殊鲜味,习惯用于调味的食品。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水珍、鱼露、虾米、虾皮、虾籽、虾酱、虾油、蚝油、蟹制品、淡菜、紫菜等。

⑥其它类调味品

不属于前面各类的调味品,主要包括:食盐、味精、糖、黄酒、咖喱粉、五香粉、芝麻油、银虾酱、番茄沙司、番茄酱、果酱、芝麻辣酱、花生辣酱、辣椒油、香糟、红糟、菌油等。

(2)酱油的分类

①按照发酵工艺分类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固稀发酵酱油

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在发酵阶段先以高盐度、小水量固态制醅,然后在适当条件下再稀释成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②按照成分分类

——酿造酱油Brewing soy sauce

A.以蛋白质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体齐备,具有酸、甜、苦、咸、

鲜五味调和的一种液体调味品。例如生抽和老抽

B.生抽: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级。

C.老抽: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殊的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使用。

——配置酱油Blended soy sauce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大于50%),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小于50%)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配制酱油有可能含有三氯丙醇(有毒副作用),但只要符合国家的标准的产品就可以安全食用。

——化学酱油Chemical soy sauce

以含有食用植物蛋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料,经酸水解、碱中和而成的液体鲜味调味液。(也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3)调味品的用途

①改变菜的色香味

——调味品中的特殊成份,能除去烹调主料的腥臊异味,突出菜点的口味,改变菜点的外观形态,增加菜点的色泽,并以此促进人民食欲,杀菌消毒,促进消化。

——例如:味精、酱油、酱类等调味品都含氨基酸,能增加食物的鲜味;香菜、花椒、酱油、酱类等都有香气;葱、姜、蒜等含有特殊的辣素,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酒、醋、姜等可以去腥解腻。

②增加营养物质

调味品还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酱油、盐含人体所需要的氯化钠等矿物质;食醋,味精等含有不同种类的多种蛋白质,氨基酸及糖类,此外,某些调味品还具有增强人体生理机能的药效。

3.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以儒家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根基,追求“五味调和”,讲究艺术享受,而艺术的灵感就来源于调味料。自2001年到2011年,调味品行业的销售额从277.23亿元猛增至1917.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47%,年均增速高达50%。2010年,调味品行业销售收入排在所有食品饮料细分子行业第五位,同比增速32.36%,居食品饮料所有细分子行业第三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调味品产品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功能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每消费10元食品,其中就包含了1元的调味品消费。目前,行业已经形成一个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大市场,调味品产业“小产品,大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二、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流程(以酱油为例)

1.生产方法

(1)生产方法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原料预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淋油及加热配制等工艺生产出来的调味品,营养极其丰富,主要营养成份包括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糖类、酸类等。

(2)酱油的酿造原料

①蛋白质原料

——大豆:黄豆、青豆及黑豆。

——豆粕:大豆先经适当加热处理(一般低于100℃),再经轧坯机压扁,加入有机溶剂,以轻汽油喷淋,提取油脂后的产物,一般呈片状颗粒。

——豆饼:豆饼是大豆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豌豆、蚕豆

——其他蛋白质原料:花生饼、菜籽饼等。

②淀粉质原料

小麦、麸皮、面粉、碎米、玉米、薯干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同时提供酱油中1/4氮素,特别是Asp含量高,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③食盐

酱油咸味的来源;与氨基酸共同呈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减少杂菌的污染。

④水

——水是酿造酱油的原料,一般生产一吨酱油需用水6-7吨。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

⑤其他辅助原料

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等,大蒜、生姜、草菇等。

(3)酱油的酿造原理

①蛋白质的水解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分解成多肽、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②淀粉的水解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其作用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是发酵的基础物质;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③有机酸生成

酱油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乳酸、琥珀酸、醋酸居多。适量的有机酸生成,对酱油呈香、增香均有重要作用。乳酸具鲜、香味;琥珀酸适量较爽口;丁酸具特殊香气。有机酸过多会严重影响酱油的风味。

④酒精发酵

酵母菌分解糖生成酒精和CO2。酒精的去向:氧化成有机酸;挥发散失;与氨基酸及有机酸等化合生成酯;微量残存在酱醅中,与酱油香气形成有极大关系。

2.生产的工艺流程

(1)酱油酿造的工艺流程:原料处理——制曲——发酵——滤油——酱油后处理技术

①原料处理

——原料处理的目的:是使大豆蛋白质适度变性,使原料中的淀粉糊化,同时把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杀死,以利于米曲霉的生长及原料分解。原料处理包括原料的粉碎、加水和润水、蒸煮。

——粉碎: A.粉碎目的——豆饼要先经过粉碎,以利于扩大豆饼的表面积,为吸足水分、蒸煮熟透创造条件。

B.粉碎要求——豆饼颗粒大小一般应为2-3mm,粉末量以不超过20%为宜。

C.粉碎设备——豆饼粉碎,一般采用粉碎机。粉碎机有锤式、齿轮式等,以锤式(如图)较为普遍。——加水和润水:A.要求——即加入所需要的水量,并设法使其均匀而完全为豆饼吸收,加水后需要维持一定的吸收

时间,称此为润水或叫润胀。

B.润水设备——利用螺旋输送机(俗称绞龙,如图),将豆粕和麸皮等原料不断送入绞龙,加入50-80℃

的热水,通过螺旋输送进入蒸锅达到润水目的。

——原料蒸煮:A.蒸煮目的——使豆饼(粕)及辅料中的蛋白质完成适度变性。消除生大豆中阻碍酶的物质,使酶成为

容易作用的状态。

B.蒸煮设备——N.K式旋转蒸煮锅,原料经真空管道吸入蒸锅,或用提升机将原料送入蒸锅,直接喷入

热水。蒸料时可不断地作360°旋转,操作简便,省力,安全卫生。

②制曲

——制曲概念:制曲是酱油发酵的主要工序,制曲过程的实质是创造曲霉生长最适宜的条件。

——制曲和种曲区别:种曲是酱油酿造时制曲所用的种子,制曲是制造生产用菌种及酿造原料。

——种曲:A.酱油中应用的曲霉菌主要是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B.米曲霉有着复杂的酶系统,主要有蛋白酶、谷氨酰胺酶、淀粉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和酯酶等。

C.最适生长温度约在35℃左右,pH值为6.0左右。

D.在选出的优良原菌的基础上,经过若干次(一般为三次〕的移接和活化,培养出纯粹、新鲜、繁殖力强、

孢子多、色泽正常的曲种以供扩大之用。

——制曲工艺:以厚层通风制曲工艺为例。厚层通风制曲是把曲料置于曲池内,利用风机供给空气,调节温湿度,使米曲霉在较厚(25-30cm)的曲料中生长繁殖,完成制曲过程。

——制曲设备:曲室(制曲用)、保温保湿设备、曲池(酱油发酵)、通风机、翻曲机、曲室及用具、竹匾或曲盘、纱布或稻草帘(用于调节湿度用)、拌和台(木制台或水泥台)、筛子、竹箩、木铲

——种曲工艺和制曲工艺比较

——制曲过程中常见的杂菌

有霉菌、酵母和细菌(有小球菌、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其中细菌数量最多。一般质量好的曲中每克约含细菌数千万个,在次曲中高达二、三百亿个。除米曲霉外,霉菌中还有毛霉、根霉和青霉,都影响酱油品质。酵母菌,主要有5个属,鲁氏酵母(有酒精发酵能力,增加酱油的香味),球拟酵母对酱油发酵有益,毕赤氏酵母、醭酵母、圆酵母有害。

③发酵

——酱油发酵机理

酱油发酵过程是培养米曲霉在原料上生长繁殖,以便在发酵时,利用它所分泌的多种酶,其中最重要的有蛋白酶和淀粉酶。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糖。同时在制曲及发酵过程中,从空气中落入的酵母和细菌也进行繁殖并分泌多种酶。酱油是曲霉、酵母和细菌等微生物综合作用的产品。酱油在发酵过程中,色香味体的形成机理异常复杂,至今尚未在理论上研究透彻,还需结合不同发酵工艺,继续进行探索。

——酱油的色素

酱油色素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酶褐变反应和非酶褐变反应。非酶褐变反应又分为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其中美拉德反应是主要的非酶褐变反应。

——酱油的香气

据日本有关专家研究,影响酱油香气的主要成分是4-乙基愈创木酚(简称4-EG)等酚类物质,其次是4-羟基-2-乙基-5-甲基-3-呋喃酮(简称HEMF)。目前,速酿酱油生产中最难控制的是酱油香气,因为酱油香气的产生主要是在发酵后期。发酵时间长,有利于酱油香气的形成。

——酱油的味

酱油味的来源,主要是呈鲜味的氨基酸和核酸类物质的钠盐,呈甜味的糖类和呈酸味的有机酸,呈咸味的氯化钠以及有助于滋味的香气成分。

——酱油的体

酱油的体,一般是指酱油的浓稠度,俗称酱油的体“态”和“骨分”,多以波美度或折光度来表示。组成酱油的浓度有各种可溶性物质。

——酱油成分

无机物中以食盐为主要成分;有机物中以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糊精、糖分和有机酸等为主要成分。一般酱油的质量愈高,有机固形物愈浓。原因是在酱油生产过程中,若原料配比适当,其分解率就愈高,浓稠度也就愈好。

(4)发酵工艺

①低盐固态淋浇发酵浸出法

②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包含于工艺流程图中)

(5)酱油的浸出(淋油)

将发酵后酱醅中所含的可溶性物质分离,形成酱油的半成品。酱醅成熟后,加入热二油,浸泡一定时间后,从发酵容器底部放出的就是头油;头油放完后,关闭阀门,加入热的三油,浸泡,滤出二油;最后加入热水,浸泡,淋出三油。头油是产品,二油套头油,三油套二油,热水拔三油,如此循环使用。提高头油及二淋油中可溶性的成分浓度;用较少量的水将醅中的酱油成分尽可能多地回收。

(6)酱油的加热与配制

①加热

——加热的目的:灭菌;调和香气和风味;增加色泽;除去悬浮物,使蛋白质发生絮状沉淀,可带动悬浮物及其它杂质一起下沉;破坏酱油中的酶类,使酱油质量稳定。

——加热方法:间接蒸汽加热(分为两种),加热温度间歇式为65-70℃维持30min,连续式以出口温度控制在80℃为宜。如果酱油中添加了核酸类调味料以增加鲜味,则必须要破坏酱油中存在的核酸分解酶-磷酸单酯

酶,这时应把加热温度提高到90-95℃以上,维持15-20min。

②酱油的配制

将每批生产中的头油和二淋油或质量不等的原油,按统一的质量标准进行配兑,使成品达到感官特性、理化指标要求。助鲜剂:谷氨酸钠、肌苷酸、鸟苷酸

甜味剂:砂糖、饴糖、甘草

③成品酱油的防腐

——生霉原因:低质量酱油容易生霉;与工艺有关,如发酵不成熟、灭菌不彻底或防腐剂添加不当;包装容器不洁;空气中杂菌的污染。

——常用酱油防腐剂及其使用方法:目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主要有4类: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丙酸及

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酱油贮存:未包装前的贮存有助于改善酱油的风味和体态,起调熟作用;一定时间的静置可以使悬浮物质沉淀。(7)工艺流程图

①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流程图

3.主要的工艺参数

(1)熟料的质量标准

——感官指标: 熟料呈浅淡的黄褐色,有香味,无糊味及其他不良气味;手感松散、柔软、有弹性,无硬心、不粘。——理化指标: 水分含量为45%-50%,蛋白消化率在80%以上,无未变性蛋白沉淀。

(2)制曲工艺参数

①最适条件:最适生长温度约在35℃左右。pH值为6.0左右。优质曲的pH值在6.8-7.2之间。

②配料比——种曲培养基: A.麸皮80、面粉20、水70左右;

B.麸皮85、豆饼粉15、水90左右;

C.麸皮90、豆粕10、饴糖5、水120左右。

——制曲原料的配比: 豆饼与麸皮之比8:2或7:3或6:4。

③工艺操作和曲霉的生长

——装匾(堆积培养):30-31℃,孢子发芽期

——第一次翻曲(搓曲)、加水:36℃保温6h后,菌丝生长期

——第二次翻曲:菌丝蔓延期,

——洒水、保湿、保温:孢子生长期

——揭去覆盖物(草帘或者纱布):48h后,孢子成熟期

④成曲判断标准

——感官:A.手感曲料疏松柔软,具有弹性。

B.外观菌丝丰满,密生嫩黄绿色孢子,无杂色,无夹心。

C.具有种曲特有的香气,无霉臭及其他异味。

——理化: A.水分含量要求视具体情况,一、四季度含水量28-32%,二、三季度为26-30%。

B.福林法测中性蛋白酶活力在l000-1500u/g(干基)以上。

C.碘比色法淀粉酶活力在2000u /g(干基)以上。

D.细菌总数50亿个/g(干基)以下。

(3)酱油质量指标

①氨基酸态氮

——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该指标越高,说明酱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鲜味越好。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最低含量不得小于0.4g/100mL。一般来说,特级、一级、二级、三级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8g、≥0.7g、≥0.55g、≥0.4g/100mL。

②全氮

——表示酱油中蛋白质、氨基酸、肽含量的高低,是影响产品风味的指标,不属于强制性指标。

——推荐性标准中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的要求分别为≥1.60g、≥1.40g、≥1.20g、≥0.80g/100mL。产品工艺不同,要求略有差异。

③可溶性无盐固形物

——指的是酱油中除水、食盐、不溶性物质外的其它物质的含量,主要是蛋白质、氨基酸、肽、糖类、有机酸等物质,是影响风味的重要指标。

——推荐性标准中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的要求分别为≥20g、≥18g、≥15g、≥10g/100mL。产品工艺不同,要求略有差异。

三、技术进展

1.菌种方面

(1)多菌制曲

近几十年来,日本在酱油酿造工艺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温酿发酵”、“减曲生产”、“液体曲酱油”、“酶法酱油”、“快速酿造”等等。我国工作者1980年前后曾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从无盐发酵原理,日本深加酵母、乳酸菌的工艺,黑曲酸性蛋白酶应用于酱油的效应,浸出法和浇淋的技术综合加以运用,创出了一条产品质量可以和日本高档酱油相媲美、生产周期30天(使日本的六分之一)、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的纯种多菌株(原称多菌种)发酵工艺。这个项目叫做“优质酱油的研制”,获得中商部重大成果三等奖。产品就是上海的翠竹牌“佐餐酱油”,曾获得中商部优质产品奖。

(2)米曲霉(或酱油曲霉)

目前我国大多数酿造行业都使用米曲霉作为主要酱油酿造用菌种,以沪酿3.042为代表的米曲霉的特点与生理特性。沪酿3.042菌种,中科院编号为中科3951,其显著特点是生长的速度快,并具有较强的抑制杂菌生长的能力,繁殖力强、蛋白酶活力高,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糖化力,并且又具有一定的耐高温能力。

因此应用此菌种后,将制曲的时间也由过去的48小时缩短为24小时左右,为实现厚层通风制曲提高设备利用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为制曲的管理、原料利用率的提高、酱油质量的提高都提供了可能。

(3)黑曲霉

黑曲霉在酱油制曲中的应用,也称为多菌种制曲。AS3350黑曲霉其特点是能有效地提高酸性蛋白酶的活力,并能使酱油中谷氨酸的含量及氨基酸生成率显著提高,因此增加了酱油的鲜味,同时黑曲霉又具有较强的糖化力和含有丰富的纤维素酶,并能将原料中的纤维素转化成糖份,从而提高酱油的风味及浓度。

但在制曲时,应将米曲霉与黑曲霉分开制曲,而不能混合制曲。这是因为如果混合制曲多霉菌会相互受到抑制。多菌种制曲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有力的推动了酱油工业的技术进步。

2.工艺上

近年来,我国酱油生产工艺先后经历了无盐固态发酵法、低盐固态发酵法等,后者又于1980年改进为多菌制曲、先固后稀淋浇浸出法。然后,又发展处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目前我国采用的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消化吸收了日本的许多先进技术,如制冷盐水制醪,低温分阶段发酵,气流搅拌酱醪和专用压榨设备压榨取油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工艺,最具代表性的有液体曲酶酿制酱油、酶制剂酿制酱油。

(2)冷温高盐稀态发酵工艺

如今,国际上领先的酱油生产工艺当数日本,日本的酱油工艺又细化为本酿造、新式酿造及酶处理液-氨基酸混合式酿造3种。其中本酿造工艺生产的酱油质量最优、产量最高、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最大,约占日本酱油总产量的80%。

目前国内有实力的酱油生产企业纷纷采用“冷温高盐稀态发酵”的日式高盐稀态工艺。因此,“冷温高盐稀态工艺”将促进我国新一轮酱油工艺的变革。

(3)生物制剂的添加

目前,酶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酶法酱油,是以酶制剂代替制曲,经制醅后熟,再添加酵母生香,或用固定化酵母生香制成的现代化酿造酱油。有条件的情况下宜用固体粗酶或酶的发酵液、浓缩液,可降低生产成本。还可添加酵母、乳酸菌发酵,可增加酱油的醇香。日本酿造专家伊藤宽教授就提出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后熟发酵中添加酵母、乳酸菌产生一种FRANON[27]物质可大大改善酱油风味。

(4)引入微生物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发展壮大,微生物技术及化学工程原理已经建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

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某期刊刊载李幼筠,周逦的“科学利用微生物推动中国酱油工艺大变革”。在酱油生产工艺过程中开始引进生物反应器,从而使酱油的色、香、味达到社会人们的需求,还有新工艺正在研究阶段。以固定化谷氨酰胺酶反应器、鲁氏接合酵母和易变假丝酵母的固定化细胞反应器组成的酱油生物反应系统为例。生产中与传统发酵方法相比,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在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阶段存在很大的差别。传统发酵方法的整个发酵过程需要几个月,而利用固定化生物反应器方法仅需2天。生物反应器系统所生产的酱油中有机酸含量比例差别不大,香气成分含量并无不同,香味和鲜味相差无几

而且随着生物工程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通过对微生物遗传信息的重新设计,古老的混合发酵技术,将因具有现代科技含量而永葆青春。

如果将高产酒化酶、酯化酶的酵母DNA提出,重组到酱油用米曲霉y细胞中,则酱油酿造需要的多种酶系可能将不再来自多种菌株,而来自少数或单一的菌株。

3.物质的分离和提取

在酱油工艺流程中有三个分离工序: 1.从压榨的生酱油中去除不纯物; 2.入火后去除一次浊液; 3.从一次浊液中回收酱油,一般使用微滤膜分离技术,采用了反胶团萃取技术使得酱油能从油水混合物中完全分离出来。

4.主要生产设备

(1)原料处理设备

①破碎设备

——锤式粉碎机

可做粗碎或细碎,单位产品的能量消耗低、体积紧凑、构造简单、生产能力高等特点,但当粉碎较坚硬的物料时,锤刀磨损的较快。此设备在酱油酿造中主要用于破碎豆饼。

——钢片式磨粉机

钢片式磨粉机又称万能粉碎机,不仅粉碎干硬粮食而且还能磨碎醪状物质和鲜湿物料,但是耐用性较差,由于机体及静磨盘和动磨盘都是铸铁件易损坏,箩底也需经常更换。

——对辊式破碎机

对辊式破碎机又称磨面机,它主要用于小麦磨成面粉之用,近年来有许多酿造企业用于对小麦的压片处理,效果甚佳。只适用于对原料的压片分筛处理,而不能将原料全部打碎,因此,此设备尤其适用于对小麦的压片处理以利于制曲。

②蒸煮设备

——常压蒸煮

过去酿造业大多采用常压在有蒸汽的工厂,常用木质蒸桶或水泥池,蒸汽管由蒸桶(或池)底部进入。并设有蒸料假底,蒸料桶上有木盖或铁盖,如果没有蒸汽的厂子一般使用简易的蒸锅,锅内放入适当的水并将锅内水烧开进行蒸料。使用常压蒸锅,最大弊端就是由于料层较厚不易均匀,而煤耗较多。

——旋转式蒸球

我国目前大多数酿造企业所使用旋转式蒸球,在处理原料蒸煮时,相比常压蒸煮可以达到一定的压力的,但不能瞬间达到,并且在蒸煮结束后也不能迅速的将其冷却至大气温度,因此会导致二次变性,使原料氮的消化率明显的降低。而且必须使蛋白质原料与淀粉质原料进行分蒸。

——连续蒸料机

业的大规模生产。近年来连续式加压蒸料设备已在国内外酿造企业得以运用。如北京和田宽使用的山崎式连续蒸煮装置,青岛市第二酿造厂自行研制的连续式蒸料装置等等。此设备的最大特点就是真正达到了高压力短时间之目的。

(2)种曲、制曲设备

①原始设备

目前我国大多数酿造企业在制曲方面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可以这样讲,在制曲方面还处于一个开放式的、手工的,靠具体操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经验,工作繁杂的方法去制作大生产用种曲。使用的工具也是非常原始的。如:竹匾、曲盘、蒸锅、灭菌柜、拌料机、草薕、筛子、木铲等,就是比较规模大的一些企业,也仅仅是在生产环境方面和具体工具方面做了一点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种问题,

②流动床式分段培养静压厚层通风制曲

此设备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大生产用曲的全部生产过程处于一个流动的分段培养过程,在曲料的程序化运动中实现培养、输送、接种、翻曲、入曲等各种操作手段和技术措施,且生产规模大,每套装置可日投料10吨以上,且节省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此工艺设备最适应于大型酿造企业大规模生产用曲的生产。

③全自动种曲培养机

——济南天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造发明生产的QTZ-300型全自动种曲培养机。全自动蒸煮制曲一体机是在全自动蒸煮培养种曲机的基础上经放大处理而形成的一种专门用来制造固体曲的新型专利设备。它的问世,是发酵酿造业三代菌种生产的一次真真正正的划时代的革命,是对我国发酵酿造业生产用固体曲方面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其显著特点为:

A. 一机多能、一机多用,此设备集原料蒸煮、翻拌、降温、接种、润料、补水、翻曲、通风培养、空气调节及净

化于一体,代替了过去的蒸球、冷风机及其它降温设备、破碎机、接种机、输送设备、出锅绞龙及其它出锅设备、翻曲机、入曲机、曲池、曲床、风机廊、循环风及曲池顶盖。

B. 它省去了曲床与曲室,从而根治了困扰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生产中各道环节污染之问题。由于

它的生产过程近似于种曲的生产过程,因此用它所生产出来的大生产用曲,酶活力大幅度提高。并为减曲生产提供了可能性。

C. 此设备的操作过程完全模仿三角瓶的培养过程,无论是无菌概念,还是翻曲概念、接种概念、培养与灭菌、蒸

煮概念都与现行的任何一种制曲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确保了成曲质量的成倍提高;由它模仿三角瓶菌种培养之过程,基本上达到了小环境无菌培养和三角瓶质量之目的。

D. 此设备制曲采用的是立体式厚层通风制曲,从而打破了目前的平面制曲的概念,同时又具有调温调湿、补水之

功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最佳条件与环境。

E. 使用广泛,占地面积小;劳动强度大大减少,基本上做到了人与曲料不接触;温控采用仪表自控、无人值守、

(3)发酵设备蜂窝点螺旋板式发酵罐

——蜂窝点螺旋板式发酵罐是济南天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最新研制开发的新型酱油及酱类发酵设备,经过近几年许多生产厂家的实际运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其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此设备的特点是用压制有网络排列蜂窝点的薄钢板螺旋式环绕焊接在筒体外壁上,蜂窝点与筒体用塞焊固接,这样使夹套和筒体的强度和钢度相互得到加强。夹套内加热(或冷却)介质呈湍流给热,加之蜂窝点的扰动,强化换热,提高传热系数,节约能耗,减少运行费用25%以上。

——此设备的特点

A.此设备投资少,安装简便,更换维修便利,占地面积极少。

B.每只发酵罐都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循环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酿造业大部分企业的发酵池(或罐)都是一组有几只发酵池(或罐)组成,只能形成一种温型的弊端。

C.蜂窝点螺旋板式发酵罐,它不仅能加热还能冷却。

D.不仅能进行固体发酵,也能进行液体发酵,不仅能用来生产酱油、酱类,也能用来生产酒醪、食醋。

E.不仅能用液体介质进行加温或冷却,也能用气体介质进行加温或冷却。因此它是目前酱油(或食醋)生产中首选的发酵设备。

(4)灭菌设备

①红外线电脑超高温瞬时灭菌机

——此设备采用高新技术及电脑控制技术代替了传统锅炉提供热源的灭菌设备。

——它比使用锅炉提供热源的灭菌设备有其优点:节省投资、降低成本;节省人力;节省场地;保护环境无污染;灭菌温度高(100 -150℃)时间短,灭菌时间3-5S,可减少风味及营养成分

②高压脉冲电场灭菌装置

——华南理工大学采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处理酱油沉淀前体物,一方面破坏其胶体结构,使大分子物质迅速凝絮沉淀,从而过滤除去;另一方面将大分子蛋白质(多肽)降解,在酱油氨基酸氮提高约6%的同时,将其2次沉淀前体物除去,并对酱油起到灭菌作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他们还研制出一套“酱油沉淀处理装置”和“高压脉冲电场灭菌装置”,经南方部分调味品企业适用,自动化控制程度高、处理效果好,可调控性好、能耗低、安全性好。处理好酱油样品存放6个月细菌明显减少,基本无沉淀,可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四、展望

1、酱油生产工艺改进方向的研究

(1)研究先进的生产工艺

①不断优化生产工艺

针对酱油各种生产工艺的分析,各种生产工艺都有优缺点,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研究出一种酱油风味好、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的酱油生产工艺。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酱油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质量与成本的竞争。鉴于消费者对其需求量逐渐增长的现状,高盐稀态酱油以其优越的品质,备受消费者喜爱。对其缺点进行改进,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②采用生物工程新技术

——为了降低成本,可采用生物工程新技术——生物反应器,该反应器具有高效、小型节能、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良性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生物工程新技术——生物反应器在酱油的生产过程中将占据重要地位,也需对其进一步研

(2)研发经济可靠的设备

①酿造机械的一体化与多功能

由于我们酿造业的行业特性要求我们在设计、研制开发新型设备时要减少设备中间环节,搞一体化、一机多能,从而减少设备数量与性能单一的设备。从而减少由于设备较多而造成对曲料的污染。

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要求要与机械化设备有机结合

目前现有的酿造设备只是为机械化而机械化,而不是仅仅围绕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特性要求去实现机械化,这样的机械化最终是行不通的。它必将随着酿造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淘汰。因此讲机械化,首先要在满足微生物生长的最佳条件下讲机械化。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实现机械化却满足不了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单纯去讲机械化。那样的机械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他们仅仅是设备的堆积。因为机械化最终要为生产工艺去服务。

2.未来展望

尽管目前我国酱油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改造还面临许多困难,然而酱油生产的技术进步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应该客观的回顾酱油发展历史,认真的思考和分析中国两千对年酿造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发现其中的宝贵财富。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经过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科研人员的刻苦攻关,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一定能够让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制酱工业上开花结果,将酱油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国由酿酱古国、酿酱大国变为现代制酱工业强国,让中国酱油在强手林立的国际市场上重放异彩!

公共管理学作业homework答案

《公共管理学》homework(1)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公公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实行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3.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4. 公共管理监督是指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二、单项选择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 B ) 25 A.泰勒和法约尔 B.怀特和威洛比 C.威尔逊和古德诺 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对政府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B)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大萧条以后,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经济理论是( A ) A.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B.新自由主义取消政府干预理论 C.亚当?斯密的“小政府”理论 D.古典经济学派的限制政府干预理论 4. 最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________,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C )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公共管理学作业册答案

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教育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册参考参考答案(2010) 案例分析答案在最后一页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 (2)主张政府干预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 (2)公益性 (3)正规性 (4)专门性 (5)志愿性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模式得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5)管理所追求得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6)公共组织得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2、简要说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得主要职能。 第一,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第二,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第三,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第四,进行收入与财产得再分配。 第五,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3、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与作用就是什么? 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就是(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作用: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得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得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公益性得作用。 二、论述题 1、论述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得启示。 答: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主体机制等方面有在本质上得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得效率达到最佳得情景。这一理论对人得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就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得一切行为都可以瞧成就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得目得肯定就是

增进公共利益得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就是现在公共政策得失效;公共物品供给得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性; “寻租”及腐败。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得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单纯依靠市场与过多依靠市场政府干预都就是行不通得,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得健康发展。 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得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就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 在进行经济改革得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体制改革得顺利进行。 4) 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得建设,使政府得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得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2、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得职能应如何转变。 答:所谓政府职能转换并不就是简单得加强或削减政府得干预范围或力度,而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得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方式要有重要得改变。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得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管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得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综合以上政府工作内容、重心得转移,我们可以用简单得四句话概括政府职能转化得特点,即: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例如: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得影响下,无论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就是平民百姓都以文件为依据,即所谓得红头文件。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条件下,就显现出不稳定、随意性等一系列得问题与局限性。我们过去曾经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严重对立起来,否定了市场经济对促进生产力所起得重要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得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尤其在竞争充分得领域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得调节作用,积极利用这支“瞧不见得手”,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保证市场经济得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简答题: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

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

公共管理学作业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公共管理学》作业一 简答题 1、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就是:组织人员、物质因素、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分配、规章制度、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 答:(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1)人力资源的获取(规划、录用与选拔);(2)人力资源的发展(整合培训、职业发展、管理发展、组织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4)人力资源的维持(人际关系与沟通问题、员工福利问题、工作环境问题、职业安全问题);(5)人力资源的研究(政策、规则、技术、方法)、 《公共管理学》作业二 简答题 1、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答:(一)资源配置的职能:1、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2、矫正外部效应;3、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1、经济公平:强调投入与收入的对称(等价交换、按劳分配);2、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调节贫富差距);(三)稳定经济职能: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2、简述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 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第一,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二,把组织瞧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第三,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第四,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第五,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第六,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也重视资历。 《公共管理学》作业三 论述题 1、谈谈您对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认识。 组织改革的动力 (一)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 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改革的本质动力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与机构进行改革。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观念与理论研讨阶段,并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可以说就是暂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必将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共管理学网上作业3

判断题:(共9题每题3分) 1.制定公共政策是在分配一切资源(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资源),几乎每一项政策会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和交换,所以公共政策需要伦理指导,需要考虑价值目标。 正确 错误 2.如果公共组织决策失误或行为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虽不受法律追究,却要承担工作责任,必要时可以辞职下台。 正确 错误 3.公共管理人格一般具体表现为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表里如一、光明磊落。 正确 错误 4.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有四种公正形式,即交换公正、分配公正、程序与规则公正、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前两种是形式性公正,后两种是实质性公正。 正确 错误

5.权力越大、职位越高的公务人员,道德标准就应该越低,放宽要求。 正确 错误 6.公共管理伦理是规范公共组织行为的准则体系,是公共组织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其基本法则是为人民服务。 正确 错误 7.道德责任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是强制性的。 正确 错误 8.公共组织伦理要求必须坚持程序公正,以避免不公正和腐败,其次是强调民主责任,再次是行政组织信任。 正确 错误 9.司法审查的程序一般是司法机关经政府申请,依法审查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从而追究其违法责任。

正确 错误 判断题:(共6题每题3分) 1.制定计划的过程包括:确定目标、分析环境、拟定公共计划方案、确定方案以及公共计划的修正和反馈五个环节。 正确 错误 2.规划—计划—预算系统方法适用于目标和计划明确、具体,按项目或课题分工的军事、水利、住宅、科技等领域的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3.改变航道原理是指公共计划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许诺越多,计划期限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 正确 错误 4.公共决策支持系统只能够支持解决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 公共管理学 作业1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客体是公共事务,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2、公共物品或服务是指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 非排他性等特性的产品。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一般来讲,政府的职能应分为两部分:政治职能和管理职能。 5、政府职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和对政府职能 的重新思考三个阶段。 6、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和 志愿性。 7、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构成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8、目前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有:环境保护、扶贫救困、社会公益等方面。其具有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的公益性特点。 9、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政府公职人员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 人员。其职业具有鲜明的特点,主

要表现在执行公共权力、服务公共社会两个方面。 10、当代公共管理者必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认知能力、管理诊断能专业资料. . 力、管理决策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四个方面。 二简答题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何区别?、1⑴目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的目的是盈利; ⑵限制因素不同,公共管理整个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企业管理的根本原动力是追求高额利润,经济气候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法律在其活动中仅是一个外部制约因素; ⑶物质基础不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于税收和发行债券,其经费预算属于公共财政支出,必须公开化,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企业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投资的回报即利润,其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是自主的,不需要公开化; ⑷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公共管理人员是由专门的部门或机构相对独立地考核、评估,主要考虑其政治才干和倾向,公共管理人员有职业化、终身化的趋向,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其处理特定事务的能力被聘用; ⑸绩效评估的指标不同,评估公共管理成效的主要指标是行为的合法性、公众舆论的好坏、各种冲突的减少程度、公共项目的实施与效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及消耗程度,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绩效的主要指标是销售额、净收益率、生产

公共管理学作业

1.第1题 新公共管理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为()。 A.政治学 B.行政学 C.经济学 D.行政法学 您的答案:C 2.第2题 1、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您的答案:D 3.第3题 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新西兰 您的答案:A 4.第4题 在交易费用、产权契约安排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从而成为沟通交易费用理论与产权理论桥梁的是()。 A.彼德原理 B.科斯定理 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D.墨菲法则 您的答案:B 5.第5题 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新西兰 您的答案:A 6.第6题 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提出的是一种()。 A.政府万能理论 B.政府失败理论 C.市场万能理论 D.市场失败理论 您的答案:B 7.第7题 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阶段中的战略规划阶段的特征为 A.通过努力做到与预算相符,寻求更好的运营控制 B.通过预测下一年度以后的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成长规划 C.通过战略性思考,寻求对市场和竞争能力作出更快反应 D.管理所有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取得未来的成功 您的答案:A 此题得分:0.0

8.第8题 目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创立者是美国管理学家()。 A.彼得?杜拉克C.泰勒 B.帕金森D.法约尔 您的答案:C 此题得分:0.0 9.第9题 政府运用供应这个手段,所针对的对象是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半公共产品 D.半私人产品 您的答案:A 10.第10题 在交易费用、产权契约安排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从而成为沟通交易费用理论与产权理论桥梁的是 A.彼德原理 B.科斯定理 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D.墨菲法则 您的答案:B 11.第11题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您的答案:A 12.第12题 1、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您的答案:D 13.第13题 对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作()。 A.第一部门 B.第二部门 C.第三部门 D.公共组织 您的答案:C 14.第14题 关于绩效管理对于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价值,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绩效管理与市场模式相统一 B.绩效评价与管理是分权化改革的迫切要求

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一)答案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治理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模式,这种政府间关系模式称为()。 A. 市场模式 B. 平等模式 C. 等级控制模式 D. 分权模式 满分:4分 2.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上台以后,英国保守党政府 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开始了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 A. 梅杰 B. 布莱尔 C. 里根 D. 撒切尔夫人 满分:4分 3.在英国,现代国家预算最初萌芽干()世纪,表现为由骑士和贵族组成的“大 议会”对国王财政权的剥夺。 A. 11 B. 12 C. 13 D. 14 满分:4分 4.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为摆脱教会、地主、城镇行会对经济活动的控制,确立 新型的市场秩序,打破地方封锁,扩大国内市场,对外扩张,促进外贸,人们一般强调()的干预作用,这在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 市场 B. 国家 C. 军队 D. 发达国家 满分:4分 5.政策监控不包括()环节。 A. 评估 B. 监督 C. 控制 D. 调整 满分:4分 6.税收是当今各国最主要的公共收入形式,公共收入中()以上来自税收收入。 A. 60%

B. 70% C. 80% D. 90% 满分:4分 7.最近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也是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变革在()年。 A. 1988 B. 1993 C. 1998 D. 1999 满分:4分 8.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特别是()首先对政府失败问题进行较系统的 研究。 A. 古典学派 B. 新古典学派 C. 保守主义学派 D. 公共选择学派 满分:4分 9.公共管理学是对公共组织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等管理活动及其 规律的研究。 A. 个人 B. 企业 C. 政府组织 D. 营利组织 满分:4分 10.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公共部门生产力进行测定,到80年代在中央各 部门进行持续数年的大规模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成熟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 A. 雷纳评审 B. 经验式调查 C. 财务管理新方案 D. 政府绩效与结果法 满分:4分 二、多选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下列属于纯公共物品的有()。 A. 国防 B. 公共安全 C. 外交 D. 环境保护 满分:4分 2.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有()。 A. 经济和政治因素 B. 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衰退 C. 经济全球化

电大公共管理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管理的内涵: 所谓公共管理, 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 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的阶段: ( 1) 限制政府干预( 2) 主张政府干预( 3) 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 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 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 公共政策失效 ( 2)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 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 ”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 1) 非政府性( 2) 公益性( 3) 正规性( 4) 专门性( 5) 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公共性( 2) 利益选择性( 3) 目标指向性( 4) 权威约束性 ( 5) 功能多极性( 6) 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 1) 执政党( 2) 立法机关( 3) 行政机关( 4) 利益集团( 5) 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 1) 公正原则( 2) 受益原则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考纲: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与作用 一、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部位,均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庞大的微生物群,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群体内部或它们与人体之间,均形成一种自然生态体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经常保持着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的定义归纳 1.部位: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 2.菌群: -常居菌(正常菌群)和暂居菌(过路菌); -对人体无害。 3.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密度极高。 二、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营养作用—降解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2、维生素K、叶酸、泛酸等。 2.免疫调节作用—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3.定植抵抗力作用—代谢产物杀伤侵入有害细菌。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皮肤上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生长。 4.生物屏障作用—通过黏附和繁殖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的保护膜,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正常菌群被视为机体防止外来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5.其他作用—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等还有降低胆固醇、降血氨、抗衰老等作用。 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 一、微生态平衡 定义: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平衡。 微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但许多因素如疾病状态、有创诊疗措施及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等,都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的平衡。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策评估的( B )反映的是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标准。 A.稳定标准 B.事实标准 C.价值标准 D.成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B )。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政策手段?( D )。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思想政治手段 D.文化手段 我国的社会团体具有“半官半民”的特点,说的是其组织的( B )。 A.广泛性 B.双重性 C.针对性 D.中介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有( CD )。 A.公益性 B.正规性 C.专门性 D.志愿性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ABCD )方面的能力。 A.管理认知能力 B.管理诊断能力 C.管理决策能力 D.人际沟通能力 )( A 。,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论述了对政府角色理解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胡德C. D.史蒂文·科恩 )界定政府职能的主要依据是( 3 A.财政赤字商品服务质量下降 B. 市场失灵 C. D.政府干预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 C )的学科 A.公共决策 B.公共组织维护 C.公共管理活动规律

D.公共环境 ( C )是由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本质特点决定,也是其阶级性的反映。 A.目标指向性 B.权威约束性 C.功能多极性 D.利益选择性 公共政策具有( ABCD )等特征。 A.公共性 B.利益的选择性 C.权威的约束性 D.功能的多极性 本来应当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却因没有尽到职责而出现了“真空”现象,我们称其为政府职能的( A )。 A.缺位 B.越位 C.错位 D.不到位 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 ACD )。 A.政府官员 B.企业领导 C.政府公职人员 D.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B )。 A.小政府 B.全能的政府 C.间接的政府 D.恰当的政府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有(ABCD )。 A.公共政策失效 B.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C.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寻租及腐败D. 现代公共管理是以( B )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A.企业 B.政府 C.文化团体 D.研究机构

《公共管理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理: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发挥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量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它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6.组织: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7.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8.第三部门: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二、填空题 1.(雪城会议)(政策)(商业) 2.(有差异或不同) 3.(公共组织) 4.(结果或产出)(外部取向) 5.(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组织)。 6.(共同目标)(协作愿望)(沟通)。 7.(政府失败或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8.(等级控制)(网络) 9.(公正)(他律)(自律)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可以将政府的行为模式概括为以下五种角色: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试述网络治理的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

公共管理学作业

公共管理学作业 选择题 1 . (3分) 下面哪一项不是西方新公共治理的差不多理念?(C) A.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划浆” B.引进私营部门的治理手段和体会 C.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 D.公共服务以顾客为导向 2 . (3分) 公共治理与企业治理有(ABCD)等方面的差别。 A.限制因素不同 B.物质基础不同 C.治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 D.绩效评估不同 3 . (3分) 在进行政策规划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认识阻碍政策规划的环境因素,灵活客观地选择规划方案,是(C)原则的表达。 A.优化原则 B.变化原则 C.权变原则 D.系统原则 4 . (3分) 依照公共政策对社会有关群体的阻碍来分,公共政策可分为(AB)等 A.分配性政策 B.调剂性政策 C.元政策 D.差不多政策 5 . (3分)

以下属于公共政策制定的间接主体的是(B)。 A.政党 B.智囊专家 C.立法机关 D.行政机关 6 . (3分) 公共治理者要紧是指(ACD)。 A.政府官员 B.企业领导 C.政府公职人员 D.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治理人员 7 . (3分) 界定政府职能的要紧依据是(C) A.财政赤字 B.商品服务质量下降 C.市场失灵 D.政府干预 8 . (3分) 公共治理者的职业能力要紧包括(ABC)方面的能力。 A.治理认知能力 B.治理诊断能力 C.治理决策能力 D.人际沟通能力 9 . (3分) 目前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要紧活动领域有(ABD)等方面。 A.环境爱护 B.扶贫救困 C.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 D.社会公益 10 . (3分)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差不多特点有(ABCD)。 A.公益性 B.正规性 C.专门性 D.理想性 第2 大题 简答题 1 . (10分) 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表达在哪些方面?答: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表达在以下几方面: 1、强化公共服务,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 2、强化社会治理,保证社会公平、公平。 3、实现宏观调控,稳固经济进展。 4、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 . (10分) 公共政策规划的差不多程序包括哪几个步骤?答:公共政策规划的差不多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立政策目标。 2、拟订政策方案。 3、评估政策方案。

公共管理学网上作业2答案

作业二答案(没有的题目在作业一中已经有答案) 2 . 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促成公共行政学体系建立的是() C. 马克斯?韦伯 6 . 预算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B. 单位预算会计)两级组成。 7 .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亦称(A. 行政组织的部门化)。 8 .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亦称(B. 行政组织的层级化)。 12 . 政府失效,政府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B. 经济人) 13 . 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是(公共组织) 14 . 1887年在美国《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之研究》的学者是(D. 威尔逊) 18 .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公共服务管理原则》建议书的时间是(B. 1998年)。 19 . 公共管理伦理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组织的普遍重视的时间是C. 20世纪末期)。 20 . 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形成于19世纪的(A英国)。 二、多选题 21 . 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abcd ) A 公共管理理想 B 公共管理态度 C 公共管理义务 D 公共管理技能 22 . 公共组织未来发展的趋势(abcd ) A 功能的分化与重合 B 结构的扁平化 C 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 D 工作方法的弹性化 23 . 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表现在(abcd ) A 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 B 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 C 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 D 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 24 . 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abcd )。 A 完整性原则 B 统一性原则 C 可靠性原则 D 分开性原则 25 . 政策规划的程序(abcd ) A 确立政策目标 B 拟定政策方案 C 评估政策方案 D 择优政策方案 26 . 绩效评估指标主要包括( abcd) A 费用指标 B 时效指标 C 数量指标 D 质量指标 27 . 公务员要树立反映市场经济的系列观念有(abcd ) A 竞争观念 B 民主观念 C 法制观念 D 利义观念 28 . 公共组织结构主要类型(abcd A 直线式结构 B 职能式结构 C 直线-职能式结构 D 矩阵式结构 29 .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运行机制包括(abcd )。 A 分类机制 B 竞争机制 C 保障机制 D 激励机制 三、判断题 31 . 健全公务员法规体系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保证。是 32 . 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是 33 . 解放思想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保证。是 34 . 绩效预算又称业绩预算. 是 35 .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具体是指在国家和政府部门、公共事业部门及非营利组织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服务的人员,特别是国家公务员。是 36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进行规划、录用、使用、培训、保障等管理活动的总和。是 37 .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内部按上下隶属层级关系有序进行的等级划分。否 38 . 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窄的行政组织结构呈高金字塔型,是“扁平结构”。否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作业一: 1.PDCA循环中P阶段是指(A) A)计划制定阶段 B)计划执行阶段 C)执行结果检查阶段 D)处理阶段 2.与经济手段相比较,行政手段具有的特征是(B ) A)利益性 B)无偿性 C)间接性 D)多样性 3.从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研究途径不包括(C ) A)管理途径 B)政治途径 C)经济途径 D)法律途径 4.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A )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 5.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C ) A)行为引导功能 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 C)行为限制功能 D)调控和规 6.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A) A)管理的一般职能 B)管理的性质 C)管理的使命 D)责任的性质 7.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A)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 B)管理途径 C)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 8.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B) A)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准政府组织 D)事业单位 9.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D) A)权威性 B)独占性 C)政治性 D)公共性 10.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D) A)选择性 B)动态性 C)时效性 D)静态性 1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C) A)竞争性 B)排他性 C)自然垄断性 D)顾客导向性 12.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D) A)集权型领导方式B)民主型领导方式C)参与型领导方式D)放任型领导方式 13.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B ) A)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B)新公共管理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新公共服务理论 14.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 ) A)帕金森定律 B)公共选择理论 C)瓦格纳的理论 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 15.政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 B ) A)经济资源环境与政治法治环境 B)社会总环境与工作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环境 D)输入—输出环境

公共管理学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公共管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2.新公共管理 也称为“管理主义”、“企业化政府”、“后官僚体制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行政”等。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一样,都尊崇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 3.公共治理 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4.新公共服务理论 是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 5.公共组织 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 6.政府组织 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行政机关。 7.非营利组织 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组织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非官方性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的性质特点,对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常常能比政府组织更具效率。 8.准政府组织 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公共权威,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9.事业单位 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组织。 10.领导 是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它包含了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11.公共领导 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和公众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2)

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选择题 第一章 1.由管理对象的(C )所决定,公共管理从一开始便在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过程等方面显现出自己鲜明的特征。 A.范围 B.特征 C.性质 D.规模 2.公共管理必须以(B )为目标,私人部门管理的目标则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最重要区别。 A.家庭利益 B.公共利益 C.集体利益 D.家族利益 3.西蒙认为,任何活动(包括行政活动)都包括决策与(D )两方面,因此,要全面了解及解决行政问题,必须同时注重这两个方面。 A.评估 B.实验 C.宣传 D.执行 4.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关注的焦点是(B ) A.公平 B.效率 C.民主 D.制约 第二章 1.公共管理系统的界线是指公共管理系统用以(D )外部环境的投入与公共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产出,防止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保持自身独立性的边界。 A.吸引 B.淘汰 C.隔离 D.过滤 2.公共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 D)

A.制约 B.作用 C.促进 D.依赖 3.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领域是(C ) A.精神生活 B.集体生活 C.经济生活 D.家庭生活 4.( B )因素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系统的基本性质 A.政体 B.国体 C.政治 D。经济 第三章 1.在现实中,公共管理目标往往需要兼顾一些相互冲突的目标类型,如长期目标与( C ) A.战术目标 B.战略目标 C.短期目标 D.外部目标 2.公共组织的纵向目标意味着公共组织所要达到的未来状态具有(B ) A.发展性 B.纵向性 C.广泛性 D.拓展性 3.组织在实现外部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 A ),这是组织完成外部目标的充分条件。 A.内部目标 B.纵向目标 C。横向目标 D.战略目标 4.公共组织与社会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着一种( D ) A.合作关系 B.责任关系 C.服务关系 D.契约关系 第四章 1.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A )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A.职责 B.义务 C.权力 D.职权 2.在现代社会中,不管具体政治制度如何,公共政策的决定方式多由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1 、简答题 1. 简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2. 简要说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 第一,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 第二,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第三,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第四,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 第五,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3.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 性(5)志愿性。作用: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双重性、 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公益性的作用。 、论述题 1. 论述政府失效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1)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 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6) (7) 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答:政府失效理论的主要内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政府主体机制等方面有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这一理论对人的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看成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是现在公共政策的失效;公共物品供给 的低效率;内部性和政府扩张性;“寻租”及腐败。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靠市场政府干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4)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2.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的职能应如何转变。 答:所谓政府职能转换并不是简单的加强或削减政府的干预范围或力度,而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方式要有重要的改变。转型 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管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