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2-1.2
- 格式:ppt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27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的热力学一、热力学基础1、热力学定律热力学是研究动力学和热力过程的一门学科,総称为热力学(thermodynamics),定律是热力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守恒,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而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总量都是不变的。
第二定律:熵守恒定律,即熵守恒,工作、温度及其它能量的变化只能趋于热量流失的方向,熵值随时间的变化只会增大,不会减小。
二、热化学新计量1、热化学热热化学热定义为随着化学反应发生而产生的热量,或者说,当某一反应进行一次能量变化时,会产生固定数量的热量。
这种能量是反应发生时由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的总和,它是反应的量的,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2、热化学分析热化学分析是利用其来测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以及酸-碱反应,还原离子反应和加成反应的热量放出量,以此确定反应是否满足II定律。
热化学分析只能在室温下进行,必须先准备偏常气体,即使用实验室仪器将反应物保持在正常状态下。
三、熵变和焓变1、熵变熵变是指物质系统遵熵守恒定律发生的物理量变化所导致的物理热效应,它是指室温下反应发生时,总熵的变化量。
反应发生时,总熵会减小,反应结束时,总熵则会增加。
2、焓变焓变是由热化学热产生的热力学热量,它也可以表示物质系统在改变温度时所能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焓变是由热化学热产生的热力学热量,它可以表示物质系统在改变温度时所能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它可以用热化学热试剂测定出来,也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来测定。
焓的正负也决定了反应体系的热稳定性,负焓变表示反应体系具有热稳定性,正焓变表示反应体系具有热不稳定性。
四、电离平衡电离平衡是气体介质中混合能量的变化,也是电离温度(Ionization Temperature)的概念,它是指气体介质中混合电荷的各种形式的混合能量的动态平衡,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电离平衡的状态。
电离平衡的偏移会影响气体分子间的能量交换,从而发生化学反应。
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要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第一章知识整理和总结知识网络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2、物质的量及其应用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专题讲解专题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总结实验名称装置图主要仪器注意事项适用范围实例溶解过滤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铁架台、铁圈1.一贴、二低、三靠2.在定量实验中要洗涤分离固体与液体,如氯化钠溶液中的泥沙。
蒸发结晶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1.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三分之二2.不断搅拌3.利用余热蒸干4.溶质不易分解、水解、氧化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分液锥形分液漏斗、铁圈、烧杯、铁架台1.分液漏斗中塞子打开或寒子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中的小孔2.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如分离水和苯的混合物萃取分液漏斗1.萃取剂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不反应,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溶质不与萃取剂反应2.萃取后得到的仍是溶液,一般要通过蒸馏等方法进一步分离从碘水中提取碘化学实化学实验遵守实验室了解安全措掌握正确的操作混合物的过滤:固体(不溶)——液蒸发:固体——液蒸馏:液体混合物分萃取、分液: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的鉴别和检验(如SO2-、CO2-意八个字:不增、不减、易分、复原专题二:除杂总结第二章 知识整理和总结知识网络1.分散系:几类液体分散系的比较2.离子反应⑵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⑶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知识要点本章复习时,下列主要知识点应得到纲领性的明确、记忆、有些内容可进一步深化理解。
1.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基本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1.1 元素的神秘面纱大家有没有想过,化学这个学科为什么这么神秘又有趣?那就是因为它涉及到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就像一本超棒的化学百科全书,把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排列得整整齐齐的。
就像我们学校的班级表一样,把每个人的名字和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这些元素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砖块一样重要。
1.2 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不是随便放的,而是根据它们的性质分成了不同的“家族”。
比如,像氢、氧这些,就属于非金属家族;而铁、铜这些则是金属家族。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人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金属们一般都比较坚硬,而非金属们则常常表现得比较柔软。
2. 元素的性质2.1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说到金属和非金属,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抽象。
其实不然,金属通常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就像电线里的铜芯,它们能把电流顺利传导。
而非金属,比如碳,它们在导电性上就不如金属。
不过,非金属却有它们自己的优势,比如在化学反应中,它们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这点是金属无法比拟的。
2.2 元素的化学反应当不同的元素进行化学反应时,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化学舞蹈。
元素们通过交换电子,形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
例如,氢和氧反应就能生成水,这个过程就像魔术一样让人惊叹。
每次看到这些反应,都让人觉得化学真的是充满了神秘和奇迹。
3. 元素周期表的奥秘3.1 周期律的奇妙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有规律的。
这就是我们说的周期律。
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元素的序号增加,它们的性质也会有规律地变化。
这就像人的成长,从小孩到大人,我们的特征和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元素们也是如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会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变化。
3.2 了解周期表的意义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就像我们了解了一部精彩的剧本。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元素的基本特征,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就像在做一道数学题时,我们需要知道每一步的运算规则一样,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律,能让我们在化学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在我们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到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基础的化学知识。
物质的量用化学符号n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一个摩尔的物质的量等于这种物质中有6.022 x 10^23个基本粒子的数量。
这个基本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者电子等。
而摩尔质量则指的是一个物质的质量相对于一个摩尔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单位是克/摩尔(g/mol)。
它的计算方法是将该物质的质量除以物质的量。
第二节:化学式和化学式的计算化学式是用来表示物质中各种基本组分的种类和数量的符号。
而每个化学式则由元素符号和下标数字组成。
元素符号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的字母符号,如氢(H)、氧(O)等。
下标数字表示该元素在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如果没有写明下标数字,则为1。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式计算出化合物的摩尔质量和质量比。
例如,对于二氧化碳(CO2)这个化合物,化学式中的“C”表示碳元素,而“O”表示氧元素。
下标数字“2”表示一个氧元素与一个碳元素结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化学数据手册来得到碳元素的摩尔质量为12.01 g/mol,氧元素的摩尔质量为16.00 g/mol。
因此,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到12.01 g/mol + 2 * 16.00 g/mol = 44.01g/mol。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01 g : 2 * 16.00 g。
第三节:摩尔和质量之间的转换在化学计算中,我们经常需要在摩尔和质量之间进行转换。
转换的关键是通过化学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或者物质的量。
例如,对于硫酸(H2SO4)这个化合物,我们知道它的摩尔质量为98.09 g/mol。
如果我们有2 mol的硫酸,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计算来得到它的质量:2 mol * 98.09 g/mol = 196.18 g。
相反地,如果我们有100 g的硫酸,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计算来得到它的物质的量:100 g / 98.09g/mol = 1.0192 mol。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主备人:张爱丽时间:2009年9月4日课程标准: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省教学要求: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符号及摩尔的定义、符号,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讨论、分析、对比、讲授、归纳等方法教学过程:Ⅰ、课前检测(1)1 mol氧。
()(2)0.25 mol 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 mol小麦含有6.02×10 23个麦粒。
()2、已知1mol水分子数为6.02×10 23个,则0.5mol水分子数为_________个2 mol水分子数为___________个。
【小组讨论2】你能得出物质的量(n)与微粒个数(N)和阿佛加德罗常数(N A)的关系吗?【师生共同探讨2】 4、物质的量(n)与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关系n=N/N A【练习】例1:6.02×1022个N aCl分子,其物质的量为多少?2.5mol O2含有多少个O原子?【小组讨论3】请大家回顾表1、表2,思考:1molH20与1mol铝质量相等吗?【师生共同探讨3】 1mol任何粒子集体中都含有6.02×10 23 个粒子;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第二课时氯气的性质1.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Cl2,可采用的方法是( )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B.用干燥的有色布条C.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D.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解析:氯气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和干燥的有色布条都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故A、B无法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Cl2;C中由于Cl2和HCl都能使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无法达到实验要求。
答案:D2.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C.光照氯水有气体逸出,该气体是O2D.氯水在密封无色玻璃瓶中久置后酸性将增强解析:氯水中主要含有三种分子H2O、Cl2、HClO和三种离子H+、Cl-、ClO-,A不正确;新制氯水含有H+和HClO,蓝色石蕊试纸遇H+变红,变红后的试纸被HClO氧化褪色,B正确;氯水光照后,发生反应2HClO2HCl+O2↑,生成强酸盐酸,放出O2,C、D正确。
答案:A3.制氯水最好的方法是( )解析:氯气有毒,要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C4.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是( )①氯气②液氯③新制氯水④氯气的四氯化碳溶液⑤盐酸⑥盐酸与少量漂白粉的混合溶液A.①②③B.①②③⑥C.③⑥D.③④⑥解析:本题考查HClO的漂白性、酸性以及漂白粉漂白的原理。
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要求该物质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酸性需有较多的H+,漂白性要有HClO。
①和②中只有Cl2分子,④中Cl2分子与CCl4溶剂之间不反应,产生不了H+和HClO,⑤中HCl只有酸性无漂白性,③中Cl2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⑥中发生反应:Ca(ClO)2+2HCl CaCl2+2HClO,且少量漂白粉反应时盐酸过量。
答案:C5.将Cl2制成漂白粉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漂白和消毒作用B.使它转化为较稳定的物质,便于保存和运输C.使它转化为较易溶于水的物质D.增加氯的含量,有利于漂白、消毒解析: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不便于保存和运输,而漂白粉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