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案例分析预测题(二)-中大网校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3
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案例分析模拟试题(二)说明:一、二题为必答题;三~六题为选答题,从三~六中选出四题回答。
每题20分,共120分)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l(各备选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0分)某城市规划建设4车道高速公路,全长80 km,设计行车速度为80 kan/h,路基宽度为24.5m。
全线有互通式立交5处、跨河特大桥1座(1 750m),大桥5座(共1 640m)、隧道4座(共3 800m),其中单洞长隧道I座(2 400m)。
公路位于规划未建成区,起点接城市环路,沿线为山岭重丘区,相对高差50~300m,线路穿岭跨河,沿山谷行进,过山间盆地,有支线通向旅游区。
该公路征用土地“Ohm2,其中农田150hm2,林地300hm2,草坡和未利用土地140hm2,其余为水塘宅基地等。
土石方量8 640×103 m3,有高填方段2 400 m。
项目总投资为38亿元。
该项目所在区域雨量充沛,夏多暴雨。
森林覆盖率约为40%,包括人工森林和天然林。
公路沿线农业经济发达,村庄较密集,穿越2个村庄,附近有2个较大乡镇,另有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和农业观光区各l处。
【问题】1.该工程评价的重点是( )。
A.噪声 B.生态 C.环境风险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
A.侵蚀量j生物量、生产力 B.森林、农业生态C.水土流失、景观资源 D.有无重要保护物种、占用基本农田数量3.工程分析中对隧道所要阐明的主要内容是( )。
A.隧道名称、规模、建设点位、施工方式B.隧道上方及周边环境,隧道地质岩性及地下水疏水状态,景观影响。
1本题素材来自《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卦j(2006年版)》C.隧道名称、规模、建设点位D.弃渣场设置点位及其环境类型,占地特点4.工程分析中对桥所要阐明的主要内容是( )。
A.河流水体功能,可能的影响 B.大桥和特大桥的名称、规模、点位C.跨河大桥的施工方式 D.大桥规模、点位、可能的影响5.水环境尤其是水源的保护问题主要关注( )。
更多资料请访问.(.....)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预测题及答案冶金工业建设项目(20分)拟建某冶金企业年产钢200万t,工作制度为年工作365d,厂址地处丘陵地带,坡度在20°~30°,丘陵之间距离紧密。
据调查,企业纳污水体全长约为128km,流域面积为1200km2,年平均流量为78m3/S,河宽为30~50m,水深为5~7m,枯水期为12m3/s,河段比较平直,环境容量很小。
项目所在地位于该水体的中下游,纳污段水体功能为农业及娱乐用水。
拟建排污口下游15km处为国家森林公园,约为26km处该水体汇入另一条较大河流。
(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该项目用水平衡如图1所示。
图1用水平衡工程分析表明,该项目废气污染物排放量为1965×104m3/d,其中烟尘6100kg/d,S0212000kg/d;排放废水中污染物浓度为:CODCr135mg/1,SS50mg/1,NH3-N5mg/1日排放量为28kg/d,石油类20mg/1,且排放量为114kg/d,锌离子为O.2mg/1。
第1 题计算全厂串级用水量(循环系统水使用后复用于其他水系统的水量)、水循环率、生产水复用率、吨钢新水消耗、吨钢外排废水量、吨钢烟粉尘和S02排放量、吨钢CODCr和石油排放量。
【参考解析】:计算全厂串级用水量(循环系统水使用后复用于其他水系统的水量)、水循环率、生产水复用率、吨钢新水消耗、吨钢外排废水量、吨钢烟粉尘和SOz排放量、吨钢CODCr和石油排放量。
串级用水量=20+250=270 m3/h水循环率=(8 000+14 500+26 780)/(8 000+14 500+26 780+20+250+1 530)×100%=49 280/51 080x100%=96.48%生产水复用率=(8 000+14 500+26 780+20+250)/(8 000+14 500+26 780+20+250+1 530)x100%=49 550/51 080x100%=97.00%吨钢新水消耗=(1 530×24×365)/2 000 000=6.70 m3吨钢外排废水量=(270×24×365)/2 000 000=1.18 m3吨钢外排烟粉尘量=(6 100×365)/2 000 000=1.11 1kg吨钢外排S02量=(12 000×365)/2 000 000=2.19 kg吨钢外排COD量=(135×270×1 000x24x365)/(1 000×1 000×2 000 000)=0.16kg吨钢外排石油量=(20x270×1 000x24x365)/(1 000×1 000×2 000 000)=0.02kg 第2 题确定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水环境评价因子。
部分案例⽣态评价要点分析 掌握⽔利⼯程、矿产开采⼯程、交通运输建设项⽬、⼟地开发利⽤、森林开采、旅游资源开发、海洋和海岸带开发项⽬⽣态评价的分析要点。
各案例讲解内容包括评价范围、评价期限、评价重点及保护与恢复措施。
⽔利⼯程建设 1.⽔库和⽔坝 1.1.评价范围: 2、3级项⽬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区域和下游⽔⽂变化区域的⽔体和陆地; 1级项⽬要对库区、集⽔区域,⽔⽂变化区域(甚⾄含河⼝和河⼝附近海域)进⾏评价。
此外,要对施⼯期的辅助场地进⾏评价。
1.2.评价期限:要分别对施⼯期、运⾏期进⾏评价,1级项⽬要做后评价。
1.3.评价重点及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施⼯期:对由于施⼯、⼈员进驻和⽔⽂改变⽽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对由于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对由于⼈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了⼟地的⽣产能⼒;对由于施⼯影响了⾃然和⼈⽂遗迹地及⼈群健康等内容进⾏重点评价。
②运⾏期:对项⽬运⾏⽽引发的⽣物多样性问题,景观⽣态环境质量问题,移民带来的⽣态环境问题,⽔⽂长期改变⽽引发的上下游⽣物种群⽣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的河道断流,⽔⽂变化以及上下游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变化、两岸地形地貌变化引发的⽣态环境问题,钉螺转移等问题进⾏重点评价。
③保护与恢复措施:针对施⼯期与运⾏期主要⽣态影响制定保护与恢复措施。
2.跨流域调⽔ 2.1.评价范围:要分别对调出区、调⼊区和连结区三个部分中,凡是由于⽔⽂条件改变⽽引发的⽣态影响进⾏评价。
2.2.评价期限:分为施⼯期、运⾏期评价,并进⾏⽣态影响后评价环评⼯程师站点,值得您收藏! 2.3.评价重点及保护与恢复措施: 评价重点除与以上⼯程相同,另外增加三项内容: ⼀是对国内外同类项⽬进⾏类⽐调查并写出评价报告; ⼆是预测由于⼈员设备进驻和⽔⽂条件的改变,调出区、调⼊区和连结区区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给动、植物和⼈类⽣活带来的影响; 三是对受益区及调出区长期的⽣态影响进⾏评价。
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标准预测题(二)总分:150分及格:90分考试时间:120分各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共90分(1)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玻璃棉尘、石英粉尘、矿渣棉尘的监控点为()监控浓度限值是()mg/m3。
A. 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1.0B. 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1.0C.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D. 周界外浓度最低点1.O(2)某水库平均水深10m,水面面积30km2,其水域规模为()。
A. 一般水库B. 大水库C. 中水库D. 小水库(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同时最终环境影响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A. 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B. 经济技术可行性C. 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D. 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4)大气稳定度(P·S)的B.D.E分别表示()。
A. 较稳定、中性、不稳定B. 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C. 不稳定、中性、较稳定D. 较稳定、弱不稳定、不稳定(5)某类污水中污染物类型=2,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8,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于()。
A. 复杂B. 中等C. 简单D. 一般(6)对于开发区规划布局可能影响区域噪声功能达标的,应考虑调整()、设置噪声隔离带等措施。
A. 生产方式B. 生产规模C. 规划布局D. 规划目标(7)《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l8598—2001)中关于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选择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A. 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
不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受到破坏B. 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2000m以上C. 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D. 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5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TSP的二级标准的l小时平均和日平均浓度限值分别是()mg/m3。
1. 一般规定1)沉砂池去除对象是密度为2.65/cm3,粒径在0.2mm以上的砂粒;2)城市污水沉砂量可按106m3污水沉砂15-30m3计算,其含水率为60%,其密度为1500kg/m3;3)砂斗容积应按2天内沉砂量计算,斗壁与水平倾斜角不小于55°;4)人工排沙管直径≥200mm;5)沉砂池超高不宜<0.3m;6)沉砂池个数或分格数不应少于2。
2. 平流式沉砂池设计数据1)最大流速0.3m/s,最小流速0.15m/s;2)最大流量时停留时间一般为30-60s;3)有效水深一般为0.25-1m;4)每格宽度不小于0.6m;5)池底坡度0.01-0.02。
3. 竖流式沉砂池设计数据1)最大流速为0.1m/s,最小流速为0.02m/s;2)进水中心管最大流速0.3m/s;3)流量最大时停留时间一般为30-60s。
4. 曝气沉砂池设计数据1)水平流速为0.1m/s;2)旋流速度为0.25-0.3m/s;3)流量最大时停留时间为1-3min;4)有效水深2-3m;5)曝气量为0.1-0.2m3空气/m3污水;6)宽深比1-2;7)长宽比可达5;8)空气扩散装置距池底0.6-0.9m。
5. 涡流式沉砂池设计数据1)水力叶面负荷约200m3/(h•m2);2)水力停留时间为20-30s;3)进水渠道流速a. 流量最大时的40%-80%时为0.6-0.9m/s;b. 流量最小时>0.15m/s;c. 流量最大时≤1.2m/s。
4)进水渠道直段长度为宽度的7倍且不应<4.5m;5)出水渠道宽度为进水渠道的2倍;6)出水渠道与进水渠道夹角>270°;7)沉砂池规格2009环评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以下资料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贾老师整理提供一、水电案例一、南方某山区拟建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开发目的包括城镇供水,农业灌溉和发电。
工程包括一座库容为2.4×109m3的水库,引水工程和水电站。
更多资料请访问.(.....)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案例分析模拟试题(三)说明:一、二题为必答题;三~八题为选答题,从三~八题中选出四题回答。
每题20分,共120分。
一、精细化工建设项目(各备选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20分)拟建某化工项目,生产精细化工产品,产品设计总规模为1 300t/a,其中荧光材料系列产品400 t/a(主要是彩粉和生粉)、硝酸银900 t/a。
主要污染源情况如下:庭盈L荧光材料生产烧成炉生成的S0,保护尾气送填料塔用碱液喷淋吸收处理后由排气筒排入大气;在混料、干燥、过筛等工序有极少量粉尘产生,经风机抽至填料塔用水喷淋处理后由排气筒排入大气。
硝酸银生产排放的废气主要是溶解合成工序产生的含Nq气体;合成罐废气经排气管道进入负压碱吸收装置,用水和10%NaOH溶液二级吸收处理后排入大气。
废水:荧光材料废水主要有:酸碱废水(w.),含盐酸、氢氧化钠、无机盐类等;s0,废气洗涤塔循环吸收废液(w:),主要成分为亚硫酸钠和微量亚硫酸氢钠;含锌废水(w,),锌浓度l65 m9/L;硝酸银生产在N0,气体吸收处理过程中,水吸收产生的含酸废水为稀硝酸(wn);碱液吸收产生含NaN02、NaN03的废水(w5)。
拟建全厂污水二级生化处理站,处理厂区生活污水、地面及设备冲洗水。
厂区总排口排水量l5 m3/h,污染物浓度CODc,76 m9/L,BOD5、总锌0.8 m9/L,pH 6.8、SS 48 m9/L,TDS 870 m9/L。
项目拟建地南侧有一条河流,为5类水体,流量5m3/s。
该项目厂区总排口废水经污水管线排入河道。
固体废物:彩粉生产固体废物来自选粉和水簸工序,其中蓝、绿粉水簸槽分级出的粗细粒子(s。
)成分为硫化锌,收集后外售作为氧化锌生产原料利用;而红粉水簸槽分级出的含氧化铕和氧化钇粒子,为昂贵的稀土金属氧化物,经收集处理后再回用。
固体废物为硫酸锌精制工序过滤滤出物(s:),主要含锌和少量其他重金属杂质,拟送外厂利用生产含锌肥料。
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案例分析真题二第三题:某水电枢纽工程为西南地区 A 河梯级开发中的一级,水库具有日调节功能。
水库淹没和永久占地 15km2(含耕地 263 公顷,其中 247 公顷为基本农田),临时占地 239 公顷,其中基本农田 50 公顷,其余为林地、旱地、灌草地等。
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生态恢复。
工程建设需搬迁安置移民 2700 人,分五处集中安置点安置,生产安置 3960 人,拟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安置。
经土地平衡分析,仅可新增高质量 160 公顷,用于补偿工程所占用基本农田。
工程影响区生态环境脆弱,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河谷植被主要为灌草丛和灌木丛,水库淹没线以下有 36 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枢纽建设区及周边为粮食高产区。
河流坡降大,库区入库河流生态环境良好,鱼类资源丰富,以适应流水生态环境的鱼类为主,其中某一地方特有的洄游性鱼类,卵苗需长距离顺水漂流孵化,库区内分布有该鱼类集中产卵场。
问题:/forum-74-1.html1、列出运营期水文情势变化对库区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⑴水体流速变化的影响。
工程营运期库区由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变为水库生态系统,由于库区水体流速变缓,急流性鱼类将不适宜在库区生活,被迫向库尾上游移动,而喜欢在缓流或静水中生活的鱼类将增加,原来流水生态的鱼将会减少,鱼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洄游鱼类的卵苗没有顺水卵化的条件,也将使该鱼类减少。
⑵水位变化的影响。
水位抬高,淹没大量农田和植被,特别是淹没较多的基本农田和 36棵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使得该地区植被面积和生物量减少,将造成造成农田生态及粮食的减少,造成国家保护植物生境的损失。
⑶水质变化的影响。
如果库区清理较差,容易造成库区水质下降,甚至恶化,进而影响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影响鱼类及饵料生物的生活;⑷水温变化的影响。
库区水体温度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水温出现分层现象,改变了原河流水体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⑸泥沙含量变化的影响。
2009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模拟试题10套一、水电案例一、南方某山区拟建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开发目的包括城镇供水,农业灌溉和发电。
工程包括一座库容为2.4×109m3的水库,引水工程和水电站。
水库大坝高54m,水库回水长度27km,水电站装机容量80 MW,水库需淹没耕地230hm2.移民1870人,安置方式拟采用就地后靠,农业灌溉引水主干渠长30km,灌溉面积6×104 hm2.城镇供水范围主要为下游地区的2个县城。
库区及上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耕地,分有自然村落,无城镇、工矿业,河流在水库坝址下游50km河段内有经济鱼类、土著鱼类的索饵场、产卵场。
第一组问题(原题):1.大坝上游陆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那些方面?(1)调查上游陆域大坝蓄水淹没区及影响范围内涉及的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
(2)重点调查陆域范围内有无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和特有种,天然的经济物种及自然保护区等。
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调查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与保护要求等。
(3)植被调查可设置样方,调查植被组成、分层现象、优势种、频率、密度、生物量等指标。
(4)动物调查,应调查动物种类、分布、食源、水源、庇护所、繁殖所及领地范围,生理生殖特性,移动迁徙等活动规律。
(5)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和演变过程。
(6)调查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生态现状调查是生态影响评价的基础。
一般从事生态影响评价的技术人员均容易解答该问题,但往往回答不完整。
陆地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不外乎植物、动物及其生境调查,在具体工作中从物种、种群、生态系统、景观四个层次入手,同时考虑气候、土壤、水系等自然因素。
在复习这样的题时,同时可以联想一下对于下游地区的生态应调查哪些内容?工程建设对上游和下游生态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可注意一下本书的有关内容。
09年案例分析的回忆及答案(仅供参考哦!)在5R会员的回忆真题的帮助下,结合会员的答题。
下面就给大家写一下,给大家做个参考!!今年的案例不难的!案例8选6(123458)下面是我们整理的选题以及参考答案,会员的个人感觉还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铁矿开采拟建生产规模8×106 t/a的露天铁矿位于山区,露天开采境内有大量灌水,周边有耕地。
露天采场北800米处有一村庄,生活用水取浅层地下水。
采矿前需清理地表,剥离大量岩土。
生产工艺:采矿——选矿——精矿外运。
露天采场平均地下涌水12500 m3/d,用泵疏干送选矿厂。
矿厂年排尾矿3.06×104 m3,尾矿属第Ⅰ类一般工业固废,尾矿库选在距露天采场南1000米沟谷内,东西走向,汇水面积15平方公里,沟底有少量耕地,两侧生长灌木,有一自北向南河流从沟口外1000米过,河流沿岸为耕地。
沟口附近有20户居民的村庄。
尾矿坝设在沟口,初期坝高55米的堆石坝,后期利用尾矿分台阶逐级筑坝,最终坝高140米,下设渗水收集池,渗水、澄清水回用生产,不外排。
设有符合防洪标准的库内、外排洪设施,为保安全,生产运营时坝前保持滩长>100米的尾矿干滩。
问题:1、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地表清理、岩土剥离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露天采场运营期的主要水环境影响有哪些?3、给出尾矿库区植被现状调查内容。
4、简述运营期尾矿库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5、尾矿库建设是否涉及居民搬迁?说明理由。
回答:1、这个题目的影响我当时写的很多,基本没有脱离案例教材的思路,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写的太多记不住了,呵呵2、水环境影响,三个,一是露天矿长大量涌水,有可能导致北面800米的村庄生活用浅层地下水的水量,水位和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调查区域内水文地质状况,地下水含水层的径流补给排泄条件,含水层构造等,确定其影响程度;二、选矿厂用水,产生污水排放,对周边地表水的危害;三、尾矿成清水原则上不外排,但是对其在生产事故过程中产生的事故泄露必须进行分析,评价其风险外排情况下对周边地表水,特别是1000米外河流的影响。
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案例分析预测题(二)
总分:120分及格:72分考试时间:120分
每题20分,共120分.
(1)本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根据下列条件,回答{TSE}题:
(3)按全年365d,计算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4)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中颗粒物(其他)的最高允许浓度120mg/m3,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为l.0m9/m3,判断该项目验收监测是否达标,无组织监控点位的设置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5)对于该项目的有组织排放废气,应如何设计监测断面、监测频次?
(6)根据下列条件,回答{TSE}题:
答案和解析
每题20分,共120分.
(1) :
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陆生生态。
主要从A河流域的生态完整性,流域生物多样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环境敏感对象和局地气候的影响方式、程度与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对规划方案可能影响的珍稀、保护陆生动植物进行评价。
(2)水生生态。
分析评价区域内水域生态条件、水生生物组成特点、种群数量,以及下游河段中水生生物及鱼类的影响,重点是对重要经济鱼类“三场”及珍稀、洄游性鱼类的调查及影响评价。
(3)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
分析评价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预测分析规划实施各建设项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水库建成导致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施工区特别是渣场布置的环境可行性。
(2) :
计算1#和2#机组的生产负荷率,判断其是否满足国家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要求。
根据表4计算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产生量或排放量、除尘和脱硫效率。
l#机组生产负荷率:455.55/600=75.9%,467.O1/600=77.8%
2#机组生产负荷率:552.18/600=92.0%,565.30/600=94.2%
因此,l#机组的生产负荷率为75.9%~77.8%,2#机组的生产负荷率为92.0%~94.2%。
能够满足国家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要求(额定负荷75%以上)。
<TABLE borderColor=#0000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1>
<TBODY>
<TR>
<TD vAlign=top width=57>
监测项目
</TD>
<TD vAlign=top width=123>
监浏断面
</TD>
<TD vAlign=top width=96>
烟气流量/
(m3/h)
</TD>
<TD vAlign=top width=81>
质量浓度/
(mg/m3)
</TD>
<TD vAlign=top width=134>
产生量或排放量/
(kg/h)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57 rowSpan=4>
烟尘
</TD>
<TD vAlign=top width=123>
1#机组除尘器进口
</TD>
<TD vAlign=top width=96>
1.58×I06
</TD>
<TD vAlign=top width=81>
3 964
</TD>
<TD vAlign=top width=134>
6263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23>
1#机组除尘器出口
</TD>
<TD vAlign=top (3) :
按全年365d,计算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烟尘排放总量=(46.5+95.0)×24×365=1239540kg/a≈l240t/a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31.8+42.1)×24×365=647364kg/a≈647t/a(4) :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中颗粒物(其他)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20mg/m3,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隈值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为1.0mg/m3,判断该项目验收监测是否达标,该项目无组织监控点位的设置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根据标准判断,该项目验收监测能够达标。
该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应设在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2~50m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2~50m。
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
(5) :
对于该项目的有组织排放废气,应如何设计监测断面、监测频次?
监测断面应布设于废气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该项目为电厂,生产连续稳定,采样和测试的频次一般不少于3次,排气出口颗粒物每点采样时间不少于3min。
(6) :
简述本水电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水系及拟开发河流水文特征调查;
(2)陆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现状问题及原因演替趋势调查分析;
(3)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重要经济鱼类的“三场”(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调查,重要饵料生物的调查,洄游性鱼类特性调查;
(3)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之等级、功能区划、保护对象及其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是本规划生态现状调查的重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