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十三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第6课时《练习十三》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1.填空。
(1)217×9的积是()位数,312×3的积的最高位是()位。
(2)123+124+125+126+127=()×()=()。
(3)1个智能手环328元,买4个这样的智能手环,全付100元的人民币,要付()张。
2.判断对错。
(1)算式465×3=400×3+60×3+5×3。
()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和。
()
3.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假如诸葛亮在每条船上都安排了6个草垛,他们满载而归时,平均每个草垛里有625支箭,每条船借到了多少支箭?
4.如图,用4根小棒可以摆1个正方形,用7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照这样摆下去,摆268个正方形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参考答案
1.(1)四百(2)125 5 625 (3)14
2.(1)√(2)×
3. 625×6=3750(支)
答:每条船借到了3750支箭。
4.268×3=804(根)804+1=805(根)
答:摆268个正方形一共需要805根小棒。
练习十三1. 列竖式计算。
2.(1) 买2辆小汽车多少钱?(2)小红买2个小熊付50元,应找回多少钱?(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3. 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
这头野牛有多重?4. 列竖式计算。
12×8 13×7 61×6 321×4 14×5 18×3 71×4 911×65.一栋楼房共有6个单元,每单元住18户。
一共可住多少户?6. 先估一估,再列竖式计算。
36×7 48×6 59×8 72×4 27×9 313×5 499×3 824×57.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8.一只身长5厘米的蚱(zhà)蜢(měnɡ)一次跳跃的距离是它身长的25倍。
这只蚱蜢一次能跳多远?9.每名学生发6个练习本。
三(1)班有32名学生,一共要发多少个练习本?10.(1)买7台电风扇,一共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11.小玲上初中了,每天骑自行车上学。
她每分钟骑行185米,从家到学校要骑行7分钟。
小玲家到学校有多少米?12.13.电影院有278个座位,每天放映4场电影。
每天最多能有多少人看电影?14.15.400名学生乘7辆汽车去郊游。
前6辆车各坐57名学生,第7辆车要坐多少名学生?16.学校的乐队有女生18人,男生17人。
合唱队的人数是乐队的3倍,合唱队有多少人?17.根据下面的线段图,你能想到什么实际问题?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18.*观察下面各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99×1=9999×2=19899×3=29799×4=396……99×8=99×9=。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五课时《练习十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三》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包含了8个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涉及到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带分数和小数的转换。
这些问题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四则运算,但是对于复杂的分数运算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持。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实际问题背后的数学运算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进行分数的运算,以及如何将带分数和小数进行转换。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实际问题的PPT,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分数的四则运算主题。
例如:小明有2/3的苹果,他又买了1/4的苹果,现在他一共有多少苹果?2.呈现(10分钟)呈现《练习十三》中的8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十三》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0的概念和特殊性质;2.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数字0;3.能够正确写出数字0;4.能够将0与其他数字进行比较,区分大小关系;5.能够通过0进行简单的数字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数字0的概念和特殊性质;2.数字0与其他数字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黑板、彩色粉笔、橡皮、尺子、计算器等教学工具;3.与数字0相关的教具或实物,例如零钱、计数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简单介绍数字0的形状和特殊性质,例如它是“没有东西”的表示法,但在数字计算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新知呈现(10分钟)教师重点介绍数字0的概念和特殊性质,例如在位值计数法中,单独一个0代表0个单位,而10代表1个十和0个个位。
之后,教师演示如何正确写出数字0,并通过举例让学生区分大小比较中的特殊情况,例如0和1的大小比较。
3. 操作练习(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组,将各组放置一些数字教具或实物,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计数的方式快速准确地识别0,并运用0进行简单的数字计算,例如将2加上0,或将3减去0。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4. 拓展训练(10分钟)教师挑选出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数字0进行计算,例如一个班级有27个学生,其中有3个人请假,那么实际上有多少人到校上课?答案是24,这个操作过程中有几个0?再比如12瓶饮料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瓶?应该用几个0表示。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掌握数字0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随堂测验、小组竞赛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课后,教师应该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数字0的概念和特殊性质;2.数字0与其他数字的大小关系。
七、教学反思数字0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虽然它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隐藏着许多特殊的性质和计算技巧。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6-9《练习十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三》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到第九单元的练习题集合,主要包括了加减法运算、认识货币、长度单位换算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小学数学基础中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对货币有一定的认识,但长度单位换算可能还是一个新的概念。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运算,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认识货币,了解各种货币的面值和用途。
3.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换算,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快速准确计算,货币的认识和长度单位换算的运用。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换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生动展示货币和长度单位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引出加减法运算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介绍货币的种类和面值,让学生认识各种货币。
3.知识讲解:讲解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4.练习环节: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环节:通过回顾和总结,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地展示货币和长度单位的概念,以及加减法运算的步骤。
可以使用图片、图表等形式,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程度,对货币的认识以及长度单位换算的运用能力。
练习十三(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我今天要上的课程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练习十三。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将学习的是练习十三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加减法运算的练习,以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且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练习十三的试卷,以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我会先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练习,以活跃课堂气氛。
2. 正式教学:然后我会让学生打开练习十三,我们一起解答其中的题目。
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3. 实践教学:我会拿出一些水果和玩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加减法的实践操作,以加深他们对加减法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会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一些典型的例题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练习十三中的所有题目,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再次复习和巩固今天学到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今天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数学知识,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这就是我今天要上的练习十三的数学课程,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实践情景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将注重引入实践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热身活动中,我会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加减法练习,如购物场景中的价格计算、分配物品的公平性问题等。
这样的实践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我明确设定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练习十三(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数的读法和数的大小比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认识数和数的读法,掌握正确的数的读法。
2.学习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判断大小。
3.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地读出0~100内的任何数字。
2.学生能掌握数的大小之间的比较方法,能够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数的读法
2.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难点
数的大小比较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请学生们打开课本第X页,观看图片中的数字,帮忙读出来。
2. 认识数的读法
•学生读出0~10内的数字
•教师板书0~10的数字,并帮助学生纠正读音错误
3. 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如:用“更大、更小”、“多、少”等词语表示。
•教师拿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板书两个数字,并在上面标注大小关系。
4. 练习题目
•练习册第X页,X~X题
5. 课堂小结
•教师回顾当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复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观察、比较法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和巩固。
在下一堂课中需要加强课后作业和练习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上所学知识。
练习十三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磐.石pán 含蓄.xù白皙.xī钦.佩不已qīn
B.荒缪.miù筹.划chóu 褐.然hè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g 暑.名shǔ深邃.suì迥.乎不同jičng
D.涉.猎shè迭.起dié澎湃.bài 义愤填膺.yī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很少)死而后已.(停止)
兀兀穷.年(达到极点)迥.乎不同(不同)
B.家喻.户晓(了解)沥.尽心血(滴)
气冲斗.牛(直冲)无暇及.此(到)
C.杂乱无章.(条理)岂欲卿治.经为博士(研究)
蒙乃.始学(于是)鞠躬尽瘁.(劳累)
D.锋芒毕.露(全)可歌可.泣(可以)
潜心贯.注(连贯)心会.神凝(领会)
3、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B.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C.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D.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4、下列各句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议论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邓稼先》一文是作者带着传统意识、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民族感情而写作成的。
C.《音乐巨人贝多芬》作者通过一次会见来表现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巨大造诣。
D.《孙权劝学》以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5、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军队侵占台湾.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A、尽管可是只有才 B.尽管但是不仅而且
C.如果那么不仅而且 D.如果那么只有才
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减负”后,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
C、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D、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7、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我快乐,是因为我喜欢幻想。
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处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处
D.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8.下列各句,表达方式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①还是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
②没有新中国,乡村里便没有电灯,农民便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核子弹,更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③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
④工具书,内容可靠,叙述扼要,而且按照某种特殊编排方式,把知识排列起来,以便人们能随时准确地查到。
A.叙述议论描写说明 B、叙述议论抒情说明
C、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D、叙述抒情抒情叙述
9.下列短语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是()
A.鹦鹉能言视觉发达人类语言风浪很大
B.食品工厂参天大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
C.扔往海里挡住火车扑上甲板留在树上
D.更改航线抛掷飞机连缀起来发挥作用
10.下列加点词用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旧的习惯势力是相当坚强
..的。
B.小明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固
..的一步。
C.他们学校的共青团员迈着坚实
..的步伐大步向前走。
D.村里还有一部分老人至今仍坚守
..着旧观念不放。
(二)填空题。
1.邓稼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
2.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是国作家其代表作有、。
4.《孙权劝学》选自《》,是由主持编篆的一部史书。
二、语言表达
1.根据下面的思路,展开丰富合理的想像,仿写一个句子。
我登上巍峨的泰山,俯瞰脚下的千山万壑,在我眼前展现的仿佛不是山川,而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画卷……
仿句:
2.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
....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华诞。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高音也有低音;。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乐曲渐趋高潮,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语句填空:
三、阅读理解
(一)
①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③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④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⑤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⑥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选段①中所讲的事情,指的是一件什么事?
答:
2.选段②、③、④段中加引号的“说”和“做”的含义是什么?
答:
3.课文第②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4.划出选文第④段中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答:
5.体会选文⑥句的句式和含义?
答:
(二)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卿今当涂
..掌事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
④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
③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
3.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并解释它。
答:
4.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文中用“蒙辞以军中多务”来表现吕蒙的反应。
试根据上下情境,以人物对话来表现吕蒙此时可能会说的话?
5.孙权劝吕蒙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联系你的体会,说说读书有哪些益处。
(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
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又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该语段所选课文的体裁是,文中的“我”是指。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写了山的、、。
3.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其本体是,其喻体是。
4.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品中的人物的心情。
5.第二节加点的“他”是指()A.逗人的渔火B.诱人的月色C.迷人的歌吹D.醉人的清香
6.“朦胧”一词的原义是指,词性是;语段中的“朦胧”则是词,意思是
7.语段文字从多个方面描写春夜的景色,请按要求填出具体内容。
(1)视觉:(2)触觉:
(3)听觉:(4)嗅觉:
8.语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9.语段文字写了,表现了。
10.“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
四、写作
写一段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话,要求抓住季节的特点。
例文:春天来了,天气渐渐地暖和了。
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地上长满了嫩绿的小草,树木也发出了嫩芽,花儿在春风的吹拂中展开了花瓣,燕子在天空一边飞一边欢快地叫着,仿佛在祝贺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