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输血2014(麻醉)
- 格式:ppt
- 大小:426.00 KB
- 文档页数:38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l- )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 (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三甲医院围术期输血管理制度为提高我院围术期用血管理水平,保障围术期安全并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相关规定,结合围术期用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术前评估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 HIV 抗体等。
6、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7、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1、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
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2、对慢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或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3、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4、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5、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围术期应监测失血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和凝血功能以指导输血。
1、浓缩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1)血红蛋白<70g/L;2)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治疗无效者;123)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4)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一、红悬1.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用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指征:A、血红蛋白<70g/L;B、血红蛋白70-100 g/L,是否输红细胞取决于:心肺功能代偿能力,有无代谢率增高,有无进行性出血;C、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D、心功能III~IV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E、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纯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考虑输注红细胞;F、临床工作中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红悬用量:(Hct目标值-测定值)×BV/ Hct目标值/200(BV=体重Kg×70ml)。
(简易法:60Kg体重患者,1单位红悬大概可以升高Hb5g/L)。
3.目标:情况好的患者血红蛋白升高到70~100g/L之间既可,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升高到>100g/L。
二、浓缩血小板指征:A、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B、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伤口渗血,有无肝肾衰竭决定是否输血小板;C、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D、血小板功能低下且有出血倾向者,计数正常也可输血小板。
E、每单位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109/L血小板数量。
三、血浆用于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不宜将血浆作为容量扩张剂。
1、血浆制品:新鲜冰冻血浆(FFP)、普通冰冻血浆、新鲜血浆。
2、使用FFP 的指征:A、PT 或APTT>正常1.5 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目录术前评估术前准备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
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吡格雷等;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6、一般体格检查;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
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叶铁虎、田玉科(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杨辉(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
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1. 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4.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5. 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1-5]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6. 一般体格检查;7.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病人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8.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9.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 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
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4. 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左云霞、朱波、庄蕾、连庆泉(负责人/共同执笔人)、肖玮、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倪诚、康荣田、曾睿峰(共同执笔人)、潘志英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表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体液分布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体液总量80706555~65细胞内液35404040~45细胞外液45302515~20间质液40252010~15血浆5555(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小儿体液成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渗透浓度(mmol/L)290~310 290~310阳离子(mmol/L) 155 155Na+138~142 10K+ 4.0~4.5 110Ca2+ 2.3~2.5Mg2+ 1.5 20阴离子(mmol/L)155 155Cl-103HCO3-27 10SO42- 55PO42- 1.5有机酸 6蛋白质(mEq/L) 16 40(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英伟左云霞李师阳连庆泉(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姜丽华张建敏曾睿峰(共同执笔人)目录概述小儿液体管理特点围手术期输液围手术期输血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内容:1、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2、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3、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4、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35-1)。
(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35-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 5%~15%。
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表35-3)。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荷易出现全心衰。
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 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小,但仍易发生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