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卷试卷分析课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三数学三模考试质量分析及对策(理)石必武 2009-11-3一、三模成绩及试题分析:本次大考是由惠州地区按照高考考纲命题的,考试范围是高中数学的所有高考要求内容,并且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选择第8题、填空第12、13、14题大题后两道,选择填空题与二模比较难度略有上升,试题的计算推理量较大,近50%的学生没有时间做后两题,95%的学生最后一题没做。
我级理科参考人数375人根据表一,可得:合格率=%87.22%10037586≈⨯(按90分及格),优秀率=%8.0%1003753=⨯(120分以上为优秀)。
72分以上学生的比率为%40.50%100375189≈⨯,平均分70.96,根据平均分,难度系数约为0.4731,可知试题难度相对较大,试题梯度较一般,区分度较明显(主要是解题速度快慢影响得分高低),120分以上3人,最高分127分,100分以上算高分,共39人,分数主要集中在60-80之间,有131人,根据计算,符合σ3原则,是正态分布,样本的方差较小,说明分数分布较集中。
换言之,试题比较适合我们学生。
下面是二模考试情况分析: 根据表二,可得:合格率=%11.31%100360112≈⨯(按90分及格),优秀率=%0%1003600=⨯(120分以上为优秀)。
72分以上学生的比率为%61.63%100360229≈⨯,平均分75.68,根据平均分,难度系数约为0.504,可知试题难度相对较大,试题梯度较明显,区分度也较高,120分以上0人,最高分119分,100分以上算高分,共59人,分数主要集中在70-100之间,有189人,根据计算,非常符合σ3原则,是正态分布,样本的方差很小,说明分数分布较集中,简单的形容是“两头轻中间重”。
从结果看,三模的尖子生有所回升(120分以上的由0人减为3人),110分以上人数持平但及格人数减少了26人,平均分也下降了4.69。
尽管平均分有所下降,但毕竟是外面来的考题(题目的实际难度未减,计算推理量较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一如既往,坚持不懈,一定有一个好收成。
宝鸡市2009年高三质量检测(三)数学试卷分析市教研室 巨申文宝鸡市2009年高三质量检测(三)数学试题,遵循今年《考试大纲》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知识体系和能力的要求、体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在解题的通性通法上做精心设计,努力反映新课程改革数学命题新方向。
整套试题以函数与不等式,数列,概率与统计,三角函数(基本变换),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解析几何,导数与向量等重点知识构建试卷,突出了试题的交汇性和综合性,显示了数学命题考查思维能力的较高要求;同时,试题还重点考查了数形结合、化归转化、函数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和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
逐题分析如下:一、选择题第1题: 集合和充要条件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因之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要考点.解答本题许多同学往往忽视x 的多值性,错判为充要条件,少部分同学错判为必要非充分条件.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最典型的错误是少数同学“先通分”,有的不知道处理的思路,失手无策.解题的关键是运用复数概念,抓住“虚部为2”这个要点,化简直接得到122a -=(不用再整理实部),解(或不解观察选项)可得结论.第3题:本题考查圆的标准方程(能由标准方程迅速找出圆心及半径)、对称问题(线对称)等重要数学概念及作图能力、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解选择题的排除法.许多学生由于符号判断失误而失分.第4题:本题考查线面垂直、二面角、面面垂直等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概念,最重要、最基本的模型——正方体;对正方体模型的熟悉程度对解题很重要. 不少学生逐一计算验证,费时费力还失误较多.解题思路不畅,主要是抓不住寻找二面角的关键元素,以致眼花缭乱.通过连线,注意到平面△1B BD 就是正方体的截面B 1BDD 1,平面△B 1CD 就是正方体的截面A 1B 1CD ,观察可得. 或者依据“l α⊥平面,则过直线l 的平面α⊥平面”,注意到1BB BC D ⊥平面,11D C B C C ⊥平面,可得结果.1第5题:本题考查三角函数图象变换的概念,以正弦函数为背景考查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藉此考查化归转化的数学能力.解此题可以画出简图,分析两个图形的差异得解;也可以将所给函数分别变形为1sin 2y x =-与1sin ()23y x π=--,或者也可由平移时x 的系数必须为1,变形为1sin[()]23y x π=--与1sin()2y x =-,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得到结论.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左、右)极限的概念.由于一些同学对极限概念理解较为局限,忽视极限的本质,受到函数求值、数量相等传统数学观念影响,往往做出错误选择.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值域、直线的斜率、圆的参数方程等数学概念及数形结合、代入消元、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和运算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由于知识容量大,思路选择的难度加大,本题失分率较高.①首先注意到0Z >,可以排除C 、D ,其次可以考虑z 会不会为83,得到答案(会则答案为A ,否则答案为B ). 由sin cos +θ=+θ22823整理得sin cos θ-θ=345,至此已可得出结论,因为再整理可得sin()θ-ϕ=1,这是三角函数部分高考的一个热点(sin cos a b θ+θ型问题),但本题显然没有必要整理到这一步.②也可转化为过点(,)21、点(cos ,sin )-θ-θ(实际上是单位圆上的点)直线斜率(2倍)的取值范围问题.第8题:本题考查对数的概念和性质、运算能力(变式求值)、整体代入的解题方法.一些学生看不出由已知可得log 8log 825a b a b ++=,变式即11log log 2()88a b a b f ++=,两式相加即得结论. 第9题:本题考查向量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及消元的数学思想.试题新颖,客观上增加了难度,学生失分率较高.如直接解,可由20a a c +⋅= 得()0⋅+=a a c ,即()0⋅-=a b ,得a ,b 垂直;也可由a +b +c =0 得 2222b a ac c =++,与已知中另一等式联立可得a b c +=222. 如采用间接解法,可由选项出发,举特例逐一检验.第10题:本题以三角形“四心”为载体,考查轨迹的概念和求轨迹的一般方法. 许多学生不注意画图助思,解题失误较多.只要数形结合,画图逐一观察. 因△ABC 为直角三角形,显然垂心的轨迹只能是直角顶点;内心因为横、纵坐标始终相等,其轨迹必为线段;重心与外心轨迹可以求出,均为圆的一部分.第11题: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特值验证和抽象推理的解题方法.由于试题形式较新,平时练习中比较少见,对许多学生而言缺少解题思路,失分较多. 本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有两种:①分别判断两个数列首项、公差的符号. 由0n n A A ≤可知{}n a 是首项为负数,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从第01+n 项开始,其余项为正数;同理,{}n b 是首项为正数,公差为负数的等差数列,从第01+n 项开始,其余项为负数.②特值法. 由“0n n A A ≤,0n n B B ≥对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得等差数列{}{},n n a b 分别为递增、递减数列,因此构造等差数列{}{},n n a b 分别为“3,2,1,0,1,--- ”与“3,2,1,0,1,- ”,可得结果.本题也可看成等差数列前n 项和求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两个一般化结论. 类似的问题在等差数列部分比较多,只是平时很少给出一般化的结论.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数学应用意识和球的基本概念,重点考查估算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许多学生直接计算,浪费时间,失分较多.①凭籍个人实际经验,由足球大小估算半径,近似计算得答案.②设而不求,整体代入,最后带入数字计算. 将正五边形化为五个小三角形,正六边形化为六个小三角形,π在最后可取3.1, 有些数字在计算时可以适当变化.12道选择题中新题较多,客观上难度加大,给学生思考开创了空间,延长了时间,再加上部分学生对解答选择题还缺乏必要的思路和具体方法,有的按部就班,思路单一,耗时较大,给顺利解答全卷没有赢得时间,总体得分率不高.二、填空题第13题:本题考查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诱导公式、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等数学基础知识,并考查观察与变形转化的数学能力.原式1cos17cos 43sin 17sin 43cos 602=-== ,由已知中的17 与43 ,可以联想到特殊角60 ,从而不用列式,心算可得结果. 这是一道得分率较高的试题.第14题:本题考查二项式定理的基础知识和观察与变形转化的能力. 类似求两个二项式乘积中某一项系数的题目及变形技巧在高考中曾多次出现;解题方法有多种:比较巧的解法是,通过变形,心算得出结果,原式()()()()()333211111=+--=--x x x x x ,可以看出6x 项的系数必为1-. 一般的解法,也可将本题看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去处理,所求的结果相当于从()x +31与()41-x 中分别取出若干个x (含系数),组合成x 6,系数显然是()()C C C C -+-=-2443333434111,这种方法具有一般性,可以减少运算量; 不少学生囿于常规思路,写出两个二项式展开式的所有项,逐项相乘,整理化简得出结果,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第15题:本题以函数恒成立问题为载体,考查二次函数等知识和基本变形转化的运算能力.解题中学生等价转化的意识较为淡薄,由于“()()f x g x ≤对一切正实数x 都成立”等价于“2111a x x ≤+-对一切正实数x 都成立”,所以对正实数x 只要 211[1]a x x ≤+-最小值即可.值得注意的是“恒成立问题”是高考热点之一,学生掌握不太理想,失分较多.据统计本题是学生填空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第16题:本题考查利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量不大,但知识与方法的含量高,是排列组合部分一道典型的复习题. 许多学生对“先从有限制条件的元素入手,分类讨论求解.”理解不深,解题方法掌握还欠熟练.四道填空题比较常规,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学生得分率较好.三、解答题第17题:本试题以社会热点素材为背景,联系实际,形式新颖.考查学生运用正、余弦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学生必须通过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运用正、余弦定理求解.但部分学生由于知识的遗忘导致出错,对“方位角”不清楚,各种信息转化的能力不够,概念模糊,导致失分.第18题:本试题为“概率与统计”的实际应用题,试题从学生的现实实际出发,好理解,得分率较高。
高三数学三模试卷剖析反省高三林昱仁一、试题评论1 、侧重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考察,切合高考命题的趋向和学生的实质。
让全部肯学、努力学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成功的愉悦,考出踊跃性。
本次试卷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22 道题中有 11 道题(占60 分)得分率在85%以上,有5 题(占 31 分)得分率在70%--80%之间。
试题基本是惯例基础题。
这样的考试让全部同学对数学学习有了更强的信心。
2 、侧重能力考察许多试题是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考察学生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第2 题,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的问题仍没有很好掌握。
第3 题,抽象函数的性质和指对数函数的单一性比较大小存在问题第10 题,向量形式给出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办理方法第13 题,对数函数的真数是多项式不加括号;第16 题,新规则的应用能力不强;第19 题,定义域和值域常被忽略;第20 题,三角和数列的综合能力有短缺;第21 题,规范解题不够,运算能力短缺;第22 题,办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分类议论能力短缺。
三.教课假想经过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很多问题,反应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数学能力还很短缺,有一些知识与方法还没有真实掌握。
(1)平常教课应侧重基础,第一轮复习主要目标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术,让学生真实理解和掌握。
(2)平常在解决数学识题时要存心识地提炼和概括透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要侧重培育学生优秀的作业习惯,增强解题规范的要求。
(4)要侧重培育学生娴熟、正确的运算能力。
(5)应侧重培育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用数学。
10 题部分学生对α∈R 理解产生误会,不可以正确认识圆系在平面上所构成的图形究竟是什么,因此好多学生就只是求出了α确准时所对应的一个圆的面积,因此选择了C答案。
13题是一道惯例的基础题,但正确率较低,许多学生把区间端点搞错,还有学生忘掉函数定义域,自然也有学生是运算错误。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试卷的结构和题型,提高解题技巧。
2. 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
3. 通过试卷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 试卷结构和题型分析。
2.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3. 试题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教学难点:1. 如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辅导。
2. 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高考理科数学试卷的结构和题型。
2. 提问:同学们在考试中遇到哪些问题?对哪些题型感到困难?二、试卷结构分析1. 分析试卷的题型分布,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2. 分析各类题型的分值占比,引导学生关注重点题型。
三、题型分析1. 选择题:分析选择题的常见考点和题型,如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等。
2. 填空题:分析填空题的常见考点和题型,如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
3. 解答题:分析解答题的常见考点和题型,如函数、导数、不等式等。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 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包括正确率、错误原因等。
2. 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试题难度和区分度分析1. 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找出难度较大的题目和区分度较高的题目。
2. 引导学生关注难度较大和区分度较高的题目,提高解题能力。
六、针对性辅导1.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辅导计划。
2. 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七、总结1. 总结本次试卷分析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努力提高。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试卷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提高解题能力。
2. 在针对性辅导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试卷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及原因分析。
2. 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总结。
3. 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的识别和改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
2. 学生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学习方法。
3. 学生如何提高应试技巧,提高考试成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试卷分析及错误原因分析1. 教师出示试卷总体情况,表扬优秀学生和进步明显的学生。
2. 学生独立订正试卷,限时5分钟。
3. 小组讨论:针对一些较难的题目,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4.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5. 分析错误原因:学生根据错误题目,分析错误原因,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二课时:试卷亮点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秀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点评和总结。
2. 教师讲解解题技巧,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生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知识薄弱环节识别及改进措施1. 学生总结自己在试卷中的错误,找出知识薄弱环节。
2. 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知识薄弱环节,讲解相关知识点。
3. 学生练习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制定改进措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分享、练习等环节的积极性。
2. 错误分析: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
3. 解题技巧掌握:学生能否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4. 知识薄弱环节改进:学生能否识别知识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错误分析、解题技巧掌握和知识薄弱环节改进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2. 教师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试卷中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和策略;2. 提高学生对试卷的整体把握能力,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3. 帮助学生分析试卷中的失分点,查漏补缺,提高语文成绩。
教学重点:1.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题型的解题技巧;2. 试卷中常见失分点的分析和改进措施。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试卷的整体把握能力;2. 分析试卷中的失分点,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本次模考试卷的整体情况,包括题型、分值等;2. 提醒学生注意答题时间,合理分配各部分题目的答题时间。
二、讲解试卷1. 诗歌鉴赏(1)分析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如意象、意境、情感等;(2)讲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如关注标题、作者、注释、意象等;(3)针对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失分点,提出改进措施。
2. 文言文阅读(1)讲解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如断句、翻译、分析人物性格等;(2)针对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失分点,提出改进措施。
3. 现代文阅读(1)讲解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如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等;(2)针对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失分点,提出改进措施。
4. 写作(1)讲解写作题的解题技巧,如审题、构思、组织语言等;(2)针对试卷中的写作题,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失分点,提出改进措施。
三、总结1. 总结本次模考试卷的常见失分点,强调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 鼓励学生认真分析试卷,找出自己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四、布置作业1. 完成本次模考试卷的错题整理,分析错误原因;2. 针对试卷中的失分点,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针对性学习。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2. 加强对学生答题技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分析一、试卷的整体分析试题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化学的基础知识,覆盖面宽,又能突出考纲中的难点。
能注重基础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性、解题的规律性、思维的灵活性。
试题既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对学生高三复习起到了一定的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
虽然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试题的切入点仍是中学化学涉及的知识,应该说,循序渐进打实基础,是做好高考试题的重要保证。
二、试卷结构与特点(一)、试卷结构第一大题选择题1—14题共5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15—18题共50分(二)、试卷特点1.坚持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它包括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与水解、氧化与还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设计与评价等。
2.联系实际本卷的试题结合社会、生产、生活情景的共有2处,内容包罗了化工生产、社会生活、能源环保等。
这些试题虽然起点较高,但落点很低,考生处理起来不会有太大问题,有效测试了“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化学问题。
”3.讲究规范(严密)严密和规范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保证准确答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主观卷中表现尤为明显。
如15(1)(4)题、17题等。
三、答题情况及错误分析四、考后思考及今后措施:(一)学生方面:1.日常练习时应注意常见化学符号如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等的规范书写2.进一步加强审题能力、提取题给新信息并正确分析判断推理从解答新问题的能力、类比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等能力的提高3.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尤其要加强基本实验能力的提高。
4.平时要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杜绝计算器的使用。
(二)教师方面:1. 引导学生认真总结每次考试的得与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纠偏纠错,查漏补缺。
2.此次考试一部分同学并不是完全不会做某些题目,而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会做的题目没时间仔细思考甚至来不及做,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指导学生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和顺序。
高三三轮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定稿)第一篇:高三三轮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定稿)数学模拟考试试卷讲评杨店子高中常艳艳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分析错题,找出错因,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认知结构,深化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开阔解题思路,优选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查漏补缺,发现不足。
2、进一步加强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1、对试卷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做本质剖析,对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分类辨析与变式训练2、通过对基本题型的分析、讲解,从而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反馈交流归纳总结讲练结合五、突破措施1.统计各题的解答情况,特别是试卷中的典型错误,分析出错原因;2.在错因分析、错题纠错、规范表述、反思提高、方法总结等环节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讨论学习.六、教学过程:一、试卷分析1、成绩分析2、学生分析3、试卷存在的问题①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基本题型掌握不到位,运算差②缺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二、试题分类辨析与变式训练1、数形结合思想第10题第12题第14题(10)曲线y=x与直线y=x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为()A.1 211(12)给出定义:若m-<x≤m+(其中m为整数),则m叫做离实数x最近的整数22记作{x},即{x}=m.在此基础上给出下列关于函数f(x)=x-{x}的四个命题:①函数y=f(x)定义域是R,值域是⎡0,1⎤;⎢2⎥⎣⎦②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3 B.1C.1D.2k(k∈Z)对称;2③函数y=f(x)是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是1;11④函数y=f(x)在⎡-,⎤上是增函数.⎢22⎥⎣⎦则其中真命题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y≤2x⎪(14)已知实数x、y满足⎨y≥-2x,则目标函数z=x-2y的最小值是.⎪x≤3⎩变式训练1,]上随机取一个数x,cosx的值介于0到之间的概率为().2221212A.B.C.D.w.w.w.k.s.5.u.c.o.m 323π在区间[-小结:这类题目的要求是:准确把握有关知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来解题2、恒成立求参数的范围问题在这些题目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命题规律:函数解析式由简单变复杂,由一上来就能分参化最值洛必达到经过很好的转化才能更快更准确的求解,变为构造小区间验证分类讨论的思想.(5)若对任意实数p∈[-1,1],不等式px+(p-3)x-3>0成立,则实数2ππx的取值范围为()A.(-1,1)B.(-∞,-1)C.(3,+∞)D.(-∞,-1)(3,+∞)121ax)+x2-ax.(a为常数,a>0)2(20)(本小题满分12分)(理)已知函数f(x)=ln(+(1)若x=1是函数f(x)的一个极值点,求a 的值; 21(2)求证:当0<a≤2时,f(x)在[, +∞)上是增函数;21x∈[, 1],不等式f(x)>m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围.(3)若对任意的及a∈(1, 2)..2小结:这类题目的要求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模拟试卷中的知识盲点和易错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分析试卷中的易错题,总结解题技巧。
2. 梳理试卷中的知识点,强化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将知识点与实际题目相结合,提高解题效率。
2. 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避免失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本次模拟考试的整体情况,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得与失。
2. 强调讲评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讲评试卷1. 分析作文题目,点评学生的作文,总结写作技巧。
2. 针对阅读理解部分,分析学生易错题,讲解解题方法。
a. 针对文言文阅读,讲解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等技巧。
b. 针对现代文阅读,讲解筛选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观点等技巧。
3. 讲评诗歌鉴赏题目,分析学生答题思路,讲解鉴赏方法。
4. 讲评古诗词默写题目,点评学生错别字,讲解易错字词。
三、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解题心得和经验。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易错题,共同探讨解题思路。
四、总结1. 总结本次模拟考试的重点知识点和易错点。
2. 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重点知识点。
2.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解易错题1. 针对上节课学生反馈的易错题,进行详细讲解。
2. 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找出原因,讲解正确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通过本次讲评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2. 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009年青岛市高三数学三轮复习建议本阶段教学工作存在问题:1.陷于表象,问题不准。
即:部分学校不能从考试数据中分析和把准学校、班级、学科、学生存在的问题,缺乏发现质量增长点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停留于表面的现象,被表象所迷惑。
比如:部分学生虽然考分比较高,但是出错部分是否应该等等?2.抱怨客观,弱化主观。
即:部分学校发现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缺乏与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强调客观困难弱化个人的主观努力,工作陷于高原期,推而不动,议而不决,在等待中错失发展机遇,贻误学生。
3.质量不高,效益缺失。
集体备课的质量不高,注重了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及教学案的生成,但忽略了对教师二次备课的管理;一些学科使用统一编写的教学案,有时却成了滋生“懒汉”的温床,教师拿着别人设计的教案进课堂,讲的是别人的讲稿,用的是别人的方法,学生练的是别的老师设计的题目,有的教师对“讲什么、怎么讲、为什么这么讲”根本没有弄清楚;有的就是一本资料,照本宣科,没有做到改编一点,选择一点,重组一点。
4.复习倦怠,手段单一。
部分学校教师出现复习的疲劳和工作倦怠,有效调节的手段不多,甚至没有。
复习陷入盲目性,对重要内容和重要考点把握不准,复习精力分配不当。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听课有麻木的状态,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的痛苦。
学生没有自主思考、自主复习时间,相当部分的学生看书或看笔记停留于形式上的翻阅和浏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和收获。
5.反馈不力,检查缺位。
部分学科教师忙于下发练习试卷,增大学生复习强度,只顾追求练习数量的增加而导致课堂学习质量的下降,进而使学生被大量作业包围,既没有得到有效训练,相反陷入被动复习,疲劳复习,忽视了教学反馈后的检查与落实,大量的随堂作业,不收不改,少收少改,复习失去针对性,从而学生在课堂复习接受能力下降,复习的进展不大。
6.学科误诊,忽视激励。
教师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学设计缺乏梯度,尤其对考试中出现问题,而又有发展提升潜能的边缘学生没有提供及时有效的询问,谈心和有效指导。
0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卷试卷分析课的教案
授课人:徐金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纠正错误——纠正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
2、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3、掌握考试时的一些基本技巧,做到踩点得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增强识图用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在错因分析、错题纠错、规范表述、反思提高、方法总结等环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讨论学习,使学生认识自身与他人的区别,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把握复习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纠错,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与解题方法分析.
(采取的措施:把题目变形与熟悉知识类比找到解题突破口)
教学准备:1.提前将试卷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自改,然后与同学交流考试得失,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剖析出错原因.
2.教师要在充分分析试卷的基础上,把出现的问题归类、找失误的集中点,分析出错原因和知识的遗漏欠缺。
教学过程:一、成绩统计,试卷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
学生得分情况:略
试卷总体分析:需要识图和用图的题:1,2,3,5,6,8,9,10,12,13,14,15,16,20,21,22(除4,7,11,17,18,19)
学生主要出错的原因:逻辑推理能力,识图用图能力欠佳,数形结合思想用的还不够彻底。
知识内容不扎实,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引入本节主线
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后,进行归纳总结:抓图文的深层意义不是瞎碰乱猜,也不能根据个人观点、常识随意而定;而要善于发现图文上下的联系,通过概括、归纳和推理,理解题目的主旨,从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
引入本节课分析试卷的主线:围绕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分析难题和错题。
(这样分析设置的意图:图示分析题常常考查学生对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包括分析图的结构组成、功能及其相关特点,学生在做这类分析理解时常犯错误。
而这份试卷要借助图形分析的题占的分值:40+20+44=104,约占70%)。
三、典例分析:
点拔:
A
B
C D
()()
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则下图为时间路程分别表示乌龟和所行的用龟还是先到了终点乌但为时已晚于是急忙追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当它醒来睡了一觉骄傲起来行的乌龟领先的兔子看着慢慢爬故事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选,t S S ,,,,,,,
,21,:.8⋯⋯()()ππππ52.25.2.5.52
sin 52cos .2D C B A x x x f 轴之间的距离是
的图像中相邻两条对称函数选择+=().:,452sin 2:个周期借助图形发现距离是半第二步第一步⎪⎭⎫ ⎝⎛+=πx x f ()4
.1.2.0.,1
3
4.921
212
221D C B A PF PF ,
QF PF ,Q P ,y
x ,F F 的值为面积最大时当四边形两点一条直线与椭圆交于过椭圆中心任作的左右焦点为椭圆设选择⋅=+()4.1.2.0.||||13
4.21212221D C B A PF PF ,F PF P ,,y x ,F F 值为的面积最大时当过椭圆上一点的左右焦点为椭圆设改题⋅∆=+
设计意图:通过把题目简单化使其与熟悉知识类比找到解题突破口,达到正确解法的目的。
一部分同学出错的原因是两者结论是不一样的,选D 的原因就是结论没有分辨出来。
让学生明白审题要仔细一个粗心大意往往就是五分没了,也让学生能体会最后阶段回归基础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
拓展训练: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结: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运用步骤:先画图形,题意与图形相联系,得到新信息,为最后答案引得突破方向。
变式:若是求
?x y
的最大值4
+ 设计意图:线性规划的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这一题的难点是第一条不好画和从图形上得到哪两个点的距离是最大的会搞错。
总结:《考试大纲》在“考试目标与考查要求”中明确指出:数学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
而我们只需要做的是把考题的中新信息通过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转化或化归与原有信息结合,
.60,0的离心率为则椭圆
若使得为焦点的椭圆上的点过以,DAB ,DB DA D ,B A
=∠⊥.
60,,
//.1601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则当两点且过为焦点以若双曲线且形为直径的圆有一内接梯以如图填空,DAB ,D C ,B A C CD ,AB ABCD ,AB ,=∠的最大值为则内的任意两个点为若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设不等式组填空AB ,S B A S ,y x y x ,2230302.14⎪⎩
⎪
⎨⎧≤-≤-≤-
转化为解决基础知识问题。
四、解答分析:
设计过程:通过播放学生的解答过程,让学生体会其实自己跟别人的差距就是一步之遥,其实大部分学生也能做到的,让学生明白踩点得分是很容易的。
考试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思路。
五、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悟。
六、课后反馈练习:附练习卷。
正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2;1.4.20的大小求此几何体的体积
的余弦值和求异面直线正视图为直角梯形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为是腰长其中俯视图和侧视图都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已知几何体解答V AB DE ,,BCED A - A
E
B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