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的综合:第三种经济学体系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4.23 KB
- 文档页数:21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区域: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的地域单元。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1.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 区域分工;3. 区域贸易;4. 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货币政策不一二、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四、通货膨胀压力显现结合主要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说明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章第一节二-第三四段+最后一段第二讲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基础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计划(Commandconomy),或计划,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分配以及产品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体制都依赖政府的,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 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和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所引导。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
在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上,市场将会透过和服务的产生复杂的相互,进而达成的效果混合经济混合经济体系是指混合了传统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体系以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有机整体,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
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济学理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亚当斯密1个人主义:经济体制之建构,应以保障个人之生存及发展为原则。
因为每个人若能充分发展自我,则社会整体也将获得进步。
2财产私有制:就是主张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
因为如此才能使个人充分发展,同时促进文明的发展。
法国调节学派制度与演化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法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马克思、凯恩斯和卡尔多经济理论的独特结合,并从布罗代尔等人的法国年鉴学派和波拉尼、熊彼特的理论中汲取灵感,发展了一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演化的独特方法,在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中,形成了法国的“调节”学派。
与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的其他流派相比,该学派的特点是在经济变迁的研究中采用了历史的、理论的和比较的方法,致力于发展一种制度与演化的宏观经济理论。
调节学派最著名的工作就是运用其框架对美欧资本主义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进行了分析,这对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如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世界体系学派就吸收了这个学派的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80年代以来,调节理论被运用到对转型经济、发展中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之中,目前它已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学流派。
一、起源与研究纲领的形成按照杰苏普(B.Jessop)的看法,调节学派至少可以区分出具有某些差异的三个支流,但影响最大的是发端于法国巴黎的调节学派。
与绝大多数其他经济学流派产生于学院式的研究不同,调节学派的起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来自于实际经济问题的经验性研究。
该学派的几位重要创始者当时任职于中央经济管理机构,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采用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研究法国的经济趋势。
众所周知, 20世纪60年代末,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出现滞胀危机。
在英语国家,经济学家们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争论导致了货币学派的兴起,货币学派认为,由于自然失业率的长期存在,通过政策手段控制需求的宏观干预只具有暂时效应,菲利普斯曲线的失灵是凯恩斯主义的危机。
但对调节学派先驱者来说,菲利普斯曲线的失灵具有更深刻的原因,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是代表着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正是资本积累的趋势和分配手段的矛盾导致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失灵。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调节学派的先驱者转向了罗宾逊、卡莱茨基、古德温(R.Goodwin)和马克思而非弗里德曼,他们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应用宏观经济建模所存在的缺陷,研究了二战后法国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趋势以及它们所导致的冲突,提出了“增长黄金时期”的终结和长波下降阶段开始的假说。
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演变途径作者:任思李和锋来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4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把古典经济学关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的理念精髓抛弃,专门研究既定分工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把资本主义看作人类永恒和最完美的制度,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的经济学。
但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这一支)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又不断演化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逻辑矛盾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和宏观经济学(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马歇尔在英国学派、奥国学派和洛桑学派基础上创立的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坚持“经济人”假设和“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主张自由竞争能够达到市场出清、实现充分就业,反对国家干预。
在宏观层次上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说(派)主要包括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但真正能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相衔接的宏观经济学乃是理性预期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虽然在政策主张上与新古典主义不谋而合,但其理论内核则是完全相背或不完全等同的。
二、新古典主义理论宏观体系的发展过程1.货币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坚持经济自由原则,认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理想的经济制度,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但也并不主张完全放任的无政府主义,因为货币主义者强调“惟有货币要紧”(only money matters),而凯恩斯主义者则强调“货币也要紧”(money matters too),两句话不过一字之差而已。
托宾就认为,现在几乎没有人会主张:“货币不要紧,货币政策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没有关系。
”虽然货币主义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同凯恩斯主义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甚至是相背的,但两派都坚持“需求创造供给”,都属于西方宏观经济学需求管理的范畴,这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是不相容的;并且以friedman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更注重于经验数据的统计检验,在逻辑和内容上仍然缺乏微观基础,所以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不能看作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宏观扩展。
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黄凯南内容提要:演化博弈和演化经济学是当前两种比较流行的经济学理论,但是,两者之间的学理关系却一直比较模糊,甚至常常被曲解,经济学家也很少深入阐释两种理论的关系。
本文首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两种理论的基本分析结构及其发展,尝试考察两种理论存在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揭示演化博弈在演化分析中的作用和局限,进一步展望两种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演化博弈演化经济学理论比较一、引言演化经济学拥有悠久的学术传统,较早可以追溯到以弗格森、休谟、孟德维尔和斯密等为首的苏格兰道德哲学中。
随后,在德国历史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演化思想也被广泛运用于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在达尔文主义的进一步推动下,演化经济学的发展速度更加迅猛。
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至二战之间,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广泛传播,成为当时主流的经济学语言范式。
其间涌现出诸如老制度学派、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主义等流行的演化经济学说。
但是,在二战以后,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的范式转变,新古典的均衡理论以其严格的数理逻辑体系迅速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范式。
普遍认为,缺乏一致的分析范式和严格的数理模型是演化经济学衰败的重要原因。
随着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古典体系不断拓展其理论的解释领域,将原先许多主要由演化经济学考察的经济现象也纳入其理论分析框架中。
例如,新古典的产业组织理论尝试解释/技术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的关系0(多纳德#海和德里克#莫瑞斯,2001);新制度经济学尝试解释制度变迁问题(诺斯等,1994);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内生增长模型,尝试解释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巴罗和萨拉伊马丁,2000)。
而这些原先都属于演化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
此外,新古典经济学还论述了其理论与演化经济学在经济行为预测上的一致性,认为新古典的理性最大化行为能够从自然选择过程中推导出来,演化模型得出的结果与新古典模型是相同的,两者是可兼容的,并且宣称是新古典演化主义(Friedman,1953)。
演化经济地理学(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3) 认为演化结果非最优化。
演化分析强调整个经济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经济的最终发展形态很难预测。
虽然个人行为是有目的的,但由于不确定性和变异的存在,社会经济演化过程并不必然趋于最优的结果。
系统论是其分析方法传统的经济地理或者关注微观层面(理性的,计算主体,减少运输成本),或者关注宏观层面(合理的结构决定组织的绩效) 。
而演化经济地理学则将宏观层面(结构) 和微观层面(企业) 相结合,分析这两个层面的动态互动,打破了长期以来两个层次不“对话”的局面。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发展是由于企业和个人的组织积累所形成的结果,主张从企业出发研究区域和产业问题。
新奇是演化的根本动力“新奇”(novelty) 是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且成为划分演化与非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标准。
威特(Witt) 教授从认识论角度将新奇界定为“新的行动可能性的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并认为“新奇的创生”(即“创新”),是经济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演化经济地理学将研究置于企业研究之上,并强调经济变化(如技术创新、全球化等) 对经济时空结构会产生影响。
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用演化的方法来分析既定结构中的变化(如企业的空间组织的演化、一个部门中企业数量的空间演化、网络中节点和联系的空间演化、区域中企业的演化) 或结构性变化(如新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在一定空间上的出现,以及旧有的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的衰落),并分析在一定历史和地理背景中的当前空间形态(如企业、部门、网络或区域的空间形态) 。
历史是演化的基础演化经济学采取历史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时间不可逆性是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特征。
演化经济地理学除了接受演化经济学的“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基础”外,同时还坚持空间特质性,认为企业的行为或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而不仅仅是由微观(组织的惯例)和宏观结构(制度和地理结构) 决定的。
演化经济学的综合:第三种经济学体系的发展 2011年04月01日 09:06:06 来源: 光明日报 【缘 起】 我国有相当多的学者运用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新制度经济学和演化博弈论来理解演化经济学,还有相当多的学者把承继新古典经济学科学主义思维的复杂系统理论和实验经济学看作是演化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笔者对这种状况颇感担忧:担心它被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所袭取,断送演化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远大前程。 【名词解释】 演化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领域,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演化经济学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演化经济学就是要了解经济组织的内部结构,以便更好地了解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和产品的变迁,理解创新发生的过程,更好地了解经济的演化过程。 马克思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前驱,此后广义的演化经济学(具有演化思想的经济学)源于凡勃伦,狭义的现代演化经济学源于熊彼特和西蒙。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使演化经济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西蒙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演化经济学借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并将之视为自身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点之一。 【一、困境】 在我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但实际上,我国的政治经济学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演化经济学主体组成部分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诸流派并没有被纳入其中;而西方经济学讲授的只是新古典经济学体系,虽然演化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但却无法被包含于其中。在现行中国经济学教育体系下,除了极少数大学开设有演化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外,绝大多数大学的经济学院对演化经济学几乎没有任何介绍,仍有相当多的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博士对演化经济学颇感陌生。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虽然演化经济学被介绍到中国已逾十年,出版了两套译丛,办有专业杂志《演化与创新经济学》,并召开了三届“中国演化经济学论坛”,但笔者在近几年却发现,有相当多的作者运用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新制度经济学和演化博弈论来理解演化经济学,还有相当多的学者把承继新古典经济学科学主义思维的复杂系统理论和实验经济学看作是演化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笔者对这种状况颇感担忧:担心它被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所袭取,断送演化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远大前程。 笔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欧洲演化政治经济学协会及其会刊《制度经济学研究》和美国演化经济学学会及其会刊《经济问题杂志》拒绝数学形式主义并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作为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标志性特征,数学形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支配了日本演化经济学会,而数学模型在国际熊彼特学会的《演化经济学杂志》上也日益增多,即使它们现在还没有变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附庸,但演化经济学的宗旨和独立的研究纲领却日益模糊不清。纳尔逊和温特在1982年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标志着演化经济学的复兴,但在近三十年后的今天,演化经济学却处在了十字路口上,它将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不仅对学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演化经济学自身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多样性是创新和演化的基础,这是演化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过去的20多年中,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不仅刺激了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吸收其新思想,而且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如果演化经济学丧失了其独立性,它不仅在推动经济学创新上的作用会消失,而且还将丧失其自身作为第三种经济学体系在我国创造性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探源】 现代演化经济学并没有明确地把其研究纲领与经济思想史上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联系起来,这是人们之所以对演化经济学的性质认识不清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着名物理学家彭加勒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物理学大革命中所指出的:为了预见数学的未来,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因此,在演化经济学处于十字路口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探讨演化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就形成了由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作为其基础的经济学研究传统:一种是从重商主义、美国学派、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经济学、老制度学派和熊彼特经济学等一直到目前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所构成的研究传统,这是一种以动态的、系统的和有机的世界观作为其哲学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研究传统;而另一种则是从重农主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庸俗经济学”和杰文斯-瓦尔拉斯的边际革命等一直到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传统,这是一种以静态的、原子论的和机械的宇宙观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在目前被称为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传统。这一分歧在二战结束以来愈发清晰,两种传统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已明显分化为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和西方非主流经济学两大阵营,西方非主流经济学这一阵营内部又被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在非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西方非主流经济学中,老制度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奥地利学派和后凯恩斯经济学则是其影响最大的几个流派,而这些流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调节学派则构成了现代演化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笔者所谓演化经济学的综合就是指对这些流派的综合。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经济学界的这种主流与非主流的分裂是在19世纪下半叶古典经济学的解体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除了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际革命经过马歇尔的新古典综合并在二战后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外,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其他流派在现代无一例外都成了非主流经济学。相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非主流经济学而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创新无疑是独特的,但相对于西方经济学中主流与非主流分裂来说,前两者的分歧就是第二位的了。实际上,作为西方非主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具有许多共同的地方,除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持批判态度外,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赞同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在理论内核上,与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个人主义—均衡的分析思路相对立,他们都赞成制度—历史—社会结构的分析框架。但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持拒绝态度。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例如:霍奇逊就是从一位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为演化经济学家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保罗·斯威齐和霍华德·谢尔曼在1999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了美国演化经济学学会颁发的凡勃伦—康芒斯奖。在我国,有学者甚至提出中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演化学派。 【三、释疑】 对经济思想史的观察告诉我们,演化经济学在起源上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处于同一种研究传统,而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相去甚远,这就提出了四个问题:1.为什么说演化经济学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种经济学体系?2.为什么说演化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纲领是对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综合?⒊为什么说演化经济学的综合要拒绝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⒋演化经济学作为第三种经济学体系在我国的发展为什么肩负着创建指导中国经济崛起的国民经济学的历史重任?笔者下面依次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演化经济学的综合是一种独立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学体系。目前,虽然演化经济学诸流派的研究成果被日渐增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所认可,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邃视野在演化经济学诸流派的创造性综合中也日益显示出其独特魅力。但两者之间的亲和力和密切交流并不妨碍演化经济学作为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得到发展。首先,演化经济学的两位主要奠基者,凡伯伦和熊彼特都曾受到了马克思的重要影响,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开创新的经济学流派;其次,非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西方非主流经济学诸流派自19世纪末相继创建以来,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当不同的研究视角、分析框架和富有解释力的理论,这说明了它们自有其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再次,保持演化经济学的独立性可以避免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固步自封而阻碍其发展。最后,在我国强调演化经济学的自主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有相当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深受数学形式主义的影响,而演化经济学的创造性综合则要明确地拒绝数学形式主义。 第二,演化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纲领是对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综合。首先,新奇创生是演化经济学的核心研究纲领,而这些流派都符合这种要求。其次,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流派都明确地把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其科学哲学的基础,这是演化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对各流派加以综合的基础。再次,这些流派虽然在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上有许多重叠,但它们对复杂经济系统不同侧面的研究各有所长,这些研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而可以综合成一种更全面地研究复杂经济系统的经济学体系。而且长期以来这些流派的杂交就非常明显,例如老制度学派的思想构成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最后,综合后的演化经济学将形成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和具有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