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战略成本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511.00 KB
- 文档页数:66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通过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以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成本,即通过降低、优化和管理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率。
成本控制可以通过制定预算、设定成本目标、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实现。
2. 价值链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关注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机会和潜力。
3. 创新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供应链等方式,实现创新成本管理。
4. 管理会计技术支持: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借助管理会计技术来支持决策和管理。
例如,成本驱动的预算、绩效评估、成本分析等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成本。
5. 绩效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绩效密切相关,通过设定成本绩效指标、制定激励机制等方式,可以激励员工降低成本,并提高企业的绩效。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法,旨在通过成本控制和优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率。
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现代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引入了战略管理新理念。
顺应于战略管理这一企业管理革命,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融合,无疑是传统成本管理会计顺应潮流的重大突破。
本文侧重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
《辞海》对战略的定义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由美国学学者安索夫在其1976年所着《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
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
近年来,战略管理通常被视为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过程中相关战略要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是在对企业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
进而开发和实施导向目标的企业战略的全过程。
典型的战略管理过程包含企业环境分析、确立目标与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等阶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
在战略思想指导下,战略成本管理关注成本管理的战略环境,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的实施,实质上就是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成本分析与成本信息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与影响战略的相关要素结合在一起,通过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
战略成木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
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成本管理文献综述成本管理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
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控制1.成本控制理论文献回顾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得质量更优、数量更多的劳动成果,通过交换最大限度的实现超过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水平的经济利益,这种价值规律和利益机制的动机,正是成本控制产生的理论基础。
[1]1.1国外研究文献成本控制产生于19世纪近代工业经济发展的萌芽时期,随着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生产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现代意义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基本形成,成本控制也就开始在企业管理中确立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顾成本控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的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
这一时期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标准成本制、预算控制、变动成本法、价值工程。
(1)标准成本制泰罗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科学管理学说。
他提倡的定额管理、标准化原理、计件工资制等都体现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思想,其中标准化原理不仅带来时间的节约和成本的降低,而且推动了成本会计、成本核算的改革。
受其影响,随后在会计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应运而生。
标准成本法是指企业根据一定的生产定额或标准制定出产品的目标成本,并根据目标成本实施成本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
(2)预算控制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控制成本有效的办法除了制定标准成本以外,还有预算编制。
1921年,美国国会公布了《预算和会计法案》,对于企业实行预算控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企业竞相采用预算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以战略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方法,旨在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并实现长期竞争优势。
本文将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原则以及实施步骤,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
一、概念介绍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在制定和执行企业战略过程中,根据战略目标和竞争优势,系统地识别、量化和管理与战略相关的成本因素。
它强调对战略决策的支持,使企业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配置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成本管理原则1. 综合考量:战略成本管理要综合考虑企业的长期目标、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等因素,避免只关注短期效益而忽视战略价值。
2. 紧密结合战略策略:战略成本管理应与企业的战略策略相结合,确保成本分配与战略目标一致,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
3. 强调价值创造:战略成本管理侧重于价值创造,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取得长期市场优势。
4. 全员参与: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全员参与,每个员工都应具备财务意识,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成本效益,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三、战略成本管理实施步骤1. 明确战略目标:企业应明确其战略目标,包括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发展方向等,以此为基础进行成本管理。
2. 识别成本因素:通过梳理企业所有成本项目,将其与战略目标相对应,识别出与战略相关的成本因素。
3. 评估成本效益:对于每个成本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其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贡献程度,优先考虑高效益低成本的项目。
4. 设定成本目标:为每个成本项目设定合理的成本目标,与战略目标一致,并将其具体化、可量化,以便监控和评估成本管理效果。
5. 实施成本控制措施: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和控制与战略无关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
6. 监控与反馈:建立战略成本管理的监控机制,定期进行成本绩效评估,及时调整战略和成本目标,确保持续改进和适应市场变化。
四、案例分析以某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制定了发展高技术产品的战略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及其主要分析方法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法,它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紧密相关。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以实现竞争优势。
本文将介绍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析方法。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基于战略定位和竞争优势的成本管理方法,旨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成本的最优控制。
它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紧密相关,强调在成本控制的同时实现价值创造。
战略成本管理通过精细的成本分析和管理,帮助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利润率和市场份额。
1.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找出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和利润驱动因素,从而为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提供依据。
在价值链分析中,企业将价值链分为主要和支持活动,确定各环节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贡献,并通过分析成本驱动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
2.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是另一种重要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将产品或项目从概念阶段到报废阶段的全寿命周期,将所有与之相关的成本(如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维护等)纳入考虑,并综合评价各个阶段的成本效益。
通过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全面了解产品或项目的成本结构,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决策。
3.差异成本分析:差异成本分析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决策方案之间的成本差异来进行决策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差异,帮助企业选择最优方案,并确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
差异成本分析可以用于多种决策领域,如产品定价、产品设计、生产方式选择等,它能够帮助企业在决策中权衡利弊,实现资源和成本的最优配置。
4.标准成本分析:标准成本分析是基于标准成本设置和实际成本偏差进行对比的分析方法。
标准成本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下,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成本水平。
通过与实际成本的对比,企业可以找出成本偏差和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成本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其内在的狭隘性与局限性而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剧变,因而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愈加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八十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其研究方向偏重于理论性的探讨;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桑克等接受了这种观点后,再加入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战略观点,并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
1998年一向推崇作业成本法制的英国教授罗宾・库珀也提出了以作业成本法制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日本学者甚至已经将战略成本管理推广到企业界。
对于什么是战略成本管理,不同学者的解释略有不同。
在桑克和维加・哥维达列杰所著《战略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新工具》一书中的描述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工具,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书中还强调了引入价值链概念、利润差异分析和非财务指标业绩评价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罗宾・库珀和斯拉莫得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战略地位的目的。
在我国,夏宽云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进行的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企业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达到企业有效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陈轲将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描述为: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于战略管理的广阔空间,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界定,应该考虑这样一些方面。
首先,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发展,而不是否定,企业管理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进入战略管理转变。
战略成本管理及其主要分析方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有效管理成本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决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成本控制和分析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控制成本,从而实现竞争优势。
本文将介绍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其主要分析方法。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战略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其主要重要性:1. 提高竞争力: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降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售价,提高产品或服务的性价比,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2. 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对成本进行精确的计算、分析和管理,企业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支出,提高利润水平。
3. 加强资源配置: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优化决策效果:准确分析和控制战略成本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分析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CBA)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所投资项目的成本和效益。
它通过对投资项目的所产生效益和成本进行定量分析,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先级。
成本-效益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项目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策,还可以为项目实施后的监测和评估提供参考。
2. 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根据市场需求和制定的目标利润率来确定产品成本目标的方法。
在目标成本管理中,企业将产品的价格作为起点,从而确定产品成本的上限,并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成本控制措施,逐步降低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实现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平衡。
3. 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一种用于识别和管理企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和效益的方法。
通过将企业的主要活动划分为支持活动和主要活动,价值链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成本的来源和控制点,并提供改进成本效益的建议。
4. 变动成本分析变动成本分析是一种对成本进行归因的方法。
它通过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对变动成本进行逐项分析,帮助企业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并在决策中考虑成本变动对利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