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痞症

伤寒论痞症

伤寒论痞症
伤寒论痞症

《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探析

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如黄连汤,黄芩汤等),临床上用之较多,疗效亦较为显著。各方应用的范围及其适应证,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为了很好地掌握运用,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现就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以及鉴别整理如下,供同行参阅。

1 五泻心汤方证

1.1 半夏泻心汤

1.1.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57条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1.2 证解本条系述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和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法。但半夏泻心汤证,很不完备。考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载本方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那么本方证为呕而肠鸣心下痞了。

本方即小柴胡汤以黄连易柴胡,干姜易生姜,与理中汤去术的合方,亦即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加半夏甘草大枣,故治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1.1.3 处方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1.1.4 功效消炎镇呕,温中逐水。

1.1.5 定义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1.2 生姜泻心汤

1.2.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65条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2.2 证解徐灵胎氏伤寒约编说:汗出解后,是太阳寒水之邪,侵于形躯之表者已能,胃中不和,水邪入于形躯之里者未散,必其人平日心火不足,故心下痞硬,胃中虚冷,故干呕食臭,胁下即腹中,土不制水,寒水得以内侵,而有水气;虚阳郁而不舒,寒热交争于心下,故腹中雷鸣而下利也,宜生姜泻心汤分理之。

1.2.3 处方生姜泻心汤:生姜、半夏、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大枣。

1.2.4 功效有消炎健胃温中逐水的功效。

1.2.5 定义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亦即黄连汤去桂枝加黄芩生姜,理中汤去术的合方。外证已解,故不用桂枝,胃部有炎证,故用芩连,肠管虚寒,故用理中,以无小便不利证,故不用术,此本方所以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半夏泻心汤证而干噫食臭下利者。

1.3 甘草泻心汤

1.3.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66条说:“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硬益甚。此非熟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痞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3.2 证解心下痞硬而满,系因客气上逆,即水热二毒随肠管蠕动剧烈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胃部发炎,神经受病毒刺激之征,此即所谓少阳证,故用小柴胡汤之去加方,因无寒热往来证,故不用柴胡,胃部有炎证,故加黄连。下利完谷不化,为太阴虚寒之证,故用理中汤,因无小便不利证,故不用术。视此,可知本方系小柴胡汤以黄连易柴胡,干姜易生姜,与理中汤去术之合方。

1.3.3 处方甘草泻心汤:甘草、人参、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

1.3.4 功效以消炎镇静温中强壮为主。

1.3.5 定义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半夏泻心证而下利甚心烦不得安者。

1.4 附子泻心汤

1.4.1 方证太阳下篇幅163条说: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2 证解本方证系寒热混淆,阴阳交错的病。恶寒汗出,系阴性的虚证,而非阳性的虚证,盖阳性病的恶寒,必伴以发热,此则不发热也。已无太阴的吐利等证,又无厥阴的手足逆冷等证,则此恶寒汗出,必属于少阴病是毫无疑问的。

阴性病是禁忌泻下的,但是本方证不是纯粹的阴性病,而系阳明少阴合病,固以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味方,治阳明里热的实证,以附子治少阴虚寒证。名曰附子汤,就是这个意思。

本方既金匮泻心汤加附子,对心气不定,吐血,衄血,及诸出血而恶寒汗出者,亦可选用本方。

1.4.3 处方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1.4.4 功效促进消化,调整肠胃,振奋全身机能。

1.4.5 定义治阳明少阴合病之具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而恶寒汗出者。

1.5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1 方证太阳下篇162条说:“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2 证解按之濡的“濡”字,前辈多有疑之者。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笔者以为本方证的重点,不在"濡",而在“痞”,兹陈述如下:

本方证的痞,与三泻心汤等异,系因消化不良,大便秘结,食物停滞发酵而生气体,胃部容积增大,而有自觉他觉的痞满证状,按之膨满软弱而无痛感,故用具有促进消化和缓下作用的本方治之。此本方证所以属阳性病而里有实候者。

半夏泻心汤的痞,系水毒与热毒结于心下,刺激胃神经致胃发生痉挛而作呕。生姜泻心汤的痞,系因消化不良,食物停滞发酵,食毒水毒与热毒集结于胃部,压迫横隔膜发生痉挛噫气,下迫肠管使之蠕动亢进,雷鸣下利。甘草泻心汤的痞,系因一再误下,肠管蠕动上逆甚剧,与热毒水毒结于心下部形成假性肿物,是为痞。代赭旋覆汤的痞,与生姜泻心汤相同,但水毒与热毒,不如生姜泻心汤之甚,是二者的区别。

此外尚有十枣汤的痞,为水毒属实者,五芩散的痞,为水毒属虚者,以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故只在此顺便提及。

1.5.3 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

1.5.4 功效促进消化,调整胃肠机能。

1.5.5 定义治阳明病,心烦,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便秘者。

2 五泻心汤类方方证

2.1 黄连汤

2.1.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81条说:“伤寒,胸中有熟,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2.1.2 证解本条系述太阳少阳太阴合病的证治。

2.1.3 处方黄连汤: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2.1.4 功效解外和里,镇呕止痛。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故亦治心烦,心下悸,心下痞硬,腹痛,呕吐下利等证。然以有桂枝,故有安外和里之功,半夏泻心汤,但有和里之效,而无安外之力,这是二者的区别。

2.1.5 定义治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悸,心下痞硬,腹痛,呕吐,上冲,外证未解,或下利者。

2.2 黄芩汤

2.2.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80条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不利者,与黄芩汤。”

2.2.2 证解六经都有下利证,但是下利之属阳性者为阳明病,属阴性者为太阴病。阳性病下利之具有表证者,为太阳阳明合病,具有半表半里证者,为少阳阳明合病,非纯粹的太

阳病少阳病。阴性病下利之具有少阴证者,为少阴太阴合病,具有厥阴证者,为厥阴太阴合病,非纯粹的少阴病厥阴病。这是有严格的区别,绝不容许有丝毫含混的。本方证的下利,系属阳性病,故可肯定为阳明的下利。

2.2.3 处方黄芩汤:黄芩、甘草、芍药、大枣。

2.2.4 功效消炎止利,缓解挛急。

2.2.5 定义治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腹拘急,心下痞者。

2.3 旋覆花代赭石汤

2.3.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69条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2.3.2 证解本条之意,盖谓伤寒服发汗剂或吐剂下剂后,表证已解,新病已治,而心下痞硬噫气等旧病,仍然存在的,则以本方治之。

2.3.3 处方旋覆花代赭石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大枣、甘草、半夏。

2.3.4 功效健胃降逆(适应于慢性胃炎)

2.3.5 定义治少阳病心下痞硬,噫气,属虚证者。

2.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4.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80条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2.4.2 证解见前面黄芩汤条。但有呕证故加半夏生姜以止呕。

2.4.3 处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半夏、生姜。

2.4.4 功效消炎镇呕止利,缓解孪急。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人参加芍药,故解熟作用及治胸胁苦满,心下痞的程度,逊于小柴胡汤。然有芍药,故治疗腹筋的孪急,较为明显,治腹痛的作用亦过之。但不似小柴胡汤之有抗痞作用,这是二者的区别。

2.4.5 定义皇汉医学说:“治黄芩汤证而呕者。”此说是也,可为本方的定义。

2.5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2.5.1 方证伤寒论厥阴篇363条说:“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2.5.2 证解本条大意是说,本有大阴下利的患者,今病伤寒,心不痞硬,医以为寒实结胸,以药吐之,吐后病不解,医见心下痞硬,复以药下之,本系寒热阻格的病,今更误吐误下,于治为逆。假若食物入口即吐,则当以本方治之。

2.5.3 处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

2.5.4 功效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半夏甘草大枣,故其主治亦相类似,有消炎止吐温中强壮作用。

2.5.5 定义治少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

2.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6.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中篇6条说:“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2.6.2 证解本方证的腹胀满,不是汗后的继发病而系原发病。但是不论系原发性或继发性的急性胃炎或胃扩张,但具有腹胀满,呕吐,多涎唾,心下痞硬等证者,皆得以本方治之。

2.6.3 处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2.6.4 功效消食毒除水毒去胀满止呕吐。

2.6.5 定义治阳明病腹胀满或呕者。

3 鉴别

呕而肠鸣,心下痞硬,为半夏泻心汤所主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呕而肠鸣,下利,为生姜泻心汤所主治;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

得安,为甘草泻心汤所主治。那么,呕而肠鸣,心下痞硬,为三泻心汤公有证,亦即半夏泻心汤主治的证。因为有干噫食臭证,故加生姜,是为生姜泻心汤证;因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故增量甘草,是为甘草泻心汤证。由此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证的重点,是"呕";生姜泻心汤证的重点是"干噫食臭";甘草泻心汤证的重点,"为心烦不得安";这是三泻心汤证的特殊点。旋覆代赭汤证心下痞硬,与三泻心汤相同,噫气与生姜泻心汤相同,但无呕而肠鸣,下利等证;三泻心汤治少阳太阴合病,故有治阴虚证的干姜;本方证则属阳虚,系少阳病,故用干姜;三泻心汤证为急性胃肠炎,本方证为慢性胃炎,这是本方证与三泻心汤的共同点。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阳明病心烦,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便秘者。

附子泻心汤,治阳明少阴合病,心烦,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便秘,恶寒,汗出者。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少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本方为三泻心汤的基本方,三泻心汤即本方的加味方是也。

半夏泻心汤,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生姜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干噫食臭下利者。

甘草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下利甚,心烦不得安者。

旋覆代赭汤,治少阳病,心下痞硬,噫气,属虚证者。

黄连汤,治少太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悸,痞硬,腹痛,呕吐、上冲,外证未解,或下利者。

黄芩汤治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腹拘急,心下者。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黄芩汤证而呕逆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阳明病腹胀满,或呕者。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

从太阴阳气亏虚论治太阴病

从太阴阳气亏虚论治太阴病 标签:太阴病;阳虚;脾家实 太阴病是《伤寒论》三阴病之一,“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仅8条原文,述证简略,未明主方,学者读其文似易,而得其要实难。笔者发现,在太阴病发病过程中,随着太阴脾家阳气亏虚程度的变化,其病证方药亦随之而转变。为此,笔者从太阴阳气亏虚的角度,讨论太阴病证治。 1 太阴病概述 《伤寒论》主要讨论的是伤寒邪气伤人阳气病证,邪气由外而来,侵入人体之后,人体之阳气奋起抗邪,这是伤寒病过程中的主要特点。而太阴病主要是足太阴脾在伤寒病中所表现出来的病变,足太阴的阳气主要反应在脾阳上,脾主升,胃主降,因阳气主升,故“升”反映出脾以阳气为主,得阳气之助脾气才能上升,才能转输由胃而来的水谷之气,上输于肺。当寒邪伤及脾阳,脾不能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反而化为湿,产生以寒湿邪气为特征的太阴病变。因寒湿的产生是建立在脾阳虚基础上,故临床概括太阴病的病机特点为脾阳虚、寒湿内盛。脾阳虚,则后天之气生化不足,致先天之气随之而不足,进而累及肾阳虚。但脾的病变有轻有重,如寒邪伤脾阳不严重,或患者素体脾阳不足,仅仅是运化无力,还未表现寒湿内盛,此时可能出现《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变,当然它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脾阳虚寒湿内盛的状态。所以,在讨论太阴病时,需区别对待不同的太阴病证。 太阴病初起分为2种情况:一为初受邪气,出现表证,成为太阴中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6条);一为气血不足,致气血不能濡养经脉而出现的腹满时痛(《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9条)。这2种情况相对而言病势较轻,但进一步发展皆可出现脾阳虚、寒湿内盛,甚至出现少阴阳虚。 2 太阴病初起 上述太阴病初起分太阴中风和腹满时痛,实际对应的是桂枝汤证与桂枝加芍药汤证。在药物配伍上,桂枝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均无干姜、附子一类的温阳之品,故从温补阳气角度而言,桂枝汤和桂枝加芍药汤相对理中汤、四逆汤是最弱的。所以,笔者把二者所在的条文作为太阴病初起的证候,而把二者作为太阴病初起的代表方剂。 2.1 太阴病初起是否存在“下利” 在讨论桂枝汤证和桂枝加芍药汤证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太阴病初起有无“下利”。太阴病提纲证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3条),大多数医家据此认为,太阴病应合并下利,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太阴者,土也。在脏为脾,在气为湿。伤寒传经之热,入而与之相抟,则为腹满吐利等证。直中之寒,入而与

伤寒论厥阴篇.doc2

《伤寒论》厥阴病篇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 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 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例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消渴者,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 况且,中医学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的证候,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它的阴阳辨证方法的正确。 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阴经最末的一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可见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的意思在内的。 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者叫“物穷必变”。所以,“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中医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为此,我们认为厥阴病应该是在它的阴寒之极的时候,则阴寒开始走向了衰退,而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因为阳气一直处在阴寒压抑之下,所以,当阴寒由盛转衰的时刻,阳气的来复也必然很强。反映在症状上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就是一种“郁极乃发”的阳复现象。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刘渡舟 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有的学者,目之为

“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 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 《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伤津,身重。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

《伤寒论》太阴病提纲证之主方探讨

1108  环球中医药2017年10月第10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 2017,Vol.10,No.10 四学术论坛四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二四五”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2?32) 作者单位:100091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科[武妤霞二郭颖二李诗雨(硕士研究生)二周彩云];北京中医药大学[刘珊二李伟伟(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武妤霞(1989-),女,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中医风湿病三E?mail:WGG1055032594@https://www.doczj.com/doc/988307157.html, 通信作者:周彩云(1964-),女,本科,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中医风湿病三E?mail:zcy640111@https://www.doczj.com/doc/988307157.html, ‘伤寒论“太阴病提纲证之主方探讨 武妤霞 刘珊 郭颖 李诗雨 李伟伟 周彩云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太阴病提纲证主方的不同认识加以分析,认为四逆汤二理中汤二桂枝加芍药汤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或力不从心二或药过病所,均无法担太阴病提纲证主方之任,言太阴无主方更不合逻辑三继从方证对应二方机对应二方因相合的角度论证,认为李东垣的厚朴温中汤更契合太阴提纲证的病因二病机和主症,可作为太阴病提纲证的主方三 【关键词】 伤寒论; 太阴病; 主方; 理中丸; 厚朴温中汤 【中图分类号】 R22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10.012 1 太阴病的内涵 太阴病篇,在‘伤寒论“中条文最少,然其地位不容忽视三太阴脾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是水液代谢二气机升降之枢纽,户枢不蠹,百病难生,故深研太阴病之理法方药,不仅是论治太阴伤寒之金针,更是论治内伤杂病之锁钥三‘伤寒论“第273条云: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太阴病是指外邪由表入里或寒邪直中太阴或表证失治误治,以中阳不足,脾胃阳虚,运化失职,寒湿内盛,气滞水停,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病证三太阴病乃三阴病之起始,是疾病由阳转阴,由实转虚,由轻转重的过渡阶段,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如治疗得当,可获全功;如失治误治,则可入少阴二厥阴而现三阴兼夹的复杂局面三故太阴病属于虚实并见,或以脾阳虚为主,或以寒湿内盛为主,或两者共存三病至太阴,说明后天之本已伤,如不加紧治疗,病邪深化,恐祸及先天,故其处方用药尤须谨慎三2 对太阴病的治疗及主方的不同认识2.1 温脾肾阳气,散寒湿,以四逆汤为主方 ‘伤寒论“第277条云: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 寒故也三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三”曹颖甫‘伤寒发微“曰: 至于不渴,则其为寒湿下利无疑三曰脏有寒者,实为寒湿下陷大肠,初非指脾脏言之,盖此证必兼腹痛,按之稍愈三用大剂四逆汤可一剂而愈,不待再剂而决三”沈目南‘伤寒六经辨证 治法“说: 寒邪传人入太阴,必因脾肾阳虚,以挟水寒上逆于脾,故显自利不渴诸证,当以四逆汤补阳燥湿为主三”综合以上观点:太阴病不仅局限于太阴脾,还可累及于肾与大肠,需补肾壮阳二温脾止泻二散寒除湿,主方应为四逆汤三 然‘伤寒论“第278条云: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三”太阴病并无四逆证,四逆已入少厥二阴,况三阴递进,少厥可兼夹太阴,但太阴不会有少厥之证三四逆汤温肾助阳,乃少阴病之主方,附子乃其主药,如太阴病用四逆汤恐药过病所三再者四逆汤之脉沉而厥,而太阴病之脉浮而缓,故将四逆汤作为太阴病之主方不妥,若太阴病日久出现手足逆冷等肾阳虚之证,可选四逆汤,然此时已病入少阴三2.2 温中补虚,以理中丸为主方 ‘伤寒论“第159条云: 理中者,理中焦三”陈恭溥‘伤寒 论章句“称: 理中丸(汤),温补中土第一方也三”赵鸣芳[1]认为理中丸可作为太阴病本证(提纲证)之主方三方中人参二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使脾阳健运,寒湿得去,则中州自安三很明显,此二人认为理中汤可作为太阴病提纲证之主方三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和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寒性霍乱及大病差后胸上有寒三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提到 五经提纲皆是邪气盛则实,惟少阴提纲是指正气夺则虚”;高建忠[2]从虚实角度分析,认为太阴病的病机为虚寒,包括脾虚和寒邪两面,‘伤寒论“以祛邪为主,太阴篇也不例外,而理中丸并无治邪实之药,故把理中丸作为太阴病主方不完全恰当;林家坤[3]亦认为太阴提纲证,虽属脾虚寒湿所致,但以寒湿之邪偏盛为特点,临床应温燥寒湿以治标,兼健脾补虚以顾本,认为太阴病提纲证的主方应为理中汤加减,即理中汤去白术加生姜二附子,以增散寒除湿之功三综合柯韵伯二高建忠及林家坤三人共同的观点即:理中汤原方不足以担太阴病提纲证主方之重任,见识如此独到深刻,笔者深表敬佩三从理中汤药物组成来看,干姜乃理中丸之主药,虽有散寒之功,然散寒之力不足三人参二白术二炙甘草温补中焦,可用来治疗太阴病之脾阳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经典研读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225001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业勤 杨爱华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腹诊 《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 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成无己说:“邪传厥阴,则热深也。”厥阴为阴之尽,风木之气极易生阳助火,消烁阴津,津虚火旺,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肝火易扰心火,使厥热更显复杂危笃;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则饥不欲食,或食入即吐;厥深热深,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则下之利不止,若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此时腹诊以胀痛为急,热利以绞痛、掣痛为主,利后痛减。112 上热下寒: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之属,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热上逆,上热则撞心,热灼于上,则心中疼热,下寒则饥不欲食,为阴寒在胃。若勉强进食,亦不能纳,食必与蛔俱出。此因下部虚寒,蛔闻食臭而出。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食入口即吐,是因阴寒格阳,拒食不纳,上热误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吐逆不止。若汤水不得入口,胃热气逆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若寒格甚,兼以腹痛下利清谷等,则辛热开格为要务。此时的腹诊特点是热搏于上,心下热痛,拒按,腹皮拘急;冷甚于下,肠寒下利清谷,腹皮濡软,喜按喜温。113 里寒外热:370条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厥阴病里寒则下利清谷,腹部冷痛,得温则舒,汗出而厥。此外热是假热,乃真阳外竭之表现。372条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下利腹胀满,为脾阳衰微,不能运化水谷。此类腹胀满的特点是,胀满时减,复如故,即胀满有减轻之时,属虚证,故喜按。而实证胀满则无有减轻之时,胀满盛实则大便秘结,兼有腹痛拒按。若通过治疗,厥阴寒去则胀满自消,清便自调。 2 厥阴病腹诊部位 211 虚里:位于左乳下三寸,心尖搏动处,按之应手而动,动而有节,和缓从容,一呼一吸时间内是4~5动,则为宗气满于胸中,说明阴阳平衡,寒热和调。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此时腹诊浅按即得,厥热逆甚,其动应衣。如某些心肌炎的中后期有此症状,多为宗气外泄,邪热扰心。 212 胸膈: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 ? 5 8 1 ?

伤寒论太阳病篇 郭杰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六经气化学说

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 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六气运行于皮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 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 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治法:扶阳解表。

伤寒论太阳病篇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 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

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若经气闭郁,项背强

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

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 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 【转载】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舍得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 《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例

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消渴者,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况且,中医学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的证候,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它的阴阳辨证方法的正确。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阴经最末的一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可见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的意思在内的。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者叫“物穷必变”。所以,“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中医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为此,我们认为厥阴病应该是在它的阴寒之极的时候,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范文期末复习总结计划学习资料.doc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 一、太阴病提纲 (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解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 (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 (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主症:自利不渴。治法:温中祛寒。如四逆汤、理中丸。 【解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少阴自利,脾肾两虚。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病兼表证 (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治法:发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 (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疼痛时轻时重。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主症:腹满时痛。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主症:大实痛。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 也。【解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 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词解】脾家实:脾阳恢复。 【解析】 278- 太阴病转愈。手足温:太阴为至阴,抗邪力弱,不足以全身发热。脾主四肢,故。下利日十余行:脾阳恢复之兆。187- 太阴病转阳明。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