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救母1》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35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课《沉香救母〔一〕》课文及教案【课文】古时候,有个孩子叫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
一天,沉香问爸爸:“我怎么没有妈妈呢?〞爸爸叹了一口气,没有答复。
沉香再三追问,爸爸才含着眼泪说出了真情。
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朗神压在了华山脚下。
沉香听了,心里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朗神心狠手辣,神通广阔,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望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
不久,沉香就辞别了爸爸,上山拜师学艺。
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有时累得腰酸背疼,很想松口气,但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
几年过去了,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教案】教学目标:1、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正确认读、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一······就······〞说一句话。
4、学习小沉香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你们听到哪些神话故事?〔进入神话故事页面〕2、你们知道哪些神话人物?〔进入神话人物页面〕3、《沉香救母》这个故事是根据哪个神话故事改编的?你们怎么知道的?你们还了解到了什么?〔以此表达网络教学的优越性〕二、初读课文: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学生根据电脑老师的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进入“考考你〞〔2〕齐读课文。
三、精读理解课文:第一小节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分析老师的读法,并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4、学生个别试读课文。
5、齐读课文。
第二小节过渡:第个孩子都有妈妈,沉香却从小没有见过妈妈,他心里肯定有疑问,于是他就怎样做了呢?请小朋友自学课文的第二小节。
《沉香救母》(一)本文是关于《沉香救母》(一),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授课:语文年级:二年设计人:王德卿章节名称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沉香救母》(一)计划学时2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
课文续写了沉香不畏艰险,奔向华山,它一心救母的诚意感动了仙人,获得了赠斧之助,打败了二郎神,劈开大山,救出母亲。
学习者分析《沉香救母》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课文的描写比较简单,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上,学生的体会就不会很深刻。
所以,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小沉香,再三追问父亲“我怎么没有妈妈呢?”从而体会出父亲久藏心中的苦痛和小沉香又难过又气愤懂得心情,然后再来指导学生重点读好这部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0个字知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认识“一…….就……”的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朗读,能揣摩不同角色的动作、语言、神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沉香为了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揣摩不同角色的动作、语言、神情。
解决措施:预习与课堂引导相结合,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
解决措施:创设情境媒体内容与形式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设计意图一、师生交流,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你们看,他来了!(出示沉香图片)认识他吗?(板书:沉香)跟他打个招呼吧!2.关于沉香,你知道些什么?沉香是怎样救出自己的母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补充课题。
)3.指导读准课题。
师解说:这个故事比较长,要分两课来学。
先学第一部分。
学生交流沉香的故事。
学生读题6对于学生来说,“沉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熟知的人物,在揭示课题的同时,借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1.教师巡视指导。
缩写沉香救母200字《沉香救母第1篇》沉香的妈妈三圣母被二郎神压在华山底下。
沉香那叫一个心疼啊,心里想:“妈妈在山下得多难受啊,我得去救她。
”这沉香啊,就像个愣头青似的开始了他的救母之旅。
他一路上遇到不少事儿呢。
就说有一回吧,他走在一片树林子里,那树长得可密了,遮天蔽日的。
他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嘶嘶”的声音,可把他吓了一跳。
仔细一瞅,原来是条大蛇。
那蛇吐着信子,眼睛瞪得老大。
沉香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不过他又想:“我要是怕了这蛇,还咋救妈妈呀。
”于是他就捡起一根粗树枝,和大蛇对峙起来。
大蛇猛地向他扑来,沉香往旁边一跳,然后用树枝狠狠地打在大蛇身上,几下就把大蛇给赶跑了。
他就这么一路过关斩将,学了好多本事,最后拿着神斧把华山劈开,救出了妈妈。
这一家人可算是团圆喽。
《沉香救母第2篇》咱来说说沉香救母的事儿。
沉香的妈妈被压在华山下,这可把沉香急坏了。
他呀,决定要把妈妈救出来。
在他寻找救妈妈办法的路上,可没少遭罪。
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小镇上,肚子饿得咕咕叫。
他看到有个卖包子的摊位,那包子的香味直往他鼻子里钻。
他就凑过去,想买几个包子吃。
可是他一摸兜,哎呀,没几个钱。
卖包子的老板瞅着他那可怜样儿,就问他咋回事。
沉香就把自己要救妈妈的事儿说了。
老板听了可感动了,就送了他好几个包子。
沉香狼吞虎咽地吃着,边吃边说:“大叔,您可真是好人啊。
”吃完包子,沉香继续赶路。
他拜了好多师傅,学了一身的本领。
最后,他拿着大斧子跑到华山,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华山劈开,看到了被压在下面的妈妈。
妈妈抱着沉香直哭,沉香也哭得稀里哗啦的,边哭边说:“妈,咱可算是团聚了。
”《沉香救母第3篇》沉香的妈妈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底下,这事儿可让沉香坐不住了。
他心里就一个念头:救妈妈。
他踏上救母之路后,发生了好多故事。
就像那次他在山上赶路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大雨。
那雨下得可大了,像有人从天上泼水似的。
沉香没地方躲雨,浑身都湿透了。
他冷得直打哆嗦,但是他想:“这点苦算啥,妈妈在山下受的苦肯定比这大多了。
---------------------------------------------------------------范文最新推荐------------------------------------------------------沉香救母(一)教学设想《沉香救母》是苏教版第四册第4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借助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赞扬了沉香不畏千难万险,刻苦练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课文情节生动,字里行间充满沉香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同时,图文对照,生动形象,如何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深切体会父爱子、子念母的人间真情呢?我想到了中医常用的四诊法--望、闻、问、切。
一、望望即观察。
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从沉香紧锁的眉头,愤怒的双眼和握紧的拳头,想象沉香不怕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苦学武功,立志救母的艰辛。
从母子俩拥抱在一起,喜逐颜开的画面,想象母子团聚时百感交集的感人语言,然后依图品读,读出急切和欣喜。
这样,一个1/ 9不怕困难,刻苦习武,一心救母的孝子形象便矗立在孩子们心中。
二、闻闻即听。
文章本身的神话色彩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但课文中的不少长句也影响了学生的品读。
如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
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沉香心里无比激动。
这时,教师需要范读,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断句,而且也能渲染一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感人氛围,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抛砖引玉。
当然,听的方式也可多种多样,可听老师范读,也可同桌互听互读,或欣赏优秀生的朗读,学生边听边赏,自然如身临其境。
三、问课改提倡生生、师生间的双向互动,给学生思与评的空间,在品读赏析中,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其他同学评评这样读好不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读课文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和处理的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
《沉香救母(一)》教学参考知识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彦昌(一说刘向),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
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三圣母(一说三娘)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
这天,她正在庙中吟歌漫舞,消磨时光,突然发现一个书生跨进了庙门。
她急忙登上莲花宝座,化为一尊塑像。
走进大殿的刘彦昌,一眼就看到了三圣母的塑像俊丽、温柔、安闲。
刘彦昌被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该多幸福啊!可惜这只是一尊没有情感知觉的雕像。
刘彦昌怀着深深的遗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取出笔墨,深情地在墙上抒写了自己对三圣母的爱慕之情。
三圣母沉着地看着这全体,心中不由热泪盈眶。
背后这个书生何等俊秀倜傥、文采斐然!他对自己满怀蜜意,而自己又何尝不被他深深吸引,又何尝不爱恋他呢?然而,一个是上界仙女,一个是下方平常人,又哪能缔结姻缘呢?目送怅怅拜别又依依不舍的刘彦昌,三圣母再也不能平静了。
她沉吟再三,终究选择不顾天条禁令,要与刘彦昌结为匹俦。
因此,三圣母便化为一民间外子,追上刘彦昌,向他道出了真情,从而二人两情依依,结为佳耦,恩爱迥殊。
刘彦昌考期将临,三圣母已有孕在身,依依惜别之时,刘彦昌赠予三圣母一块祖传沉香,说日后生子大要“沉香”为名。
二人十里相送,难舍难分。
[1]刘彦昌在都城一举中榜,被录用为扬州府巡按。
就在他走登时任之时,三圣母却遭难了。
本来,这时候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在天宫大办蟠桃会,各路仙人均来赴会祝寿,然而三圣母有孕在身,便推脱抱病而留在西岳。
谁知,真情被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
二郎神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惩罚。
三圣母一身正气,毫不畏惧,况且她随身还有一件女娲赠的宝物——宝莲灯,此物是三圣母的镇山之宝,无论哪路妖魔,哪方神仙,只要宝莲灯大放异彩,都会被震慑称服,束手就擒的。
二郎神自知不敌,就令自己的天犬乘三圣母休息之际,偷盗而出。
这样,可怜的三圣母就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沉香救母(一)》教学设计一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的是一篇绘本阅读课文《沉香救母(一)》。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生命、责任、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词:沉香、馥郁、了然、瘦弱、虔诚2.熟悉故事情节和故事角色技能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2.初步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同情心2. 引导学生理解尊重生命的意义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生命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
四、教具与教材教具:教案、绘本、视频、学生作业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沉香救母(一)》五、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用绘本《沉香救母(一)》的插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插图猜测故事背景。
再通过短暂的开放式提问,让学生依次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哪些?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3)故事情节的开端是什么?2.阅读学生阅读故事《沉香救母(一)》,学生可以按照小组合作或者独立阅读的方式。
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次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以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深度。
3.分析在分享体格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点拨和引导,比如:1)你觉得文中的沉香和小草有什么区别?2)故事中的生命有哪些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它?3)小草为什么要帮助沉香?通过这样的答疑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和深化对于生命、责任、爱的理解。
4.巩固通过阅读故事,学生可以对文章中的新的生字词进行深入学习,并且在课堂结束后向教师提交一份自己的思考,内容包括:1)结合故事,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2)如果你身为小草,你会如何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沉香救母(一)》,是小学二年级语文的一节重要课程,能够使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深化对于生命、责任、爱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教师点拨后,学生对于阅读技能和语文知识的运用也有了提高。
《沉香救母(一)》课文原文阅读
[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课文]10沉香救母(一)古时候,有个孩子叫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
一天,沉香问爸爸:“我怎么没有妈妈呢?”爸爸叹了一口气,没有回答。
沉香再三追问,爸爸才含着眼泪说出了真情。
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
沉香听了,心里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望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
不久,沉香就告别了爸爸,上山拜师学艺。
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有时累得腰酸背疼,很想松口气,但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
几年过去了,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