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580.82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疲劳的管理与康复策略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疲劳的管理与康复策略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过程。
脑卒中后疲劳作为一种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进程。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康复脑卒中后疲劳,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方针。
一、脑卒中后疲劳的概述脑卒中后疲劳是指在脑卒中发作后出现的一种体验到的或客观测量到的感觉,表现为体力和认知功能的减退、耐力下降、易疲劳和兴趣减退等。
脑卒中后疲劳常常出现在脑卒中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但也有可能持续至慢性期,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脑卒中后疲劳的管理策略1. 评估疲劳程度: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疲劳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简化版疲劳评估量表(FSS)和修订版脑疲劳问卷(MFIS)等。
2.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并与康复团队进行密切合作,包括康复医生、康复师和精神健康专家等。
康复计划应以适度活动、休息和睡眠等为基础,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3. 适度的体力活动:适度的体力活动对于脑卒中后疲劳的管理至关重要。
建议脑卒中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在制定运动计划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考虑到患者的疲劳水平和身体状况。
4. 合理的休息与睡眠: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缓解脑卒中后疲劳。
建议患者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并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睡眠技巧和方法。
5. 药物治疗:对于脑卒中后疲劳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兴奋剂和抑郁剂等,但使用药物时需要权衡其益处和潜在的副作用。
三、脑卒中后疲劳的康复策略1. 物理康复治疗:物理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后疲劳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动疗法、理疗和功能训练等手段,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耐力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恢复期指南一、概述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症状。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脑卒中后的恢复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及时、科学、系统的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旨在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的康复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康复效果。
二、康复评估1. 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评估,包括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计划。
3. 康复治疗计划应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方面内容。
三、康复治疗1. 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3. 降血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4. 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血脂。
5.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等,用于改善神经功能。
2. 物理治疗1. 运动疗法:通过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2. 平衡训练:帮助患者改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3. 转移训练: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 功能性电刺激:通过电刺激疗法,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3. 职业治疗1. 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等。
2.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职业活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 言语治疗1. 针对患者存在的语言障碍,进行针对性训练。
2. 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四、生活管理1.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等。
3. 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控制好体重,避免肥胖。
5.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五、心理支持1.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脑卒中分级康复指南,全面康复训练大合集!脑血管与颅脑损伤康复中国康复治疗师网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康复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此次小康汇总整理的脑卒中康复指南为康复治疗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证据基础,可以规范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更有效的发挥康复疗效。
1、一级康复:卒中早期康复所有需要康复治疗的卒中患者都应进入多学科团队组成的卒中单元(综合卒中单元或卒中康复单元)进行正规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二级康复:卒中恢复期康复(专门康复机构)①医院康复科(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②专门的康复医院或中心(Ⅰ级推荐,D级证据)。
3、三级康复:出院后康复(社区康复)社区康复具有与医院康复相似的疗效,费用低等优点,发展社区康复十分必要(Ⅰ级证据,A级推荐)。
1、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建议尽可能早、病情稳定48h后。
2、康复治疗强度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如上肢功能训练。
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病人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
3、肌力训练方法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Ⅱ级推荐,B级证据)。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功能电刺激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4、痉挛的防治首选阶梯式治疗方法,开始采用保守疗法,逐渐过渡到侵入式疗法(Ⅰ级推荐,B级证据)。
治疗痉挛和挛缩首选无创方法,通过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伸展、夹板疗法或手术纠正等方法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痉挛导致的疼痛、皮肤不卫生或者功能下降、运动训练疗效不佳时,特别是全身性肌肉痉挛的病人,建议使用口服巴氯芬、替扎尼定、丹曲林等药物治疗。
替扎尼定可应用于慢性期的卒中病人(Ⅱ级推荐,B级证据)。
脑卒中早期康复方法
脑卒中早期康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执行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帮助病人恢复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
这包括进行锻炼和运动,通过肌肉训练帮助重新建立肌肉控制和平衡能力。
2. 进行言语疗法:言语疗法是通过帮助病人重新学习言语和沟通的能力来恢复语言功能。
这可以包括进行发音训练、练习与他人对话和增强口部肌肉的力量。
3. 提供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有助于帮助病人重新学习和恢复思考、记忆和注意力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进行记忆游戏、问题解决活动和其他认知任务来实现。
4. 进行职业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康复师可以帮助病人重新学习和恢复执行日常活动和工作任务的能力。
这包括如何穿衣、洗漱、进食、上下楼梯和使用工具等。
5. 提供心理支持:脑卒中后往往伴有情绪问题,如抑郁和焦虑。
心理支持包括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心理咨询和支持群体等,以帮助病人应对并克服这些问题。
6. 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康复师和医疗专业人员可以向病人的家人提供相关的康复知识和技能,以帮助他们理解脑卒中的影响,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照顾。
以上是常见的脑卒中早期康复方法,具体的康复计划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人需求来定制。
康复应该是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疗团队的多学科合作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执笔:张通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脑血管病规范化康复方案的研究”(2006BAI01A14)参与单位:1.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2.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市 100730;3.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 100050;4.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市 100053;5.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 100853;6.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市 100034;7.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 100029;8.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 200080;9.上海中山医院,上海市 200032;10.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市 210029;11.四川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四川成都市 610041;12.广州中山大学附一院,广东广州市 510080;13.广州中山大学附二院,广东广州市 510120;14.广州中山大学附三院,广东广州市 510630;15.浙江大学附属一院,浙江杭州市 310003;16.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市 310014;17.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黑龙江哈尔滨市 150001;18.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石家庄市 050051;19.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市 130021前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
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3]。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发表者:赵军 (访问人次:4051)前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
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3]。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十年来,我国在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方面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脑卒中康复研究相关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4-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内外脑卒中康复领域专家对脑卒中的康复机制、医学管理和康复理念、康复治疗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不少新成果。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选择针对脑卒中的评价方法和康复手段。
苏格兰、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出版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用于指导本地区的脑卒中康复治疗[6-7]。
制订康复指南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康复治疗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证据基础,规范脑卒中康复的治疗行为,帮助医疗机构按照循证医学支持的治疗方案进行操作,提高康复疗效,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和最大限度的自理能力,并且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指南能够确定新技术和研究的效果,并合理分配治疗资源。
在实践基础上,随着更多数据和评价结果的收集,将会出现新的证据。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最新进展的循证医学,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证据水平(A、B、C、D)以及推荐级别(Ⅰ、Ⅱ、Ⅲ、Ⅳ)。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6.002通信作者:张通,100068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中心,Eamil:zt61611@sohu.com;刘鸣,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Email:wyplmh@hotmail.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
·指南·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枟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枠[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stroke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stroke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
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推荐意见:(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2)建议在发病/入院24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
启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关于康复治疗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无统一认识[2]。2015年Bernhardt等[6]关
于超早期康复的多中心系列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卒中发病后24h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以促进患者的移动能力的恢复,进一步同标准卒中单元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正在实施中,其
·504·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年6月第50卷第6期 ChinJNeurol,June2017,Vol.50,No.6结果将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疗效提供进一步的循证学证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脑血管病康复规范化方案的研究”关于早期康复开始时间的多中心对照研究表明,脑血管病病情稳定后分别于2、5、8d开始康复治疗,在1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开始的康复治疗应包括床上关节活动度练习、床上良肢位的保持、床上坐位训练、体位转移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等,随后活动水平进一步增加,早期康复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与外界的交流。康复训练强度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Karges和Smallfied[7]以及Chan[8]认为,在脑卒中康
复开始阶段,卒中患者每天接受至少45min的相关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功能目标,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增加训练强度可提高训练效果,但要考虑患者的安全性。住院康复机构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开展每天3h、每周5d的康复训练是可行的,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训练以及必要的康复护理[9]。
推荐意见:(1)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2)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h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在监护条件下进行(Ⅰ级推荐,A级证据)。(3)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至少45min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Ⅱ级推荐,B级证据)。
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脑卒中急性期卧床患者的良肢位摆放、床上体位转移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础和早期康复介入的重要方面,早期良好的肢位摆放和适当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加快卒中患者的康复速度[7]。
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卒中后长期卧床不活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卒中后制动相关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关节挛缩等亦明显增多;此外,长期不运动也会影响患者功能恢复潜力,特别是平衡功能的恢复,降低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10]。
良肢位摆放是利用各种软性靠垫将患者置于舒
适的抗痉挛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应该贯穿在偏瘫后的各个时期,注意定时改变体位,一般每2小时体位转换1次。鼓励患侧卧位,该体位增加了患肢的感觉刺激,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且健手能自由活动;适当健侧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因半坐卧位能引起对称性颈紧张性反射,增加肢体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异常痉挛模式;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会加重异常运动模式和引发骶尾部、足跟和外踝处褥疮的发生,可仅作为一种替换体位或者患者需要这种体位时采用;保持正确的坐姿,与卧床相比,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可以达到促进全身身体及精神状态改善的作用。床上体位转移的实施应当由治疗师、患者、家属、护士和其他陪护人员共同参与,主要包括被动体位转移、辅助体位转移和主动体位转移等方式,训练的原则应该按照完全被动、辅助和完全主动的顺序进行。体位转移的训练内容包括患者床上侧面移动、前后方向移动、被动健侧翻身、患侧翻身起坐训练、辅助和主动翻身起坐训练、床上搭桥训练以及床上到轮椅、轮椅到床上的转移训练等。床上体位转移技术的实施要注意转移过程的安全性问题,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早离床。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有效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的发生,促进全身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训练开始时可以完全被动形式进行、以后可以过渡到辅助和完全主动的方式进行。一般每个关节每天活动2~3次。开始肢体软瘫时关节活动范围应在正常范围的2/3以内,特别是肩关节,并注意保护关节,避免不必要的损伤,防止异位骨化。关节活动度训练不仅包括肢体关节,还包括躯干的脊柱关节活动度训练,训练以患侧为主,长期卧床者要兼顾健侧肢体。推荐意见:(1)脑卒中卧床期应将患者摆放于良肢位: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Ⅰ级推荐)。(2)脑卒中卧床期患者应尽早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渐进性地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并注意安全性问题(Ⅰ级推荐)。(3)脑卒中卧床期患者应坚持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注意保护患侧肢体避免机械性损伤(Ⅰ级推荐)。
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理论证实,长期卧床会影响
·604·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年6月第50卷第6期 ChinJNeurol,June2017,Vol.50,No.6患者的功能恢复潜力,特别是神经肌肉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降低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10]。研究证明,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早期离床训练,进行早期的坐位训练、起坐训练、站立训练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提高患者3个月后的步行能力[11]。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异常是卒中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也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脑卒中离床后进行基本的站立步行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esofdailyliving,ADL)恢复。偏瘫的步行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颈部、躯干及偏瘫下肢抗重力肌能够抗重力;(2)患侧下肢能负重、支撑身体;(3)站立时重心能够前后、左右移动;(4)患侧下肢髋关节能够屈曲、迈步。根据脑卒中患者离床后的功能状态,针对性地按照上述步行基本要素进行早期步行训练,是临床上简单有效的基本步行康复训练方法。进一步的优化步行康复训练,则需要对偏瘫步态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制订精细化的训练方案[12]。推荐意见:(1)脑卒中偏瘫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尽快离床,借助器械进行站立、步行康复训练。病情稳定指生命体征平稳,且48h内病情无进展(Ⅰ级推荐,A级证据)。(2)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积极进行抗重力肌训练、患侧下肢负重支撑训练、患侧下肢迈步训练及站立重心转移训练,以尽早获得基本步行能力(Ⅱ级推荐,B级证据)。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脑卒中后肌无力和肌肉痉挛是影响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主要因素,肌肉无力是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缺失症状,患者的下肢肌力强化与步行速度是相关的,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跖屈肌肉痉挛与肌肉力量是呈负相关的,研究证实了肌力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13]。Morris等[14]通过给予脑卒中患者高强度渐进式抗阻训练,证明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患侧和健侧的下肢髋膝力量、提高运动功能,You等[15]和Yamaguchi等[16]证明了早期功能电刺激提高卒中患者上肢功能、ADL和步行速度,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推荐意见:(1)脑卒中早期应重视瘫痪肌肉的肌力训练,针对相应的肌肉进行渐进式抗阻训练、交互性屈伸肌肉肌力强化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瘫痪肢体的功能(Ⅰ级推荐,A级证据)。(2)针对相应的肌肉进行功能电刺激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提高瘫痪肢体的肌力和功能(Ⅰ级推荐,A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