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的研究综述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最早在2000年引入我国,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应用主要用于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农村事务治理问题和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等几个方面。提升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应用的对策是:注重理论应用角度的自发性;提升治理理论与我国国情的结合。

标签: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多元化;自主治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多赢”,即网络结构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获取各自的利益所得[1]33。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领域

(一)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教育问题

多中心治理理论最初引入我国是用于解决教育问题,曲正伟指出多中心治理体制在我国义务教育治理中具有适用的合法性,提出了保持各中心之间均衡和突出政府责任主要性的多中心治理体制[2]9。付小倩等从建设主体、建设路线、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多中心思路,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深化提供了有益借鉴[3]106。

(二)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刘芳雄最早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环境问题中,对于温州企业忽视环境保护责任的现状,提出了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解决温州环境问题[4]139。对于我国城市地区的雾霾问题,刘菲提出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健全社会的参与机制,实现由传统到“绿色”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变[5]1-2。

(三)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农村事务治理问题

对于农村公共物品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李莹莹提出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改革农村公共物品单一的供给主体,构建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组织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供给主体[6]1。张海涛以多中心治理为视角,探寻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提出了发挥第三部门、农村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政府治理中的补充作用,形成多个中心相互协作治理局面,形成村级治理的“善治”局面[7]1。

(四)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

对于我国社区居委会一支独大格局的负面影响,刘伟红提出了发展其他社区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献综述的一些介绍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就是针对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农村易爆发、可能爆发公共危机这一专题而写的综述,并为以后研究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处理、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对文献综述的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确立的主题就是: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这篇综述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围绕主题及研究领域通过广泛阅读理解21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观点后总结而成的。主要包括一些学者对一般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危机、公共危机等;综合各学者对农村公共危机产生原因、影响等新观点、研究成果的总结。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 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部控制的概述 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

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围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不是规章制度,也是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部控制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将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一)治理的涵义 1、治理的内涵 以“governance"(“治理” )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 为“统治” 的同义词。但在愈来愈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在众多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治理的目标 简单地说,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善治”。善治涉及到:“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一种独立的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由。”(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义

的、政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这是一个“政治——行政” 的治理框架。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的参与)。可以说,治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及公共服务的质量。——这是一个“社会——政治” 的治理框架。 在美国,治理主要是通过调整技术层面的权力配置尤其是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来提高政府绩效,回应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内部解制型治理,而不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3、治理兴起的主要原因 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是治理理论兴起的根本原因。治理理论的兴起还与市场和等级制的调节机制发生危机有关。治理理论的兴起还与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密切相关。——公民社会的成长经济全球化直接推动了公共治理模式的产生。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活动跨越了国家疆域的限制,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国际性的跨国经济、社会组织,直接导致新的管理领域和管理主体的产生。

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1-04-10 作者简介:康立新(1971—),女,河南巩义人,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康立新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30年来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的现状做了一个较为全 面的评述。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梳理:(1)图式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2)图式理论研究的现状;(3)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内图式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图式理论;国内;综述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1)04-0180-03 Jul.,2011 Vol.19No.4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11年7月 第19卷第4期 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图式理论逐渐发展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引起了国内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外语教学等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拟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 )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对国内30年(1980—2010年)来图式理论研究的研究发展阶段、现状及其研究趋势等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述评,以期对未来国内图式理论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图式与图式理论 早在1781年,“图式”概念由哲学家Kant 首先提出,他认为图式就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是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的结构[1]。随之,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背景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图式进行了研究。 根究西方哲学家的一般理解,图式就是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我们经验的概念网络和命题网络。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便是图式[2];心理学家认为图式是储存于人们记忆之中的由各种信息和经验组成的认知结构;Piaget 、Rumelhart 等人认为图式由表示概念要素的若干变量所组成,是一种知识框架及分类系统[3];语言学家Carroll 把图式看做是语义记忆的一种结构[1]。 尽管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图式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图式首先是一种结构。 1932年,心理学家Bartlett 在其《记忆》一书中首次提出 了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是对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储存在学习者大脑中的一种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学习者知识库吸收新信息的过程[4]。20世纪80年代,Rumelhart 又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这一理论,把图式理 论解释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即图式理论就是系统深入地探讨长时记忆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的一种理论模式[1]。 从图式到图式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这200多年的历史过程,凝聚了哲学家、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等诸多学者专家的心血。 二、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纵观国内研究内容,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0年),理论介绍阶段。这一阶段发文量不多,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图式的介绍和解读,涉及的主要的学科领域为哲学。 第二阶段(1991—2000年),理论介绍与应用并存阶段。人们除了对理论继续引进和介绍外,已意识到图式理论的应用问题,开始把图式理论应用到阅读、翻译等领域,但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性的,涉及的学科领域已从哲学扩展到了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外语教学领域。 第三阶段(2001—2010年),理论应用阶段。这一阶段图式理论研究的发文量急剧增加,并且图式理论的研究逐渐从理论介绍走向理论的应用,尤其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且研究方法趋于严谨。 三、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研究,国内关于图式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一)图式理论在哲学领域 图式理论起源于哲学,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哲学领域首先给予了关注。纵观图式理论在哲学领域的研 · ·180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 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在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5 年时间。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在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 报告。20 世纪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1980 年的S—X 规则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2002年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 如加拿大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南非的King, 法国的Vienot 等等) 均以COSO 的报告为模本。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是以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由管理当局设计( devised) ,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 maintained) 的, 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pro—cess) ”。可见,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标; 它由人实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院(中心):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研究生: 入学年月: 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学院

一、题目名称及来源 (一)题目名称: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二)题目来源 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引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传播的控制是限制其的关键途径。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中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引导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舆情引导过程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倡导何种思想潮流,引导何种精神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必须主动引导社会潮流,而不是逆流而动。舆论理应成为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气氛的营造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民主法治的推动者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群体事件多发期,公共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地点。强拆、环境污染和讨薪等事件均可以成为公共危机的导火索。要在危机处置中满足群体的合理要求,又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家百(2021.03.07)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

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

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

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 天台县坦头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摘要] 通过统计 1985—2011年间我国学者在思维导图研究方面所发表的论文,归纳思维导图在我国研究的现状,指出国内思维导图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以及在读图时代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思维导图;本体研究;教育;教学 思维导图(MindMap)是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学者托尼·布赞(Tony Buzan)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性性状,在分析了人们的笔迹习惯,以及在训练“学习障碍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果。1971年,这些成果被结集成书,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学习、商业决策等领域。如今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我国,思维导图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图”的使用使我们能大量快速地汲取信息,但同时它的魅影也遮蔽了我们对本真世界的深度认知,对“读书”还是“读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思维导图的出现,不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或认识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知识和对象的新的存在方式,它衍生于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形象解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再认识,弥合了文与图各自表达上的不足,使阅读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书”与“图”的对立统一于“思维导图”,体现了语言、文字、图像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内容。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关乎逻辑,文字关乎语言,而图画则关乎意义,对“图”的过度推崇会削弱对语言文字的观照,进而削弱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的出现却说明,“图”不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倒退,而是对人类逻辑思维的有力补充,有效地利用图形,可以系统、深化人类知识,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前进。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相关的文献,对思维导图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1985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期刊论文 1 2 1 2 1 3 5 2 6 5 6 4 9 11 14 30 41 28 21 42 46 69 58 67 98 29 硕士论文 6 17 29 16 11 14 16 12 4 6 3 1 博士论文 5 7 6 3 3 3 2 2 3 5 1 会议论文 1 3 2 1 2 1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国家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二、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中的沟通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中的沟通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所遇到的各种危机事件日益增多,这些危机事件不仅仅包括一些自然灾害,还包括很多人为的事件,由于危机事件的增多就对于政府单位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政府单位在处理危机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政府单位在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很好的协调沟通信息和沟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就使得政府单位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不能作很好地满足当前的生活需要,政府体制构架上的弊端暴露出来,由此,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从政府单位组织机构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的政府单位拥有十分复杂的组织构架,从国务院到省、市、县、乡等各级人民政府,分层分级,节节管辖。在这样的组织系统当中,能够有利于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通过党中央的集中领导能够保证政务处理方向的正确性,通过层层节制的部门构架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虽然这种构架模式拥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足,由于,组织层次分布过于严格,导致整个组织机构显得比较臃肿,这就使得在处理一些危机事务的时候容易误时误事,组织上下机构之间的沟通显得十分的不便,由于这种沟通的不顺畅心往往会导致对于事物的判断过于草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证其时效性。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社会对于公共危机理论的研究比较早,因此西方学者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从公共危机理论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才是人们所关注的公共危机,主要是指政治层面的公共危机,包括国内的政治变革和冲突,国家外部的战争和争端,最开始人们希望通过对于这个理论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找到政治危机产生的根源,从而找到一些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政治上的争端。但是在早期人们并没有对于灾害学理论进行研究,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将灾害学理论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来进行研究,但是在这个阶段,只是研究灾害学理论的相关概念或定义,产生了一些学说,重点还是对于防范自然灾害的技术进行研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学术界,才开始涌现出大量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资料,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导致的,在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上的竞争日益激烈,都想实现全球制霸,而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比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国家在完成民族独立战争之后,内部政局十分的不稳定,国内冲突不断,战争也在持续,全球的南北差距过大,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并且伴随着美国国内的种族冲突,能源危机的情况出现,在这一时期,对于危机事件的研究成为当时国际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系统体系的变化,让国家内部的民众感受到种种的不安,对于国内任何问题的处理都需要谨小慎微,万一有一些事情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并且另一些国家,正处在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当中,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十分巨大,由此也导致了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灾害的研究理论,为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于危机理论的研究,并且将这种危机理论扩张到各个研究领域当中。这个课题所涉及的范围面比较广泛,其研究的重点领域福建的邮政局开始走向社会和经济领域,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