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8
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政策更新、政策发展、政策进步的新起点。
政策终结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政策终结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政策绩效。
本文简要回顾了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的缘起、内涵、类型、方式、影响因素、促成策略以及发展方向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公共政策终结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终结,理论研究行政有着古老的历史,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行政所赖以治理社会的工具主要是行政行为。
即使是公共行政出现之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也还主要是借助于行政行为去开展社会治理,公共行政与传统行政的区别在于,找到了行政行为一致性的制度模式,确立了行政行为的(官僚制)组织基础。
到了公共行政的成熟阶段,公共政策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与传统社会中主要通过行政行为进行社会治理相比,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降低社会成本、调节社会运行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但是,如果一项政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又继续被保留下来了,就可能会发挥极其消极的作用。
因此,及时、有效地终结一项或一系列错误的或没有价值的公共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更新与发展、推进公共政策的周期性循环、缓解和解决公共政策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优化和调整公共政策系统的目标。
这就引发了学界对政策终结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自政策科学在美国诞生以来,公共政策过程理论都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
1956年,拉斯韦尔在《决策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个阶段,即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
此种观点奠定了政策过程阶段论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一时间,对于政策过程各个阶段的研究成为政策学界的主要课题。
然而,相对于其他几个阶段的研究来说,政策终结的研究一直显得非常滞后。
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有了明显的改善。
东财《公共政策分析》论文题目答案论述政策终结的策略如何完善我国政策评估工作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终结,政府可以采用强制力与折衷妥协两种策略。
一方面,政府可以采用强制手段,通过法律规定或者行政命令等方式来强制执行政策终结。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迅速有效地解决政策终结问题,但也有可能引起社会不满和抵触情绪。
因此,政府还需要采用折衷妥协的策略,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来寻求各方面的共识,避免政策终结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减少社会不满和抵触情绪,但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商和谈判。
总之,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多种策略来应对。
政府应该注重交流与沟通,消除人们的心理抵触情绪,同时也需要采用强制力与折衷妥协两种策略,来顺利实现政策终结。
除了建立政策评估组织体系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政策评估制度体系。
政策评估制度体系是政策评估的基础和保障,包括政策评估法律法规、政策评估标准、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政策评估方法和技术等方面。
政策评估法律法规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是政策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保障。
政策评估标准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是衡量政策效果和评估政策质量的重要依据。
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是政策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政策评估方法和技术是政策评估的核心,是评估工作的关键。
三)加强政策评估信息公开政策评估信息公开是政策评估的重要环节,是政策评估工作的必要条件。
政策评估信息公开不仅能够促进政策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能够有效提高政策评估的质量和效果。
政策评估信息公开应包括政策评估的目的、范围、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政策评估信息公开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政策评估报告、政策评估公告、政策评估会议和政策评估网站等形式。
政策评估信息公开应当注重公众参与和意见反馈,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政策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四)加强政策评估的实践研究政策评估的实践研究是政策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策评估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第八章政策终结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政策变动、调整与终结的含义,认识政策调整和政策终结的作用,掌握政策调整与政策终结的原因、具体对象和形式,了解政策调整的程序、政策终结的障碍,并熟悉政策终结的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政策变动的原因、政策调整与政策终结的含义、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政策调整的原因和作用、政策终结的原因、作用与障碍、政策终结的策略难点结合实际分析政策变动的模式第一节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方式一、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方式(一)含义、所谓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无效的或引发了重大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二)、对象一般说来,政策终结的对象有四种类型:1、权力与责任政策执行首先表现为权力的履行和责任的承担,而政策的终结则预示着相应权力的丧失和相关责任的放弃。
就政策的执行机构而言,那些与政策有着切身利益关系的人,对自有权力的丧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抵触。
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政策终结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2 、政策功能(服务与管制)所谓政策功能的终结,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政策功能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或管制,政策终结则预示着相应服务的停止或相关管制的撤销。
从撤销管制角度而言,说明政府在给社会松绑,当然会有良性的社会心理反应。
政府丢弃一些“紧箍咒,” 老百姓当然举双手赞成。
但从停止服务角度而言,势必会使目标群体的一些既得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可能遭遇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抵抗。
3 、相关组织毫无疑问,政策执行活动是组织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完成,而政策终结通常会伴随相关组织的缩减或撤销。
有些组织机构是为执行某项政策专门设立的,伴随政策的终结,这类组织机构当然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而另一些组织,由于同时承担多种政策的执行职能,某项政策的终结并不足以导致组织的撤销,往往只是对其规模、经费等方面构成影响。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综述引言地方政府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之一,其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进行研究,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的现状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涉及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国际上看,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对政府的执行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少有关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理论和观点。
而在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
关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本身的属性、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二是政策执行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政策执行效果、效率和公平性的评估;三是政策执行的改进策略,包括如何提高政府执行效率、保证政策落实到位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政策属性、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1.政策属性政策的属性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
政策的性质、复杂程度、目标确定性、政策内容等都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政策性质越复杂、目标越不确定,政策执行力要求就越高。
2.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机构之间的协作、管理规范与制度建设,都会对政策执行产生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一个机构化规范、职能分明的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有利于政策高效执行。
3.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人口结构、市场竞争程度等都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
一个相对稳定、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策的良好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xxx指导老师 xxx摘要:公共政策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更是政治主体的意志表现。
而公共政策执行则是政策过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
无论多么完善的公共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无法达到政策目标。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现状,对公共政执行中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进一步探析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对策建议Review of studies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Student majoring in Labor & Social Security Hongbo LiTutor Meirong WangAbstract:Public policy i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public, but also a political subject the will of the performance. The public policy execu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cy process, also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goals, is the only way to policy objectives into reality. No matter how perfect public policy, didn't get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can achieve policy objectives. This paper comb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ublic policy execution, problems of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briefly reviewed,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in this field.Key words:policy implementation;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blem;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一、引言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公共政策的执行则是实现政府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必经之路。
论公共政策分析的文献综述摘要:在这个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公共政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并且成了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程序化制定的政策就更能符合社会生活和公众情感的需要。
程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规范政府行为的经常性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现实有效的主要途径”。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分析可行性、专家论证、防范风险、严格责任制等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环节。
政策分析的程序在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基本步骤包括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搜寻备选方案、预测方案结果、选择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效果等。
然而,在目前的公共政策实践中,随着一些功能环节的缺失,科学合理的政策程序并未被完全确立起来。
因此,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分析阻滞政策执行的因素、完善改进措施是改进公共政策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分析一、公共政策概念界定及评述公共政策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主要观点可概括为如下:(一)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先生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对理解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它很不全面,政策制定的人不只限于政治家。
其次,执行政策的人与不仅限于国家公务人员,还应包括一些政治家、司法人员和有关群众。
最后,公共政策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政府的大型计划、政治首脑的讲话和指示等。
(二)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在创立政策科学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一定义强调了公共政策的设计功能和目标取向,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理性的政策制定通常会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程序。
但是,行动计划和方案难以涵盖所有的公共政策。
(三)罗伯特·艾斯顿在《公共政策的思路:对政策领导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和作用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和作用一、前言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方案和措施,其目的是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公共政策可能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效果,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对这些政策进行终结。
二、什么是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终结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措施来废止或撤销已经实施过时或无效的公共政策,并采取新的措施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三、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终结?1. 节约资源:废止无效的公共政策可以节约国家资源。
2. 促进效率:废止无效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3. 推动改革:针对已经失去作用或者产生负面影响的公共政策进行终结,可以推动改革进程。
4. 保护市场竞争:一些旧有的公共政策可能导致市场垄断或者不健康竞争,及时进行终结可以保护市场竞争。
5. 适应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公共政策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需要进行终结。
四、公共政策终结的程序和措施1. 政策评估:政府应该对已经实施的公共政策进行定期评估,检查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分析其影响。
2. 公众参与:政府应该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并在决定是否终结某一项公共政策时考虑到公众的反馈。
3. 法律程序:政府应该根据相关法律程序来废止或撤销不再需要的公共政策。
4. 逐步减少:对于一些已经失去作用但仍然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政策,可以采取逐步减少的方式来终结它们,以避免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五、如何避免公共政策失效?1. 定期评估:政府应该对已经实施的公共政策进行定期评估,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2. 公众参与:在制定新的公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公众的需求和反馈。
3. 透明度:政府应该公开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情况,让公众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
4. 创新思维:政府应该鼓励创新思维,采取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六、结论公共政策终结是政府为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资源、推动改革等目的而进行的重要措施。
关于公共政策的评估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综述(一)、关于公共政策评估内涵的研究1、政策评估,是一种对既往公共政策发生的全过程总结行为,又是一种对未来政策有指导意义的政治行为。
因为其会影响到公共利益,需要对已经执行的政策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其造成的影响并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从而促进诞生新的合理的政策。
就像当初陈振明所提出的观点,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政治行为,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评估主体进行价值判断,针对政策的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旨在取得这些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提供依据。
12、简单说, 政策评估、评价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定、衡量、检验。
当然也有更加技术化的表达:“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等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 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23、公共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政策科学研究将重点放在政策制定环节上, 认为公共政策的根本问题是对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
当代政策科学将公共政策视为包括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的系统, 重视对包括政策评估在内的政策科学的各个环节的研究。
34、谢明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公共政策评估内涵最主要的四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方案进行的评估,评估的焦点集中在政策的预期结果,即人们通常说的前评估;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环节的评估,主要侧重政策内容的阶段性分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阶段评估;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是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政策项目形成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功能性活动,即人们通常说的过程评估;第四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是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活动,即我们通常说的后评估。
45、徐家良也给公共政策评估下了定义:“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机会和程度的活动。
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政策更新、政策发展、政策进步的新起点。
政策终结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政策终结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政策绩效。
本文简要回顾了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的缘起、内涵、类型、方式、影响因素、促成策略以及发展方向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公共政策终结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终结,理论研究行政有着古老的历史,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行政所赖以治理社会的工具主要是行政行为。
即使是公共行政出现之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也还主要是借助于行政行为去开展社会治理,公共行政与传统行政的区别在于,找到了行政行为一致性的制度模式,确立了行政行为的(官僚制)组织基础。
到了公共行政的成熟阶段,公共政策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与传统社会中主要通过行政行为进行社会治理相比,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降低社会成本、调节社会运行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但是,如果一项政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又继续被保留下来了,就可能会发挥极其消极的作用。
因此,及时、有效地终结一项或一系列错误的或没有价值的公共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更新与发展、推进公共政策的周期性循环、缓解和解决公共政策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优化和调整公共政策系统的目标。
这就引发了学界对政策终结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自政策科学在美国诞生以来,公共政策过程理论都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
1956年,拉斯韦尔在《决策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个阶段,即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
此种观点奠定了政策过程阶段论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一时间,对于政策过程各个阶段的研究成为政策学界的主要课题。
然而,相对于其他几个阶段的研究来说,政策终结的研究一直显得非常滞后。
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有了明显的改善。
70年代末,由于理论完善和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政策终结研究开始被很多专业人士和学者关注。
许多研究公共政策的学者对政策终结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使得政策终结成为政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政策终结研究的兴起,不仅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促进政策优化,而且有利于从政策发展历程的逻辑上进一步完善作为政策过程基础性范式的政策过程阶段论。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背景与兴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终结的研究在政策科学的发源地美国都是很少的。
随着美国1994年国会大选使民主党凭借一篇关于精简政府的竞选纲领获得了两院的控制权以及其后美国再造政府运动的推展,需要终结的机构和过时的政策法规的增多,美国的研究者和政府官员都认识到了终结在美国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政策终结的研究在美国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丹尼尔斯(Mark R. Daniels)在《公共项目的终结》一书中,对美国政策终结的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我们不妨作简要的介绍。
1976年,《政策科学》杂志出版了关于政策终结的一期特刊。
作为这一特刊的编辑,巴达克(Eugene Bardach)在导言守首次力图对政策终结为什么出现、如何出现以及会遇到何种障碍等问题做出概括。
他的“作为一种政治过程的政策终结”一文是这期特刊的主要文章。
该文对“终结的形式,由谁支持终结,为什么终结很少被接受,怎样减轻终结的困难”等问题作了分析,他将终结看作政策采纳的一种特殊场合——采纳政策A,就意味着终结政策B。
在这期杂志中,有本恩(Robert Behn)的一篇关于“马赛诸塞公共培训学校的终结”的文章,通过对这一成功政策终结案例的研究,他提出了关于政策和组织终结的12点建议。
对政策终结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人物还有考夫曼(Herbert Kaufman)和德龙(P. Deleon)等人。
考夫曼在他的《政府组织是不朽的吗?》和《时间、机遇和组织》两本著作中,考察了组织的活动,通过对大量政府机构的数据分析和整理,他发现组织并不像有机体一样经历“年轻、成熟、变老、最后死亡”的生命过程,组织在现实中生成和壮大,但是很少死亡。
而公共组织比私营组织更难以在现实中终结,他认为,这是因为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使组织自身抵抗终结的能力不断增强,而这正是组织难以终结的根本原因。
只有在组织保持活动的能量和其他必要的资源流失以至于组织不再能适应环境时,组织才会死亡。
考夫曼在组织死亡的研究领域里建构起基本的理论框架。
德龙则提出了一个关于政策终结障碍的理论框架(termination obstacles framework),它包括6种障碍:(1)心理上的抵触;(2)机构的持久性;(3)组织和机构对环境的适应性;(4)反终结的联盟;(5)法律程序上的障碍;(6)终结的高成本。
这三位学者的理论成果为政策终结领域的其他学者提供了研究途径或概念框架,被应用到具体的政策终结案例上。
这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缪勒(Keith Mueller)等人应用了考夫曼的组织生命周期模型分析联邦卫生计划案例和地方政府重组的案例,而诺里斯•蒂雷尔(Norris Tirrell)则应用了德龙的政策终结障碍的理论框架分析非营利机构的组织终结——儿童伤残服务机构的解体。
新近的政策终结研究成果则体现在《国际公共行政学杂志》1997年的一期论政策终结的专刊上,这期专刊的名称是“公共政策和组织终结”,收入了5篇论文,它们全部建立在先前论政策终结的文献特别是考夫曼和德龙的著作的基础上。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涵义从字面上看,终结是终止、结束之意。
所有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到衰亡(终结)的过程。
因而终结既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例如,死亡、退休、破产等都是终结的表现。
政策终结是一个专门的政策科学术语。
从政策过程的阶段看,政策终结发生在政策评估之后,是人们采取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提高政策绩效的一种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不仅意味着旧政策的了结,而且标志着新政策的开始。
关于什么是政策终结,国内外学者下了不同的定义。
德利翁认为,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深入评估而加以结束或终止的过程”。
德龙认为,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深入评估而加以结束或终止的过程”。
丹尼尔斯认为,德龙的定义没有考虑到组织自身终结不合适政策的主动性,也不能应用于政府精简、削减预算的终结行为上来。
因此,丹尼尔斯给政策终结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政策终结是对政府项目、政策、组织的终结,也是组织为削减预算对自身的调适和政府服务民营化而产生的削减。
关于终结与政策过程的关系,他指出:政策终结位于政策过程的末端,对一项政策的终结意味着一项新的政策的开始,所以政策终结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布鲁尔定义则将政策终结定义为“公共部门对某一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加以审慎的结束或中止”。
还有西方学者将政策终结简要地界定为“对政府特定的职能、计划或组织的故意的结束或终止”。
在我国,陈振明教授认为,“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环,是理性化政策过程的最后结果,但也被认为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它不仅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也意味着修正或调整。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行为”。
张金马教授认为,“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发现该政策已成为多余、不必要或无法发挥作用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陶学荣教授认为,“政策终结是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的决策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台湾的林水波认为,“政策终结这个概念不仅隐含了一套期望、规则和惯例的终止,政策活动的停止,机关组织的裁撤;而且还包含了新期望的提出,新规则、新惯例的建立,崭新活动的展开,机关组织更新与发展”。
因此,可以一般地将政策终结定义为: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1)强制性。
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
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2)更替性。
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特殊表现;(3)灵活性。
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三、公共政策终结的类型和方式(一)公共政策终结的类型早期的政策终结研究者对终结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巴达克根据终结行为持续的时间将政策终结划分为突然暴发型、逐渐衰退型和混合型等三种类型。
德利翁根据终结目标的不同,将终结分为功能终结、机构终结、政策本身终结以及项目终结。
此后,德利翁在与布鲁尔的合著中又根据政策终结的程度,将政策终结划分为完全终结和部分终结。
在1983年与布鲁尔的合著《政策分析的基础》一书中,他详细阐释了五种部分终结的类型:(1)代替型。
这是用能够满足同样要求的新内容来代替陈旧内容的类型。
一般以革新的结果出现,是重新更换低效的技术和程序的类型;(2)合并型。
这是正像在企业领域中为追求规模经济和有效控制而经常进行的企业合并和企业集中化一样,因整合政策或项目而部分地终结的类型;(3)分离型。
这是把原来的政策划分为几种,从而用重新调整政策受益集团来弱化抵制,以此来达到逐渐终结的形态;(4)渐减型。
这是在美国那样稳定的政治体制下最普遍的类型,是通过缩减预算或项目调整的方式逐渐重新组成政策和制度,从而达到终结的形态;(5)断绝型。
这是用新的政策来代替旧的政策,在其目标和需要也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达到终结的类型。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丹尼尔斯在《公共项目的终结》一书中认为,政策终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政策效力减弱的自然老化;二是与强烈抵制政策终结的力量博弈,使其终结,这一过程需要运用终结的策略,也需要强有力的终结执行者,总之,这一过程困难重重。
一般而言,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如下六种:(1)政策废止。
即直截了当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
政府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不定期地清理、废止了大量不合时宜、过时了的政策。
例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当即宣布废止了830余项与WTO规则不相符合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2)政策替代。
指的是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
在这里,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修正,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旧政策所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充分实现政策的目标。
(3)政策合并。
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