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39.20 KB
- 文档页数:6
文治武功——杨慎与彝族彭天江(四川省叙永县第三中学校,四川泸州646400)摘要:明代博学状元杨慎贬谪与返家途中缕经川滇黔彝族地区,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杨慎曾率领家奴参与平定武定彝族土司安铨的叛乱,并作诗《恶氛行》记下此次事变。
杨慎与巍山彝族左氏土司左祯为代表的彝族子弟交游研学,在居住的冷泉庵讲学并留下了《中秋寓蒙冷泉庵》诗。
关于杨慎与彝族,有《巍宝山游记》《彝汉两族结亲家》《石林的状元峰》等传说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人们满怀尊敬和爱戴之情赋予他足智多谋的形象。
杨慎描写火把节的诗及其他操觚题刻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彝族的关注。
关键词:杨慎;彝族;土司;安铨;左祯;传说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是明朝四川地区唯一的状元,是明代学术大家,以博学著称。
虽说杨慎是四川人,但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云南度过。
杨慎往返川滇黔,缕经彝族地方,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参与平定彝族土司叛乱嘉靖六年(1527年),杨慎四十岁。
这年11月,寻甸土司安铨叛乱。
安铨因知府马性鲁加倍征收粮食又裸笞其妻凤氏,举兵攻陷寻甸、嵩明县。
杀死指挥王仆、唐功等,马性鲁弃城逃走。
十二月凤氏堂兄武定土司凤朝文又杀同知袁俸全家及以下汉官,举兵与安铨合围云南省城昆明,滇中大震。
杨慎在安凤叛乱的一开始,就感慨说:“此吾效国之日也。
”便身穿军装,“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
镇守木密的副使张峨是四川成都人,和杨慎是同年举人,正德九年进士,在议大礼中也曾参加左顺门的请愿。
杨慎入城与张峨共谋固守城池的办法。
次日安宁州土舍陆绍先率兵前来攻城,张峨率领军队与他战于城下,杨慎督促城中兵众鼓噪而出助战,直至叛军败退,他才复归省城昆明。
杨慎有诗《恶氛行》记此事变,全诗如下:恶氛行金碧山前恶氛起,虏马来饮滇海水。
城西放火银汉红,炎焰尘头高十里。
两重日晕围白虹,万家仰首呼苍穹。
相顾惨然无颜色,呜呼寄命须臾中。
贼徒浑几个,枕戈临水卧。
・学术综述・近百年张之洞研究述评任 放张之洞(1837—1909)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晚清政治变革、实业振兴、思想嬗变、教育鼎革、军队改制及外交格局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百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他的思想及行为,对其是非功过予以评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近百年张之洞研究的成果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客观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张之洞研究的深入,而且有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展。
张之洞研究的阶段及特点综观近百年来的张之洞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缓慢衍进阶段(1898年至1965年)最早揭开张之洞研究序幕者,当推《申报》在1898年《劝学篇》面世之际刊发的《读南皮张制军〈劝学篇〉书后》一文。
该文称《劝学篇》“殆综中西之学、通新旧之邮,今日所未有、今日所不可无之书也”;“开守旧之智,范维新之心,其意厚矣,其功大矣”。
①近代・632・①无名氏:《读南皮张制军〈劝学篇〉书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六日《申报》。
思想家何启、胡礼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即《劝学篇》刊行翌年发表《〈劝学篇〉书后》,逐篇予以辩难。
①直至“文革”前夕的1965年,张之洞研究处于缓慢衍进阶段。
初步统计,在此期间出版了1部张之洞研究专著,即张春霆的《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排印本)。
传记数篇,如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第1编“张之洞”(世界书局1937年版);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卷8“张之洞”(中华书局1961年版)。
发表了30余篇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张之洞”者,计19篇。
值得一提的是,王兰荫论述了张之洞的富强举措,郑鹤声对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事业进行了评说,胡一声从张之洞透视清政府的边疆政策,王荫嘉探讨了张之洞督粤期间的货币改革,胡滨研究了张之洞与洋务运动的关系,陈月清就张之洞所办企业的性质和特点予以辨析,陈辉论述了张之洞对帝国主义态度的变化。
②另有若干论著也论及张之洞。
例如,夏炎德在考察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时,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有系统论述。
关于杨慎的两个考论段德李【摘要】明代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杨慎,嘉靖二年(1524),因“议大礼”案被贬云南永昌永远充军.直到病故,才由他的妻子黄峨接榇回四川新都.主要考证杨慎谪戍永昌的基本路线和他在永昌的具体时间.为进一步研究杨慎及其对保山历史文化产生的影响提供考证材料.【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3)003【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杨慎;路线;时间;考论【作者】段德李【作者单位】保山市博物馆保山市文物管理所,云南保山67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7.4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谥文宪,四川新都人,是明代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
他从小聪慧过人,受到李东阳的赏识而被收为学生。
正德二年(1507)八月,杨慎从新都到省城(成都)参加乡试,摘得乡试第一名。
正德六年(1511)二月,礼部循例在京师举行三年一次的会试,杨慎考了第二。
四月里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武宗十分高兴地评杨慎为殿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朱厚照驾崩。
但武宗无子,又未立嗣,在朝臣的建议下,皇太后准允,迎立武宗从弟兴献王朱祐杬的世子朱厚熜入继帝位,是为世宗。
四月,世宗继位,改元嘉靖。
朱厚熜即位刚六天,就下诏礼部,令议其生父兴献王的封号及祭祀典礼。
这就是所谓“议大礼”[1]P204。
杨慎等人哭谏反对。
世宗认为杨慎等人喧闹朝廷,欺慢君上,大逆不道,命将这几个人廷杖。
杨慎在这场斗争中,因得罪皇帝,被罚永远充军,而且至死不赦。
这就决定了他后半生流放的命运。
杨慎贬谪永昌后,曾写《恩谴戍滇纪行》一诗,共200句1000字,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入滇行程。
因此,从这首诗大略可以看出他离京入滇而至永昌(今保山)的基本路线。
此路线分为两节:一是经水路从“潞沙”[3]P1(潞河,在今北京通州)至江陵;二是在江陵与妻子黄峨辞别后经陆路至永昌。
我国高房价原因分析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在地价对房价的影响和房价上涨方面的研究,外国起步比较早,因此他们的研究可能相对而言更为成熟。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突破了定性分析和纯粹的理论推理,他们运用不同的统计模型进行分析。
从而得到具体化的研究结论。
国外最早研究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的文章可以追溯到19世纪。
A1onso,MinS和MUth采用均衡分析法,对土地价格和店价的关系作出了分析。
OISen和MUIth还得到了住宅需求方程的一般形式,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住房的需求量和家庭收入,住宅价格,其他商品价格和服务以及贾爱婷偏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Abraham和HenderShoOt(1996)建立了一个关于住宅变化的模型,模型提示了住宅价格上涨和住宅建设成本,收入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有外国文献对中国房价做过研究分析,RaymoUnd就对香港的低价和房价关系做过实证检验,他通过因果分析排除了土地价格和房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个说法。
A1oson(1964)和MUth(1969)通过构建了空间竞价函数,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高房价的成因,认为在土地供给缺乏弹性的情况下,高地价引起高房价,并且政府对止地利用的控制也会影响土地供给进而对房价产生影响。
Dowa11和1aIKiiS(1982)用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止地的可获得性、土地的利用密度W及对止地使用的调控政策都会引起土地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新建住宅的价格和销售量。
基于房地产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同时构建引致需求的分析框架,并深入研究T房价与地价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表明:高房价导致高地价,而不是反之。
阿瑟.奥沙利文(2002)在《城市经济学》一书中通过构建地价模型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对住房的需求增加,房价必然会上涨,从而导致开发商需要购买更多的王地来建更多的住房,这样对土地需求的增长提高了地价。
也就是说房价上涨拉动地价上涨,即是因为来自居地产市场胚盛的需求,才推动了城市土地的需求从而推动地价的上涨。
摘要《越绝书》是我国地方志的鼻祖,所记内容复杂庞大,语言晦涩,记载不详或措辞含糊,给后人留下一些无法弄清的问题,形成定论十分困难,只能在不断的研究与商榷中取得。
为了便于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最为基础的书名及著者问题入手,综述了前人对此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越绝书》书名作者文章编号1671-0703(2010)07-024-02《越绝书》是一部反映江浙地区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历史典籍,是我国地方志的鼻祖,清毕沅认为“一方之志,始于《越绝》”,万历《绍兴府志》卷五十八称《越绝书》:“其文奥古多奇,《地传》具形势、营构始末、道里远近,是地志祖。
”今人朱士嘉在其《宋元方志传记》序中也说:“《越绝书》是现存最早的方志”。
一、对《越绝书》的书名释疑《越绝书》的名称,“越”字不用多说,在《越绝书・外事本传第一》中明确提出:“越者,国之氏也”。
“何以言之?”“按春秋序齐鲁,皆以国为氏姓,是以明之”。
越,是越国的名称。
而“绝”字,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断灭不继陈桥驿先生在《点校本越绝书序》中说:“对于《越绝书》的这个‘绝’字,历来解释甚多,并无定论,明田艺蘅在《留青日扎》卷十七中把它解释为‘断灭’,张宗祥手写本序言中说:‘绝者,绝也,殆不继之之意’,均颇得其实。
”说明陈桥驿先生是赞同将”绝“解释”为“断灭”“不继”之说的,并且明确是越部族历史的断灭不继。
(二)解释为“绝笔”的“绝”仓修良先生在《<越绝书>散论》一文中说:“关于该书的名称,许多人都作过解释,但很少有令人满意者。
近代学者俞樾的说法,应当说比较令人信服。
他说:“愚谓此绝字即绝笔获麟之绝。
下云:‘贤者辩士见夫子作《春秋》,而略吴越,又见子贡与圣人相去不远,唇之与齿,表之与里。
’以此书为继《春秋》而作。
《春秋》绝笔于获麟之年,吴越之事,略而未详,此书踵而成之,直至勾践之霸而绝,故曰。
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
杨慎佚序五篇考述杨慎佚(1053-1135),字敦丞,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宋代经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被后人尊称为“宋之玄文”和“宋之思想家”。
他在儒家、道家、佛家、兵家等诸学习中,提炼融会,具有智识深刻、文理渊博,是宋朝学术史上卓越的学者。
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他所作的五篇佚序,是他的典范之作,受到晚世学者的一致青睐和高度评价。
杨慎佚在佚序五篇中,总结了宋代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宋代众多文学家、思想家的精华,涉及宋代传统文化、文学、思想等多方面,被称为“宋文化简史”。
他阐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诚信”的价值观,赞美宋代经典诗文的精神和知识,重温宋代著名人物的壮举,抒发了宋代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金间》佚序《金间》是宋代经典地理文献,以及大金国的文化与历史经历。
杨慎佚在《金间》佚序中,综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诚信”的价值观,赞美诸子百家,弘扬了耿直忠信之美。
他说:“孔子,以仁民之道,而能众行之义,以此齐民之心,妙极於斯曰:‘仁而不犯,义而不逾,其义其至,出于大智大义,故为俊士所尊’。
”这里,杨慎佚引用了“仁义诚信”的传统价值观,赞美了儒家思想家孔子的“仁义”观念,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以及忠诚耿直的美德。
二、《应天录阙歌》佚序《应天录阙歌》是宋朝历史学家苏轼对列女汉纪录的改写,记录了历史名人的杰出贡献以及宋代妇女的历史传奇。
杨慎佚在《应天录阙歌》佚序中,赞美了宋代妇女的智慧和勇敢,以此为后人展示宋室克勤之风,积极反映了宋代女性追求自由、追求自主的精神。
他说:“其金环之把,不慕美之体,而把其勤乃至于志,甘之于礼,以继世嗣。
”这里,杨慎佚把仁义诚信的传统价值观引申到宋代女性继承家风的心态,赞扬了宋室宗法的继承以及宋代女性的勤勉。
三、《太平广记》佚序《太平广记》是宋代著名历史学家杨慎佚所著经典史料,主要涉及宋代百家学术、文化、经济、军事、宗教、建筑等,对宋代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杨慎佚在《太平广记》佚序中,赞美了宋代传统文化和经典诗文的美妙,弘扬了宋代文学家、思想家的杰出贡献,积极反映了宋朝文化的深刻影响。
初唐宫廷女诗人研究综述作者:赵文慧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3期摘要:学术界对初唐宫廷女诗人诗歌研究的现状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研究内容较为系统。
第二,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武则天、上官婉儿和花蕊夫人。
关键字:初唐;宫廷女诗人;研究综述女性文学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显学,随着对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关于初唐宫廷女性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以期对后来的研究者有所裨益。
一、研究现状(一)专著与论文。
1930年,谭正璧的《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和胡云翼的《唐诗研究》,分别对唐代女性诗人及其诗歌作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对初唐宫廷女诗人中的武则天和上官婉儿进行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对上官婉儿做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初唐宫廷女诗人的研究。
1932年,梁乙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不仅论及了唐代女性的诗歌作品,而且对武则天与诸文士所撰之书也有涉及。
随后,陆晶清的《唐代女诗人》从时代背景角度出发,分析了唐代女诗人产生的社会原因,并专题研究了宫廷诗人上官婉儿的背景以及诗歌作品,为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学者们对唐代女诗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1983年曹兆兰选释的《历代妇女诗词选》,对各朝代的女性诗词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价。
1991年苏者聪的《闺帏的探视——唐代女诗人》,则对唐代女诗人的生平遭遇和诗歌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唐诗研究中综合研究唐代女诗人的空白。
1992年由沈立乐和萝汝桐主编的《历代妇女诗词鉴赏辞典》,从诗歌类别方面对唐代女诗人的诗歌作品予以分类,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其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学史编撰,均对唐五代的宫廷女性文人及其创作有所阐述,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初唐宫廷女诗人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除去专著以外,研究初唐宫廷女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专题性论文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杨慎与徐霞客昆明旅迹探析蒋乾;陈庆江【摘要】杨慎与徐霞客是中晚明时期游历滇云的两个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对云南自然地貌、山川河流、社会风俗、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记载,为我们探寻明代以来云南的自然社会变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较早入滇的杨慎,影响着后来徐霞客在云南的考察.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游历风格,但徐霞客的考察中多处追寻着杨慎的足迹.昆明作为明代云南省府,是他们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以游昆为切入点,探析二人游历的差异以及他们对昆明的功绩.【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3)004【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杨慎;徐霞客;昆明;滇游日记【作者】蒋乾;陈庆江【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7.4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九日,从贵州入滇的徐霞客开始了他一生中游历时间最长、记述最多的云南考察。
在将近一年零九个月的旅游考察中,徐霞客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滇游日记》,约占《徐霞客游记》的五分之二,是研究明代云南的重要历史文献。
杨慎在嘉靖三年(1524年)被世宗谪戍金齿卫,1525年正月进入云南,至1559年病殁于昆明高峣,期间曾居川、黔,在云南生活了约23年。
流放后的杨慎被云南人民接纳,览山川、广交游、勤著述,对云南的历史、地理、民族及文学等都很有研究。
徐霞客比杨慎入滇晚了113年,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在云南却有着许多相同的旅迹。
杨慎出身官宦之家,才高八斗,状元及第,被推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在中原内地文化圈有一定的地位。
杨慎谪滇后,成为一种媒介,促进着云南边疆与中原内地的文化交流互动,他在滇期间著述的大量作品如《滇程记》、《滇载记》、《云南山川记》等雕刻出版,使得人们更了解云南。
被后人誉为“游圣”的文人徐霞客,考察前都会做相关的资料准备,那么杨慎与考察云南的徐霞客之间就存在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日期 2006-6-14 20:03:00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转引自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摘要】《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始怪之祖”。
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集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等于一身,还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
它那神秘莫测的面貌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它进行探讨,以图解开它的“庐山真面目”。
《山海经》成书两千余年来,研究之作可谓汗牛充栋,成就最大的主要是最近20年。
人们从《山海经》文本的整理与校注,到其作者、成书年代、篇目、版本、图文的关系、性质、价值及其地理范围等各方面展开全面的研究。
然而大部分都是以实证方法去考据《山海经》之地望、道里。
这种单纯的“实证”方法不仅未能证实《山海经》的真实面貌,反而把《山海经》研究引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限纷争之中。
在众多的《山海经》研究学者当中,叶舒宪先生则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探索者,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一种全新地、系统地阐释视野出发,突破数千年来有关《山海经》的种种误读和众多陈说,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
他从上古时代地理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和《山海经》空间模式的分布,来区分现实地理与“神话政治地理”,并结合考古学、民族志和民俗学,说明这种中国特色的“想象地理学”得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
他把《山海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山海经》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字】叶舒宪;山海经;方物;神话政治地理学《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记载了约40个“国家”,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奇兽,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
它又被称为“语怪之祖”,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常被斥为怪诞不经。
杨慎的《出嘉陵江》与《宿金沙江》作者:邓露瑶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4期邓露瑶内容摘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后世学者对他生平事迹进行考索,成果颇丰,但是仍存在一些遗漏。
以杨慎《出嘉陵江》与《宿金沙江》这两首诗作切入点,阐述杨慎在云南的行迹、“瘴海”的考证以及诗歌创作心境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杨慎《出嘉陵江》《宿金沙江》瘴海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府新都县人。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24岁高中状元并授翰林修撰。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杨慎传》中说:“明世纪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1]5083根据王文才所著《杨慎学谱》可知,杨慎后因参与“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永昌卫充军,永远放逐。
[2]杨慎在云南生活的三十五年里,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经验,而且留下的诗歌也对后世学者研究杨慎的行迹提供材料。
本文以《出嘉陵江》与《宿金沙江》这两首诗作切入点,对三个方面进行考证。
一.《宿金沙江》创作于杨慎第四次回蜀途中杨慎在贬谪云南的三十五年间不断寻求复归之路,但由于明世宗对杨慎父子的憎恶和以张璁、桂萼为首的朝廷反对派的排斥,使杨慎终生都难以逃脱贬谪命运,病死滇南。
杨慎在流放生涯中因父病、父丧、或因地方官员的关照下借故领戎役于蜀,期间曾七次短暂返蜀。
[3]206-208嘉靖十七年十月,杨慎受军令领戎役于蜀,“赴黎州(今四川汉源)勾当”。
这是杨慎自谪居地云南第四次返川,取道“姚嶲道”。
《滇程记》载:“达滇有三路,自邛、雅、建昌、会川渡金沙江,入姚安、白涯曰古路,唐曰嶲路。
”这次杨慎回四川时,金沙江渡口已由原来的姚安(今大姚)东移到了元谋。
杨慎的《元谋县歌》也透露出道路行经困难:“山川多瘴疠,仕宦少生回。
三月春草青,元谋不可行。
九月草交头,元谋不可游。
”[4]杨慎在《犯星歌》中也谈到,“金沙江水绕环洲”,渡过金沙经后再从环州进入蜀地。
综上所述,《宿金沙江》是杨慎嘉靖十七年第四次“奉戎檄归蜀”,由元谋渡金沙江,经环州入川,诗人途经金沙江所作。
[收稿日期]2006 12 05[作者简介]白建忠(1975 ),男,内蒙古察右前旗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孙俊杰(1974 ),女,河北衡水市人,衡水学院中文系教师。
2007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M ar .,2007第36卷 第2期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6 No .2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白建忠1,孙俊杰2(1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2 衡水学院中文系,河北衡水053000)[摘 要] 近一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上。
这一时期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
其中50 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得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了评述。
[关键词] 杨慎;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图分类号]I 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7)02 0088 06杨慎生活的时代距我们已有五百余年了,其间对他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在明代就出现过研究杨慎的专著,如陈耀文的 正杨!与胡应麟的 丹铅新录!、 艺林学山!等,但总体而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札记式的、随笔式的序跋或点评。
在清代以 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给予了杨慎较多的贬抑与否定,致使这种评价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几乎成了定论。
与明清时期相比,20世纪杨慎研究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杨慎研究界出现了一些自成系统的著作,如王文才的 杨慎学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和丰家骅的 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其二,20世纪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学人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和研究杨慎,使杨慎获得了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本来应有的地位。
一百余年的时间,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
大致而言,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学者们撰写的各种文学史中,因此,这一时期对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颇为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
在这五十余年中,其中50 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
这一时期探讨杨慎的文章多发表在各种报纸上,如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四川日报!、 云南日报!等。
研究面也相对狭窄,且多属于介绍性的文章,如川博的 明代大文学家杨升庵!( 四川日报!,1961年9月13日)。
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二十余年的时间中研究杨慎的论文有一百五十余篇(包括赏析杨慎诗文的文章在内)。
这一时期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一些高校的硕博生把杨慎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而且写出了内容厚重的论文。
如南京大学雷磊的 杨慎诗学研究!、北京大学高小慧的 杨慎文学思想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林惠美的 杨慎及其词学研究!等博士论文。
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评述。
一、生平与著述整理聂索 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 昆明师院学∃88∃报!,1979年第4期)一文引起了关于杨慎卒年及其卒地的争论。
如张增祺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认为杨慎卒于1568年,卒地在由云南返回四川途中的泸阳。
接着穆药杨慎卒年新证!(昆明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确定杨慎卒于1561年。
80年代末,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 论杨升庵及其思想!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杨慎卒于1567年。
20世纪末,丰家骅杨慎评传!认为杨慎1562年逝于云南。
按照简绍芳、程封、李调元各撰的杨慎年谱!记载,杨慎1559年逝于云南戍所,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法。
但当代的几位学者不盲从于旧说,又各自提出了新的看法。
时隔五、六年丰家骅又撰新文杨慎卒年卒地新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以确凿的资料证明杨慎于1559年卒于高峣寓所,使这一久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张锡厚杨慎诗论著述考!(四川师院学报!, 1981年第2、3期连载)对杨慎的升庵诗话!、千里面谭!、空同诗选!、张禺山戊巳吟!、钤山诗选!、草堂诗余!等13种著作的版本及收录诗词的情况做了细致的辨别与考证,并归纳了杨慎选评诗词的原则及观点。
陈廷乐简辑杨升庵著书评选书目!(昆明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整理出杨慎著述、评注、选辑书目四百种,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参考。
沙铭璞与何金文的杨升庵著述现存书目版本考录!(杨升庵研究论文集!,杨升庵博物馆、新都县杨升庵研究会,1984年编印)收录了杨慎所撰、所编、所辑、所选、所评注、所批点约134种书目,并注明了版本及主要馆藏。
丰家骅杨慎现存著述收藏情况!(杨慎评传!)收集了杨慎120种书目,较沙氏与何氏收辑的简略。
何金文还有杨慎选评诗词!(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新都杨升庵研究会、新都杨升庵博物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收录了杨慎评点与辑录诗词五十余种书目,包括迄今流传的三十多种与存目或存序跋者二十余种,这是目前收辑杨慎选评诗词目录较为完备的一篇文章。
在20世纪杨慎研究中,王文才是用力较勤的一个。
他的杨慎学谱!在杨慎研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书对杨慎的年谱、著述以及他人对杨慎的评论作了详细精微的辨析与搜集,另外还附有升庵逸事、遗墨、遗像和交游诗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书中用了较长的篇幅对杨慎著述版本的真伪与主旨进行了考订与阐释,最后确定杨慎传世无疑之著,有220种书目。
此书为今人全面研究杨慎奠定了一块坚石。
20世纪,出版了多种杨慎原著的选注及校勘之书,如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王幼安校点的词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杨升庵夫妇散曲三种!(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版)、王文才杨慎诗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与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王仲镛、王大厚绝句衍义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张祖涌杨升庵诗百首!(新都杨升庵博物馆、杨升庵研究会,1988年编印)、金毅杨升庵夫妇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杨文生升庵诗话校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
王文才、张锡厚还辑有升庵著述序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比较全面地收录了杨慎本人及他人为其著述所作的序或跋。
张朝范在王文才杨慎词曲集!的书评中说,由王氏校辑的升庵长短句!是建国以来首次校点整理的杨慎词集,收词317首,搜罗虽不齐备,但已超过前人。
同时,张氏就王氏校点升庵长短句!中的失误及遗漏之处做了修正与补充[1]139 144。
20世纪,在杨慎文献整理方面值得大书特书的有两件事。
一是二、三十年代由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与丛书集成初编!收录了杨慎的诸多著作,如升庵全集!、词品!、升庵经说!、丹铅杂录!、哲匠金桴!、艺林伐山!、转注古音略!、古音略例!、古今风谣!等,该丛书以小册印行,便于查阅携带。
二是由王文才、万光治主编的四百五十余万字的皇皇巨著杨升庵丛书!(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也于本世纪初出版,含杨慎著作45种,为今人及后人研究杨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另外,杨慎研究的论文集也有几种,如杨升庵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18篇,贾顺先、林庆彰杨慎研究资料汇编!(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版)收录论文39篇,还有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收录论文35篇。
二、哲学思想80年代初,陆复初发表了一篇题为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光明日报!,1980年6月26日)的文章,才逐渐引起了学人对杨慎哲学思想的关注。
陆复初还出版了研究杨慎哲学思想的专著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 论杨升庵及其思想!。
∃89∃其他论文尚有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 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 1988年第4期)、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等。
综观以上论著,可以把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以上所列论著都认为杨慎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的。
有的论著还认为杨慎的哲学思想还含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陈文、张文(指张祖涌)、丰文、陆著等。
有的文章还认为杨慎的唯物主义水平有不高的一面,如张文(指张义德)、丰文。
第二,在认识论上杨慎主张%闻不若见&与%知不若行&,提倡%躬身阅之&。
但有的文章如陈文也指出了杨慎认识论上的矛盾性,即杨慎从另外的角度又肯定了%不出户,知天下&,而张祖涌认为这是杨慎重视间接经验的表现。
第三,杨慎有力地批判了程朱%道学&与陆王%心学&,反对宋明理学虚谈性理,学而无用,而提倡考据与实学,这直接开启了清代的考据学风。
也有人认为杨慎对宋明理学既批判又继承,如贾顺先、戴大禄主编的四川思想家!(巴蜀书社,1988年版)。
第四,杨慎不仅承认人有共同的本性和情欲,而且还主张性与情不可分离,应该%以性统情&。
90年代以后,杨慎的哲学思想就很少被人重视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杨慎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分散在他的各种著述中。
而且以上的论著几乎涵盖了杨慎哲学思想的全部,因此,若想进一步拓宽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还有待于学人继续发掘新的材料。
另外,若对杨慎的哲学思想再做出新的阐释,就得变换角度,如陆居渊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学术界!,2002年第1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文从杨慎对六经等经典著作诠释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他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论述了他对六经等经典著作的态度。
三、文学创作及理论首先看杨慎的诗文及其理论。
钱基博称杨慎的文%博奥奇丽,推本秦汉,与何景明、李梦阳略同,而不为何、李之僻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