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一种生长在桦树上的真菌,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中,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也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这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提取和成分分析桦褐孔菌的固体发酵提取物是通过发酵桦褐孔菌所得到的提取物,在抗糖尿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
这些活性成分对抗糖尿病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可以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
1. 降血糖作用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实验表明,给予糖尿病小鼠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显著降低其血糖水平。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2. 抗氧化作用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氧化应激的情况,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进而损伤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分泌,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分泌,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3. 调节血脂作用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因其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以作为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候选物质进行开发和研究。
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血糖、血脂,预防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作为保健品成分,用于改善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随着对其抗糖尿病活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推广,相信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必将成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资源,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9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Feb.2005 Vol.12 No.2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赵芬琴,朴惠善 (延边大学药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关键词:真菌;桦褐孔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2-0096-03 桦褐孔菌,学名为Fuscoporia obliqua(Pers:Fr.) Aoshi或Inonotus obliquus(Fr.)Pilat,俗名为Black Birch touchwood, Birch mushroom, Clinker polypore, Tschaga pilz,Crooked schiller-Porling,Kofukisarunokoshikake。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无褶菌目=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纤孔菌属)。
桦褐孔菌分布于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和吉林省(长白山)、日本(北海道)。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
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
桦褐孔菌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引起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白腐。
在木材中的桦褐孔菌菌丝在零下40℃也不会冻死,是极耐寒的种类。
16-17世纪以来,东欧、俄罗斯、波兰、芬兰等民间广泛利用桦褐孔菌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各种癌症(胃癌、肝癌、肠癌、各种消化器官癌症)、心脏病、糖尿病。
近年来,对于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
此外,国内外研究者也进行了桦褐孔菌人工培养的研究[1-3],并发现了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最适的碳源、氮源和有机酸源。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桦褐孔菌是一种生长在北半球的广泛分布的真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人们对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活性研究逐渐增多,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本文就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分离与鉴定桦褐孔菌是一种高档食用真菌,在野外生长丰富。
通过分离和鉴定,研究者们成功地从野生桦褐孔菌中分离出一株高产菌株,并利用其进行固体发酵。
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蛋白质、黄酮类、甾醇类等。
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抗氧化、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理活性。
在实验动物中,给予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
针对糖尿病患者,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也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糖尿病活性,包括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抗氧化作用,改善葡萄糖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抗糖尿病活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前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和临床试验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临床验证。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一定会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是一种木材腐朽真菌,也被称为猪肝菌或熏肉蘑菇。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中
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趋化、
抗炎、抗癌等。
此外,桦褐孔菌还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抗糖尿病药物。
1.抗高血糖活性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对高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
一项研究中,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剂量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
物处理组。
结果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显著降低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胰
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提示其可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2.保护胰岛细胞活性
4.促进胰岛素分泌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
在一项研究中,使用β细胞
中的INS-1株,分别添加不同几率的热水提取物,以测定其直接对胰岛素分泌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高糖条件下,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提高胰岛素分泌。
结论
综上所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很好的抗糖尿病活性,包括抗高血糖、
保护胰岛细胞、降低血脂和促进胰岛素分泌等作用。
尽管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些研
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糖尿病的天然药物。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侧重于了解其抗糖尿病机理和安全性。
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桦褐孔菌是寄生在寒带地区的白桦、赤杨等树身上的一种药用真菌,能防治多种疾病,如肺癌、肝癌、心脏病和糖尿病等。
本文概述了桦褐孔菌的生境、结构、化学组成、药用功能等情况,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桦褐孔菌;药用真菌;糖尿病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16~17世纪俄罗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药用真菌,又名白桦茸、层卧孔菌。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1]。
作为一种药用真菌,桦褐孔菌在抗癌、预防艾滋病、治疗糖尿病、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俄罗斯北部居民把它奉为“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神奇礼物”[1],赞誉其为“西伯利亚灵芝”。
近年来,桦褐孔菌的营养、药用价值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医药和保健品行业的研发热点。
1生境桦褐孔菌主要分布在北纬45度~50度的寒冷地区,多见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日本北海道地区、芬兰、波兰以及俄罗斯东部地区和北美洲北部。
多数生长于白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少数生长于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
菌丝体可耐受零下40℃的寒冷[2]。
2结构特征桦褐孔菌子实体呈瘤状、深褐色,表面硬、脆;菌孔呈圆形,白色、无菌柄、可育部分呈皮壳状、薄、暗褐色;菌肉木栓质,有环纹,淡黄褐色;孢子椭圆状、光滑[2]。
3化学组成近年来科学家在桦褐孔菌中发现和分离出了多种化合物,综合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桦褐孔菌的化学组成主要有下面几类:桦褐孔菌醇和桦褐孔菌素;羊毛甾醇型和氧化三萜类两类化合物;黑色素类化合物:儿茶酚是其中高分子量的酚类色素,碱性降解后含有β-羟苯酸[3];叶酸衍生物和芳香类化合物。
如:蝶酰谷氨酸和香草酸等;其他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如:白桦脂酸、生物碱、栓菌酸、麦角甾醇、木质素衍生物、甘露醇、鞘氨醇类似物和单宁化合物等[3]。
4抗病作用桦褐孔菌在缓解、治疗疾病和增强免疫力方面有奇效,具体总结如下:4.1抗肿瘤、治疗多种癌症在预防和治疗各种癌症,如胃癌、肝癌、肠癌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
桦褐孔菌的功效与作用桦褐孔菌(Trametes versicolor),又名七彩云芝、多色拟革菌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和食用菌。
它的菌盖呈扇形,表面形似树皮,颜色多样,因此得名“七彩云芝”。
桦褐孔菌生长在桦木、柳木等树上,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保健、美容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桦褐孔菌的功效与作用。
一、化学成分分析桦褐孔菌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括多糖类、蛋白质、多酚类、有机酸、生物碱等。
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多糖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等生物活性。
此外,桦褐孔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具有保健作用。
二、抗氧化作用氧化反应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必然产物,但当氧化反应发生过程中产生过多的自由基时,会引发氧化应激,导致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DNA断裂、蛋白质氧化等。
桦褐孔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反应,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对于预防和改善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抗肿瘤作用桦褐孔菌可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多糖类化合物是桦褐孔菌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其通过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四、免疫调节作用桦褐孔菌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能够增加人体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释放,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此外,它还能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抗体的生成和释放,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五、抗炎作用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感染等刺激的防御性反应。
桦褐孔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六、降血糖作用桦褐孔菌中的多糖类化合物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4.28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6.37亿。
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高血糖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损伤是不可忽视的,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抗糖尿病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进一步认识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抗糖尿病活性进行探究,探讨其潜在的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
具体目的包括:1. 确定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中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机制;2. 探索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抗糖尿病方面的应用前景;3. 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来源和疗法;4. 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成分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蘑菇,被广泛用于食用和药用。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
多糖是桦褐孔菌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桦褐孔菌中的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胰岛功能等作用,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桦褐孔菌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中包括多种必需氨基酸,具有促进营养吸收、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桦褐孔菌中的多酚则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成分非常丰富,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尤其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优化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桦褐孔菌多糖对依托泊苷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1)水提醇沉法提取桦褐孔菌多糖成分。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BBD-RSM)优化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工艺,研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等提取参数及交互作用对桦褐孔菌多糖得率的影响;?KTA explorer 100层析系统结合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琼脂糖CL-6B凝胶过滤层析对桦褐孔菌多糖进行分级纯化。
(2)建立体外抗氧化模型(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ABTS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实验和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测定实验)对不同级分的桦褐孔菌多糖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
(3)构建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衰老模型,采用MTT法、形态学观察、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DAPI染色法研究桦褐孔菌多糖对依托泊苷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
(4)采用ROS检测实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实验研究桦褐孔菌多糖对依托泊苷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
(5)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在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检测桦褐孔菌多糖对依托泊苷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衰老相关基因p53、p21和p16表达的影响。
结果:(1)桦褐孔菌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39 h,液料比35.8:1 mL/g,最大得率为11.21%;分级纯化得到两种桦褐孔菌多糖,即中性多糖IOP-1和酸性多糖IOP-2。
(2)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IOP-1和IOP-2均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包括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总抗氧化能力和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IOP-1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强于IOP-2和阳性对照维生素E。
在0.025~1.6 mg/mL浓度范围内,IOP-1在浓度为0.2 m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3.39±0.03%,强于1.6 mg/mL 浓度下的IOP-2和维生素E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73.74±0.04%和39.15±0.03%(p<0.05);IOP-1在浓度为0.4 mg/mL时的ABTS总抗氧化能力为1.39±0.08 mmoL/g,强于IOP-2和维生素E在1.6 mg/mL浓度下的总抗氧化能力1.08±0.07 mmoL/g和0.38±0.12 mmoL/g(p<0.05);在1.6 mg/mL浓度下,IOP-1的铁离子还原能力为1.15±0.10 mmoL/g,强于同样浓度下的IOP-2和维生素E 的铁离子还原能力0.75±0.07 mmoL/g和0.22±0.04 mmoL/g(p<0.05)。
桦褐孔菌在国内外的研究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食用真菌,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成果也逐年增多。
桦褐孔菌除了生长在俄罗斯境地,还有北欧、日本北海等高寒地带都有少量的桦褐孔菌,另外,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一带也有生长。
国内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超过100篇学术论文,论证桦褐孔菌的药理性。
在2008年,生物领域院士魏江春教授说:“桦褐孔菌可以治疗胃癌、肺癌、食道癌、肠癌等,是俄罗斯人眼中的“灵芝仙草””;在我国出版的《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中,就详细记载了桦褐孔菌抗肿瘤的功效;而国内较早关注桦褐孔菌的专著是1980年出版的《真菌与人》,在书里提到了“桦褐孔菌能复活人体免疫力,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1998年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进一步指出,是桦褐孔菌多糖,对肿瘤有抑制作用;我国出版的《蕈菌医方集成》,就指出了怎么应用桦褐孔菌。
(蕈:xùn)1996年8月23日,我国著名中医贾春宝博士及多家临床医院对“桦褐孔菌”提取剂的500名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追踪随访,因部分样本在中途流失或停服,以至于最终收到的样本数仅389例,服用“桦褐孔菌”制剂三个月后,329患者的餐前血糖均保持在5.3-6.3之间,289名患者在服用9个月后,停止胰岛素注射,221名患者甚至已不再使用任何化学降糖药。
1998年9月,贾春宝博士开始将“桦褐孔菌”逐步应用到“糖尿病足病、肾病”等重大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中。
早在2006年,“今日早报”就有版面对桦褐孔菌进行报道过,桦褐孔菌之所以受到关注,实则跟桑黄的研究差不多,一是它的降糖能力,二是它对抗肿瘤的能力。
2017年“今日早报”再次力推桦褐孔菌,并进行大版面报道,让这一药用真菌更加引人注目。
国外研究我国对于桦褐孔菌的实用及研究还是晚于国外,俄罗斯人对于桦褐孔菌的研究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的时候,当时俄罗斯有个大公,叫符拉基米尔,他当时就喝桦褐孔菌煮的汤剂而治愈了他的唇癌;而在16世纪俄罗斯北方有些农民,他们喝桦褐孔菌煮的茶,很少长肿瘤和胃肠道的疾病,日本则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了类似人体胰岛素的“真菌多肽蛋白”,又一次震惊了世界医学界。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 LNUF008)三萜类物质活性分析及鲨烯合酶基因克隆》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LNUF008)三萜类物质活性分析及鲨烯合酶基因克隆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LNUF008)中三萜类物质的活性,并探索其与鲨烯合酶基因的关系。
通过生物活性分析,明确三萜类物质的药理作用;通过基因克隆技术,获得鲨烯合酶基因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及功能奠定基础。
一、引言桦褐孔菌作为一种药用真菌,在传统医学中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其中三萜类物质是其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桦褐孔菌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重点分析桦褐孔菌中三萜类物质的活性及鲨烯合酶基因的克隆。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桦褐孔菌样本:采集自特定地区的野生桦褐孔菌,编号LNUF008。
(2)试剂与仪器:各种生化试剂、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2. 方法(1)三萜类物质的提取与分离: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三萜类物质,并通过柱层析、薄层扫描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2)生物活性分析:对分离得到的三萜类物质进行体外及体内生物活性测试,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实验。
(3)鲨烯合酶基因的克隆:通过基因组DNA的提取、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克隆载体构建等步骤,获得鲨烯合酶基因序列。
三、结果与分析1. 三萜类物质的活性分析(1)抗氧化活性:经过体外实验,发现桦褐孔菌中的三萜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2)抗炎活性:体内实验表明,三萜类物质能够显著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3)抗肿瘤活性:桦褐孔菌中的三萜类物质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 鲨烯合酶基因的克隆(1)基因组DNA的提取:通过适当的DNA提取方法,成功获得桦褐孔菌LNUF008的基因组DNA。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2021,29(3):202~207桦褐孔菌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杨珺尧孟利(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摘要桦褐孔菌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食药兼用真菌,富含桦褐孔菌醇、羊毛甾醇、黑色素等多种活性成分。
在抗肿瘤、治疗糖尿病等方面效果突出,被大量应用于医药和临床,致使野生资源被大量利用而极度匮乏。
参考有关文献综述桦褐孔菌的生物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对国内外桦褐孔菌的作用机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在治疗肿瘤和糖尿病、人工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述评。
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桦褐孔菌;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2095-0934(2021)03-202-06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of Inonotus obliquusYang Junyao Meng Li(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Heilongjia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0080,China)Abstract Inonotus obliquus is a kind of precious natural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us which contains rich inotodiol, lanosterol,melanin and many kinds of active ingredients.Because I.obliquus shows outstanding effects on anti-tumor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it has always been deeply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edical and clinical fields.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wild resources are used and extremely scarce.In this paper,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rowth environment,ma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I.obliquus were reviewed with reference to relevant literatures.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echanism,active ingredi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I.obliquus at home and abroad,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umor and diabetes,and artificial culture technology were reviewed and reviewed.In addition,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obliquus was prospected.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基于免疫纳米金标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测定食品中呋喃丹”(KJCX201817)作者简介:杨珺尧(1997—),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检测研究。
桦褐孔菌多糖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桦褐孔菌(Phellinus baumii)是一种珍贵的药用菌,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桦树上。
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保
健品以及医药领域。
其中,桦褐孔菌多糖作为主要有效成分,在药理活性方面具有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对桦褐孔菌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仍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其进行初步探究,为深入开发利用桦褐孔菌的多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 多糖组成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桦褐孔菌多糖进行组成分析,以确定其多糖组成及含量。
2. 理化性质研究:通过对多糖的溶解性、分子量、荧光光谱等进行测试,探究其理化特性与结构特点。
3. 生物活性评价:利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等方法,开展对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评价,以评估其医药应用价值。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
本研究将初步探究桦褐孔菌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预计确定其多糖组成及含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理化特性等,同时评估其化学活性和生物活性,为桦褐孔
菌多糖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拓展了药用菌的应用领域和开发空间。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桦褐孔菌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菌,其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抗糖尿病活性,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抗糖尿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
目前,对糖尿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和健康管理,然而长期使用西药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
寻找具有抗糖尿病活性的天然药物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对其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化学成分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主要由多糖、多酚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组成。
多糖和多酚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
三、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进展1. 降血糖作用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其多糖成分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多酚类化合物还能够抑制肠道中糖的吸收,减少血糖的上升。
2. 保护胰岛功能实验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对胰岛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多糖和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减轻胰岛的炎症反应,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延缓胰岛功能的衰退。
3. 调节血脂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有效地调节血脂代谢。
研究表明,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改善血脂组成。
4. 抗氧化作用多酚类化合物是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主要抗氧化成分,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其抗氧化作用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显著的抗糖尿病活性,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
曾小龙
【期刊名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7)003
【摘要】桦褐孔菌是一种食用真菌,主要含有羊毛甾醇型三萜类、桦褐孔菌醇和桦褐孔菌素、黑色素类、叶酸衍生物,以及芳香物质、木质素、栓菌酸、单宁等化学成分,其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为羊毛甾醇型三萜类、桦褐孔菌醇、桦褐孔菌素和木质素.具有抵抗肝癌、胃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皮肤癌、直肠癌、淋巴等多种肿瘤细胞,以及抗艾滋病病毒、抗感染、治疗糖尿病、降血压调节血脂、抗机体衰老、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应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循证医学的观念,加强对桦褐孔菌的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
【总页数】6页(P76-81)
【作者】曾小龙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生物系,广东,广州,5103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9
【相关文献】
1.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崔杰;于新;王立勋;刘艳;吕邵娃
2.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J], 刘迎秋;包海鹰
3.桦褐孔菌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杨珺尧;孟利
4.桦褐孔菌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杨珺尧;孟利
5.桦褐孔菌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崔贺铭;张玉莹;高洋;邬丹;付雯雯;武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奇的西伯利亚灵芝:桦褐孔菌“俄罗斯科学家保守了30年的秘密!”打开“百度百科”搜索“桦褐孔菌”,第一句就怪吓人的:桦褐孔菌是来自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中的神秘药用真菌,70年代俄罗斯医学科学院〔Hutchens〕、俄罗斯堪索莫乐斯基〔Komsomlski〕制药公司临床证明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的“真菌多肽蛋白”有惊人作用之后,一直封锁消息,直到美国科学家从桦褐孔菌中发现类似“真菌多肽蛋白”,才触动了俄罗斯人的敏感神经,把这一研究成果公布于世。
神奇的桦褐孔菌,被一般人所知是由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癌症病房》(1970年获得)引起的。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有一俄罗斯村庄多年来熬一种气味和色泽类似咖啡的桦褐孔菌茶,结果村庄里无一人得肠胃病及癌症。
以此为据,桦褐孔菌开始被广泛关注。
俄罗斯北部人认为:这是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一种神奇的礼物,可用来防治肝癌、肺癌、艾滋病和-157大肠杆菌中毒。
日本的研究人员高度评价桦褐孔菌,称此为一种“万能药”。
1955年莫斯科医科院宣布桦褐孔菌为抗癌物质,政府批准桦褐孔菌可用于医药品开发。
美国把桦褐孔菌列入“特殊的天然物质”,作为宇航员的未来饮品。
日本则把桦褐孔菌作为肝癌、肺癌、艾滋病和0-157大肠杆菌中毒的治疗剂,并申请多项有关桦褐孔菌的专利。
长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表明,使用桦褐孔菌无任何毒副作用,起到的药效很多,主要一是治疗糖尿病。
桦褐孔菌精粉,对糖尿病的有效率为93%;二是抗肿瘤作用。
对多种肿瘤细胞(如乳房癌、唇癌、胃癌、耳下腺癌、肺癌、皮肤癌、直肠癌、霍金斯淋巴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止肿瘤细胞转移、复发,增强免疫能力,并用于配合恶性肿瘤患者的放疗、化疗,增强病人的耐受性,减轻毒副作用。
第一次在杭州露脸,便成被告大概是2006年的时候,我们用了豆腐干大小一块地方,登过一则简讯:有一种降血糖特别灵的野生药用真菌,叫桦褐孔菌,被誉为“西伯利亚灵芝”,与其他灵芝配伍后,可以用来降血糖。
桦褐孔菌的研究
桦褐孔菌是俄罗斯、芬兰和日本等国常用的民间药物,在我国的知晓率还很低。
近些年来我国也陆续出现了相关的保健产品,但该药物开发和使用多数还是处于切块、打粉的简单使用方式。
桦褐孔菌目前确处于野生资源匮乏、人工栽培研究进展缓慢和开发不足的状况。
标签:桦褐孔菌;白桦茸;野生资源;人工栽培
桦褐孔菌是一种寄生真菌,主要寄生于白桦树银桦、赤杨等的树干或树皮下,形成不育的木腐菌。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征显著,子实体呈现瘤状,直径可达20 cm,黑色,深裂,表面不规则,像砖块;菌肉红褐色,木栓质;菌管3~10 mm,质脆,常前端开裂,菌孔6~8个/mm2,圆形,浅白色,后变暗褐色;孢子阔椭圆状至卵状,光滑,9~10μm×5.5~6.5μm,有刚毛[1]。
16世纪至今,东欧一些国家的民间就用这种菌的菌核来防治癌症。
1桦褐孔菌的分类和分布
1.1分类桦褐孔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锈革孔菌科、褐卧孔菌属,学名Phaeoporusobliquus(pers:Fr.)J.Schroet.,在外文资料中,其学名常以Inonotusobliquus或Fuscoporiaobliqua出现。
1.2分布桦褐孔菌主要分布于北纬40°~50°地区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以及远东地区)、日本(北海道)及中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
它寄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活立木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木材中的樺褐孔菌菌丝极其耐寒,在-40℃时也可以存活。
2野生和人工栽培现状
2.1野生资源现状桦褐孔菌子实体只有在活的桦木上生长10~15年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且平均每20000棵桦木中只有一棵生长桦褐孔菌,资源十分稀少[2]。
范宇光等以地区分布频度、子实体维持时间、子实体发生频率、子实体发生形式、寄主基物的选择、种型情况、特有情况、保护现状、保护难易程度、人为干扰倾向度、火山危害、生境安全性为评价指标评价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38种大型真菌的濒危程度和保护级别,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濒危系数为0.4655,处于濒危等级,优先保护系数为0.6593,属于一级保护等级[3]。
2.2人工栽培现状在桦褐孔菌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人工栽培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众多学者也在此方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郑社会等用棉籽壳、木屑培养基菌丝满袋即形成子实体;短段木栽培也形成了子实体[4]。
赵丽等试验了来自不同国家桦褐孔菌菌株之间菌丝颜色长势长速菌核形成情况各有不同只有中国菌株及芬兰菌株产生了菌核且产量及生物学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余两
个供试菌株栽培200d以后仍未有菌核出现分析原因可能是其菌株的种性不稳定或是培养料配方不适合其生长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桦褐孔菌的成分研究。
3化学成分的研究
项小燕等对桦褐孔菌的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桦褐孔菌的野生子实体、桦褐孔菌基本培养基和桦树汁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共检测出53种化合物,其中甾体类11种、芳香族4种、脂肪族36种和其它类化合物2种.在野生子实体桦褐孔菌检出的25种化合物中,甾体类化合物最多,占69.04%(7种),2种芳香族化合物占2.96%,1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28%。
在桦褐孔菌的野生子实体中,含量最大的是羊毛甾醇(61.38%),桦褐孔菌基本培养基的发酵产物是麦角甾醇(21.53%),桦树汁培养基的发酵产物是桦褐孔菌醇(25.04%)和麦角甾醇(27.35%)。
3.1三萜类化合物作为桦褐孔菌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三萜化合物可用于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病及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于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较多,朱春玉等采用本实验室优化的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即用无水乙醇冷浸24h,50℃超声回流提取lh,所得的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产率最佳,提取的桦褐孔菌菌丝体三萜化合物可达到93.85mg/g。
3.2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桦褐孔菌研究最为全面的化合物类别,但是目前应用上多以组分形式存在。
目前提取工艺的研究较多,宗时春等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进行优化设计,得出桦褐孔菌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95℃提取温度下,乙醇浓度30%、液料比30∶1、提取时间2.5h。
根据最佳工艺条件试验多糖含量为5.993%,与理论预测值相近(6.177%)。
3.3其它桦褐孔菌中还检测出鞘氨脂类似物、白桦脂酸、甘露醇、SOD、栓菌酸、生物碱、香草酸、熊果酸、半单宁化合物、丁香酸和Y-羟基苯甲酸等成分。
4药用价值研究
4.1对糖尿病的作用高愿军等以STZ诱导糖尿病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肝糖原、糖化血清蛋白、血乳酸等各个能反映糖尿病的指标,结果表明,一定量的桦褐孔菌多糖口服液能修复胰岛素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降低血乳酸含量,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
李天洙等发现,桦褐孔菌提取物对糖尿病豚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推测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对GK表达的影响,促进葡萄糖的分解代谢过程,降低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糖化程度,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4.2抗氧化作用研究桦褐孔菌的抗氧化作用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点,许多科研工作者在此方面都取得了不同方向的进展。
黄纪国等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随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对
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都高于85%,明显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
5结论
我国作为桦褐孔菌的产地国家之一,在桦褐孔菌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上仍然落后于其他国家。
尤其是俄罗斯和日本,在桦褐孔菌的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开发和利用上都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我们国家目前首先应做好野生资源保护,其次是做好的人工栽培研究。
这样我们在资源不匮乏的情况下,就能更好的将桦褐孔菌进行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Pegler D eful fungi of the world:Amadou and chaga[J].Mycologist,2001,15(4):153-154.
[2]陈艳秋,李玉.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124,127.
[3]范宇光,图力古尔.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优先保护的量化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11):86-91.
[4]郑社会,余建妹.桦褐孔菌人工栽培试验[J].食药用菌,2013,0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