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药用真菌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2.96 KB
- 文档页数:4
可能成为治疗丙型肝炎的新方法。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它感染细胞后6~8
h,造成细胞溶解、释放病毒颗粒。在病毒感染前,将针对壳
(capsid)基因的小干扰RNAsiC转入细胞,可以显著抑制随后
的病毒感染[18]。而非相关的小干扰RNA不影响病毒的感
染。但如果将siC转染细胞继续培养95h,由于siC作用靶点
出现了点突变,对siC不再敏感。病毒繁殖最终将细胞溶解。
提示有效的RNA干扰抗病毒,小干扰RNA与靶序列一致性
是至关重要的。
6展望
由于小干扰RNA诱导的RNA干扰能够高效地将互补序
列的RNA降解,使小干扰RNA有可能成为抗病毒的细胞内
免疫原(intracellularimmunogen)[15]。体外培养细胞试验已证
实,小干扰RNA对HIV侵入细胞,细胞内病毒复制、形成前
病毒,以及子代病毒组装和释放等HIV病毒感染各个阶段均
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目前小干扰RNA抗HIV感染仅局限在培养细胞阶段,
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小干扰RNA的作用是序列特异的,
一个碱基的改变将显著影响小干扰RNA的作用[10]。而病毒
复制时,非常容易生产出突变的子代病毒,使突变病毒逃离
小干扰RNA的作用。因此,寻找病毒基因组中的保守区作
为靶点,或应用两种以上的小干扰RNA可以增加RNA干扰
的作用。此外,用转染的方法虽能将表达小干扰RNA载体
导入原代细胞,但效率不是很高。Qin等[15]报道的转染率仅
在40%左右。最后,病毒RNA可有二级结构或结合蛋白,使
小干扰RNA不能接触病毒RNA的互补区,限制了小干扰
RNA的作用。随着小干扰RNA技术的改进,利用小干扰
RNA减少细胞表面HIV受体,降解细胞内HIV核酸和阻止病
毒复制,将有望成为预防、治疗HIV感染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1]FireA,XuS,MontgomeryMK,etalPotentandspecificgeneticinterferencebydoublestrandedRNAinCaenorhabditiselegans[J]Nature,1998,391(6669):806[2]HamiltonAJ,BaulcombeDCASpeciesofsmallantisenseRNAinposttranscriptionalgenesilencinginplants[J]Science,1999,286(5441):950[3]LiH,LiW,DingSWInductionandsuppressionofRNAbyananimalvirus[J]Science,2002,296(5521):1219[4]KnightSW,BassBLARolefortheRNaseEnzymeDCR1inRNAinterferenceandgermlinedevelopmentincaenorhabditiselegans[J]Science,2002,293(5538):2269[5]BernsteinE,CaudyAA,HammondSM,etalRoleforabidentateribonucleaseintheinitiationstepofRNAinterference[J]Nature,2001,409(6818):363[6]SijenT,FleenorJ,SimmerF,etalOntheroleofRNAamplificationindsRNAtriggeredgenesilencing[J]Cell,2001,107(4):465[7]CaplenNJ,FleenorJ,FireA,etaldsRNAmediatedgenesilencinginculturedDrosipholacells:atissueculturemodelfortheanalysisofRNAinterference[J]Gene,2000,252(1~2):95[8]MinksMA,WestDK,BenvinS,etalStructuralrequirementsofdoublestrandedRNAfortheactivationof2 ,5 oligo(A)polymeraseandproteinkinaseofinterferontreatedHeLaCells[J]JBiolChem,1979,254(20):10180[9]ElbashirSM,HarborthJ,LendeckelW,etalDuplexesof21nucleotideRNAsmediateRNAinterferenceinculturedmammaliancells[J]Nature,2001,411(6836):494[10]JacqueJ,TriquesK,StevensonMModulationofHIV1replicationbyRNAinterference[J]Nature,2002,418(6896):435[11]LeeNS,DohjimaT,BauerG,etalExpressionofsmallinterferingRNAstargetedagainstHIV1revtranscriptsinhumancells[J]NatBiotech,2002,20(5):500[12]NovinaCD,MurrayMF,DykxhoornDM,etalsiRNAdirectedinhibitionofHIVinfection[J]NatMed,2002,8(7):681[13]CapodiciJ,KarikoK,WeissmanDInhibitionofHIV1infectionbysmallinterferingRNAmediatedRNAinterference[J]JImmunol,2002,169(9):5196[14]DeanM,CarringtonM,WinklerC,etalGeneticrestrictionofHIV1andprogressiontoAIDSbyadeletionalleleoftheCKR5structuralgene[J]Science,1996,273(5283):1856[15]QinX,AnD,ChenISY,etalInhibitingHIV1infectioninhumanTcellsbylentiviralmediateddeliveryofsmallinterferingRNAagainstCCR5[J]ProcNatlAcadSciUSA,2003,100(1):183[16]GeQ,McManusMT,NguyenMT,etalRNAinterferenceofinfluenzavirusproductionbydirectlytargetingmRNAfordegradationandindirectlyinhibitingallviralRNAtranscription[J]ProcNatlAcadSciUSA,2003,100(5):2718[17]WilsonJA,JayasenaS,KhvorovaA,etalRNAinterferenceblocksgeneexpressionandRNAsynthesisfromhepatitisCrepliconspropagatedinhumanlivercells[J]ProcNatlAcadSciUSA,2003,100(5):2783[18]GitlinL,KarelskyS,AndinoRShortinterferingRNAconfersintracellularantiviralimmunityinhumancells[J]Nature,2002,418(6896):430(收稿日期:20031023)
作者简介:康洁,女,在读博士*通讯作者:陈若芸,女,研究员,硕士生导师Tel:(010)63165325Fax:(010)63017757Email:ruoyunchen@hotmailcom近10年药用真菌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康洁,陈若芸*(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摘要:目的综述近10年药用真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10年国内外有关药用真菌的文
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药用真菌含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高血压、降血糖等多种药理活性。结论我国药用真
菌资源丰富,应进一步研究与开发。!86!ChinPharmJ,2005January,Vol40No2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关键词:药用真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94(2005)02-0086-04
药用真菌是天然药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中药
资源普查表明,我国有药用真菌110属,289种。传统药用及
试验具有药效的真菌多达400余种,但日常大量用于临床的
只有几十种。目前已作药用的真菌有茯苓(Poriacocos)、灵
芝(Ganodermalucidum)、雷丸(Omphalialapidescens)、冬虫夏草
(Cordycepsinensis)、蜜环菌(Armillariamella)、安络小皮伞
(Marasmiusandrosaceus)等。药用真菌化学成分的种类较为丰
富,包括萜类、甾醇、生物碱、氨基酸、肽类、多糖等。药用真
菌的药理作用也很显著,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高血压,
降血糖,抗血栓形成等。因此,药用真菌的研究日益引起人
们的重视,已成为探索和发掘新药的重要领域。现就近10
年药用真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1化学成分
11三萜
三萜类化合物是真菌化学成分中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较
多的是茯苓三萜和灵芝三萜,研究较少的是桦褐孔菌三萜。
111茯苓三萜茯苓三萜可分为2个类型[1],羊毛甾烷三
萜烯型和3,4开环羊毛甾烷三萜烯型。其中羊毛甾烷三萜
烯型中的茯苓环酮双烯三萜酸是一类新的天然化合物[2]。
羊毛甾烷三萜烯型化合物有12个,主要来源于茯苓内
核、茯苓皮和茯苓菌株培养液[1]。3,4开环羊毛甾烷三萜烯
型:该类型化合物有9个,仅存于茯苓皮中[1]。
112灵芝三萜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一般
在400~600,化学结构较为复杂,目前已知有7类不同的母
核结构,三萜母核上有多个不同的取代基,常见有羧基、羟
基、酮基、甲基、乙酰基和甲氧基等。从1982年到1990年,从
灵芝属中分离得到103种三萜类新化合物。自1991年以来,
从灵芝属真菌的子实体、孢子粉和菌丝体中先后又分离得到
近20种三萜类化合物[3]。
113桦褐孔菌三萜何坚等[4]从桦褐孔菌(Fuscoporia
obliqua)石油醚部分得到3个新三萜,分别为fuscoporianolA,
fuscoporianolB和fuscoporianolC。
12二萜类
二萜类化合物因其有独特的生物活性而倍受人们的关
注。Hiromichi等[5]从猴头(Hericiumerinaceum)菌丝体中分得
一个新二萜化合物erinacineP。
13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
杨峻山等在1988~1991年间从蜜环菌(Armillariamella)
菌丝体的石油醚、丙酮部分分得11个新的原伊鲁烷型倍半
萜芳香酸酯。近年Momose等[6]又从中得到3个新的原伊鲁
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
14甾醇类
真菌中普遍存在麦角甾醇类及其衍生物,亦有少部分豆
甾醇类化合物。麦角甾醇环氧、过氧化合物具有一定抗肿瘤
活性。近年报道的9个新的环氧、过氧化合物:6,9epidioxyergosta7,22dien3ol[7];5,6epoxyergosta7,22dien3ol[8];5,
8epidioxy(22E,24R)23methylergosta6,22dien3ol[9];5,
9epidioxy3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9];
5,9epidioxy3hydroxy(24S)ergosta7en6one[9];5,6e
poxy(22E,24R)ergosta8,22dien3,7,14triol[9];5,6;8,
9diepoxy(22E,24R)ergost22ene3,7diol[10];5,6;8,9
diepoxy(22E,24R)ergost22ene3,7diol[10];5,6epoxy
(22E,24R)ergosta8,14,22triene3,7diol[11]。
15生物碱
在真菌化学成分中,生物碱也是重要的一类,以前对吲
哚类生物碱报道较多,近年腺苷类、环肽类生物碱也有一些
报道。
151腺苷生物碱类姜泓等[12]从人工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子实体中分离得到5个腺苷类化合物。
152环肽生物碱类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各种氨基
酸,几个氨基酸环合在一起便成为肽。姜泓等[12]从人工蛹
虫草(Cordycepsmilitaris)子实体中分得一新化合物虫草环肽
A(cordycepeptideA)。
16鞘脂
鞘脂广泛存在于各类真菌中,是真核生物细胞质膜的成
分。真菌来源的鞘酯基本结构为神经酰胺,即以(神经)鞘氨
醇为基本骨架,与长链脂肪酸形成的酰胺类化合物。根据与
神经酰胺1位羟基相连的基团不同,可将鞘脂分为以下几
类:神经酰胺,脑苷,糖鞘脂,肌醇磷酸神经酰胺,二肌醇磷
酸神经酰胺。在各类结构中,由于鞘氨醇和脂肪酸链的长
度、双键以及羟基的多少和位置不同,鞘脂的结构变化也较
多[13]。
161神经酰胺(ceramides)Jin等[14]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中分离得到一新化合物armillaramide。Yasunori等[15]
从灰树花(Grifolafrondosa)孢子粉中分离得到4个新神经酰
胺,其鞘氨醇骨架均相同,区别仅在于脂肪链长短不同(n分
别为19,20,22,23)。
162脑苷(cerebrosides)脑苷为神经酰胺的1位羟基与糖
连接而成。这类化合物的结构根据所连糖的种类不同,可分
为葡萄糖脑苷和半乳糖脑苷。真菌中常见的是葡萄糖脑苷。
于能江等[16]从灵芝一共生菌(Calcarisporiumarbuscula)的
发酵菌丝体中分得4个脑苷化合物,其中一个鉴定为[(4E,
8E,3 E,2S,3R,2 R)2 hydroxy3 hexadecenoyl1OD
glucopyranosyl9methyl4,8sphingadienine]。
163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es)糖鞘脂为神经酰胺的1
位羟基与寡糖连接而成。
164肌醇磷酸神经酰胺(inositolphosphoceramides)这类化
合物是由磷酸分别与神经酰胺的1位羟基以及肌醇或其衍
生物的1位羟基连接而成的二酯。这类化合物还未在高等
真核生物中发现。由于这类化合物结构复杂,目前全部鉴定!87!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ChinPharmJ,2005January,Vol40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