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9
理解并识记熟语正确使用熟语【教学设想】以全国各地高考题为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找出高考成语(熟语)题命题的规律,总结出高考成语命题的角度和常见错误类型,进一步引导出做高考成语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高考题中引导学生找出高考成语题命题的角度是很关键的步骤,找出规律之后能够让学生把知识迅速迁移运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考试说明》把“正确使用词语”后面括号中的“包括成语”改为“包括熟语”。
什么是熟语?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显然,扩大了词语考查的范围。
熟语作为今年高考新增加的内容,它的出现无疑是给我们一线老师一个信号:必须引导中学生进一步走向生活。
同时,高考新增内容的出现往往在两三年后会趋向“成熟”,以至成为一个稳定的题型。
所以,在高中各个年级开展熟语的教学与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熟语的特点:1、结构上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碰钉子”,不能说成是“碰螺丝”;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改动一些字,如“碰了一鼻子灰”与“扑了一鼻子灰”,“不管(不问、不分)青红皂白“等。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开甚至可以改变其原有的顺序。
如“开夜车”,可以说成“夜车不能开得太晚,要注意休息”。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
二、熟语的分类:1、谚语谚语是口头俗语,一般有完整句子。
例如:(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3)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成语、熟语题错误类型回顾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成语、熟语误用类型教学重点:辨析常见成语熟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方法:回顾方法与巩固练习相结合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回顾成语误用类型:例: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年山东卷)例: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年浙江卷)成语误用类型:(一):例: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年全国卷)例: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年重庆卷)成语误用类型(二):例: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年山东卷)例: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年辽宁卷)成语误用类型(三):例: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年辽宁卷)例:我,一介芸芸众生....,没有睿智的头脑,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家庭背景,更不具备惊艳的美色,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年北京西城测试卷)成语误用类型(四):例:你就当今的房改问题所谈的一些看法,尽管是一孔之见....,却很深刻。
(年测试卷)例: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成语误用类型(五):例: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例: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
高三语文复习·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一.高考航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D。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
显然,对熟语的考查是引导中学生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难点在误解词义的成语和容易误解色彩与适用范围的成语等。
对这一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四.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二.明辨特征: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上的稳固性,即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二是意义上的整体性,即其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上去解释,如“不刊之论”就不能望文生义,解为“不能登载的言论”。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诗文和历史故事,形式上以四字语为主,意义上多是字面意义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言简意赅,最能体现熟语的结构上的稳固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的基本特点。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谚语是完整的句子,形式也较成语灵活,容许某些改变。
比如“浇花浇根,交人交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等。
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表意在后一部分,让别人去体会、猜测,语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
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或会意,或谐音。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辨别并正确运用各种词语(包括熟语)。
3.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高考真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
2. 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分析。
3. 典型例题分析:辨别并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4. 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5. 课堂练习: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熟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分析:分析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
4. 示例: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练习答案,分析其错误类型,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语文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包括熟语)积累活动,如制作词语卡片、进行词语接龙等。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2019届高考语文正确使用成语和熟语复习1教学重点:提高辨析成语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教学难点:辨析成语的意义、结构和色彩等,训练归纳,形成知识和能力体系。
教学流程:一、导入(略)二、真题回顾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XX年全国卷ⅰ)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答案】b【解析】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
比喻正当壮年。
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
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
d.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当的一项是()(XX年全国卷ⅱ)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对于在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局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解析】d、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
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高2012级词语、成语、熟语复习教案教学设计理解意义结合语境细致区分一、导入: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惊惶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一如既往”四个成语。
恰巧,某学生正在呼呼大睡。
教授一拍桌子,该生顿时坐起来,拿起书便看,老师说:“这便是惊惶失措。
”接着,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
这时老师说:“这便是不知所云,请坐!”这位同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坐了下来。
老师又说:“这便是如释重负。
”等老师走上讲台,那同学又趴下睡觉。
老师猛一转身,指着他说:“这便是一如既往。
”成语之最: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最有份量的话——一言九鼎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二、明确高考要求:高考对成语(熟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成语(熟语)”,即能够正确理解词语、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
成语(熟语)检测是高考基础考查的重点之一,每年必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6年)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答案】B。
B项中的“熟视无睹”的意思是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的事物不关心或漫不经心。
这里不是“经常看到”,而是假装没看见,应用“视而不见”。
A 项中的“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C项中的“扑朔迷离”的意思是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熟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看挂图,猜成语”,通过挂图向学生展示一幅与“马”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猜猜那个成语适合它。
师:在古代,人和马是息息相关的,古时候行军打仗离不开马,交通运输更离不马,人们不仅需要马,而且喜欢马,例如许多将军都以有一匹千里马、良驹而为荣,同学们是否还能够说出其它带“马”的成语呢?二、课堂活动1、让学生讨论与“马”有关的成语。
师: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出现那么多跟“马”有关的词语,正体现了人们对“马”情有独钟。
其实,在这些有关“马”的成语中,隐藏着许多的典故和故事,谁能试着讲讲有关“马”成语的故事?2、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并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成语的故事及寓意。
三、知识拓展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剑拔弩张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四、阅读文本,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1、成语的来源(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
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高三成语专题复习教案高三成语专题复习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把握熟语误用类型。
2、积累重要熟语,了解熟语的意义、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明确熟语误用类型,掌握做题思路、方法。
2、能区分易误解的成语解释,分清熟语的使用范围、适合语境。
教学难点: 1、“韬光养晦”、“等量齐观”等熟语的解释和用法。
2、要善于结合熟语考察语境,仔细辨析熟语运用的正确与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熟语误用类型 2、试卷讲解分析教学步骤: 一、熟语误用类型 (一)、语义不当 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3、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二)、对象不当 1、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2、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3、该房屋建筑装潢工作室有经验丰富的专门美术设计师,他们作风严谨、技术精良,把居室交由他们装修,保管使您蓬荜生辉。
(三)、轻重不当 1、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2、劳动光荣,坐享其成可耻,是我们新社会的特点。
(四)、褒贬不当 1、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2、为了迎接第六届华商大会,青年志愿者队伍粉墨登场,大显身手。
3、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五)、语法不当 1、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2、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3、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六)、逻辑不当 1、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七篇范文语文高考复习教案七篇范文语文高考复习教案如何写?学习要留意巩固基本力量。
首先,你必需记住一些写作、修辞和符号的意图。
有了这么扎实的基础,你才能进步。
“欲速则不达”学习力量的培育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你持之以恒。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语文高考复习教案七篇范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语文高考复习教案范文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把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争论、辨证地看待在文章中寄予的抱负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抱负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2.理解本文记叙的挨次、详略,体会本文美丽、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抱负。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抱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争论法、情境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课件、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观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觉。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奇地方就是桃花源。
观赏完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憧憬。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2.疏通词句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艳丽漂亮。
异:惊诧。
所从来: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第 1 页 共 19 页 熟语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1.考点分析 2.考题剖析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考点分析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大纲》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的“表达运用”中指出,要“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级。 对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熟语的使用,重点是正确理解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熟语。 第 2 页 共 19 页
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常见题型:一是判断成语使用恰当与否,二是辨析近义成语,三是根据成语在语境中的释义选择相应的成语选项。近几年高考试题几乎是考第一种题型 。 二、高考检索 2006全国17套试卷熟语命题情况见下表: 试卷名称 分数 测试内容 试卷名称 分数 测试内容 全国卷Ⅰ 3分 一念之差 乐此不疲 全国卷Ⅱ 3分 不足为训 卓尔不群 拍手称快 功败垂成 彪炳千古 捉襟见肘 辽宁卷 3分 替古人担忧 苦心经营 山东卷 3分 潜移默化 刚柔相济 敲门砖 珠圆玉润 筚路蓝缕 不期而遇 安徽卷 3分 洛阳纸贵 不容分说 四川卷 3分 应运而生 熟视无睹 巧立名目 追本溯源 扑朔迷离 栩栩如生 北京卷 3分 首当其冲 买椟还珠 浙江卷 3分 不胜其烦 宛然在目 耳熟能详 无所顾忌 胼手胝足 人中吕布 马中赤兔 广东卷 3分 无所不至 不堪设想 重庆卷 3分 毛遂自荐 猝不及防 第 3 页 共 19 页
众人拾柴火焰高 冰山 一角 睚眦必报 投桃报李 湖北卷 3分 绘声绘色 捉襟见肘 应接不暇 噤若寒蝉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有11套试卷考了熟语,其中又以成语为考试重点,江苏卷、天津卷是将词语和熟语放在一题考,只有江西卷、上海卷、湖南卷和福建卷没有考熟语。 三、考题剖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6年全国卷Ⅰ) A. 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 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 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第 4 页 共 19 页
D. 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解析]“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此词不合语境。“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拍手称快”:形容正义伸张或公愤消除时高兴满意的样子。显然不合语境。“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原句并没有说成功,只是说刚开始,所以此词也不合语境。答案选B。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6年全国卷Ⅱ) 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彪炳千古。 D.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第 5 页 共 19 页
[解析]“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古。“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A句误把“训”当成了教训,是望文生义,故选A。 四、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2页“课前热身”题 五、教学小结 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成语知识分析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学习成语知识 1.成语的概念: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锤炼成的固定短语。它是固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种,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绝大多数是四音节。 第 6 页 共 19 页
2.成语的特点:成语的特点主要在其精练形象,因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稳定性、整体性、凝练性、概括性和形象性。 3.成语的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传说;④古典文学。 4.成语的结构:并列关系(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等)、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等)、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兔等)、因果关系(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等)、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夜郎自大等)、动宾关系(如歧路亡羊、顿开茅塞等)、动补关系(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等)、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等)、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等)、兼语关系(如引狼人室、化险为夷等)、偏正关系(如一衣带水、一丘之貉等)。 二、学习格言知识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警句,有的本身已经成为成语了,有的则等同于谚语,还有的又与古诗文名言雷同。例如: 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成语) ②事实胜于雄辩。 ③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谚语) 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 7 页 共 19 页
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名言) ⑥冬天既然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句) 议论中适当地引用些意味深长、促人警醒的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三、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2页“实践体验”题 四、教学小结 熟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1.谚语知识分析 2.俗语知识分析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学习谚语知识 1.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定型化的语句。谚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调和谐。谚语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事第 8 页 共 19 页
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按其内容范畴,可分为农谚、气象谚、讽颂谚、规诫谚、风土谚和生活常识谚等几类。例如: 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③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④小暑准备箩,大暑好割禾。 ⑤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谚语与成语的区别: (1)从结构上看,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的短语。 (2)从来源上看,谚语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语言。 (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从使用范围看,有些谚语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成语则具有广泛性。 3.谚语与格言的区别: (1)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多为口耳相传;格言是名人记录,见于文献记载。 (2)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格言多是正面规劝的话,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 第 9 页 共 19 页
二、学习俗语知识 俗语是流传于群众中表达某种意义的形象精练的语句。俗语与谚语的界限历来划不大清楚,只是俗语不像谚语那内容深刻,而主要体现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例如: ①秤砣虽小压千斤。 ②死马当作活马医。 ③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命。 ④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 ⑤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五、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4页“三年真题” 六、教学小结 熟语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歇后语知识分析 2.惯用语知识分析 教学方法: 第 10 页 共 19 页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学习歇后语知识 歇后语(一名“俏皮话儿”)原是俗语的一种,现成了特殊的固定结构。它由“前语”和“后语”组成,中间往往用破折号连接;“前语”形象表述,“后语”解释说明,往往只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的意思。它形象风趣,幽默俏皮,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常用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和文艺作品中。 根据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以下两类: 1.喻意的。“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例如: ①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万年松枝,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 2.谐音的。例如: ③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④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歇后语不能滥用,要注意场合。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会弄巧成拙,流于庸俗。 二、学习惯用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