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推手》和《喜宴》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569.13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作品,于1993年上映。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男子为了维持传统家庭的形象而参加了一个大型的喜宴,导致了种种爆笑和尴尬的情节。
影片以一场喜宴为背景,巧妙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现代社会中的碰撞与交流。
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较为生动地描绘了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电影不仅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能够透过这些差异看到文化之间的相通与共鸣。
《喜宴》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趣味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新颖观察角度。
1.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存。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对于电影《喜宴》来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发我们对文化之间的思考和探讨。
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
在电影《喜宴》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将得到深刻体现,引发我们对文化认知的思考和反思。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来解读电影《喜宴》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启发。
2. 正文2.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的体现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通过不同的服饰、建筑、语言等元素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喜宴》中的xx差异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同时也是他第二部关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电影。
此前李安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推手》,讲述了一个由中国父亲、儿子和洋儿媳以及混血孙子组成的家庭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种种摩擦。
《喜宴》乍看是在写同性恋,而且这种同性恋关系还存在于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之间。
但实际上,《喜宴》是以“同性恋”为楔子讲述了中外文化差异的碰撞和妥协。
当高家父母来到美国,伟同和威威这段各有所求的虚假婚姻开始后,对于赛门的专门叙事和关于他的镜头就相对而言很少。
但是所有涉及高家人物关系、伟同和威威在一起的镜头,特别是威威和伟同的关系性镜头中都有赛门的出现,作为前景或者后景。
五个人一起吃饭时,赛门几乎不说话,但是所有对话镜头也都包含了他在其中。
在陈家餐厅吃饭时,陈与高氏父子的对话中赛门一直都作为前景,高氏父子和陈作为画面主体。
这就是李安的高明之处。
尽管从不强调赛门,没有任何表现他的直观镜头,结婚的时候更没有“恋人结婚了,结婚对象不是我”的反应镜头,但是所有镜头都有他,不是强调他的存在感,而是强调他的违和感和隐含的压迫感。
并且通过这种违和感和压迫感来强调这是一个“三个人”的婚姻。
威威试旗袍的时候,高家父母和即将结婚的夫妻四个人在门框内、赛门在门框外也是这样一种强调。
赛门作为前景出现,被一个门框和其他人隔离开,显得非常孤单而无奈。
这种镜头不仅仅强调了赛门内心的不愉快而无奈,也表现了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婆婆给儿媳的聘礼)和虚假婚姻关系的不协调感,造成一种他是“外人”“旁观者”的感觉。
在老陈的餐厅中五个人气氛沉重的吃饭时,高家父子关于喜宴的对话中,赛门也是作为前景出现。
尽管画面的主题是高家父子和老陈的对话,却将伟同和赛门之间尴尬的关系表现了出来。
高父和老陈关于喜宴兴致昂扬情绪高涨,伟同情绪激动,赛门面无表情。
这里有一个细节,即老陈与高家人说话的时候,全桌人都没有动筷子。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共融陈卓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作者简介:陈卓(198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艺术与制作。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120-02电影《推手》是李安深刻探讨中西文化在交融、碰撞中彼此理解、相互认同的电影作品之一。
在电影《刮痧》中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探讨。
电影命名为《推手》也是暗含着导演的深意。
推手从武术技法上讲就是推来挡去,借力打力,其实也是在暗喻中西两种文化的斗争与较量。
电影中,导演主要是借用一个家庭空间中的四个主要角色来象征性的展开问题的探讨:一个是片中的爷爷老朱,代表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是片中的儿媳玛莎,代表典型的美国本土文化。
一个是儿子晓生,他是集两种文化意识于一身的人。
晓生在这里还有一种象征意味,就是中西两种抽象文化矛盾冲突的感性显现者。
还有一个是孙子,孙子其实是象征着两种文化争执下的产物。
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从电影中老朱与玛莎的不同生活方式来反映。
这其实也是两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形而下的表现。
老朱与儿媳玛莎在生活作息、饮食口味、娱乐运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两者之间的生活矛盾或者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之中逐渐的暴露出来。
老朱喜欢用太极拳和静坐的方式来修身养性,玛莎则用有氧运动来健身;老朱喜欢听京剧,玛莎则专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老朱喜欢吃米饭加肉,玛莎则为了减肥吃素;老朱在用微波炉的时候不小心将锡纸放入,遭到了玛莎的指责,老朱在听戏、练太极的时候,影响到了玛莎的小说创作,饭桌上老朱出于关怀给玛莎夹菜却遭到了玛莎的拒绝。
同样在对待孙子的方式上两人也有原则上的冲突。
这个时候的矛盾是处在上升阶段的,还没有达到爆发的顶点。
随着剧情的发展,玛莎在老朱为其把脉时出现胃出血,两种文化的差异开始出现升级的态势,加之老朱的走失,导致两种矛盾在儿子晓生身上达到了集中性的爆发。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析《推手》和《喜宴》一、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往往能够直观地展现这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李安导演的《推手》和《喜宴》便是两部深入剖析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经典之作。
这两部电影不仅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更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探讨了两种文化在冲突中寻求融合的可能性。
《推手》以一位太极拳大师在美国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
太极拳大师代表着东方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而他在美国的生活则充满了西方文化的元素。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他在与西方社会的互动中产生了种种不适和冲突。
而《喜宴》则通过一场看似喜庆的婚礼,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性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冲突。
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遵循东方的家庭观念和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又要应对西方的个人主义和性解放思潮。
这种冲突使得他在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婚姻时陷入了困境。
通过对这两部电影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这种冲突与融合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行为和观念上,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和发展趋势。
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挑战,更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
1. 介绍《推手》和《喜宴》两部电影的基本信息,包括导演、主演、获奖情况等。
《推手》与《喜宴》作为李安导演的早期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成功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这两部电影不仅展现了导演对于家庭、伦理、文化冲突等议题的敏锐洞察,也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影像语言,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推手》于1991年上映,由李安执导,郎雄、王莱等主演。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第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摘要:当代华人电影导演李安是惟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中国导演。
他的电影,题材跨越中西,成功打入美国电影市场,享誉世界。
本文以李安的电影《喜宴》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认同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中的父权文化、家庭伦理观念、非语言交际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分析,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探讨李安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两种文化的沟通和认同。
关键词:喜宴;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一、引言电影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方式。
作为媒体,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通过解读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不同文化特征的电影,可使人们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且学会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最终接受这些差异。
在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与《饮食男女》)影片当中,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华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的经历与感受。
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指出其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且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进而得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希冀对李安电影的相关研究做出贡献。
二、李安与《喜宴》(一)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李安,美籍华人,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
他是位“通才”,无论是现代片还是古代片,无论是以东方文化还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影片,李安均能游刃有余地演绎出其独特的风格。
他所创作的电影蜚声国际影坛,获得无数荣誉,票房更是让很多导演望尘莫及。
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一方面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色戒》这些华语片外,另一方面也拍出了《理性与感性》、《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断背山》五部英语片。
李安在台湾读完中学后前往美国留学并获得学位。
1990年,李安完成了剧本《推手》的编辑工作,并获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
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差异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们的不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可以直观地展现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建构。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推手》和《喜宴》,解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第一部分: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影响着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集体的认同,强调规矩和礼仪。
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体权利和平等。
这种差异在电影《推手》和《喜宴》中得到了明显体现。
《推手》以现代都市为背景,通过对冯小刚的自白,凸显了一个中国男人在传统家庭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文化身份冲突。
冯小刚作为一个传统的男子汉,一直在乡村生活,凭借着走亲访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然而,当他搬到现代城市后,却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面对发展迅速的都市生活,他感到迷失和无助。
与此同时,他的妻子陈建斌则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和自由,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女性。
这两个角色之间的不同文化身份冲突,使得他们的婚姻遭遇了一系列困扰和挑战。
《喜宴》则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同性恋婚姻对于家庭和社会认同的冲击。
马景涛在剧中饰演的郑建国骨子里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他期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他所理解的男子汉,继承他的家族和传统。
然而,庆生、郑建国的儿子却承认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
这一事实的揭示对于郑建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感到自己的家庭价值体系受到了挑战。
然而,随着电影的发展,郑建国在接受自己儿子的性取向后,逐渐放下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执着,接受了自己的儿子,并对外宣布庆生和他的同性伴侣的婚礼,这也意味着他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重构。
第二部分:文化身份的建构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中通过角色的塑造和剧情的展开进行了巧妙的呈现,突出了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建构。
从《喜宴》谈中西文化的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机会也越来越多,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的凸显出来。
大批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文化冲突。
《喜宴》是由李安导演的一部电影,集中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
片中男主角高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和男朋友赛门同居,台湾的父母亲不断催促他结婚,为了解决此事,赛门提议,让伟同跟房客顾威威假结婚,没想到伟同的父母竟然决定亲自到美国参加婚礼。
伟同本来只打算简单办个公证结婚来打发父母,但父母对他这样草率的行为感到相当不满,在偶然的巧合下,才决定在高父以前的部下所开的餐厅补办婚宴。
婚宴结束后,由于酒后乱性,伟同与威威发生关系,威威怀孕,赛门与伟同发生争执,高父中风送医,伟同才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母亲,这一场假结婚因此曝。
虽然四人将这件事隐瞒着高父,但高父私下找赛门谈话,赛门才明白原来高父早已发现伟同与自己的关系,也认同了两人的交往。
最后威威决定生下孩子,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干爹,整部片算是圆满落幕。
在电影《喜宴》里,复杂的电影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
一、情绪的表达中国人在生气、难过时,常常不藉由言语,而是选择其他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真正的心意,对亲密的人尤是如此。
剧中第二天早餐时,当高父听到伟同下午要公证结婚时,沉默不语,并不表示反对意见,反而说:“孩子已经长大,随他们自己办。
”便起身离开餐桌。
尽管高父嘴上说反话,但由他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可看出他在生气。
公证结婚全程中,从高父高母脸上表情可知他们并不高兴,然而一直到仪式结束,高母才以“哭泣”来表现心中的难过,高父则仍旧一句话也不说。
反观美国人,在情绪的表达上,就相对直接。
当赛门得知威威怀孕,当场大声与伟同争吵,也不顾高父高母在场。
美国人在生气不满时,往往会大声说出来,对亲密的人更是如此。
在赛门与伟同和威威三人争执时,略懂英文的高父其实已经得知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他却选择不说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该片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冲突之下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对在美国成长的年轻夫妇回到台湾办理传统的婚礼,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和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窥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和碰撞,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融合彼此。
电影《喜宴》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呈现上,通过对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展现来彰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华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尊重,以及长辈对后辈的关怀和期望。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观念更为突出,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也为观众呈现了在家庭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在电影中,婚礼仪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婚礼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一个重要仪式,对传统的尊重和仪式感十分重视,在婚礼上需要遵从一系列的传统礼仪和规矩。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礼更多的是关注两个新人的个人意愿和感情,注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在电影中,年轻夫妇因为在这方面上的差异而陷入了许多尴尬和矛盾之中,这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上的不同之处。
电影《喜宴》也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来展现文化差异。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华饮食注重餐桌礼仪和家人团聚,强调食物的质地和烹饪方法。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更注重单品的口感和创新的烹饪方法。
在一场中西方餐桌上的冲突中,两种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饮食上的差异和冲突。
电影《喜宴》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现,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也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和碰撞的机会。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导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凸显。
文化身份作为个体与某一文化群体之间的纽带,对于个体的认同与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能够深入揭示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本文将以中国电影《推手》和台湾电影《喜宴》为例,通过分析这两部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文化身份建构的影响。
一、社会结构对于文化身份建构的影响在电影《推手》中,讲述了一个跨越三十多年的家族故事。
故事以东北老一代知识分子家庭为背景,从一个小家庭的生活琐事展开,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家族关系、城乡差异、市场经济等细节,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对于文化身份建构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具有重要的地位。
家族作为一个群体,影响着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行为准则。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的身份认同开始向以个体利益为核心进行转变。
电影中的主人公陆俊英便是身份建构的代表。
在传统家族观念下,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应该追求学业成功、家族荣誉。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他选择了民营经济,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
这种转变体现了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对于文化身份建构的影响:传统价值被市场价值所取代。
相比之下,台湾电影《喜宴》则通过展现台湾家庭的现代变革,探讨家族、性别和性取向的问题。
这部电影的主题涉及了同性婚姻、家族传统和儿女责任等,凸显了台湾社会对于文化身份建构的开放和包容。
二、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推手》和《喜宴》这两部电影所反映的亚洲文化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与融合。
电影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加深入地探讨了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
在《推手》中,主人公陆俊英的身份转变也意味着中西文化的碰撞。
传统文化注重家族荣誉,而现代商业文化注重个体追逐利益。
这种碰撞使得陆俊英面临着文化身份的选择。
在他的情感和行为中,中西文化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处理家族纠纷时,他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孝道精神;而在商业运作中,他又充分展示了西方商业社会的精明和勇气。
电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论文电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论文《喜宴》与《推手》虽然同属于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作品,但《推手》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含蓄的悲悯之情,而《喜宴》则是一部略带喜剧意味的作品,影片用中国传统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得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撞,也引起社会对同性恋问题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伟同对父母隐瞒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而叙述视角的选取让这个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在中国人伦大义与西方同性恋故事的错综对接下,影片层层展开,向观众揭示了东西方文化深厚的人文内涵。
影片围绕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产生的困惑、无奈和宽容舒缓展开,而促使这一系列变化的动力是中国人特有的人伦道德观念,几乎令所有家庭面对同性恋问题都会感到困扰,而这个社会问题在导演巧妙的处理下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得到解决。
单从处理方式和看待角度分析它具有中国特色,而故事的发生地点却在西方,异域文化与新旧观念在产生冲突后最终回归到包容。
电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碰撞在影片《喜宴》中父亲和儿子是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个体,父亲除了代表一位家庭成员外,更是一个沉重文化内涵符号的象征,退役师长的身份使得父亲具有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家族观念,而早年出生的他在东方文明中是父权力量的强大象征。
尽管他在处理同性恋这件事情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但他又确确实实掌控着整个叙事进程,父亲这个形象在东方伦理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潜在、不可抗拒的压抑。
影片无论是在台北还是纽约的叙事空间中,父亲的精神影子始终存在,如台北打来的“催婚电话”、美国的相亲、母亲的“信函”等,这些都体现了父亲的权威性。
“儿子”则是完全与“父亲”对立的一个形象,这里的“儿子”也包括同性恋男友赛门,如果在影片中父亲代表的是东方文化,儿子则代表的是西方文化,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渲染下他们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思想,在这种思想理念的影响下,他们的行为方式更为自由轻快。
两代人在影片中的形象都被赋予不同的深层内涵,因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似普通个体那么简单,在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个体形成的价值观差异越来越大,个体之间的摩擦实则是文化观念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