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政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设计1、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矛盾原理及方法论2、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合作探究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课时安排: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讲授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矛盾的概念• 把握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这两个属性• 领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矛盾的含义及其普遍性,理解一分为二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搜集相关的成语、俗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正确对待矛盾,不回避矛盾,勇于承认、揭露矛盾•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三、教学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四、教学过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探究活动1】课本第67页●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1)同一性(2)斗争性【探究活动2】课本第68页(上)●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联系:①②③【探究活动3】课本第68页(下)●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探究活动4】课本第69页(上)●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事事有矛盾(2)时时有矛盾(3)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探究活动5】课本第69页(下)●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2、矛盾特殊性原理(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2)同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探究活动6】课本第70页●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长治市潞城四中靳丽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光从不可估量的高空俯视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我们从周口店到天安门象滚滚的波涛在翻腾不知穿过了多少的险滩和暗礁我们乘坐的是永不沉的船从天际投下的光始终照引着我们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然而我们的信念象光一样坚强——经过了多少浩劫之后穿过了漫长的黑夜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永远光明(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学教过程:(一)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展示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二)师生共同探究——易错点和误区: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疑问:矛盾仅只事物内部之间吗?事物与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吗?怎么理解? (我们讲矛盾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这里强调了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的思想,这当然不是否定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或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主讲教师:谷红梅一、 考点提示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的特殊性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二、知识框架三、课堂在线(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情景引导】“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道德经》1.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 矛盾就是 。
(2)基本属性: 和 。
2.矛盾的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 、 的属性和趋势。
(2)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双方相互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 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双方相互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矛盾的斗争性(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 、相互 的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1)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没有斗争性, 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2)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没有同一性, 同一性 斗争性 普遍性 特殊性 普特关系 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含义及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 唯物辨证法的 实质与核心承认矛盾与正确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练一练】1.猫和老鼠有着天然的关系:老鼠会“装死”,猫则会“假眠”;老鼠昼夜出,猫眼则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矛盾双方A.对立是绝对的,有条件的B.统一是绝对的,不变的C.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关系D.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2.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1、政治偏见所致(意识形态)•2、相互缺乏了解造成(人权、社会制度)•3、一直存在的老问题(问题)•4、伴随两国关系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贸易摩擦)总结: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也有分歧和斗争,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种事物部的关系——矛盾讲授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畴。
(矛学生回答盾就是对立统一)如中美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强调这是事物部的一种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1)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中美关系如何体现矛盾的同一性?(2)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教师引导讲解)通过对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
区别(1) 同一性是相对的;(2) 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1)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2)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巩固训练:(2011·高考)观察下图(改编自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 C)A.目标:奋斗的方向 B.信念:勇者的利器C.障碍:跨越的D.天才:勤奋的结晶2、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从开始的封锁敌视,到后来的重视合作,这一变化表明( C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教师点评释疑解惑。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新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解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政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三、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阅读课本,对本框体内容有初步了解2.通过地图的填写,能够表达事物具有同一性3.通过小组合作编写计划书,能够表达事物具有斗争性4.通过连线活动,能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内涵5.通过练习主观题练习,能够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四、课前准备1.矛盾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_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方面。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_________________。
2.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和趋势。
一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一方的存在另外一方的存在未_____________;二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
4.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是_____________,矛盾的斗争性是______________;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_________________,是包含着差别的_____________;(2)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_________________一种,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五、课中学习1.小组合作,在地图中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本文题目:高二政治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
“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 —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 —老子《道德经》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 ” — —马克思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 type= “#_x0000_t202 “> 光的赞歌(节选) 作者:艾青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学习目标】▲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学习重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学习过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哦。
相信你一定行的!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 type= “#_x0000_t75 “>问题探究一:1、他为什么不敢剪?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问题探究二: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失败乃成功之母C.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D.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彭端淑《为学》选取其中的一个例子,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依据(一)学情分析“矛盾”一词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但是,对于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却难以理解,很容易将二者混淆。
鉴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点1、矛盾的含义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四)教学难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五)教学设计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具体情境的丰富性和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分析、归纳与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哲学素养的目标。
(七)教学设计原则(1)坚持在生活的逻辑中建构知识的原则;(2)坚持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实践性、获得性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八)教学方法与思路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本框题地位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学生分析 “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设计思想 教育理念: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矛盾的含义 1、出示材料: 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曾一语道出了“人才高消费”的真谛,那就是:“大材小用,基本无用;小材大用,基本有用。” 这段话讲的是“大与小”、“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像“大与小、有与无”这种关系你还能举出多少? 2、以上列举有哪些共同点?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出示材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 1、学生列举:右与左、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前与后、音与声、战争与和平„„ 2、学生回答: 3、学生回答: 噪与静、鸣与幽、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 矛盾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因而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并用大量的事例分析以突破重点。 列举人才消费“大与小”“有与无”关系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着的双方互相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斗争性(对立) 2、出示材料: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一样吗? 3、哲学角度分析:哲学上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和概括。是矛盾的一般、普遍的属性。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对、限制、竞争、批评等。 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统一) 2、出示材料:课文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问:他敢烧吗? 3、哲学角度分析: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烧”。烧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4、出示问题:还能列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的事例吗? 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简单分析,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6、出示材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7、哲学角度分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 1、学生回答 2、学生回答:答案可能有不同,有的说敢,有的说不敢。 3、学生回答: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苦就无所谓乐等。 4、学生回答 此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思想上的模糊概念,区分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 教学过程仍然采用了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并用大量的事例加深对“相互依存”的理解。
运用这个事例主要目的是贴近学生实际,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力求有一定的感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矛盾同一性的另一层含义。特别强调转化的“条件性”。 8、出示材料一:猫和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 出示材料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意见》。《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制度”----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用矛盾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9、哲学角度分析:事物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同一性以对立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10、展示flash《自相矛盾》,问自相矛盾是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吗? 5、四人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人做总结发言。 6、学生回答 悟。 意图一,从自然界与社会角度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意图二,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性,结合重大时政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关注国家事。
此部分主要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1、利用前面列举的事例,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等领域都存在矛盾。 2、出示材料: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 3、哲学角度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
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和 特 殊 性
4、如何对待矛盾?——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列举:讳疾忌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哲学角度分析:回避矛盾,不仅使矛盾不能得以解决,反而会使矛盾激化。 学生回答 正确对待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矛盾的特殊性 1、出示材料:“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 (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得出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并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 3、出示材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 上述事实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 类似成语如: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入乡随俗等 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 充分运用课本资源,并且该资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易于理解掌握。
运用古诗分析哲理,可以体现政治课的人文气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出示材料: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2、哲学角度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学生分析并回答。 这是本课的难点。运用典型事例分析哲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