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特应性皮炎知多少
- 格式:ppt
- 大小:145.50 KB
- 文档页数:19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期,但也可延续至成年。
目前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共识,本文将对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皮疹、皮肤粗糙、皮肤发白、皮肤发红等。
这些表现可能会出现在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处。
同时,特应性皮炎还常伴有皮肤的潮红、水肿、结痂、皮肤溃烂等症状。
二、既往史。
特应性皮炎的患者通常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
在既往史中,还需了解患者家族中是否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三、检查。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体格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皮肤的病变情况,包括皮疹的部位、形态、颜色、瘙痒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进行皮肤刮擦试验、血清特应原抗体检测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国家特应性皮炎协会(NIAID)和全球特应性皮炎协会(GA2LEN)的共识,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病变,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皮疹、皮肤干燥、瘙痒等表现;2. 早期发病,发病年龄在2岁以前;3. 皮肤病变部位,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4. 既往史,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5. 家族史,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病变,如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等。
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六、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主要是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保湿剂等;全身治疗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保湿,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七、预防。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
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
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
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一、流行病学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
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 的患病率为12.94%,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一场和“痒”对抗的“皮肤保卫战特应性皮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在其发病时,往往会伴随着强烈瘙痒,抓挠后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造成感染,进一步加重瘙痒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特应性皮炎患者一定要正确认识病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1特应性皮炎是什么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复发率极高。
特应性皮炎具体可以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复发性发作,但这种疾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敏原或微生物侵入体内,导致引起皮肤干燥、出现湿疹,同时伴有严重瘙痒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感染,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特应性皮炎还具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家族倾向、对异种蛋白极易过敏、血清中IgE值过高、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特点。
2特应性皮炎发病部位由于每个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症状也有差异,但其基本症状都好发于面部以及身体褶皱处,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脚踝、手腕、颈部、躯干、眼睑、肘部以及膝盖弯曲处等部位发病,幼儿患者往往在面部和头皮处发作。
3不同年龄段的典型症状有哪些3.1婴儿期出生至2周岁时期的婴儿所患的特应性皮炎也可称作“婴儿湿疹”,其具体表现为婴儿面部两侧脸颊、额部、眉间、头部等部位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或浸润、肥厚等症状,且十分密集,皮损性质多样,其边缘不清晰,若经过抓挠、摩擦后,将迅速形成糜烂、结痂等状况,部分患儿还有可能在头皮、额部、颈部、四肢、全身出现皮损。
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剧烈瘙痒,导致婴儿哭闹、睡眠不安。
若不慎接触不良刺激、饮食过敏、以及频繁清洗将导致患儿病情加重。
若病情较轻,且积极治疗,通常可在2年内好转甚至痊愈。
3.2儿童期儿童期的特应性皮炎通常是由婴儿湿疹演变而来,但也有部分患者是直接发病,其具体表现多亚急性和慢性皮损,多发于面部、颈部、肘窝、腕屈侧、腘窝以及小腿伸侧等部位。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特应性皮炎又称为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内源性湿疹等,以剧烈瘙痒、皮肤干燥和皮疹为特征,属湿疹中最难治疗的一种。
特应性皮炎与遗传过敏有关,常见于有特应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的患者,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特应性皮炎本身。
特应性皮炎出发于婴儿和儿童,约40%的病例在青春期前自动消失,而少数患者直至成年才发病。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有多高?儿童特应性皮炎是儿童常见疾病,全世界有5–20%儿童罹患特应性皮炎,日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发病较高,在美国超过20%的儿童受累。
随着工业化程度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发病率不断增长,在过去的30年中翻了2-3倍。
特应性皮炎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有60%的病例在1岁以内发病,5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85%,有超过50%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在成年后继续易感。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超过230万青少年受到特应性皮炎(湿疹)的困扰,儿童患者也达到200万-300万。
2004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特应性皮炎在中国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病因是什么?儿童特应性皮炎病因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如同哮喘和其它特应性疾病,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
遗传因素:家谱分析和双生子研究中,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特应性体质和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
特应性皮炎属于常染色体的优势遗传、多基因遗传疾病。
如果父母一方有特应性素质,孩子有60%的机会成为特应性皮炎患者。
如果父母双方均患,孩子患病的机会增加至80%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城市居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特应性皮炎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免疫因素:80%特应性皮炎患者IgE升高。
特应性皮炎存在免疫调节异常和细胞调节异常。
写给特应性皮炎儿童的话
关于特异性皮炎,以下几点是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孩子们。
1.特异性皮炎无法治愈,但是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慢慢改善,一般青春期左右自愈。
2.特异性皮炎实际是皮肤对外界环境没有抵抗力的表现,所以卫生很重要,容易出汗的地方经常洗,洗完擦油,另外保持市内卫生,减少家里的灰尘
3.不要让孩子接触过敏原,一次过敏感冒引起了哮喘足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还有巧克力,草莓,海鲜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尽量别吃
4.激素类的药膏除了抓破感染的涂抹,千万别在用了,经常用宝宝用的刺激性小的保湿霜就可以。
特异性皮炎很折磨人,简单总结,首先是心态,因为这个病是遗传病,而且是终身的,只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其次就是预防为主,一旦感觉要起来立刻用药,正确的看待它,心态要好。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
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
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
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一、流行病学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
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 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 [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
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疹)预防发病、早期治疗、使用注意事项、管理策略及特应性湿疹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特应性湿疹是慢性炎症性瘙痒皮肤病,大多数病例在儿童早期发病。
它是一种典型的发作性疾病,包括病情加重(发作,可能每月频繁发生2或3次)和缓解。
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持续的。
特应性湿疹通常有遗传因素参与,导致皮肤屏障的破坏。
这使得皮肤容易受到触发因素的影响,包括刺激物和过敏原,这可能会使湿疹恶化。
预防发病预防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国指南需做好以下三点:①规律使用功效性护肤品;(2)对于有食物过敏高危因素的特应性皮炎婴儿,早期(4~6月龄)引入可疑致敏食物,诱导免疫耐受;③补充含有乳酸杆菌成分的益生菌制剂。
英国指南评估患有特应性湿疹的儿童,先要确定潜在的触发因素并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包括:刺激物,例如肥皂和洗涤剂(包括洗发水、泡泡浴、沐浴露和洗衣液);皮肤感染;接触性过敏原;食物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
早期治疗积极治疗特应性皮炎,预防其他特应性疾病1、沐浴与润肤乳进行1次/d或隔日1次,每次5-10min沐浴,能清洁皮肤、减少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降低细菌感染的概率、增加皮肤含水量、增加亲子间的乐趣,促进感情交流。
强调皮肤基础护理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的重要性,强调全身性多用,不管是皮损还是非皮损部位,推荐每周使用150〜200g(中国)、250~500g(英国),浴后3-5min内使用效果最佳。
英国指南中关于使用润肤剂或清洗剂的建议:特应性湿疹的儿童及其父母或照顾者应该使用免洗润肤剂或润肤皂替代品,而不是肥皂和洗涤剂类洗涤产品;可以在洗澡水中加入免洗润肤剂;12个月以下的儿童应使用免洗润肤剂或润肤皂代用品,而不是洗发水;使用洗发水的年龄较大的儿童应使用无香味的品牌,最好是标明适合湿疹的品牌,并且应避免用洗澡水洗头。
在同时使用润肤剂和其他外用产品时,应间隔几分钟涂抹。
同时,因润肤剂沐浴添加剂在临床上效果并不显著,还会给患者和照顾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因此NICE呼吁不要向患有特应性湿疹的儿童提供润肤剂沐浴添加剂。
特应性皮炎有哪些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多样化,根据年龄阶段不同年龄阶段咳嗽表现及好发部位等,可将本病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成人期。
(1)婴儿期:好发部位为额、两颊、耳部,重者累及头皮及全身。
初起为红斑、小丘疹、丘疱疹、水疱,呈多形性损害,伴瘙痒。
病情时轻时重,可对某些食物过敏。
易患水痘、单纯疱疹。
患儿可在2岁左右症状逐渐缓解,甚至自愈。
其中有些患者至儿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复发;还有部分患者迁延不愈,可持续发展到儿童期,直至成人期。
根据皮疹特点分为渗出型和干燥型。
(2)儿童期:一般在婴儿期皮疹缓解1~2年后又开始发病。
皮损累及四肢,以肘窝及胭窝处常见,俗称“四弯风”。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又可分2型,即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多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窝和胭窝,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或慢性湿疹酷似,常见为多数密集小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往往相互紧密结合成片,部分呈苔藓样变。
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后,皮疹表现为神经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丘疹,损害处于燥,陈旧皮损小而硬。
病变处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炎儿童期异位皮肤病自觉奇痒,以痒疹型尤甚,可因搔抓以至继发细菌感染。
痒疹型少见。
病程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可逐渐痊愈或发展迁延为成人期异位性皮炎。
(3)青年成人期:本期患者多有婴儿期或儿童期异位性皮炎的病史。
皮损好总貌四肢屈侧、颈部,也可发生于前额、眼睑、手背等处,偶有全身泛发者。
主要表现勒维冈县为苔藓样变和湿疹样损害。
病变较局限,皮疹多呈苔藓样变或淡红色丘疹性片块,表面可见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
患处瘙痒非常,往往因亢奋搔抓而继发感染。
病程为慢性经过,病情时轻时重,最终亦可逐渐康复。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且有家族史。
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
临床上,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皮肤病变的特征。
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首先,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
患者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有家族史的情况下,应高度怀疑特应性皮炎。
此外,特应性皮炎还常伴随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因此患者的过敏史也是诊断特应性皮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要观察患者的皮肤病变特征。
特应性皮炎的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红肿、瘙痒、出现结痂、渗液、结痂脱落后留下色素沉着等特征。
这些皮肤病变的特点有助于与其他皮肤病进行鉴别诊断。
另外,特应性皮炎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和体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皮肤病相似,如接触性皮炎、湿疹样皮炎等。
因此,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皮肤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皮肤刮擦涂片检查、过敏原特异IgE抗体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等。
总之,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皮肤病变特征、排除其他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而准确地进行诊断,才能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对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学习和掌握,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