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寒梅何香凝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5
《何香凝国画作品》“梅”票原地封制作纪实
赖有才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1998(000)011
【摘要】美术作品邮票以其创作地为原地。
《何香凝国画作品》全套3种,原图都存放在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
据馆长乐正维介绍,用作邮票原图的3幅中,2幅在日本创作,仅《梅》是1943年在桂林创作的。
本人作为身在桂林地区的集邮者,为邮友实寄原地封就责无旁贷了。
【总页数】1页(P17-17)
【作者】赖有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
【相关文献】
1.谈谈原地封与相关封及首日封 [J], 童国忠;
2.“秋风五丈原”邮票原地封实寄纪实 [J], 楚道安;郝新民;
3.寻找航2轮船图票原地封 [J], 林卫滨
4.从新藏何香凝两件“梅菊”作品谈起 [J], 蔡显良;房桦
5.宋梅梅【国画作品】 [J], 宋梅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香凝-何香凝简介说起何香凝,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
何香凝不仅是一个贤妻,更是一位慈母。
而且自身也是一个十分有修养的女子。
她的一生都在为妇女的解放事业作斗争,是妇女革命的领袖,她的举动,令我国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
那何香凝究竟是怎样一位女子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一下何香凝简介。
何香凝的家境是比较殷实的,早年未出嫁时也算是富家小姐一枚。
当时的上流社会流行缠足,何香凝也没能逃过。
但是性格倔强的她怎么能轻易屈服于中国的封建陋习?最终母亲还是拗不过她,任由她去了。
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富家小姐不是整日打牌,便是凑在一起吃喝玩乐,但是何香凝却不屑与她们为伍,喜欢读书的她在一群庸脂俗粉的富家小姐人群中显得格外耀眼。
以上便是何香凝简介了。
何香凝虽然是一位富家千金,却待人谦逊,温和有礼,实在是难能可贵。
看了小编整理的何香凝简介,大家对这位女子是不是更加了解了呢?廖仲恺何香凝墓说起何香凝和廖仲恺这一对伉俪,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
两人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便结了婚,并一起去日本留学,回国之后,继续为中国的解放革命事业作斗争,夫妻俩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虽然廖仲恺先于何香凝去世,但是应何香凝的要求,还是将两人葬在了一起。
何香凝那么,廖仲恺何香凝墓在哪里呢?廖仲恺何香凝墓当时廖仲恺遭到暗杀之后,全国上线都震惊了。
在震惊之余,同样也感到悲伤。
当时的何香凝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替丈夫料理后事的时候整个人十分的憔悴。
而当时出于谨慎考虑,护送廖仲恺的灵柩回南京时,动用了近百位保镖护送安葬。
后来,在何香凝将要去世之前,曾对自己的子女说,她死后一定不要火葬,要把她送回南京,与丈夫葬在一起,这就是为何两人即使在不同时间安葬却也葬在一个墓的原因了。
据悉,廖仲恺何香凝墓在南京的钟山,依山傍水,环境十分清幽,建筑也比较宏伟。
两个人的墓为圆锥形,占地面积较大,墓前立着石碑,上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在石碑的周围还刻了廖仲恺生前的许多伟大事迹。
寒梅性格,猛虎精神——读《何香凝传》有感关键词:民主革命妇女解放运动艺术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女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在她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一生里,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亲身参与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何香凝传》以中国近现代广阔多变的社会历史为背景,全面、真实地记述了传主艰辛、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经历,再现了她在险恶的政治风云中所具有的寒梅性格和猛虎精神,高度评价了这位革命老人的光辉业绩。
我将从何香凝的各个阶段的奋斗历程和奋斗方面来解读何香凝这个传奇女子何香凝在关于妇女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妇女应与男子一样平等地获得自由权利。
何香凝也早就认识到女子“处于国民不平等地位之外,更有男女间之不平等,法律上之不平等,旧礼教、旧风俗的压迫”[8],受到封建的男尊女卑制度的束缚,“却在几层的压迫之下,过着比牛马还不如的生活”[9]。
但是她也看到“女子为社会中最要之人,亦责任至重之人也”,要求女同胞们“勿仍以玩物自待,急宜破女子数前年之黑暗地狱,共谋社会之幸福”。
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曾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领导妇女运动。
在1926年3月在广州河南各界妇女联欢会上的演说中,她要求妇女们在“三八”节请愿国民政府实行中国国民党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等,使女界“得从几千年黑狱中解放出来”。
后来她还提出国家对于妇女“应以男女平等为原则,使妇女和男子一样受同等教育”,从而使妇女养成充分有从事社会活动和各种职业的能力,并再三诚恳呼吁“详定男女一律平等的条文”,以及“以平等原则助进女权发展,必须从事实表现出来才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呼吁中国妇女们要“和男子共同负起平等的责任来”,团结起来,“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
何香凝也指出,“在国际资本帝国主义与军阀勾结封锁之下的中华民族唯一解放的出路,只有集合各阶级民众于吾党旗帜之下,实行国民革命,在各阶级中,自然占半数的妇女不能例外”,她深深的认识到妇女是民主解放的重要的主力军之一。
TS8I閏•经肌|近现代F题从新藏何香凝两件“梅菊”作品谈起O蔡显良房桦2020年岁末,何香凝美术馆新入藏两件何香凝梅菊作品,一件为《梅菊》,作于195》年,设色纸本立轴,上绘蜡梅与菊花。
款题:“先开早具冲犬志,后放犹存傲雪心。
独走天涯寻画卷,不知人世几升沉。
录「汁年前旧作,为斐君同志纪念。
何香凝画西湖并题。
一九五四年冬。
”另一件《墨梅》作门963年,水墨纸本立轴。
款题:"斐君同志纪念。
八五老人何香凝, |W|于首都。
"两件作品创作时间相隔九年,受赠人均为倪斐君。
不难想象,何老与倪斐君女士友情深厚,交往颇深。
何香凝一生创作成果丰硕,题材涉及猛虎厉禽、花卉、山水,样样俱佳。
她的花卉画在传世作品中所占比重最人,多集中「中年、晚年成熟时期所作,尤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颇|<0现收藏]:何香凝美术馆的何香凝花卉作品计1069件,其中以松、梅、枫、菊、竹、兰、石为题材为主,其次为牡丹、月季、紫藤、喇叭花等各色花卉。
新入藏的这两件作品所绘题材即为何香凝极具标志性的创作题林—梅与菊,经与馆藏同类型竹•:品加以比对与析论,从就造型特征、题材追溯、赠画交游三方面入乎,既可以探讨何香凝岁寒花卉题材何香凝艺术创作中的意义,也可以探究何香凝的梅、菊作品与赠礼画、受赠人之间的关系:何香凝两度以岁寒花卉题材作品赠『•倪斐君,其两人的交往与何老赠画背后的含义确实非同~般。
—、“冲天志”与“傲雪心”:何香凝梅菊题材的渊源与寓意19=年至1928年底国共分裂,何香凝身处于111国近代发展运程中一个充满矛盾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在思想的冲击以及对局势阵营的判断上,她彷心承受着门大的损耗。
何香凝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后,宁以画笔栖迟,维持清苦的生活。
受此影响,何香凝与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柳亚了等人创立了寒之友社,虽闲适松散,却也声噪一时。
该社主要成员无可回避政治旋涡,在时局中边缘化,以"旁观者”的视角,转入以古木寒花为基调的文人隐世生八AZ人何俊耶t杵彳巾®<?先(iil fJtif齐去心谥方应徵孑心护猪士木迓专童舟*靛人世fr-X同左4e/ti19\舎©何香凝梅菊纸本设色1954年何香凝美术馆藏款识: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独走天涯寻画卷,不知人世几升寻。
何香凝诗词
嘿,朋友!你知道何香凝吗?她的诗词那可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就说她的那些诗词吧,犹如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
特的光芒。
比如说她写的:“飘零身世忒凄凉,楚馆吴宫梦一场。
”这
一句,把自己的身世感慨得如此深刻,难道不像是我们在生活中遭遇
挫折时的那种无奈和哀伤吗?
再看她的:“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这是多么激昂
的情感,多么强烈的呼吁啊!这不就好比战场上冲锋的号角,激励着
人们勇往直前吗?
何香凝的诗词里,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有对民族未来的坚定
信念。
她的文字就像一把把利剑,刺破黑暗,呼唤光明。
在她的诗词世界中,我们能感受到她的愤怒,她的期望,她的爱与恨。
这不正像我们在生活中,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吗?
朋友,你说何香凝的诗词是不是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的观点是:何香凝的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时代的
记录,是她爱国情怀和坚定意志的生动体现,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颂。
傲骨寒梅何香凝谈及何香凝,我想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会联想到“民主革命活动家”,“坚强的民主战士”等称谓,然而还有一个雅致的别号却历来鲜有人知,那就是“双清楼主”——这是她自诩的艺名,也是后人对其在绘画领域艺术成就的最高赞誉。
何香凝,1878年生于香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动荡的旧中国,她每时每刻都在为民主革命奔波,因此她的美术作品通常都是应时局变动而生的。
在她的作品里,无论是“傲梅”“孤松”还是“狮虎”“河山”,都具有特别的深意暗含其中。
“革命”是理解何香凝最激烈的角度。
正如美国作家赛珍珠所言,那个时代,所有中国的知识青年都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
而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认识到,中国需要彻底的革命才能改变,于是她成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的第一个女会员,并追随孙中山进行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民主革命,在丈夫廖仲恺牺牲后,她仍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被毛泽东称为“为中华民族树立典范”。
“艺术”则是理解何香凝最为感性的角度。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何香凝的画作却总能让后来者用自己最为敏感的神经末稍来触摸她孕育在画中的气质。
当年为了配合孙中山起义和宣传的需要而改学美术的何香凝,用她独特的才华和品格实践了一位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生活方式。
为唤醒国人而画“狮”、“虎”,为救济伤兵和难民而举办“义卖画展”。
何香凝诗画双绝,建国后与当年“寒之友社”成员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隔着台湾海峡的诗文唱和,感人至深,可称为20世纪中国极为动人的一次唱和。
何香凝美术馆里现藏有何香凝先生(中国人把女性称为“先生”,本身含有极高的敬意)各个时代的作品108幅,在此,我仅结合何香凝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狮》、《虎》、《寿梅图》与《山水》为例,对其人,作品以及其中深意一一进行赏析。
《狮》此画作于一九一四年。
画面上一头雄狮伏地而卧,一双带勾厚硕的巨爪紧抓地面,头部高昂雄视前方。
雄狮目光炯炯,嘴边的触须直如钢针,浓密的毛发顺颈部披落,散发出炫目的光芒。
抗战前何香凝在上海的书画活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抗日战争形势,而上海作为抗战前的文化中心,成为中国艺术家们的集聚地。
在这个时期,著名的艺术家何香凝也在上海展开了她的书画活动。
何香凝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积极的抗日情怀,为上海的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作思路。
何香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艺术家。
她的画作多以花鸟和山水为主题,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色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上海,何香凝的画作广受欢迎,并被众多艺术收藏家所珍藏。
她的作品在展览中得到了高度赞扬,并为她赢得了声誉。
除了绘画,何香凝还经常参与书法活动。
她擅长行书和楷书,精通于碑帖研究,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中。
她的书法作品流畅优雅,字迹清晰,被誉为中国书法界的翘楚。
在抗战前的上海,她经常出席各种书法展览和论坛,与其他书法家进行交流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上海的书画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画家和书法家们之间的交流,还包括各种交流会、展览和学术研讨会。
何香凝也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以促进艺术界的发展和交流。
她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创作心得。
在上海的书画活动中,何香凝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她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丰富的艺术经验,为其他艺术家树立了榜样。
她的创作思路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
总结起来,抗战前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中心,吸引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
何香凝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她的书画活动为上海的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以其精湛的绘画和书法技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她的创作和交流活动也为其他艺术家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上海艺术界的发展。
本文共计907字。
中国近代名人故事:何香凝绘画的故事中国近代名人故事:何香凝绘画的故事1902年,何香凝、廖仲恺夫妇东渡日本留学,准备学得本领回国与其他热血青年一起拯救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
1905年8月,何香凝在日本东京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同时准备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国内发动辛亥革命。
但组织这样的武装起义,要用懂美术的人来设计军旗、军用票的图案和安民告示的花样,而且此人必须是同盟会领导内部中可靠的人。
孙中山先生想到了何香凝,丈夫廖仲恺也积极支持她学习绘画。
就这样,何香凝来到日本东京的上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
那时,何香凝在绘画初期从师日本著名画家田中赖章。
这位大画家也很喜欢何香凝刻苦、谦虚的学习精神。
自然,何香凝这一时期的画作具有明显的日本画风格。
1911年,何香凝从日本回到广州,工作之余她总要展纸挥毫,画上一张国画。
这时她的绘画风格大大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她的画风在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将日本画风和西洋画法融会贯通,笔墨不俗、意境深远。
何香凝所画的狮、虎、山水、花卉形象逼真、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雅之感。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香凝在海外华人中积极宣扬抗战,华侨每捐一笔款子,她就画一幅画送给人家。
解放战争期间,何香凝的画风一改前期的悲愤,画的主题虽然依旧是梅、松、菊、山水,但画作格调豪放开朗,挺拔有力。
这种画风一直保持到1972年她在北京逝世为止。
何香凝别号双清楼主。
她无论居住在哪里,都将自己的居室称作双清楼。
她所画的画,落款也是双清楼主。
何香凝在1897年同廖仲恺新婚后住在廖宅的两间旧屋内,中秋佳节的夜晚,月光洒满斗室,何香凝即景生情,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佳句。
因而她将此斋命名为双清楼,自号双清楼主。
何香凝:有骨气,才会活得更高级1925年3月11日凌晨一点,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内,病重中的孙中山先生自知已时日不多了。
人生最后的尽头,先生郑重地请来了一位?从眩?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吾死后望善视之”。
这份嘱托,既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够委以重任。
这位被孙先生和孙夫人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桐华有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
何香凝就是这样的女子。
在民国激荡的年代里,一片荆棘缠身,但她从不屈服,用自己的力量改写人生命运甚至民族发展的轨迹,在女权运动中一路先行,诠释了一个女人内外兼修的最好样子。
她的一生既能在柴米油盐中寻得美满婚姻,也能在事业上奋不顾身,并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少果敢非凡不被世俗束缚何香凝的非凡,从她小时候起,就可见一斑。
1878年出生于豪门大家的何香凝,父母对于她的期待是,成为游走于“上流社会”优雅又精致的名媛淑女。
当时的大家千金,个个都缠着小脚,那个时代,小脚才是千金小姐优雅美丽的代表。
于是,在香凝7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给她缠脚。
一圈一圈的捆绑,压抑住脚的自然生长,无疑是痛苦的。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香凝更为痛苦的是,她不自由了。
她无法像以前那样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地玩耍,再也不能到田野里捉虫子,漫山遍野地奔跑了……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香凝就用剪刀把裹脚布剪断,将那束得紧紧的、长长密密的裹脚布剪成飞花蝴蝶。
但没过多久,就被母亲发现了,并把剪刀给搜走了。
没了剪刀,香凝就拿出了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钱,再买了一把,并藏起来,到晚上的时候,继续把裹脚布剪断。
何香凝面对困境顽强不屈的精神,在那时,初见端倪。
多次下来,父母也拿“执拗”的香凝没有办法,只得由她去,很多年以后,当她回忆起这一段童年时光,是“到处飞奔,上山爬树,非常快活”的。
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年少时展示出的非凡让香凝在众多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
革命艺术家——何香凝
佚名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
【年(卷),期】2011()12
【摘要】何香凝,号双清楼主,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譔承志的母亲。
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从何香凝的抗战诗看其爱国精神和高尚革命情操
2.伟大的爱国精神高尚的革命情操——读何香凝抗战诗
3.猛虎醒狮精神寒梅劲松性格--何香凝革命生涯与绘画风格略述
4.“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在京开幕
5.何香凝:近现代革命与美术的先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花寒不落墨常新:何香凝画作欣赏
何香凝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
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
何香凝的画作讲究立意,她常借对松、梅、狮、虎及山川等的描绘,抒情明志。
她的充满斗争之意的作品不仅记录着本世纪初叶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幻风云,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同时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高尚品德、人格的生动写照。
她的作品造诣高深,是中华民族画苑中的瑰宝。
何香凝暗香疏影
何香凝独立寒秋
何香凝红叶秋江
何香凝 1929年作枫
何香凝 1932年作墨菊
何香凝 1943年作喜上眉梢图
何香凝 1944年作红梅
何香凝 1950年作梅雀图
何香凝白梅
何香凝菊花
何香凝墨梅
何香凝墨竹图
何香凝双清图
何香凝山水
何香凝虎
何香凝虎
何香凝刘海粟岁寒三友
何香凝秦仲文虎谷图
何香凝王一亭菊石图
何香凝、廖承志等 1950年代把酒当歌
何香凝廖承志松喦醉酒。
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时间: 2012-07-27 |文章来源:民革中央宣传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诸多专家发表了许多论文,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廖仲恺、何香凝两位先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他们这对革命伴侣─—尤其是廖仲恺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洪流。
组织革命政党,宣传革命思想,策划武装起义……充当了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忠实地贯彻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积极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大业。
为创建民国和捍卫共和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无愧为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
而在廖仲恺被反动势力杀害后,何香凝先生继承烈士的遗志,高举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旗帜,奋力前行。
她在漫长的征途─—特别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美蒋反动统治,促成了新中国的诞生。
何香凝先生的政治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贯串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她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卓越的、他人难以替代的重大贡献。
(1)与此同时,何香凝先生还是一位才华横溢、享有盛誉的诗人和画师。
她是近代中国最早以美术为革命服务的先驱,1960年,她被推选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一生写诗几百首、作画不下千幅,直至逝世前两年还以92岁高龄坚持画画,从事艺术创作活动长达70年。
本文拟以阅读何香凝先生创造的画作和诗歌,尝试从另一角度,分析她革命一生的心路历程。
一一九七九年,廖承志先生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一文中讲到:我母亲的画风,大约有过如下几回变更:第一期,是她的初学期,由于她在日本学画的缘故,不可避免地染上浓厚的日本画的风格。
曾师从日明治期的著名画家田中赖章,其教我母亲作画,除人物不顺手外,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
这一画风,一直连贯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即1920年前后。
其特点是保持着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
何香凝铁骨铮铮的抗战诗今年6月27日,是何香凝先生诞辰13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为抗日救亡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何香凝先生。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何香凝先生先后在上海、香港、广东、广西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了三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抗日诗。
重读这些抗战诗,她那画家、诗人的才华令人敬佩;她那忧国忧民的满腔热情催人泪下,使人奋发;她那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何香凝闻讯立即结束旅居法国巴黎的生涯,放弃了舒适安逸的旅法生活,回到上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在当时她写的《感赋》一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她满腔的爱国深情:怕听吹弹破国吟,徘徊道路倍伤神。
牺牲权利何轻重,失去河山那处寻?萧萧叶落雁南飞,万里飘零故国归。
八载中原前后事,教人回忆泪沾衣。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何香凝积极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活动,和宋庆龄等一起创办了伤兵医院,并筹款组织义勇军救护队,开赴东北抗日前线。
但国民党政府于1932年5月5日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6月,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重新纠集63万兵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军事“围剿”。
何香凝对蒋介石消极抗日,发动内战的行径“悲愤极”,在《“一·二八”后寄黄埔学生》中写道:沉沉寂寂,河山今非昔。
不堪回首十三年,千点泪痕滴滴。
问君入学何所求?为民族生存杀敌。
数年来,辜负了你,供内战牺牲,虚伪功绩,无分友敌。
回忆历史,已成陈迹。
悲愤极!叹我山河日下,向何方觅?惨戚!追怀祖逖。
莫辜负你雄心,速向倭奴击!何香凝以诗词明志,寄语黄埔军校学生不要再“供内战牺牲”而是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速向“倭奴”痛击。
何香凝在《赠前敌将士》中,以不拘一格,通俗流畅的语言写道:“倭奴侵略,野心未死。
既据我东北三省,复占我申江大地。
傲骨寒梅何香凝
谈及何香凝,我想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会联想到“民主革命活动家”,“坚强的民主战士”等称谓,然而还有一个雅致的别号却历来鲜有人知,那就是“双清楼主”——这是她自诩的艺名,也是后人对其在绘画领域艺术成就的最高赞誉。
何香凝,1878年生于香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动荡的旧中国,她每时每刻都在为民主革命奔波,因此她的美术作品通常都是应时局变动而生的。
在她的作品里,无论是“傲梅”“孤松”还是“狮虎”“河山”,都具有特别的深意暗含其中。
“革命”是理解何香凝最激烈的角度。
正如美国作家赛珍珠所言,那个时代,所有中国的知识青年都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
而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认识到,中国需要彻底的革命才能改变,于是她成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的第一个女会员,并追随孙中山进行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民主革命,在丈夫廖仲恺牺牲后,她仍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被毛泽东称为“为中华民族树立典范”。
“艺术”则是理解何香凝最为感性的角度。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何香凝的画作却总能让后来者用自己最为敏感的神经末稍来触摸她孕育在画中的气质。
当年为了配合孙中山起义和宣传的需要而改学美术的何香凝,用她独特的才华和品格实践了一位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生活方式。
为唤醒国人而画“狮”、“虎”,为救济伤兵和难民而举办“义卖画展”。
何香凝诗画双绝,建国后与当年“寒之友社”成员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隔着台湾海峡的诗文唱和,感人至深,可称为20世纪中国极为动人的一次唱和。
何香凝美术馆里现藏有何香凝先生(中国人把女性称为“先生”,本身含有极高的敬意)各个时代的作品108幅,在此,我仅结合何香凝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狮》、《虎》、《寿梅图》与《山水》为例,对其人,作品以及其中深意一一进行赏析。
《狮》
此画作于一九一四年。
画面上一头雄狮伏地而卧,一双带勾厚硕的巨爪紧抓地面,头部高昂雄视前方。
雄狮目光炯炯,嘴边的触须直如钢针,浓密的毛发顺颈部披落,散发出炫目的光芒。
整幅画面用笔刚健虬劲,给人以凛然的力的震慑。
图中,这只雄狮正半卧着休息。
虽在休息,但从眼神中不难看出它时刻警惕着,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狮占画面右下方,其余部份留空,不着笔墨,给人以开阔的境界。
这幅画正是比喻当时的中国(确切的说,我认为应该是何先生当时所期望的中国),虽未行动,但已觉醒,倘若不得已,必会对来犯予以猛喝重击。
此幅所画的雄狮栩栩如生,造型准确,具有很强的写实功夫,实为岭南画派不可多得的佳作。
“国魂招得睡狮醒,
绝技金闺妙铸形”。
无疑,何香凝所绘的这幅《狮》图,与她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融合一起,对振兴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虎》
此画作于1910年。
图中绘一猛虎窜出草丛,对着月夜下的旷野咆哮。
其构图取景极简,但布置和渲染极有气势,尤其是对虎的神态和光暗的处置甚为生动逼真,极有感染力,当为画虎之作中不多见的上品。
此画亦有深意。
1910年已是大清风雨飘摇的末路时期,是年11月孙中山先生携同盟会贤士正在槟榔屿密议大计,共谋建立民主政权之事,何先生与廖先生同为孙中山先生亲密战友此时正参与其中。
此画中的猛虎就是当时的同盟会,而阴暗的月色下的旷野就是空空如野的清政府,猛虎虽未出击,但已在磨牙吮血,伺机行动,倘时机成熟,必纵然跃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此幅《虎》图,实属托画咏志的经典之作。
何先生善于以精心的渲染表现动物的骨骼肌肉,以细致的笔法来描绘其毛色变化,所以作品中的“狮虎”大多神态轩昂,气势逼人,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寿梅图》
此图是何香凝祝贺中国人民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93岁寿辰所绘。
当时齐白石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何香凝是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何香凝的梅花,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也是她艺术的灵魂。
她画梅花从起笔到落笔,大都采用浓墨直线,即使枝干转折,用线都像钢那样坚硬,给人的印象是有铁骨铮铮之气。
这不仅与他坚强不屈、高标自守的个性有关,也与她自身的饱经风霜的经历有关,事实上她自己正如一株凌寒独放的梅花,在战乱的年代傲然独立。
她曾在一幅《梅花水仙图》上题诗:“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
”其以寒梅自拟,傲然挺立的个性可见一斑。
《山水》
此幅《山水》表现的是深山农户人家的田园风光。
远山几重,运笔草草,远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风情画。
在这淡然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画家心理的不平。
要了解画这幅画时画家的心情要从她的前一幅画说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何香凝曾力劝蒋介石出战,蒋坚持不战,何香凝奋笔作画《祖国山河》以表对痛失国土的愤慨。
后何香凝与蒋介石决裂,孤身隐居,时作此画。
通过作画年代和题诗可推知,这幅画是画家个人心情的宣泄,也吐露出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家园,也是对祖国和平生活宁静的无比向往。
总而言之,何香凝的绘画艺术始终萦系于她的政治生涯,她的绘画活动与她的革命活动紧密相连,交相辉映。
纵观她的艺术活动,明显地感受到她绘画艺术上极其鲜明的风格特色。
召唤意识是何香凝早期作品中响亮的主调。
她早期作品流露的浓郁日本画风,是她受业于东洋教育的一种十分自然的趋向。
但是,唤醒沉睡的中国,却是负笈日本的何香凝身上的重任。
她的早期作品中,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就是具有威慑力的动物:狮、虎类的形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它们反反复复地出现在这位女画家的笔下,无疑与她愤世救国的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到了中期何香凝的画风较之前期的风格就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题材上的变异。
松、竹、梅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主体。
前期作品借取的老虎、狮子的象征意义旨在召唤他人,唤醒中华民众;而中期作品的松树、梅花、竹子的象征意义则是表现自我,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
这样,画家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在创作中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现。
梅、兰、竹、菊、松,历来是中国许多文人画家所钟爱的绘画题材,此类创作志在表现它们所内含的象征意义。
但众多文人士大夫画家,他们大都在厌世与逃世的心理状态下,将这些题材视为个人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
因此,描写梅、兰、竹、菊,对于他们来说,所起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作用,是情感上的某些转移和寄慰,或说是一种超脱;最终他们往往以遁世态度面对社会、面对现实、面对人生;他们所标榜的是清高,是一种孤芳自赏。
而何香凝与文人画家的根本区别是:即便在革命遭受挫折、失败之后,即便在极其艰难因苦之中,即便在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之下,何香凝也从未失意、悲观,从未屈服。
面对现实,她总是去迎接、去挑战。
她靠卖画为生的那段生活,绝非是隐世之举,恰恰体现了她的高洁情怀和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何香凝终于走过了漫长而酷冷的严冬,迎来了充满阳光
的春天!她感受到:“平生作画,现在是最愉快的时刻!”她不间断地画山、画水、画梅、画松,一直画到九十二岁。
何香凝后期的作品充溢着明媚的欢快气氛。
由于她对中国美术事业的特殊贡献,1960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度。
她常约许多老画家欢聚合作,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百花齐放和江山多娇。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周时期许多著名中国画家的不同风格。
画幅中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民主人士的题词,成为珍贵的艺术品永存于世。
无论是读何香凝的诗,还是看她的画,都给人一种铮铮铁骨、硬硬朗朗的感觉。
文如其人,画如其人。
强烈感动人们的。
是蕴含其中的人格力量。
这种力量的产生,综合起来看,既有何香凝对中国革命的政治态度,又有根源于她气质之中的“倔强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国难当头、亡国亡党的危机下,勃然兴起的民族觉醒意识和艺术救亡心态。
何香凝的“倔强”气质,使她后来发展为对中国民族精神中独立不羁、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传统美德在自身上的延续,并映照在她的书画艺术中。
因此,何香凝绘画艺术的伟大,在于她提供给后人理解人品同画品的天然联系。
不仅如此,她的人格力量,进而使人们体认到中国革命的必胜,由此坚定对民族的自信,对中国艺术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