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8.44 KB
- 文档页数:3
《戏剧之家》2019年第21期 总第321期21戏剧研讨一、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戏剧艺术介绍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指的是二战后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时代,而“后现代主义”是这个社会状态下的文化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核心思想在于面对多元化、多种化、多变化能够保持对于公平的宽容且重视,这是对现代社会自由和民主精神的进一步发挥。
西方后现代戏剧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
霍夫曼是德国柏林艺术学院的教授,他特别提出了后现代戏剧的三个特点,一是非线性戏剧;二是戏剧结构;三是反语法表演。
中国文学对后现代主义的首次接受,源于后现代主义学派对后现代主义流派的引入。
后现代戏剧在香港和台湾的兴起,尤其是在香港和台湾,一方面有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但主要受欧美后现代戏剧思潮的影响。
二、后代主义思潮下的戏剧艺术审美特点(一)戏剧所蕴含的美。
传统戏剧所特含的文学性以及戏剧性,在其他表演艺术中都有体现。
戏曲与戏曲的表演是追求真与美的统一,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发情感。
歌剧和歌剧的表演强调生活的基础,其表演激发了观众对自己本身所处的生活进行下意识的联想,能够产生超过预期的艺术效果。
正因如此,所以在欣赏的过程当中需要用心去体味。
以戏剧《西厢记》及另外一部脍炙人口的《牡丹亭》进行举例说明。
《西厢记》所阐述的就是在封建社会下,渴求爱情为自由恋爱的婚姻争夺自主权。
深闺高府名门望族,出于对爱情的渴望,还是走上一条看似“大逆不道”的曲折道路,其中很多“听琴”“长亭”这些点,也增加了强烈的喜剧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艺术形象。
那么另外一个《牡丹亭》亦是同样表达自由爱情的。
从小学习封建伦理道德,遵从着原本看似合情合理的生活,同样抵不过邂逅美好感情的向往,打破禁忌,偷偷幽会而后因情而死,终喜结连理还魂人间,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畏封建的牢笼,用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打破一道道“道德”的枷锁。
两个作品既有相似,又各有不同,一个是“先情后欲”,而另一个则是“先欲后情”,所表达的都是人类在不同时代下相同的诉求,更是人对真挚情感的一种期盼,有情人虽遇重重困难,但是历尽艰险仍旧不离不弃,终成眷属。
【课外阅读】消遣与时间---论《等待戈多》中的基本冲突一戏剧的高度哲学化是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些戏剧都基于一种形而上学意义系一种特定的世界观。
在反传统戏剧方面,荒诞派戏剧由于取消了完整统一的鲜明人物性格,明确的人物身份背景,人物与人物之间已经不可能发生传统戏剧中作为戏剧内驱力的戏剧冲突。
以《等待戈多》为例,戏剧中出场主要有四个人物:戈戈,狄狄,波卓,幸运儿。
戈戈,狄狄是两个没有身份背景的类似流浪汉的人物,而波卓,幸运儿类似一对主仆。
戈戈,狄狄的处境是相同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完全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冲突;波卓和幸运儿表面上虽然是主仆关系,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幸运儿害怕被波卓抛弃,而第二幕里变瞎了的波卓需要幸运儿的牵引。
他们两个从出场到下场几乎都是被一条绳子联系在一起的,第一幕里是波卓牵引幸运儿,第二幕是幸运儿牵引波卓。
这两组人物也只是偶然相遇而已,他们之间也不会有冲突。
但是,不管戏剧怎么发展变化,从古希腊悲剧到古典主义戏剧到浪漫主义戏剧,“冲突”这一要素是包含在戏剧本质中的,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戏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戏剧中,戏剧冲突看似被取消了,实际上被取消的只是传统戏剧中人与人之间基于性格,道德,命运等因素的冲突,一种维持戏剧形式存在的冲突仍然是存在的,尽管它已经变得更加隐蔽,冲突从人与人之间转到了人与世界之间。
在《等待戈多》中,不论戈戈,狄狄,波卓还是幸运儿,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同一个荒诞而不可理解的世界。
我们只能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角度才能把握住这种冲突。
因此,本文所要论述的,也就是《等待戈多》哲学意义上的基本戏剧冲突。
二让我们从第一幕幸运儿那大段的“胡言乱语”开始。
第一幕中,在波卓鞭子的命令下,幸运儿表演了大段“思想”。
这里明显的表现出对当代思想的嘲笑,解构,更加揭示出一个荒诞的世界。
但是,我认为这些“胡言乱语”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幸运儿这一大段独白看作是作者贝克特清醒的“无意识”独白,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戏剧的基本冲突,也就是上文所说到的哲学意义上的冲突。
20世纪初西方现代派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李勍【摘要】在20世纪初,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派戏剧以其深邃的内涵、新颖的表现形式在被引入中国的文艺思潮中独树一帜.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学习、融合、扬弃之后,西方现代派戏剧不仅影响了田汉、曹禺等一系列中国早期话剧探索者的创作风格,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戏剧的内容与舞台表现形式.【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西方现代派戏剧;中国戏剧;传播【作者】李勍【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北京1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5西方戏剧发展到19世纪末,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创作方向:其一是以萧伯纳、阿瑟·米勒等人为代表,遵循现实主义的戏剧传统的戏剧创作;另一个则是完全与现实主义的戏剧美学原则相悖,以梅特林克、奥尼尔等人为代表的诸如象征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等另辟蹊径的创作流派,在戏剧史上我们把它们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戏剧。
总的来说,西方现代派戏剧是指与现实主义戏剧相对立的、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戏剧流派。
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都包含在现代派戏剧流派中。
从象征主义到后现代派,西方现代派戏剧为人类艺术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与作家。
人类戏剧的发展轨迹虽各不相同,但在东西方戏剧的不断碰撞之中,中国戏剧汲取了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诸多灵感,西方现代派戏剧对20世纪乃至如今中国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派戏剧自诞生以来,在西方一直受到追捧,然而中国人对待西方现代派戏剧的态度在近百年内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现代派戏剧在中国于20世纪初期兴起,却在30年代迅速衰落下去。
而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一代人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现代派戏剧又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陈独秀在1915年《新青年》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一文中积极介绍了梅特林克等一批西方现代派作家,并给予其极高的赞誉,陈独秀认为“现代欧洲文艺,无论何派,悉受自然主义之感化,作者之先后辈出,亦远过前代”。
论荒诞派戏剧对传统戏剧的反叛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新型戏剧形式,它以对传统戏剧形式的反叛为特征,以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和离奇的叙事结构,对戏剧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荒诞派戏剧的起源和特点出发,分析其对传统戏剧形式的反叛,并探讨荒诞派戏剧对当代戏剧艺术的启示和影响。
荒诞派戏剧起源于西方国家,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
其代表作家包括萨特、贝克特、伊丽涅科和吉诺。
荒诞派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传统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在形式上,荒诞派戏剧以夸张、离奇和怪诞的表现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
而传统戏剧则以逻辑、合理和自然的叙事方式为主。
其次在内容上,荒诞派戏剧以对社会现实的颠覆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为主题,强调对世俗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性世界的怀疑,而传统戏剧则更多地以史诗般的故事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冲突为主。
荒诞派戏剧对传统戏剧的反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戏剧形式的反叛。
荒诞派戏剧以其怪诞、夸张的表现手法挑战了传统戏剧的叙事规律和舞台表现方式。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终了》,以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空白的对白,颠覆了传统戏剧的时间序列和逻辑结构。
其次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叛。
荒诞派戏剧常常以虚构的社会环境和怪诞的人物形象,讽刺和批判现实生活中的荒诞和荒谬。
萨特的《蠕虫》,通过虚构的地狱一隅,揭露了当代社会的虚伪和险恶。
最后是对文学语言的反叛。
荒诞派戏剧以其离奇怪诞的语言和对语言逻辑的颠覆,挑战了传统戏剧中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伊丽涅科的《绅士到何处去》以其怪诞的对白和离奇的场景,对人类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激烈的演绎。
荒诞派戏剧的反叛对传统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戏剧形式上,荒诞派戏剧为戏剧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和表现方式,为后来的戏剧实验和创新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其次在戏剧内容上,荒诞派戏剧以对社会现实的颠覆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引发了一场对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挑战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兴起和发展。
现代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现代戏剧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对权威、真理和稳定的怀疑,以及对语言和意义的多样性的关注。
在戏剧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剧本结构、表演形式和主题选择上。
首先,后现代主义对剧本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
传统上,剧本的结构通常是线性的,有明确的起承转合。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剧本往往采用非线性的结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结构的创新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时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空间的扭曲,引发了对现实和虚构之间边界的思考。
例如,美国剧作家托尼·库什纳的作品《天使在美国》就采用了非线性结构,通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对表演形式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表演形式的颠覆和重构。
传统上,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并通过对话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演员常常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进行直接互动,甚至将观众作为表演的一部分。
这种互动性的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观众和演员之间的隔阂,创造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戏剧体验。
例如,英国剧作家奥斯卡·怀尔德的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演员常常与观众进行直接对话,使观众成为角色的审判者和见证者。
最后,后现代主义在戏剧的主题选择上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现代主义关注权力、身份和真理的问题,探索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这些主题在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家族三部曲》以家庭和社会的权力斗争为主题,揭示了权力的暴力和压迫。
而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则关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个人身份的迷失。
总之,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现代戏剧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通过剧本结构的创新、表演形式的颠覆和主题选择的关注,丰富了现代戏剧的形式和内容。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戏剧的发展,也引发了对现实和虚构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戏剧影视文学是一门独特而又充满艺术创造力的学科,它融合了文学、戏剧和影视的元素,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故事和情感,吸引着观众的注意。
在戏剧影视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中,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常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一、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是戏剧影视文学中常用的一种理论,它强调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结构主义认为作品是一个系统,由各种元素相互关联和交互作用而构成。
在戏剧影视文学中,结构主义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角色关系、情节发展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是近年来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备受关注的一种理论,它打破了传统文学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的束缚。
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戏剧影视作品应该是多元、流动和模糊的,注重对权力、性别和身份等议题的反思。
在文学理论上,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语言的玩味和多义来表达作品的意义。
三、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是关注女性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地位和形象的一种方法。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通过分析和探讨女性角色的形象和性别意义,来揭示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歧视、压迫和解放。
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于探讨和强调女性主题和视角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批评方法文化批评方法是对戏剧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解读的方法。
它强调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作品对于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反映。
文化批评方法可以应用于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各个方面,如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对历史事件的再现等。
通过文化批评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五、心理学分析方法心理学分析方法是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和分析戏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状态。
通过运用心理学分析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冲突的表达。
心理学分析方法可以从认知、情感和动机等方面对戏剧影视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戏剧、影视和文学作为人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通过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来塑造不同作品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探讨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从中探索其背后的内涵和影响。
一、戏剧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1.古典风格古典戏剧以希腊悲剧为代表,强调英雄主义、命运的不可抗拒以及人性的悲剧冲突。
古典戏剧往往使用古代神话和历史事件作为素材,通过高峰冲突和庄重的对白来展现故事情节。
2.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戏剧以切割、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和意识流的描写手法为特点,塑造出混沌、不确定的世界观。
同时,现代主义戏剧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身份认同,通过戏剧的自我反思和解构来达到思想上的冲击。
3.浪漫风格浪漫主义戏剧强调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和对幻想世界的追求。
它经常描绘超凡的英雄形象和浪漫的爱情故事,通过情感的冲突和戏剧性的情节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4.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戏剧追求真实的表达,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现实主义戏剧往往采用自然主义的表演和社会政治的批判来体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不完美。
二、影视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1.黑色电影风格黑色电影是一种以阴郁、压抑的气氛和扭曲的情感表达为特点的影视风格。
它通常描绘犯罪、冷血和无助等主题,运用暗灯光、对比明暗等技巧来表达人性的阴暗面。
2.实验电影风格实验电影追求突破传统叙事方式和影像语言的限制,不拘泥于传统的剧情结构,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观念,以达到对观众思维和感受的冲击和启发。
3.纪录片风格纪录片以真实的方式呈现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或个人故事。
它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强调真实记录和目击者的视角,通过事实和真实的片段来传递信息和观点。
4.科幻风格科幻电影通过构建未来世界和科技场景,突破现实世界的局限,探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关系。
科幻电影常常运用特殊效果和虚拟场景来创造奇幻的艺术效果。
三、文学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1.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客观的表现,通过细腻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来还原现实生活。
戏剧部分一、戏剧的发生与起源(3+2):1、人有摹仿的本能与欲望2、人有以摹仿为基点的表演的本能与欲望3、人有观看他人表演的本能与欲望目的与意义:1、为了娱乐2、有所寄托二、“约定俗成”(“假定性”):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契约”,承认这种形象的转换并不是本真实体的转换,仅仅是表演而已。
三、戏剧的本质:以语言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能引起观众情感反应和审美感受的,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门类的综合性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引起戏剧美感的内容的艺术。
)四、戏剧的特征:1、言说的方式: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这二者的统一。
2、艺术的构成方式:戏剧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3、艺术运作的流程:戏剧是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艺术人才,在剧场里进行,并有观众欣赏或参与的集体性创造。
(戏剧艺术综合性的另一表现、补充和延伸。
)4、艺术的传播方式:戏剧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
五、戏剧的分类:4、从剧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来价值取向与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分类:悲剧、喜剧、正剧。
5、从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风格流派进行分类: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等。
六、被戏剧作为表演的媒介吸收到舞台上的艺术要素:1、语言的艺术——文学2、声律的艺术——音乐3、形体的艺术——舞蹈4、造型的艺术——美术七、舞台呈现的不同样式:1、话剧(含诗剧):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2、歌剧: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3、舞剧:表演艺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4、木偶剧: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5、哑剧:演员表演艺术的单项变体八、悲剧的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亚里士多德《诗学》):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唱段戏剧内容的三要素:情节、性格、思想九、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基本特征:1、严肃的情调2、崇高的境界3、英雄的气概喜剧的基本特征:1、轻松活泼的情调2、豁达乐观的胸怀3、追求自由的精神正剧的基本特征:1、生活化2、普世化(题材来源更加广阔)3、个性化十、戏剧的结构:1、锁闭式结构(倒叙式、回顾式、内省式)西方戏剧2、开放式结构(顺叙式)中国古典戏剧3、册页式(人像展览式)十一、导演1、戏剧史上的第一个导演:[德国]梅宁根公爵乔治二世2、中国的第一位导演(导演地位的真正确立):1924年洪深《少奶奶的扇子》(改编自《温德夫人的扇子》)标志着中国导演制度的确立——走向现代话剧的分水岭。
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对比
作者:张熙鹏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2期
商要:后现代戏剧作为戏剧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是与传统戏剧大不相同的,本文根据对于两者对于戏剧的结构,以及人物塑造和矛盾冲突的产生与发展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后现代思想进入中国之后对戏剧产生的影响让一系列的优秀先锋剧产生,本文将以典型的传统戏剧与后现代影响下的戏剧做具体的对比。
关键词:后现代戏剧;传统戏剧: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133-01
一、引言
戏剧的起源来源于古希腊人对于酒神的信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的一种祭祀方式。
也将这一年之中自己的所见所闻传传达给周围的人,但是单纯的讲述不能够很明确很快捷的表达所见所闻,于是人们选择了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从而就形成了对话式的戏剧形式。
话剧慢慢的演化而来,但是话剧在中国的兴起时间与欧洲不同,时间相对较短,后期欧洲的一些文明戏首次进入中国。
随着时代的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大量新潮的西方思潮快速的进入了中國人的视野。
对于这个年代的中国,人产生了非常深刻地影响。
每一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不同的艺术特点,而后现代主义戏剧它的主要艺术特点就是反传统戏剧。
那这里就要提一下传统戏剧,传统戏剧的要求要有合理的解构、优秀的语言、情节要连贯,符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提出的三一律的原则。
甚至在这之上还要增加一下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审美。
整个作品不需要一定完整的情节,甚至是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来完成整个戏剧作品,而且非常善于用一些意象,隐喻等手法去表达戏剧主题。
新的戏剧形式的到来导致出现了很多的新颖的的话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戏剧的作品都是那么的尽如人意,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在的今天我们留下的优秀的小剧场话剧先锋剧并不是很多,现在依旧是以传统戏剧为多。
刚开始的先锋戏剧形式还不够成熟,有很多部小剧场话剧开始自称先锋剧,混迹在先锋剧作品之中。
二、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结构
我们不难发现,在传统戏剧代表《日出》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剧作家导演以规整的方式一步步推进最后达到了戏剧的整体的高潮。
《日出》的特点是环环相扣的,首先从结构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每一幕的划分都非常的完整,并且在戏剧结构上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再反观后现代主义的戏剧作品,和传统的戏剧不同,我们时常感到看起来不如传统戏剧那样,传统戏剧相对容易理解故事情节与内容,但是后现代主义戏剧相比而言更愿意采用一些意象去阐述所要表达的思想,所以情节可能是碎片式的,是不符合三一律的。
后现代主义戏剧在表达情节上并非是最擅长的,因为后现代主义戏剧家在这个时期注重的关键点并不在此,而是希望更多的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用丰富细腻的人物内心体验去表达整个作品的具体思想。
我国的后现代戏剧作品在这种外来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深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思凡》也多用一些独白形式关注人物内心世界,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更好的能够体现人物内心,从而以另外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去表现整个戏剧作品的中心主旨。
三、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矛盾冲突
传统戏剧就是非常的尊重三一律的创作手段,整一的悬念的设置。
矛盾通过情节的步步推进然后慢慢的显现出来,最终通过语言,行动将矛盾激化,最后达到戏剧高潮。
《日出》就是一部这样的戏剧,规定情境对于之后人物的命运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就是传统戏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戏剧相比而言就缺少了戏剧上的一些逻辑性,并不像是传统戏剧那么整齐,矛盾冲突也不是一定要有具体的情节铺垫。
四、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人物塑造
传统戏剧就像是素描,对于人物的细枝末节的描写都非常仔细,他是写实的,要求真实感。
就比如《日出》中的方达生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后现代主义注重的是意象感的描绘。
我认为虽然后现代主义戏剧来到中国的时间较为靠晚,但是传统戏剧的人物塑造是建立在后现代主义戏剧人物塑造的基础上的。
后现代主义戏剧并不是很注重对于人物外在形象的处理,而是更加的在意对于一个人物他的内心世界的塑造。
但是内心世界的极度丰富会给观众更加深刻的代入感并且让观众的想象力更加丰富,从不同的角度给与观众真实感受。
五、结语
不管是哪一种戏剧形式,好的戏剧作品想要抓人眼球都需要好的故事。
不同类型的作品故事内容不尽相同,讲讲述方法也是如此的,但是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戏剧作品。
如今有一些剧团一味地追求观众的追捧而忽视了戏剧在艺术上的考量,个人认为非常之不可取,还有一部分人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创新,追求所谓的先锋形式,其实只是做到了碎片内容的堆砌,并没有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以及艺术思考,个人认为这是失败的。
戏剧作品的形式并不是判断一个戏剧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真正能够给观众带来好的艺术享受,或者能够让观众在观看戏剧作品之后产生共鸣,这样才是好的戏剧。
参考文献:
[1]亓萌萌.《试论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异同——《雷雨》与《恋爱中的犀牛》之比较》[J].戏剧之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