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面肌痉挛19例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杜秀娟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面肌痉挛
经验
1引言
面肌痉挛是一种神经系统病症,患者由于面肌肌肉的异常收缩而导致面部扭曲、眼睑抽搐等症状,给生活和社交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目前临床上一些药物治疗方案并不理想,个体差异大,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本文将分享杜秀娟医师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经验和方法,特别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效果。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基本组成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中医经典方剂,配方包括柴胡10g、黄芩
9g、生姜6g、龙骨15g、牡蛎15g、炙甘草6g、大枣6枚。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结、调和脏腑、平肝理气的功效。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5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中,有效率达到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
此外,在治疗组中,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操作
治疗面肌痉挛时,首先需要明确面肌痉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对于非器质性面肌痉挛,可以依症候选方,一般选用柴胡加龙骨
牡蛎汤治疗。
每次口服一剂,一日两次,一般连服10天。
在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作息规律。
5结语
综上所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面肌痉挛,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和思路。
当然,中医治疗还需要以人为本,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注重个性化调配,从多方面发掘有效治疗方法,缓解面肌痉挛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一、引言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医针灸疗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头体针配穴法在面肌痉挛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面肌痉挛患者XX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采用头体针配穴法进行治疗。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取相应的头部穴位进行针刺;其次,结合体部的穴位进行配伍针刺。
治疗过程中,注意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痉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临床观察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头体针配穴法治疗,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痉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的患者比例较高。
治疗后,患者的面部肌肉逐渐恢复自然状态,不自主抽搐的现象得到缓解。
2. 治疗效果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总有效率为XX%,其中显效患者占XX%,有效患者占XX%。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但均能耐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头体针配穴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面部肌肉的神经功能,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此外,该方法还能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同时,注意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舌咽神经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医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面肌痉挛的最新最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主要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神经系统,达到舒经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肝风上扰、肝郁气滞、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是要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益肝肾。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镇痉、祛风、疏肝等作用的穴位进行针灸,如风池、太冲、合谷等。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也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将一定药物煎煮后,利用药物的挥发性成分渗透皮肤,达到温经散寒、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定痉的中药材进行熏洗,如川芎、当归、白芷等。
通过中药熏洗,可以有效地舒经活络,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手法的刺激,调理气血,舒经活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推拿手法进行按摩,如拨筋、捏脊、搓揉等。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以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定痉为核心。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面肌痉挛的民间中药方,效果良好,值得收藏
面肌痉挛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我们也经常见到。
见于面部肌肉往耳部一侧抽搐,特别受到注意时更甚,严重影响人们自信和形象。
西医常用肉毒毒素局部注射,但仅维持半年到一年时间。
当然也有人为制造面神经麻痹而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
现在介绍一个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药方。
药物:白芍60克,生甘草30克,全蝎3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一克,每天三次口服
中医认为该病与肝风有关,风胜则动,七情为患,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耗伤肝阴,风阳上扰,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
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误治伤阴引起的脚痉挛。
白芍味苦微寒,入肝脾肺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肝是刚脏,其气容易横逆。
白芍可以缓解肝气,敛肝之阴,柔肝之刚,所以可以抑木疏风,止血濡筋。
甘草味甘,补中益气,入脾,甘可缓急。
全蝎有息风,止痉挛,通宣止痛的作用。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痉挛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中医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对于面肌痉挛患者,针灸可以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改善症状。
中药疗法则是通过中药的药性作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舒筋活络,以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舒缓疼痛。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医学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肉毒素注射、神经调控技术等。
肉毒素注射是通过注射肉毒素A 到面部肌肉,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减轻肌肉痉挛。
神经调控技术则是通过植入神经调控装置,对面部神经进行调控,达到缓解面肌痉挛的效果。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选择。
除了治疗方法的选择,面肌痉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保健方法。
首先,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因为情绪波动和疲劳是面肌痉挛的诱发因素之一。
其次,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此外,适当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总的来说,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医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现代医学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健护理,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加味牵正散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R246.8B1672-5085(2011)5-0401-01【摘要】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对39例急性或慢性面肌痉挛用牵正散加味为主方施治。
结果以加味牵正散为主方治疗有效率达95%。
结论牵正散治疗面肌痉挛有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面肌痉挛牵正散急性或慢性面肌痉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是以面部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面部气血不荣,遭受风邪侵袭,气血或风痰痹阻于经络所致。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5岁最为多见。
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牵正散为中医治疗此症的经典方剂。
自2004年以来,笔者采用加味牵正散为主方治疗急性或慢性面肌痉挛39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39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确诊为面肌痉挛。
其中女22例,男17例;年龄16~50岁,平均33岁;病程3天~1.5年;左侧15例,右侧24例。
2治疗方法39例患者均用加味牵正散施治。
主方:全蝎10g,白附子10g,僵蚕10g,黄芪30g,白术10g,防风10g,白芷10g,天麻10g,威灵仙10g,细辛3g,升麻6g,甘草5g。
2.1风寒型多为晨起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搐或痉挛,说笑时较为明显;或伴随面部轻微疼痛感,面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治法:袪风散寒、通络止痉。
主方加桂枝9g,西穹9g。
2.2风热型除一侧面部肌肉抽搐或痉挛,说笑时较为明显外,伴眼胀、咽干咽痛。
面浮红、舌红或绛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通络止痉。
主方加蔓荆子10g,葛根10g。
2.3风痰阻络型一侧面部肌肉抽搐或痉挛,伴面肌麻木感或一侧眼睑、口角闭合不紧,面白,苔白厚或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理血、通络止痉。
主方加半夏12g,制南星10g,川芎10g,鸡血藤30g。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治愈:面肌无痉挛抽搐,眼睑、口角正常闭合;显效:面肌无明显抽搐,但患侧尚有轻度抽动感;好转:面肌肌肉抽搐减轻,其他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
杨万章;张敏;吴芳;盛佑祥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3(011)001
【摘要】面肌痉挛是一侧或两侧面部不自主阵挛性抽搐。
多从一侧眼睑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面颧、口角和颈部。
局限于眼睑的常可自愈或经过一般处理而治愈,但大部分迁延难愈,甚至使面部挛缩变形而毁容,严重影响情绪、生活和工作。
该病的轻重程度不同,治疗效果判断和预后分析也有差异,据此制定本标准。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杨万章;张敏;吴芳;盛佑祥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518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6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面肌痉挛64例疗效观察 [J], 滕胜国;宋晓珍
2.眼外肌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 [J], 杨万章;严浩;盛佑祥;吴芳;王俊;陶红星
3.上下肢周围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分级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 [J], 杨万章;吴芳;张敏;盛佑祥
4.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病损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 [J], 杨万章;吴芳;
叶碧玉;盛佑祥;赵宁;王俊;陶红星
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 [J], 杨万章;吴芳;张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19例临床疗效观察》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临床资料•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面肌痉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动或一侧面部肌肉的阵发性抽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对患者进行整体调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病因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风邪外袭,经络阻滞,气滞血瘀,面部筋脉挛急所致。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正常运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对面肌痉挛的认识研究目的和方法观察19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等指标。
通过统计分析,评估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02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319例患者年龄在35-78岁之间,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
年龄分布患者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10年,平均病程为2.5年。
病程分布轻度患者11例,中度患者6例,重度患者2例。
病情分布03瘀血阻络型患者面肌痉挛症状多为持续性,伴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等症状。
中医证候分布01肝肾阴虚型患者面肌痉挛症状较为轻微,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02肝胆湿热型患者面肌痉挛症状较重,伴有口苦、咽干、心烦、失眠等症状。
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35-80岁之间;经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
03中医治疗方法针灸的原理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和内分泌系统,以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
针灸的步骤首先,确定面肌痉挛的程度和位置,然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19例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中医治疗;面肌痉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36-02
面肌痉挛或称面肌抽搐,是现代医学神经科的一个症状,在中医文献虽未有明确记载,当应属于祖国医学的风证范畴。
“病机十九条”阐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眩”的病机,属于停痰,伏饮,以及肾阳衰微,浊阴上逆等。
又因肝肾阴亏,木失所涵致肝阳上亢,肝风内扰,或肝胆火炽,火热生风,风火相煽而致风动于上,发为面肌痉挛。
本病多发于儿童及中青年,常见于眼睑及口角处,或伴有头痛,头晕,耳鸣等兼证。
一般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严重者妨碍睁眼视物和说话。
目前现代医学药物疗效不显著,现将笔者几年用中药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年龄1-10岁9例。
11-13岁7例。
31-50岁3例。
112性别男12例。
女7例。
113病程1周至半年10例。
半年至两年5例。
三年以上4例。
114其他轻度:仅眼睑部痉挛13例。
重度:眼睑及口角皆痉挛影响视物6例。
12疗效标准
121疗效观察①显效:面肌痉挛及兼证痊愈或基本消失。
②有效:
症状明显减轻。
③无效:症状无减轻。
122疗效分析在19例中显效11例,占578%;有效7例,占368%,无效一例,占54%。
总有效率为946%。
13辩证分型
131肝阳上拢型面肌痉挛,常兼头晕,目眩,耳鸣,或肢体震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132血虚风动型面肌痉挛,常兼有头痛隐隐,面色苍白,唇爪无华,心悸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涩。
133外风侵袭型常因风邪诱发面肌痉挛,多兼头痛,鼻塞,恶风,肢体酸楚等证,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数。
14治疗方法
141肝阳上拢型①治则:平肝熄风,通络止痉。
②方药:龙胆草15g,木贼15g,菊花15g,生地15g,草决明15g,蔓荆子15g,白芍15g,黄芩15g,全虫6g。
③加减:风重加防风,羌活。
痛重加川芎,白芷。
痉挛加蜈蚣,白花蛇。
142血虚风动型①治则: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②方药:阿胶15g,黄芩15g,白芍15g,当归15g,生地15g,勾藤15g,丹参20g。
③加减:风重加全虫,蜈蚣。
血虚加鸡血藤,鸡子黄。
肾虚加龟板,寸冬,川断。
143外风侵袭型①治则:疏风通络,活血止痉。
②方药:防风15g,菊花15g,荆芥15g,秦艽20g,全虫6g,僵蚕15g,勾藤15g,白芷10g。
③加减:风重加羌活。
痛重加蒿本,川芎。
痉重加蜈蚣,
白花蛇。
2典型病例
例1:王xx,男,32岁,木匠,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2011年8月16日,初诊:右侧面肌痉挛,影响工作,由于脑怒紧张,繁忙时尤甚。
眩晕,耳鸣,有时头皮有蚁行感,舌红津少,脉弦细数,血压150/95mmhg,证属肝阳上亢型。
方药:秦艽20g,防风15g,木贼15g,蔓荆子15g,草决明15g,龙胆草15g,全虫6g,白芷10g水煎服,三剂。
二诊:痉挛明显减轻,眩晕,耳鸣减轻,血压140/90mmhg,睡眠欠佳,原方去白芷,加琥珀,龙骨,牡蛎三剂。
三诊:睡眠佳,痉挛数日发作一次,在原方再服五剂。
四诊:诸病除,舌红脉和,在原方再服五剂,巩固疗效,两个月后随访痊愈。
例2:王xx,女,41岁,工人。
2011年5月9日初诊,左眼睑抽掣,多劳累及失眠后加重,有时头痛,心悸,失眠乏力,多汗,唇及指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证属血虚风动型。
方药:当归15g,熟地15g,麦冬15g,首乌20g,龟板25g,全虫6g,僵蚕10g,鸡子黄2个,鸡血藤20g,三剂。
二诊:5月13日头痛抽掣明显减轻,仍有汗出,头晕,失眠,心悸,乏力,原方加炒枣仁,琥珀三剂。
三诊:5月18日,已能安眠,痉挛,心悸,头晕明显减轻,在原方去琥珀,加勾藤,三剂。
四诊:5月22日,痉挛止,有时心悸,乏力,在原方去全虫加鸡血藤,再服五剂。
两个月后随访诸病除,再未复发。
例3:高xx,男,9岁,2012年6月14日初诊,患者一周前睡眠当风,醒后双眼睑抽掣,五日后连及口处,经某医院诊断为面肌痉挛,曾用安定,谷维素,维生素等药均无效。
现已呈苦笑面容,伴有轻度头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风侵袭型。
方药:防风15g,菊花15g,荆芥15g,秦艽20g,全虫6g,蜈蚣两条,勾藤15g,寄生15g,白芷10g,僵蚕15g四剂。
二诊:6月19日头痛已愈,痉挛明显减轻,在原方去防风,白芷,加蔓荆子,再服三剂。
三诊:6月24日痉挛消除,在原方去全虫,蜈蚣,加胆草再服五剂巩固疗效,两个月后随访诸病除未见复发。
3体会
以上各型,基本病机皆不离“风动”。
本病常发生于青少年,每见不足之证,腠理空虚。
营卫失和,肾虚于下,营血内虚等,多以本虚为主,因本虚引起内因失调,是发生本病主要关键,故协调其内因,乃是治疗本病的中心环节,在治疗过程中,要谨避风邪,过劳及精神刺激,尤应注意早期治疗,这是对本病治愈的彻底与否,和治愈时间迟早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