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巧治面肌痉挛
- 格式:docx
- 大小:6.32 KB
- 文档页数:2
天麻钩藤饮加减结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30例
房更生;吴敏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4(0)7
【摘要】面肌痉挛系指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无痛性的阵发性抽搐,多发于中老年人,尤以妇女多见。
2010年以来应用天麻钩藤饮结合针灸治疗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551-551)
【关键词】面肌痉挛;天麻钩藤饮;针灸
【作者】房更生;吴敏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7
【相关文献】
1.加减天麻钩藤饮治疗面肌痉挛46例 [J], 佟立成;佟立秉
2.针灸结合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J], 李兴福; 张立军
3.针灸联合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J], 赵丽
4.针灸联合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J], 赵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8月第30卷第8期 ·567· 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8-0567-01 ·临床报道·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68例王鹏(贵州省毕节地区中医院针灸科,贵州 551700)【关键词】 针刺;面肌痉挛;横刺【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志码】 B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8.567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
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
笔者通过针刺治疗为主,治疗此病68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8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72岁;男22例,女46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
1.2 诊断依据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
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延长数分钟或更长,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
患者常感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双侧面肌痉挛者少见。
2 治疗方法取丝竹空、下关、颊车、四白、风池、太冲、太溪、合谷穴。
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选用0.35 mm×25~40 mm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后,面部穴位行平刺泻法,太冲、太溪、合谷行直刺补法,留针30 min,每5~10 min 行针刺手法1次。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有效 患侧面肌仅有轻微抽搐。
无效 患侧面肌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陈全新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经验
罗秀英;钟平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8(027)009
【摘要】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睥轮振跳”、“筋惕肉瞤”、“瘛疭”等范畴。
《张氏医通·瘛疭》:“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本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一侧面部阵发性、不规则性、不自主的抽动,常始于眼睑附近,渐往下向面部其他肌肉发展,严重者整个面部的肌肉均剧烈抽动,属临床常见病及难治病。
陈全新教授通过50多年来对面肌痉挛的临床诊疗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兹将陈全新教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简介如下。
【总页数】2页(P1-2)
【作者】罗秀英;钟平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广州,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广州,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陈全新教授针刺治疗颈椎病经验浅析 [J], 李庆云
2.陈全新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J], 何青;伍忠荣
3.陈全新教授治疗痹证经验初探 [J], 楚少增
4.全国名老中医陈全新教授进针手法经验述要 [J], 李颖;陈秀华
5.陈小砖针灸治疗慢性腰腿痛经验 [J], 李知行;林宝城;胡成想;张睿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药合用治疗面肌痉挛经验总结作者:杨世刚赵凯魏彦宁邴彩珍张莉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09期[摘要]总结赵凯教授采用针药合用之法治疗肌痉挛的经验。
面肌痉挛病因病机主要为心脾两虚和血虚生风,赵凯教授认为本病应从肝论治,应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药合用;面肌痉挛;临床经验面肌痉挛,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常从下睑眼轮匝肌的轻微颤搐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至全部眼轮匝肌,进而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
本病属于中医“面风”、“胞轮振跳”、“筋惕肉喟”等范畴,多见于成年人。
后世医家对此病亦有各自的见解。
夏明认为本病属中医“痉症”范畴,多属肝肾阴虚,血虚生风,阴不制阳所致,多为本虚标实;梅国胜等认为临床治疗此症时当以风为纲,而治法则以息风止痉、通络为主;王瑜等认为本病肌肉痉挛亢奋属实证,健侧肌肉静止属虚证,局部取穴多在眼轮匝肌及其附近。
综合各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本病病因主要是风邪,多以内风为主,肝肾阴虚为主要病机。
治疗上大致方法相同,主要以息风止痉、通络为主,只是用药及针刺取穴有所出入。
面肌痉挛虽是慢性病变,亦不能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而中医药及针灸在治疗面肌痉挛上具有独特的疗效及优势,现将赵凯教授对面肌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针药合用治疗本病的经验作一概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1.1心脾血虚面肌痉挛,中医认为主要与风、痰、虚、瘀等有关,病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或经脉空虚,风邪外侵;或痰阻经络,气血失调;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本病多因气血亏损或久病失调,劳倦过度,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筋肉失养而动,变因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曳胞睑而振跳。
本病发病与胞睑、心、肝、脾关系密切,辨证以虚证为主。
胞睑振跳,劳累加重,心烦失眠,食少神疲者为心脾血虚。
1.2血虚生风胞睑振跳不休,不能自控者为血虚生风。
针灸治疗面瘫详解2017-3-11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
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
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各个穴位详解: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针灸巧治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以单侧眼睑颤动及眼角、嘴角抽动为特征, 多呈进
行性发展,可渐致同侧各面肌痉挛。若病因不除, 甚至会双侧发
作,令人一脸怪相,说话用眼均不方便。
根据《灵枢 · 官针》中有关 "远道刺者,病在 上,
取之下 "的记载,笔者将仿针刺与足部按摩结合起来, 创竹针治
疗面肌痉挛,疗效优于局部取穴针灸,对发病在 一年以内者效果
尤为显著。爱爱医网 @ k+V,rl(vhN3e)j{O+'0CcxX4H6T0 具体方
法是:选择坚韧
的竹扦削制成竹针,消毒备用。取足部反射区之脑、三叉 神经、
肝、肾、眼、耳区,十四经穴太冲、太溪、解溪、 涌泉。先行竹
针点刺,再以指腹揉按之。每天治疗 1 次, 5 次为一疗程。疗
程之间休息两天。可单针治疗,也可多针 集束使用。
本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足部反射区原理 设计
的。治则遵循补益肝肾,平肝熄风,养血舒筋,缓急 制动,立意
上病下取、以下治上。竹针能比金属针进行更 大范围的区域性多
点集束式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和经络传 导,使大脑皮质和受损神
经获取充分的良性调节信息,从 而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修
复受损神经,或者解除病
理性压迫和干扰,缓解面肌痉挛
(
健康
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