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校史阶段(校史版)
- 格式:docx
- 大小:11.13 KB
- 文档页数:1
解读我国建校最早的大学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国家,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
在教育史册上我国也名占前列。
早在1895年10月2日,始建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
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河。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简称“天大”,坐落于天津市,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是享誉海内外的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天津大学环境优美,拥有青年湖、敬业湖、友谊湖、爱晚湖四个大型湖泊,北洋广场等三个休闲广场,花团锦簇,是典型的花园式校园;拥有26座教学楼,两个国际标准的绿茵足球场,国际标准的游泳馆以及崭新的大型体育馆。
天津大学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于2021年1月10日正式获批成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知名校友: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就读于天津北冰洋大学。
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天津市、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10所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建筑老八校”之一,卓越大学联盟、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技术经济及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6个):电子科学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制药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化学、信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力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环境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6 个):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力学工程实验中心、电气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实验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天津大学天津市录取情况:以上是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我国建校最早大学的相关内容。
校史通过学习天大发展史,有什么感想?实事求是的校训和严谨治学的校风的内涵是什么天津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
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近二十年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一直沿袭至今。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
后被人们沿传引申,毛泽东也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赵天麟以这四个字首倡于北洋大学。
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技术知识,端正学风。
对昔日的北洋大学和今天的天津大学在治学、育人诸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天麟坚持严字当头,以讲求高质量为教学目标。
他在1925年北洋大学三十周年校庆祝词中写到:形上形下,聚精会神。
人文渊薮,日新又新。
猥长其曹,改制伊始。
一得之愚,实事求是。
忆当髫稚,蛾术于斯。
归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学相承,渊源接续。
从事此间,厥情最笃。
别来数稔,时复念兹。
达材成德,与有荣施。
云霞蒸蔚,盛会欣逢。
洋洋学海,万派朝宗。
这一段祝词是赵天麟办学思想的回顾和总结,体现了事实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抱负。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
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时期如何发展我校优良作风?联系实际谈谈在弘扬爱国主义的同时怎样爱校?指导方针: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施目的: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学校校史沿革正文:一、创建初期我校创建于1950年,当时名为XX中学,初期规模较小,仅有几个教室和一间办公室。
由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刚刚开始复兴,学校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限制。
然而,学校的教师们兢兢业业、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为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的政策使得学校得以拓展办学规模,并引进了新的课程和教学方法。
学校不仅加强了教学质量的管理,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学校还与国内外的一些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校园建设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校园设施建设,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环境友好型的校园,种植了各种植物,创建了绿色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学科建设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科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学校除了常规的学科教育外,还开设了一些特色学科,如音乐、舞蹈和绘画等。
这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还引进了一些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师培训学校一直重视教师培训,认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培训机会,包括教育研讨会、专业交流、学术研究等。
通过这些培训,教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六、学生活动学校一直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积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
学校设立了各种社团和俱乐部,如文学社、音乐社、体育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发展空间。
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各种比赛和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七、师生关系学校一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学校建立了师生联谊会,定期组织师生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学校鼓励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校校史的深度概括引言本校自创立以来,已走过数十载春秋。
本文将深度概括学校的历程,旨在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并对校友、师资、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全面总结。
学校概况本校成立于19XX年,位于我国某著名城市,占地面积XXX 亩。
学校秉承“明德、博学、求真、笃行”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设有XX个学院,XX个学科门类,拥有教职工XX人,全日制在校学生XX人。
历史沿革自建校以来,学校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 19XX年至19XX年:初创时期,学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奠定了教育教学的基础。
2. 19XX年至19XX年:发展时期,学校开始开设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
3. 19XX年至19XX年:提升时期,学校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国内外声誉逐渐提高。
4. 19XX年至今:跨越时期,学校着力于内涵发展,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教学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XX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XX个,省级精品课程XX门。
科研创新学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XX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XX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XX项,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师资力量学校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现有院士XX人,博士生导师XX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XX人。
近年来,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XX人,建立院士工作站XX个,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校园文化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XX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
结语回顾过去,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明德、博学、求真、笃行”的校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1948年暑假后开学不久,唐山局势紧张,国民党政府准备把学校南迁,当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南方人(江、浙、闽、赣等地)也都主张南迁。
1948年10月,学校开始南迁。
当时系主任林炳贤辞职去香港,约根森也回英国了,教水彩画的李旭英教授去了北京,幸好北洋大学建筑系主任刘福泰愿意随校南迁。
学校曾迁到江西萍乡,但北平已经和平解放,学校也不愿再南迁,大队人马就迁回到上海,借上海交通大学校舍复课。
建筑系教师只有系主任刘福泰一人,而建筑系学生已有三个年级,美术课更没人教。
刘福泰对当时三年级学生周祖奭说:“老弟弟,你是上海人,上海你比较熟,能不能帮我找几个教授。
”周祖奭通过其三兄周祖泰的关系了解到其家附近有一位曾去美国留学的建筑师宗国栋,于是周祖奭去找宗国栋,请他到学校教建筑设计,宗国栋一口答应了,当时他除了做建筑师以外,还兼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课。
后来又通过周祖泰找到其国立艺专的同学王挺琦,他是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留学后回国的,也答应来教素描、水彩画。
1949年3月,建筑系在上海交通大学复课了,宗国栋教三年级设计课,刘福泰教一、二年级设计课,王挺琦教素描、水彩。
但上课只一个月,国民党政府派特务要对上海交通大学的进步学生进行迫害,全校师生就组织起来站岗进行自卫。
1949年4月清晨,国民党政府派军警用装甲车冲入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包围了所有宿舍,进行大逮捕,不少进步学生被抓,建筑系学生程作渭因住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温州同乡宿舍里,故也被抓走了,学校也被迫停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程作渭同学也返回学校。
唐山工学院由铁道部派军代表顾稀同志接管,并于9月迁返唐山,校名改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全体学生由铁道部组织参观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大连市斯大林广场上收听北京的开国大典。
从大连返回唐山后学校正式上课。
建筑系当时的教师除刘福泰、宗国栋、王挺琦外,还请来原中央大学建筑系第四届毕业生戴志昂教授,教三年级建筑设计课;宗国栋副教授教一年级建筑初步、二年级建筑设计;又请来了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又在中国营造学社跟梁思成先生一起研究中国建筑多年的卢绳讲师,教中国建筑史与中国营造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系)发展简史(1946-1985)文 _周祖奭 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发源之一的原唐山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设有土木、采矿、冶金等系。
为什么说天津大学是近代第一所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大学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等;汉朝中央设立太学;隋唐改太学为国子监,唐朝以后出现书院。
白鹭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都是著名书院的代表。
不过,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和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尤其是官办学校以培养治理政府的仕人和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学科上自然科学尤为缺乏,所以到了中国近代,整个的传统教育体系都面临着转型和革新。
究竟哪一所大学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止。
“北京大学好搜百科”将北京大学称其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武汉大学好搜百科”将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成立的自强学堂称为“中国第一所公立现代大学”,而天津大学也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从逻辑上讲,答案理应是唯一的,只要有一种说法能够被证明与史实完全相符,那就意味着其他所有说法都是无法成立的。
不过,由于“大学”一词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弹性,再加上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非常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如若在“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一语中附加上若干特定的修饰用语,那么,多个冠以“第一”名号的说法也是可以并存的,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特征。
从时间、历史和大学的基本定义的角度论证来看,本人认为天津大学理应是近代第一所大学。
天津大学,溯端于1895年10月2日奏设的天津中西学堂(亦名北洋西学学堂)。
1903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1912年更名为北洋大学校。
1927年后,先后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北洋工学院。
抗日战争中,先与北平师大合并组成西北临时大学、西北联大,后与英士大学工学院合并设立北洋工学院。
1946年以北洋大学旧称复校于天津。
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名天津大学至今。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讲解稿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下午好!很荣幸今天能有机会带你们参观天津大学。
学校里面车子还是比较多,希望大家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多注意安全。
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北洋广场,大家可以看下旁边这个建筑。
有哪位小朋友可以念出上面的数字。
这个叫作北洋纪念碑,主要是为了纪念天津大学的创立。
天津大学的前身叫作北洋大学堂,最初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由洋务运动实业派盛宣怀于1895年10月2日创立,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中间了历经了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数次更名,先后使用过北洋大学校、国立北洋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等名称。
到1951年9月22号,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正式定名为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是国家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
大家看下在我们右手边有一个人物雕塑,有没有那位小朋友或者家长知道是谁呢?这个雕塑是张太雷,他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天津大学的著名校友。
张太雷是江苏常州人,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依靠母亲给人做工赚取微薄的收入,来供他上学。
他呢,也很懂事,学习非常刻苦,1915年考入了北洋大学学习法科。
1920年,他开始参与领导工人运动,1927年12月11日组织领导了广州起义,第二天就被反动武装残忍杀害,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9岁。
大家往左边的湖边看,有一个小亭子。
亭子那边比较小,咱们为了安全起见,就不过去了。
这个亭子求是亭,是和北洋广场在1984年同时修建的,设计者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彭一刚院士。
求是亭上面写了四个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天津大学的校训,很多家长应该都知道。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亭子去年在原址重新修建的,设计师吴非也是天津大学的优秀校友。
大家跟着往前面看,在大家正面的这个建筑,就是天津大学的象征。
红砖绿瓦,给人一种古朴凝重感觉。
这栋楼也是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中教授主持设计的,1953年初建,历时一年建成,距今已有63年的历史,2005年这栋楼已被列为天津市保护建筑。
测一测你与天大的亲密度校史知识竞答示例文章篇一:《测一测你与天大的亲密度校史知识竞答》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一场超有趣的校史知识竞答,主题就是咱天大(天津大学)的校史哦。
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竞答,这就像是一场时光旅行,带咱们走进天大那辉煌又充满故事的过去。
我先来给大家出几道题吧。
第一题,你们知道天大的前身是什么吗?这就好比是问一个超级英雄没变身之前是谁一样重要呢。
天大的前身可是北洋大学,那可是咱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就像开在荒原上的第一朵花,那是多么独特又伟大的存在啊。
我有个好朋友叫小明,他特别爱研究校史。
有一次我问他:“小明啊,你说北洋大学刚成立的时候得多不容易啊?”小明眼睛一亮,说:“那肯定啊,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点亮第一盏灯。
当时那些创建者们得克服多少困难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全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就像在一片未知的森林里开辟出一条路来。
”我听了,真是对那些先辈们充满了敬佩。
那我再出一道题,北洋大学在早期的时候有哪些著名的学科呢?这就像问一个宝藏箱子里有哪些宝贝一样。
北洋大学早期可是在工程学、法学等学科上特别厉害呢。
我的同学小红就说:“哇,那时候的工程学科得多牛啊,肯定就像现在那些超级高科技企业里的研发部门一样,走在时代的前沿。
”咱们继续竞答哦。
你们知道天大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什么特别困难的时期呢?这就像是问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摔过大跟头一样。
当然有啦,在战争年代,天大也遭受了很多磨难。
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树突然遭遇了暴风雨的袭击。
但是,天大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从来没有被打倒,一次次地重新站起来,继续发展。
有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个校史小讨论。
小刚说:“我觉得天大的发展就像一部长篇小说,有高潮有低谷,但是一直充满着希望。
”小丽接着说:“对呀,每一个时期的天大都像是书中的一个章节,有着独特的故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可热烈了。
再出一道题吧。
天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哪些重大的发展和变革呢?这就像问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有了哪些新变化一样。
为什么说天津大学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究竟哪一所大学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止。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非常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非常特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多源萌生和多样发展的真实历史进程。
“西学东渐”中诞生的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澳门圣保禄学院诞生于西方中世纪的“大学”被引入、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最早发生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第一次浪潮之中。
1571年,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西式小学——圣保禄公学。
1594年,其升格为大学,并以圣保禄学院之名正式注册成立。
这不仅是中国的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所西式大学、教会大学,而且是整个远东地区创办最早的西式大学之一。
圣保禄学院的办学体制以葡萄牙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科英布拉大学当时的章程为参照,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修改。
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这所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可谓达到了大学的标准。
1896年,圣约翰书院经改组.1905年,该校将正馆学制统一改为四年,年底,按照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条例成功注册,其中文名称也在不久后正式改为“圣约翰大学堂”。
圣约翰书院建校初期,曾经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过多个“第一”:第一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第一场运动会,第一个校友会,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份学校发行以及学生自办的英文刊物,第一次引入考试名誉制、选科制等西方教学制度,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学体育馆……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学者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逐渐发现,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以学习“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官办新式学堂。
1892年,洋务派官员盛宣怀出任津海关道后,开始筹建一所新式大学。
盛宣怀是江苏武进人。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经办洋务事业时,盛宣怀一直追随其左右。
当时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