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校史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2
西北大学博物馆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知识》
【年(卷),期】2017(0)4
【摘要】西北大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于2012年正式建成。
博物馆下设校史、地球、生物、历史4个分馆,涵盖岩石矿物标本、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生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秦巴山区及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馆藏文物、校园考古出土文物和专业发掘成果等7大基本陈列。
【总页数】2页(P1-1)
【关键词】西北大学;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寒武纪大爆发;脊椎动物化石;生物多样性;建筑面积;岩石矿物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1.2
【相关文献】
1.融入地域特色的博物馆辅助展品\r——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 [J], 刘茜
2.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目标下的文物讲解词编写\r——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 [J], 张越;陈理娟
3.博物馆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探讨——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 [J], 王云龙;陈理娟;
4.高校博物馆馆藏陕西高等植物标本区系组成及海拔分布格局分析——基于西北大学植物标本收藏名录、西北大学博物馆馆藏名录 [J], 罗彩云
5.西北大学博物馆馆藏建筑构件赏析 [J], 张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刚,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陕西省蓝田县人,生于1953年4月。
197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留校并先后在历史系、经济系任教。
现为应用社会科学系教师,2000年晋升教授。
并任陕西省高校政治经济学研究会第一副会长,陕西省商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共任教25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讲授政治经济学、中国赋税史、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企业管理史、《资本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历史观与方法论等课程,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
彰李刚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
曾主持国家教委青年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商帮史研究”(1997年);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研究”(1996年);陕西省教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发展历史机遇研究”(1995年);陕西省教委社科基金项目:“陕西脱贫致富历史模式研究”(1998年);西北大学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山陕会馆研究”;西北大学重点科研基金项目:“陕西著名商业家族研究”。
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陕西经济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十六世纪贸易通商与资本主义萌芽》、《陕西商人开发西部的历史启示》、《中国近代落伍的生产力原因》等学术论文110篇。
主要著作有:《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经营与管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著名老字号经营秘诀》(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陕西商帮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陕西掌柜》(第1作者,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世纪末契机》(第2主编,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商海警世录》(第1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资本主义教程》(第1副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1副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再版);《政治经济学自学精粹》(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政治经济学辅导》(出版社,1997年版);《政治经济学自学辅导》(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邓小平理论自学辅导》(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1在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编之一,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参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建设与发展发布时间:2022-07-14T01:34:59.2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3月5期作者:章彤晖[导读] 民国以来,边政学作为一门显学受到广泛研究,国民政府为培养务边人才开发边疆,在部分高校筹建边政学系。
章彤晖(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民国以来,边政学作为一门显学受到广泛研究,国民政府为培养务边人才开发边疆,在部分高校筹建边政学系。
边政学系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在建立后发挥了一定作用,为边疆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边疆建设做出显著成绩。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于1944年创建,是全国首创的边政学系之一,其演进和发展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边疆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试梳理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筹建过程及学科建设,阐释该系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西北大学;边政学系;学科建设民国时期高校设立边政学系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笔者目力所及,民国时期设立边政学系的高校有朝阳学院、东北大学、中央大学、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
朝阳学院建边政学系最早,课程设有蒙文、俄文。
东北大学紧随其后,于法学院增设边政学系,针对东北具体情况设有俄文和日文课程。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府迁至西南大后方,西北与西南边疆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民政府抗战建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国府的积极筹划下,高校也掀起了对边疆地区的研究热潮,纷纷筹建边政学系培养务边实边的服务型人才,为边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经民国政府授命成立于1944年,其目的是造就大批边政人才,从事边疆政教工作。
[ 参见《法学院增设边政学系》,《国立中央大学校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44年6月16日]当下对民国时期的边政学研究相对完备,但就边政学学科在高校中的发展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边政学系的学科梳理并不完善。
本文试从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沿革、学系学科设置及对当时对开发西北的意义等方面梳理该系的演进与发展,力求还原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历史原貌。
2000年12月第30卷第6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 rnal of N o rthw est U n iversity (N atu ral Science Editi on ) D ec .2000V o l .30N o.6 收稿日期:2000207201 基金来源:陕西省教委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99335) 作者简介:姚 远(19552),男,陕西岐山人,西北大学编审,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
晚清陕西农业学堂与实业学堂考——兼论陕西实业高等教育的萌芽姚 远1,苏晋生2,张惠民3(1.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西安 710069;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西安 710071;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通过新发现的文献资料考证,廓清了晚清陕西农业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基本历史脉络及与陕西中等农林学堂、西北大学农科分校、东北大学工学院、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和今西北大学的地缘关系。
结论认为:晚清陕西农业学堂奠定了西北大学近百年的固定校址;晚清陕西高等教育的萌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应作为人文资源予以开发。
关 键 词:农业学堂;实业学堂;西北大学;近代高等教育史;近代科学技术史中图分类号:G 529;N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 (2000)0620541206 晚清陕西农业学堂和陕西实业学堂与陕西的另外三学堂于民国元年合组为西北大学,是为西北大学的五大支脉之一,并且陕西农业学堂还奠定了西北大学的固定校址。
同时,它也标志着陕西近代实业高等教育的萌芽,故在西北大学校史乃至陕西或我国西部近代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从未有人对其历史做过仔细考证,所见不过麟爪[1,2],难窥全貌,而对其与西北大学的关系则已有一些论述[3~5]。
这里,之所以将两学堂并考,除它们同时于辛亥革命后并为西北大学之外,还因为其专业设置均属实业教育的范畴。
西北联大西迁汉中始末作者:王蓬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23期西迁由来这是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件值得追溯、缅怀的往事。
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走失,向北平城郊宛平城发起进攻,遭到驻守宛平的二十九军吉星文团金振中营奋勇抵抗,由此拉开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史称“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爆发之初,日寇因憎恨素来爱国的学人,首先轰炸的便是天津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为私立大学,为校长张伯苓用毕生资产与心血所创办。
闻此噩耗,张伯苓拍案奋起:“日人能轰毁南开之物质,不能轰毁南开之精神。
”各报对此予以刊载,更激起国人共愤。
之后的情况是抗战开始的第一年内,全国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继续维持的仅有83所。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为了存留住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为了坚持民族教育,“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煜瀛、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本侵略军破坏我国教育机关的罪行,并提出“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高校迁往内地,继续办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16696号令,正式宣布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由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组成校务委员会,以上三人为常委,迅速赴当地选址筹备,尽快组织师生撤出平津地区,在新地区、新校舍开课。
由教育部发出的撤退命令迅速在平津师生中用书信和电报秘密传达,翘首以待的广大师生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分赴长沙和西安,积极寻觅校舍、复课开讲。
岂料,仅隔一年,随着“七七”抗战、淞沪抗战、徐州会战的结束,中国军民虽取得台儿庄大捷等局部胜利,但战局依然严峻,大片国土沦丧,西安与长沙亦遭敌机轰炸,国民政府为保障持久抗日战略实施,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昆明;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汉中。
陕师大校史故事今天我就来给你们唠唠陕西师范大学那些超有趣的校史故事。
陕师大的历史啊,就像一部厚重而又精彩的长篇小说。
早早就扎根在古城西安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
想当年,它可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诞生的。
那时候,国家急需大量优秀的教育人才,陕师大就像是一个教育的摇篮,开始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追梦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学校建设初期,老师们和同学们那可是充满了干劲儿。
那时候的校园还没有现在这么现代化,但大家都不在乎。
比如说建图书馆的时候,没有先进的机械工具,很多老师和学生就亲自上阵,搬砖运土的。
你能想象吗?一群文质彬彬的书生,撸起袖子就成了建筑小能手。
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块一块的,硬是把图书馆的根基给筑牢了。
这图书馆啊,可不只是一座建筑,它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
再说那些老教授们,简直就是一部部行走的历史书。
我听说有一位老教授,他的课那叫一个火爆。
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挤得满满当当的,连走廊都站满了人。
这位教授上课可有特色了,他从来不照本宣科,而是把陕师大的历史故事、文化传统都巧妙地融入到他的专业知识里。
他讲古代文学的时候,就会说起陕师大的先辈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研究古代经典的,就好像带着同学们穿越回了那个年代,让大家感受到知识传承的力量。
还有校园里那些古老的大树,它们可都是陕师大历史的见证者。
有一棵大树,据说是建校的时候就种下的。
它就像一个慈祥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校园。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树下读书、聊天、谈理想。
这棵树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老师,陪伴着大家成长。
陕师大的校友们也是遍布天下。
不管走到哪儿,只要提起自己是陕师大毕业的,那都是一种骄傲。
有一位校友,去了一个偏远的山区支教。
那个地方穷啊,教学条件特别差。
但是他就靠着在陕师大学到的知识和精神,硬是把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学校变得有模有样。
他把陕师大的教育理念带到那里,就像播撒种子一样,让知识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陕师大的校史,就是一部充满爱与奉献、传承与创新的故事集。
摘 要:小黑剧社是在西北大学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和西法大剧社、西安交大剧团、生如夏花剧社一起被称为西北地区校园戏剧的四大主力军。
小黑剧社演出的剧目,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大部分都具有后现代主义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特征。
与其他校园戏剧社团相比,小黑剧社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关键词:小黑剧社;戏剧社团;校园戏剧;西北大学;艺术风格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31(02):67-72.[2] 张兰.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论述[J].大众文艺,2020(04):6-7.[3] 吕路军,王辰轩.吉林市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2):23-24.[4] 张静嘉.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起源及其传承保护[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2):86-87.[5] 张萍.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及有效应对分析[J].收藏界,2019(06):99-100.[6] 郭庆慧.信息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23):165+207.[7] 周娟娟.“互联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06):37-41.[8] 刘健,何文琦.沈阳故宫满族文化保护与创新的艺术探索[J].艺海,2019(07):140-142.[9] 化越.对满族民间剪纸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探索[J].智库时代,2019(01):146-147.[10] 庞欣琦,宋姗姗.浅谈满族民俗文化保护性传承的有效措施[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28-29.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吉林满族春节”(课题编号:YXZ2017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孔朝蓬(1971),女,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兰州西北宾馆历史介绍
兰州西北宾馆位于兰州市榆中县青峰路209号,前身为山西泰安省的献公店,始建于1936年,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店。
它被誉为“西部第一宾馆”,其历史已有80多年,引无数游客前往参观。
兰州西北宾馆是原西北大学校友、校友协会和校友会的办公地点。
这里曾是中国出版社、新闻客房、会议室和校友协会1998年会议的举办地点,可谓铸就了历史的价值。
兰州西北宾馆历来陪伴着多所西北大学的传奇,如19抗日战争战地报、西部发
展,十七大召开等,都发生在它的身上。
宾馆的价值,超越了它的历史精神,更体现在它的文化历史和西北大学的传统,一路见证了西北大学及西部地区发展变
迁,为西北地区文化文物建设增添了浓厚文化气息,被评为“西部文化名宾馆”。
兰州西北宾馆不仅凝聚着多位文豪和文明名宿的足迹,更是记录了一段珍稀的历史,也是国内外游客住宿和游览的理想之处。
西北大学历任校长
姓名职务时间
屠仁守陕西大学堂主要筹办人1902年2月之前
吴树棻陕西大学堂总办(即校长)1902.2~1905
周镛陕西高等学堂专职监督(即行政首长)1906~1911
张凤翙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1912~1915
钱鸿钧校长1912春~1914冬
宋焕彩校长1914冬~1915春
傅铜校长1924.5.8~1925.5
李仪祉校长1925.5~1925冬
王凤仪校长1925.冬~1927.1.8王凤仪校长1925.冬~1927.1.8陈石珍代理校长1940.10~1942.3
赖琏校长1942.10.21~1944.8.1杨宙康代理校长1944.2~1944.7
刘季洪校长1944.12.23~1947.10马师儒校长1948.4.29~1948.9.21杨钟健校长1948.12.11~1949夏岳劼恒代理校长、代理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5~1950.7
侯外庐校长1950.7.10~1958.7.5刘端棻校长1959.4.1~1966
郭琦校长1978.6~1982.3.22
巩重起校长1982.3.22~1985.4
张岂之校长1985.4~1991.8
郝克刚校长1991.8~1995.12
陈宗兴校长1995.12~1997.7
王忠民校长1997.7~1999.3
孙勇副校长、校长1999.8~2000.6,2000.6~2008.6乔学光校长2008.6~2010.12
方光华校长2010.12~。
西北大学文学院的贾三强教授,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有那么一天,可以中兴西北大学的文学院。
毕竟对于这个培养出贾平凹、王刚、何西来、雷抒雁……等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地方,它已经沉默了许久。
西北大学经管院的任保平教授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西北大学再培养出一批如张曙光、张唯迎、魏杰、刘世锦……那样的经济学家。
西北大学考古学的王建新教授,当他提出率先在中国考古界提出“三位一体”的理论时,在他身后,依然是要思考着如何让西北大学的考古重新恢复“两大一院”的声威。
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这个在《自然》、《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论文的大学者,在北京的高校出重金挖他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爱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这所中国西北最早的国立综合大学,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墙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5年。
当1901年,西太后慈禧一夜狂奔几百里,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从北京城一路逃到13朝古都西安时,她终于明白,应该颁发昭令废科举,办新式学堂,维新变革才能拯救国家。
当她回到北京城的第二年,陕西,这个西北重镇,第一所大学堂建立了。
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称呼为总办叫吴树棻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
10年之后,陕西大学堂正式改名为西北大学,原籍河南沁阳出生西安的张凤翙大都督出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
原陕西省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成为西北大学第一任正式校长。
只可惜,在风雨飘荡中的旧中国,也是今日变换大王旗,乱烘烘你方下场,我上场。
当张凤翙因为政见与袁世凯不合被调离陕西后,新来的都督为了推行袁大总统的命令,其中一条居然是要停办西北大学。
这一停就是10年。
等到河南军阀刘镇华入主陕西,为收取民心,提出要重办西北大学时,已经是1924年。
仅仅过了两年,刘振华为了恢复自身在陕西的统治,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史称“两虎守长安”的壮举中,西北大学遭受灭顶之灾,以至时任校长的王凤仪去上海北京措款时,一去不回。
西北大学先是降格为中山学院,接着又成了一所中学。
这一停,又快要10年。
1937年,日本人来了,为给中国留一点读书的种子,北京的大学向内地里避乱,北大,清华,南开跑到了西南,有了西南联合大学。
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师大就跑到了西安,成立了西北临时联合大学,而后又称国立西北大学。
以后又迁到汉中的城固。
只是当时组合的三校却是矛盾不断,纠纷常常,貌合而神不合,终究没有取得西南联大的成绩。
到了抗日胜利,也该是各奔前程的时候了,有的就回到北京,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有的回到天津,成了天津大学的祖辈。
而有的却是回到西安,改了个名字,在原来东北大学内迁西安的校址上大大方方的办起了国立西北大学。
第 I 条2、留下来的是北平大学。
其实北平大学并不是真想留,而是走不了。
抗战期间,平大的教授学生们受延安的影响很深,要自由,要民主,终究触怒了南京的达官贵人们,一纸令下,以支援西北高等教育之发展为由,被换了个名字留在了古都西安城。
也好,国立西北大学总算真正有个根,不用再四处漂泊了。
然而,陕西毕竟不能与北京相比,别的不说,光是自身的经济要建立一所综合大学实在勉为其难。
刘季洪,西北大学第十任校长,后来高位为台湾“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政要,在1946年西北大学复校西安时,一共为西北大学争取到了12亿元的国家财政拨款,是当年西北大学全年经费的15倍之多。
但西大的办学资金依然短缺紧张,二年之后,杨钟健出任校长之时,被戏言:欢迎参加叫花子团。
是时已是国共争战的尾声,大局已定,而此刻的西北大学,却是刚刚安定下来不到三年,又将面临一次生死抉择。
南京的教育部与地方军政长官胡宗南的电报一封就着一封,要这所西北教育界领军学府尽速南迁成都。
延安方面则派出专人游说,希望西大老师学生们留下来一起建设新中国。
杨钟健有些迷茫,西北大学也有些迷茫,数月之间,迁校与护校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校长本人甚至险遭行刺。
校长杨钟键最终还是选择留了,教务长岳劼恒也留了下来……,但是法商学院院长孙宗钰还是带着几十个学生出走了。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次年仲夏,史学巨匠侯外庐带着毛泽东的任命状和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委任状,出任西北大学第十四任校长。
侯外庐先生是个大学者,也是个教育家。
在他主政下,西北大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央教育部考察各地后,号召全国高校向西北大学学习,西北大学成了当时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那一刻,西北大学是多么的意气风发,不仅仅是中央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而且各个学科大师云集,主持之人均是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晓楚之材。
地质学大师张伯声为响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号召,接下其他学校不敢接的任务,肩负起培养中国石油地质人才的重任,在三十年之后,中国石油产量已经由几万吨增加到上亿吨的时候,全国十四个油田的局长或者总地质师有十三个是毕业于西北大学,被美国《侨报》赞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是当之无愧的西北第一高等学府。
当时在校的学术大师还有,历史系的陈直、陈登原、马长寿,体育界的王耀东,地理界的傅角今、王成组,文学的张西堂、傅赓生、郝御风,物理的岳劼恒4、然而,一切的一切就如同昙花一现。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开始。
首先,医学院先被拆分出去,后来演变成为西安医科大学,最终在50年以后中国又一轮的高校大调整中成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接着,经济、银行、会计三系被合并到兰州大学(1952年),外语系独立为西安外国语学院(1952年),英语系划归到北京大学(1953年),民族系后来是西北民族学院的主干(1952年),以师范学院与教育系为基础建立了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法学院转为西北政法学院(1958年),财经学院转为陕西财经学院(1960年)……一次又一次的拆分后,到了1962年,这所后来被高教界称为“西北高校之母”的学校,只保留文理科少数的几个院系:中文、历史、地质、化学、生物、物理、数学,地理系也差点被分,却被当时一位有远见的校领导以要支持黄河中游流域研究为由而保留了下来。
在这一轮的大变动,固然西北大学全力支援其他学校的创建,而自身也是元气大伤,学科发展大受影响。
当三十年后,西安成立地质学院时,陕西省的领导又试图把西北大学地质系也拆出去时,西大人终于再也忍不住了,站了起来对着这种行政干预大声说“不”,地质大师张伯声等一些老师虽然被借调到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地信资源学院),但西北大学的地质系根脉已经稳固5、呵呵,幸好地质系没被分出去,要不然现在成长安大学的了!!不过在一个综合性大学,地质系成了最强的系,有点异常啊!西大都快变成西北地质大学了!这些东西值得其他院系思考!现在延长油矿又在咱们学校建研究院了,以后地质系将会发展的更好,不过对其他院系来说也不失于是一种机遇!希望西大的明天更好,希望西大重新振作起来,重现当年的辉煌6、院校调整的风潮终于是过去了,但是,对于西北大学,这所饱经磨难的学校,更大的灾难却是刚刚开始……1958年,侯外庐上调北京,出任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从延安来的副校长刘端棻就任西北大学第十五任校长。
这位后来在西北大学校史上记载为“喜欢席地与学生座谈”“提倡艰苦朴素”的革命家,事后被证明并不适合领导一所高等学府,至少并不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
当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已经使得当时中央教育部再也无力为各所直属大学提供财政拨款,下放地方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被达成共识。
在陕西,下放大学的名单是西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政治运动的风波已经逐渐吹到象牙塔里的才高八斗的教授们……1962年,当全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中央教育部决定将原先下放的大学重新划归直属,没想在陕西却碰到一个软钉子。
当时的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德生向中央打报告,要求中央下放或搬迁一所大学为陕西省所属,以支援陕西的经济建设。
当中央的领导将这层意思在直属大学校长书记内部会议通报时,其他的高校代表都沉默不语,会场一度冷场。
刘端棻,这位李德生书记在延安的同事,站了出来,事先也没有与学校的那些名教授们商议,一口应承了下来……在那次会议上,被下放地方的综合大学还有云南大学,既然西北有西北大学,那么西南也应该有一所,这样才平衡嘛!免得西北大学一所太孤单……1962年,西北大学最有名望的7位被评选为“五老二寿”,分别是:地质的张伯声、郁士元,物理的岳劼恒,旺仁寿、数学的刘亦珩,体育的王耀东,历史的马长寿。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已经是西北大学衰败前的回光返照…7、1966年,文革开始。
西北大学与共和国一起坠入苦难的深渊。
老北平大学遗传下来的“民主自由”精神被破坏殆尽,那些被冠为反动学术权威的教授们一批又一批被打倒,同年,西北大学停办,所有老师学生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1977年夏,当郭琦受上级委派出任西北大学第十六任校长时,发现西北大学这个摊子烂得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十年的动乱让这所西北第一校完全没有了秩序。
躲过那场浩劫的教授们都已经老了,新近的老师又太年轻,师资队伍严重的青黄不接。
而最最严重的问题却是办学经费,陕西太穷了,财政上都要靠国家补贴,哪里还有心思发钱给西北大学办教育,学校的教学楼是解放前修建的,仪器是刚解放时保留的,老师的住宿是破败不堪的平房,省上该下拨的经费一拖再拖,二十年前西北大学豪气万丈地下放地方要支援地方建设,却没想到是把自己引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幸好西北大学那股精神气还在,经历军阀混战、八年抗战、解放建设新中国,几十年风风雨雨积淀而成的大学精髓还在。
陕西省是没有路子了,那就只能寻求中央教育部的支持了。
当西北大学的领导们找到教育部要求财政拨款的时候,教育部发话了,当初是你们自己说要下放地方的,既然是地方的学校,那么办学资金当然是地方出……,自己种的果子只能自己咽,重新回教育部的门被关上了。
北京之行的结果是西北大学重新被界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但属陕西省主管,办学资金由陕西省支出,有名而无实。
当1978年西北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文件下发到了学校,虽然并没有争取到什么经费,但西大人还是忍不住相互间抱头痛哭,这二十年啊,太苦了,现在终于有那么一点点希望,星星之火,总是会有燎原之势的时候。
8、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中央地方都指望不上了,那就只能寻找别的法子。
天总无绝人之路,三十年前当张伯声接下北大不敢接的任务,为新中国培养出第一批石油人才,三十年之后,这一批人都已经成材,位居各个油田的领导岗位了。
当西大的领导们因为办学经费短缺提出联合办学的思路时,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历史总是会还你一个公正的。
先是中石油,中石化,接下来是国家旅游局,中国人民银行……这就是西北大学校史上有名联合国家部委、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的壮举。
联合办学对西北大学在八十年代经费奇缺的年代,影响巨大,包括科学楼、六、七号教学楼、经管院楼等一些校园建筑都来自这些单位的捐建,更重要的利用联合办学的资金西北大学重新运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