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6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 •常发于青壮年。
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 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 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 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2.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4.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椎间盘游离: 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一类临床找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确诊病因的下腰痛总称。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的主观感觉,伴有腿部疼痛、麻木和无力就称为坐骨神经痛。
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儿就诊的第二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英美政府相继颁发的LBP联邦指南把LBP分为三类1.潜在的严重的脊柱疾患:脊柱肿瘤、感染、骨折或马尾综合征等“红牌”性LBP;2.坐骨神经痛:腰痛伴有下肢症状,提示有神经根受累的LBP;3.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始发于腰部的症状,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的潜在疾患的LBP。
一、非特异性下腰痛特点和病因(一)特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恢复一般较快。
发病3天以内的病人90%在2周内恢复。
多样化样本的断面研究预后不理想。
这与初级保健的指导水平有关。
大多数急性和慢性疼痛问题不管治疗还是不治疗都以其自然的方式缓解。
1/3的病人在1周内、2/3的病人在7周内充分地改善。
复发很常见,6周内约有40%的病人复发。
大多数的复发不致残,但呈现出慢性反复进行性加重。
(二)病因到目前为止,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因还不清楚,主要危险因素如下:1.年龄的增长对椎间盘的直接血供在15-20岁之间丧失,此后椎间盘成为人体中最大的无血供组织,因而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纤维环脆性增加,纤维环容易撕裂。
20岁出现纤维环撕裂的人占7%,30岁20%,40岁41%,50岁53%,60岁85%,70岁以上92%。
随年龄的增加患腰痛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但老年人的其他高危因素(如骨质疏松)增加,导致NLBP最终有转化成特异性LBP(压缩性骨折、椎骨滑脱)的趋势。
下腰痛指南下腰痛指南1、引言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个人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下腰痛的详细信息和指导,以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该病症。
2、下腰痛的定义下腰痛是指腰部以下的背部疼痛感觉,通常涉及到腰椎和骨盆区域。
下腰痛可以是急性的,持续时间少于12周;也可以是慢性的,持续时间超过12周。
3、下腰痛的分类下腰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机械性下腰痛:由于肌肉和韧带的损伤或应力引起,常见于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过度或姿势不当。
- 非特异性下腰痛:病因不明的下腰痛。
- 特异性下腰痛:由特定疾病或结构性损伤引起,例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4、下腰痛的症状下腰痛的常见症状包括:- 腰部或臀部疼痛,可以向下蔓延至大腿背侧或小腿;- 运动时加重的疼痛;- 晨僵现象:早上起床或休息后,腰部感到僵硬;- 肌力减退或感觉异常;- 排尿困难、排便障碍或会阴区感觉异常。
5、诊断和评估下腰痛的诊断和评估应包括以下方面:- 详细的病史收集,包括症状的起源、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评估;- 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等,以寻找结构性异常或病变;- 若有必要,可以进行其他特殊检查,如电生理检查、骨密度测定等。
6、下腰痛的治疗下腰痛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而定,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休息和限制活动,以减轻症状;- 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等,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药物治疗,如非处方的止痛药、抗炎药等,以减轻症状;-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姿势;- 外科手术,对于持续严重的下腰痛且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7、预防和自我管理下腰痛的预防和自我管理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加强腰部和核心肌肉的锻炼;- 避免过度使用背部肌肉;- 避免重体力劳动和过度运动;- 合理控制体重;- 停止吸烟。
扶他林乳胶剂超声透入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随着人们对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深入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越来越被医疗工作者所了解,但是椎间盘内部出现病变而髓核没有突出引起下腰痛的病例被人们发现,称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DLBP)。
Crock在1986年将DLBP定义为一种椎间盘外周部基本保持完整,而内部各种病理(退变、终板损伤、炎症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并且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1]。
DLBP是慢性下腰痛中最常见的疾病,占到其发病率的39%,而椎间盘突出症不到30%,其他疾病如小关节源性疼痛的发病率就更低[2]。
笔者所在科室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DLBP患者共335例,除201例经过微创和开放性手术治疗,其他因不能手术的134例分别采用扶他林乳胶剂超声透入或单独的超声波治疗。
临床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34例:男85例,女49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5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9年; L3~4间盘病变16例,L4~5者69例,L5~S1者32例,两个以上17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CT、MRI检查,132例有黑间盘,78例有HIZ,94例有Modic 改变;所有病例均进行椎间盘造影术检查为阳性。
1.2 诊断依据①反复发作下腰痛, 持续时间>6个月, 不能久坐、久站,不能弯腰,部分患者体检有疼痛的中心化现象和棘突骨震动试验阳性,不伴下肢放射痛和间歇性跛行, 无神经根受压体征;②X线检查排除腰椎峡部裂、滑脱和不稳,CT检查无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MRI检查在T2加权像上病变椎间盘呈低信号改变(黑间盘),或者有椎间盘后方有高信号区,或者终板有Modic改变;③椎间盘造影可诱发出一致性下腰痛,V AS≥5,间盘形态异常,注射剂量≥3 ml,有相邻间盘阴性对照。
2021年修订版下腰痛临床实践指南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下腰痛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无论是因为长时间的坐姿、不良的体态习惯、缺乏运动还是其他原因,下腰痛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和困扰。
了解并掌握下腰痛的临床实践指南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篇文章将以2021年修订版下腰痛临床实践指南为主题,深入探讨下腰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健康问题。
一、下腰痛的定义和分类在2021年修订版下腰痛临床实践指南中,对下腰痛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和分类。
下腰痛是指腰部及(或)臀部区域的疼痛,通常向下延伸到大腿的后侧,甚至膝盖以下,但不一定伴有明显的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受压。
根据病因及病程不同,下腰痛可以分为急性下腰痛、亚急性下腰痛和慢性下腰痛三类。
每一类下腰痛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因此在实践中需要进行准确的分类。
二、下腰痛的诊断和评估为了更加准确地诊断和评估下腰痛,修订版的临床实践指南提出了相应的诊断和评估标准。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评估。
还需要排除一些病因不明、或需要特殊处理的情况,如感染性脊柱炎、椎管内肿瘤、转移性肿瘤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下腰痛的治疗和康复针对不同类型的下腰痛,2021年修订版下腰痛临床实践指南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和康复建议。
对于急性下腰痛,早期活动促进康复,配合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缩短疼痛期,减轻疼痛;对于亚急性和慢性下腰痛,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包括康复锻炼、理疗治疗、药物治疗,甚至手术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锻炼同样非常重要,既能够减轻疼痛,又能够预防下腰痛的复发。
四、关于个人的观点和理解根据我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发现下腰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长时间的久坐、不良的体态习惯或缺乏运动引起的。
我个人认为在预防下腰痛方面,加强体育锻炼和保持良好的姿势非常重要。
---------------------------------------------------------------最新资料推荐------------------------------------------------------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吴琼华文章号:W073526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
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 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 73%,女性为 88%,男女均以 3 5~ 5 5 岁为疾病高发期。
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
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
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
按症状时间分为:1/ 16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 月及发作性疼痛等。
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
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
2、问卷调查法 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
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
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个人因素:包括①年龄,35~55 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
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
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最新资料推荐------------------------------------------------------ 衡性下降。
因为要维持相对良好的姿势和步态,就必须通过脊柱和腰背肌进行功能代偿,其结果是导致脊柱退变和腰肌劳损引起下腰痛。
2、职业因素:①重体力劳动,下腰痛的发生与从事重体力劳动有关。
Matsui 等调查的结果表明,下腰痛的发生与体力劳动的强度呈正相关。
②频繁弯腰和扭转,要求经常弯腰和扭转的职业,如推、拉、抬重物等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下腰痛。
③ 重复性工作,不仅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劳损,而且由于反复做同一动作,容易引起肌肉尤其是腰背肌疲劳,削弱了其对脊柱的稳定作用,发生下腰痛。
④ 静止性姿势,腰椎所受负荷的大小与体位有关。
在要求长时间坐位或站立位的职业中,下腰痛的发生率一般较高。
如果在坐位或立位超过 2 小时,下腰痛的发生明显增多。
这是由于在此体位时腰部所受负荷较大,椎间盘及后部韧带容易发生劳损;另外要维持这一姿势需要腰背肌参与,而腰背肌长时间收缩会出现疲劳,更容易发生腰痛。
有研究认为,驾驶员容易发生腰痛与其长期处于坐位有关。
3、心理及社会因素:3/ 16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及社会因素对慢性下腰痛发病的影响正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测试已成为腰椎功能检查的一部分,由于个体心理异常者容易发生非器质性下腰痛,还由于这些患者长期受疼痛困扰,疼痛使其精神脆弱,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忧虑和恐惧,以至夸大症状,增加痛感。
另外,社会因素也是影响慢性下腰痛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工作与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心理应激与下腰痛发生有关。
有学者报道,对所从事职业不满意者下腰痛的发生率比满意者要高出 2.5 倍,而与上司和同事间的关系如何也与下腰痛的发生明显相关。
也有研究证实,工作单调、时间长、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可能与下腰痛的发生有关。
三、下腰痛的来源对于小腰痛的原因也是由来已久的探索课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认识确立,从此神经压迫被认为是腰痛主要原因。
随着研究发展,椎间盘、小关节和骶髂关节被认为是主要的疼痛潜在来源,此外包括肌、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来源及牵涉痛、非器质性疼痛(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化)等。
前三者发生率各占 39%、15%、13%,上述结构均有神经支配,当伤害感受器受到有害的、机械的及化学性的刺激,就会产生疼痛。
四、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目前对下腰痛的诊断尚无统一---------------------------------------------------------------最新资料推荐------------------------------------------------------ 标准,主要的参考标准是麻醉或激发性注射,但有侵袭性、费用问题、可操作性等故临床上未常规采用。
病史采集应包括:①疼痛的性质;②疼痛部位;③疼痛程度;④ 以往有无发作;⑤疼痛持续时间;⑥有无胃肠、盆腔或泌尿系症状;⑦有无伴随精神症状。
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X 线,能直接观察腰椎的骨性结构,如感染、肿瘤、滑脱等病变,反映部分间接征象如椎间隙狭窄、软组织肿胀等;脊髓造影,是一种侵袭性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椎管占位、椎管狭窄等疾病;CT:主要反映骨性结构变化,椎管形态、骨质破坏等;MRI:无辐射损害,可以多方位成像,对椎间盘、神经结构等软组织敏感,但费用贵。
对下腰痛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其目的是尽早恢复工作。
对于急性下腰痛,可通过适当的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达到治愈。
而慢性下腰痛的治疗最为困难,除对症治疗外,还需要长期的腰腹肌锻炼和心理治疗进行配合。
1、一般治疗包括①卧床休息;②消炎镇痛剂、肌肉松弛剂;③理疗、按摩;④封闭疗法;⑤牵引等。
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治疗慢性下腰痛有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躯干肌肉力量,增强脊柱稳定性。
5/ 16腰椎位居躯干中部,是脊柱运动的枢纽,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脊柱活动及下腰痛的发生。
在静止时,脊柱的稳定结构主要是椎间盘、小关节及后部韧带结构,运动时的动力稳定结构主要是腰背肌。
腰背肌锻炼能大大减小后部韧带的张力,增强脊柱稳定性,从而避免或减轻韧带及椎间盘发生劳损,有效防治下腰痛;同时,腰背肌锻炼还能促进肌肉及其筋膜的血循环,有利于肌肉酸性代谢产物排除,消除肌肉疲劳和肌筋膜炎症,缓解下腰痛症状。
另外,腹腔对脊柱的支持作用也非常重要。
保持挺胸直腰姿势,可使腹肌有一定张力,而进行腹肌锻炼又使腹肌有一定肌力,减轻脊柱负荷,防治下腰痛。
还有人认为进行需氧锻炼增强人的适应性和耐力,对防治下腰痛也很重要。
3、腰骶支具腰围是骨科医生治疗下腰痛的最常用工具。
佩戴腰围不仅可通过其制动和保护作用缓解肌痉挛,减轻症状,还可保持或增加腹腔压力,分担脊柱负荷,有助于防治慢性下腰痛。
因此,如果使用恰当,佩戴腰围可减轻或治愈下腰痛。
但必须同时进行有效的腰腹肌锻炼,并使之成为肌肉支架,否则会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加重腰椎不稳。
4、劳动保护下腰痛的发生与脊柱的稳定失衡有关。
要维持脊柱稳定,除与椎间盘、小关节、肌肉韧带等结构有关外,保持良好的姿势非常重要。
---------------------------------------------------------------最新资料推荐------------------------------------------------------ 长期处于站立位的人,其腰部前凸加深,加重了小关节及椎间盘的压力,可引起下腰痛。
如果能通过姿势调整,使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身体稍前倾,这样腰部负荷就会减小,腰痛的发生也减少。
在坐位尤其是前倾坐位时,由于骨盆后倾,身体重心前移,脊柱弯矩加大,更增加了椎间盘及后部韧带的负荷,容易引起下腰痛。
如果能采取正直坐位,使骨盆前倾,腰部负荷将减小。
如果坐椅有扶手、靠背,则不仅上肢重力的影响减小,而且因腰背部有所依靠,其负荷也减小,下腰痛的发生也大为减少。
抬重物是一种外来负荷,其对脊柱负荷的影响,除与物体的重量、大小及形状有关外,还与腰椎的弯曲程度有关。
采用伸膝弯腰法抬物时,由于躯干前倾,腰椎前屈,力臂加长,腰椎负荷最大,容易引起腰部劳损,而采用屈膝直腰法抬物时,由于物体离脊柱较近,且起立活动主要分散在下肢关节,脊柱负荷及劳损减轻。
5、教育与训练有人主张开办腰背痛学校,采取个别辅导或配合录像集体上课的方式进行教育。
学习内容包括:①相关解剖学知识;②采用什么姿势和体位最有利;③顽固性疼痛的危害性;④腰痛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训练的重点是加强肌肉的强度和耐力锻炼,并指导其采取合理的7/ 16姿势和健康的行为。
6、心理治疗对有心理异常的慢性下腰痛患者,其治疗需要医师、理疗师及心理学家等多方面协作,进行多方位的功能康复训练。
因此,如果患者经手术或其他治疗无效,应及时进行心理学测试,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中,应充分了解精神因素在慢性下腰痛发病中的作用,要与患者密切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还要向患者说明其不存在组织结构病患,疼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情绪紧张引起的机体变化。
有人认为,对治疗持乐观态度且期望值较高者,疗效较好。
必要时也可配合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对于由生活压力或工作环境引起的心理异常,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
总之,乐观向上,举止健康合理,并经常保持运动,对维护身体健康和防治慢性下腰痛极为重要。
7、手术治疗手术主要适应于保守治疗无效,排除心理因素,存在组织结构上器质性损害者。
椎间盘源性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是近年来脊柱外科的热门研究之一。
首先由 Crock等描述,它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纤维环撕裂,它是慢性下腰痛的最多见类型。
目前可接受的定义是:除外影像学检查神经根受压迫的慢性腰背痛,由椎间盘本身所致---------------------------------------------------------------最新资料推荐------------------------------------------------------ 的下腰痛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