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抢劫罪对象
- 格式:pdf
- 大小:51.71 KB
- 文档页数:2
刑法中“财物价值”与“财产性利益”(上)目次一、引言二、财产性利益保护与罪刑法定三、“财物价值”与“财产性利益”分立的理论基础四、“财物价值”与“财产性利益”的界分五、财产性利益的限定一、引言一般而言,财产罪立法旨在保护财产权。
关于财产权的载体即财产罪的对象,我国刑法的表述是“财物”或“公私财物”。
但是,《刑法》91、92条只是对“公共财产”与“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作出了界定。
存在的疑问是,财产罪中规定的“财物”,理解重点是在“财”还是在“物”?如果重视“财”的一面,就可以按照《刑法》91、92条的界定,在“财产”的意义上把握“财物”,“财物”以外的“财产性利益”也在财产罪对象之列;如果关注的只是“物”的一面,恐怕只能在民法“物”的框架下理解“财物”,财产性利益难以作为财产罪对象,或者,在需要保护财产性利益的场合,只能尽可能解释为对财物的保护。
实务中,绝大多数侵财案件都是对动产本身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造成损害,以“物”加以保护即可,对此也没有异议。
但是,在不动产的场合,如窃取他人房产证件后将房产卖给不知情的第三人并完成登记的,是作为对不动产这一“财物”的犯罪,还是考虑为与不动产有关的财产性利益为对象的犯罪?再如,盗窃有关债权凭证的行为,是评价为对凭证这一“财物”的犯罪,还是能以侵犯债权这种财产性利益的犯罪对待?还有,在盗用他人财物的场合,行为人对于财物的实体部分并无非法占有目的,只是意在对财物的有关价值进行利用,那么,该行为是评价为对财物的侵害还是对财产性利益的侵害?上述设问,涉及的是财产罪的两个保护面向即财物与财产性利益的界分。
在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财产性利益是否纳入财产罪对象加以保护尚存争议,因此,作为界分的前置性问题,本文拟先对财产性利益纳入财产罪保护的诸多疑虑进行回应;其次,由盗用行为的定性切入,通过财物保护的实体—价值理论,论述刑法中“财物价值”与“财产性利益”分立的意义与理论基础;再次,对“财物价值”与“财产性利益”的界分提出可行的标准;最后,对财产性利益的保护作出限定,避免刑法的过度介入,这是对界分的延伸与补充。
抢劫罪犯罪构成:主观(故意/过失)+客观(主体/客体{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手段行为+因果/危害后果,部分还含有对象)2019/12/231、抢劫罪包括2类(1)普通抢劫罪(2)特殊型抢劫罪:携带凶器抢夺、事后转化的抢劫罪。
2、普通抢劫罪:暴力/胁迫/其他方法如拘禁昏醉(手段行为)+劫取财物(对象)(1)暴力对象不限于财物持有人本人(2)暴力程度要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题目会把暴力程度描述得相对严重),但不要求造成轻伤以上结果。
(3)财物理解为财产性利益,如无体物、欠条等(4)行为与结果要有因果关系,否则未遂,比如钱不是行为人抢来的(5)抢劫罪突出两个“当场”,当场使用暴力、当场取财,被害人没有反抗回旋的空间。
3、普通抢劫罪的8个加重情节入户(缩小解释:强烈隐私权/是否能及时得到救助)、公共交通(不含小型出租车)、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多次/数额巨大(每次都未遂的不算)、致人重伤/死亡、冒充军警、持枪(真枪/显示或使用)、抢劫军用/救灾/抢险物资(主观上应明知是该类物资)4、特殊型抢劫——携带凶器抢夺凶器包括铅球/硫酸等,但不包括汽车那类夸张的;要求是暗藏,如果使用或者显示,直接定普通抢劫5、特殊型抢劫——事后转化抢劫前提:盗窃、抢夺、诈骗(含各种特殊诈骗如信用卡诈骗)主观上: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使用暴力是被动的)着手时间点:使用暴力的时候才算着手14-16周岁的人不构成转化型抢劫客观(主体+对象+手段行为+危害后果)问题:保护的法益?1、主体:16周岁及以上,单位不构成盗窃罪,但是可以盗窃罪追究组织者或直接实施者的刑事责任。
2、对象:(1)他人合法/非法占有的财物(2)他人对违禁品的占有,例如盗窃他人藏于家中的毒品(3)特殊对象:信用卡、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力煤气、网上账号等3、手段行为窃取,秘密窃取(行为人主观以为别人没发现)公开拿走财物的行为成立抢夺罪。
盗窃VS抢夺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是秘密还是公开。
我国财产犯罪之保护法益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是传统刑法一直较为关注的问题,由于各国刑事立法和刑法传统不同,对财产罪法益的解释也不一致,德国判例和学说对财产罪法益的解释,以财产的含义为中心,关注财产损害的意义,这是因为德国刑法对财产罪的成立有财产损害的要求,而日本关于此问题则主要是在本权和占有的对立中把握财产罪的法益。
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即所有权说是一直以来的通说,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德日刑法理论的传入,对所有权说的批判声日益高涨,占有说和以占有说为基础的中间说也应运而生,但基于我国目前的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认为,我国刑法中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应落脚于财产所有权。
一、所有权说对财产罪法益的解释所有权学说是我国刑法理论的传统观点,“财产罪的本质是侵犯财产所有权,刑法规定财产罪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财产所有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构成所有权整体,其中最核心的是处分权。
所有权内部又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处分权说,认为“对任何一项权能的侵犯,都是对所有权不同程度的侵犯,而对处分权的侵犯,则是对所有权整体最严重的侵犯,也是绝大部分侵犯财产罪的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种观点可称之为所有权整体权能说,认为“财产罪所侵犯的并不是仅仅四项权能的某一项,而是侵犯了财产所有权整体,使财产所有人在事实上永久、完全地丧失对财产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某种行为仅仅侵犯所有权四项权能中的某一项权能,一般不能构成侵犯财产犯罪。
”根据这种观点,使用盗窃不成立盗窃罪。
但是,由于处分权能是所有权中最为根本的权能,所有权整体权能说与处分权能说没有实质差别。
第三种观点可称为区别说,认为“侵犯财产的犯罪,多数情况下是对所有权全部权能的侵犯,即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使财产的所有人永久地、完全地丧失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可能性;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仅仅侵犯到所有权的部分权能,如①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讲义提纲在司考中得"刑、民"者,得天下,最难的学科是刑法学,而在刑法考题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财产犯罪",其每年直接考核的分值不低于15分。
接下来大家看看2013年的考题。
今天我来就是帮大家解决这问题的,给大家详细的讲解"财产犯罪理论"。
可能大部分同学在大学时刑法学老师没有讲过这方面的知识,甚至上过司考辅导班的同学也难得听到这个概念,或者学得不全面,因为在司考中财产犯罪理论考的很细,花2小时左右的时间讲财产犯罪理论。
听过我课的同学,财产犯罪的题小菜一碟。
【2013-2-15】甲、乙为朋友。
乙出国前,将自己的借记卡(背面写有密码)交甲保管。
后甲持卡购物,将卡中1.3万元用完。
乙回国后发现卡里没钱,便问甲是否用过此卡,甲否认。
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侵占罪B.信用卡诈骗罪C.诈骗罪D.盗窃罪【2013-2-17】乙驾车带甲去海边游玩。
到达后,乙欲游泳。
甲骗乙说:"我在车里休息,把车钥匙给我。
"趁乙游泳,甲将该车开往外地卖给他人。
甲构成何罪?A.侵占罪B.盗窃罪C.诈骗罪D.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2013-2-60】甲潜入他人房间欲盗窃,忽见床上坐起一老妪,哀求其不要拿她的东西。
甲不理睬而继续翻找,拿走一条银项链(价值400元)。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并未采取足以压制老妪反抗的方法取得财物,不构成抢劫罪B.如认为区分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关键在于是秘密取得财物还是公然取得财物,则甲的行为属于抢夺行为;如甲作案时携带了凶器,则对甲应以抢劫罪论处C.如采取B选项的观点,因甲作案时未携带凶器,也未秘密窃取财物,又不符合抢夺罪"数额较大"的要件,无法以侵犯财产罪追究甲的刑事责任D.如认为盗窃行为并不限于秘密窃取,则甲的行为属于入户盗窃,可按盗窃罪追究甲的刑事责任【2013-2-61】关于诈骗罪的理解和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甲曾借给好友乙1万元。
专业基础课-刑法学侵犯财产罪(总分:12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15.00)1.甲、乙同乘一列火车。
甲以为乙的手提包里有钱财,于是趁乙上厕所之机,拿走了乙的手提包。
事实上乙的手提包内没有财物,只有一把手枪。
甲的行为构成( )。
A.盗窃枪支罪B.盗窃罪√C.侵占罪D.抢夺枪支罪甲意图侵害此客体,实际侵害彼客体,根据客体错误的处断原则,应当按意图侵害的客体构成的犯罪定罪处罚。
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甲的行为只构成盗窃罪;而不构成盗窃枪支罪。
2.抢劫致人死亡的,( )。
A.以抢劫罪从重处罚B.以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C.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并罚D.按抢劫罪的加重法定刑处罚√《刑法》第263条规定,抢劫致人死亡的,适用最重的一档法定刑,即按抢劫罪的加重法定刑处罚。
3.甲因和乙口角,持一棍殴打乙,因乙躲避不及致棍击中其头部,致使乙当场死亡。
之后甲发现乙的口袋中有大量现金,于是将现金拿走。
其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B.盗劫罪C.抢劫罪D.故意伤害罪、盗窃罪√甲用棍殴打乙,造成乙死亡的行为,是故意重伤致人死亡的行为,因为行为人主观上只有伤害被害人的故意,而没有杀人的故意,因此,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行为人在被害人死亡之后将其财物拿走,是趁被害人死亡,其财物无人合法管理,以非法占有的目的秘密占有,成立盗窃罪。
两个犯罪应数罪并罚。
4.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后盗窃600元,应当按照( )论处。
A.盗窃罪√B.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C.盗窃罪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数罪并罚D.抢劫罪行为人人室盗窃的行为,认定为盗窃罪;其非法入侵住宅的行为属于盗窃罪的方法行为或者手段行为,但理论上并不认为二者之间成立牵连犯,而是单独按照盗窃罪处理。
5.外资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甲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10万元归己所有。
甲某的行为构成( )。
A.贪污罪B.保险诈骗罪C.诈骗罪D.职务侵占罪√注意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在主体上的区别,后者是国家工作人员,前者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作者:顾保华来源:人民司法1997年刑法修订后,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有关抢劫罪的司法解释,对于指导审判实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司法实务界对刑法及司法解释相应条款的理解和适用产生歧异,产生了适用法律的不统一,导致定性不当和量刑失衡,有碍司法公正。
有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2005年6月8日颁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两抢意见》)。
《两抢意见》的出台,对于正确适用法律审理好抢劫、抢夺刑事案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拟结合对《两抢意见》的理解,就司法实践中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入户抢劫的认定作为加重处罚情节,刑法对人户抢劫配置了与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相同的法定刑幅度,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说明立法者认为抢劫特定场所“户”的行为具有超出一般抢劫行为的危害性,值得刑法给予特殊的保护。
为了与抢劫罪的其他加重处罚情节相平衡,突出打击的重点,做到罪刑均衡,有必要对于人户抢劫行为给予规范。
司法实践中,这种规范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户”的范围应如何界定。
刑法实施后,为了避免对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入户抢劫中的“户”的范围做扩大理解,不适当地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将“户”界定为“供他人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从而将营业场所或对公众开放的其他场所排除在“户”的范围之外。
但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集体宿舍、宾馆客房临时搭建的工棚等是否属于“户”的范围仍存在分歧。
有的观点认为它符合司法解释规定的“户”的特征,应属于“户”的范围。
笔者认为,“户”的范围应限于家庭住宅。
理由在子,刑罚量的多少取决于刑事责任的大小,而刑事责任的评价既是规范性的,也与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伦理观念密不可分。
论抢劫罪与强奸罪“暴力”“胁迫”手段的异同抢劫罪和强奸罪都是刑法中的重大犯罪行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异同,尤其是在使用的手段方面,如“暴力”和“胁迫”。
就手段而言,抢劫罪通常使用的手段是暴力,即犯罪者使用武力或暴力威胁来夺取他人的财物。
这种暴力可以通过持刀、持枪等悬挂武器来实现,或者通过直接对受害人进行殴打、威胁或威吓等方式来实施。
强奸罪往往使用的手段是胁迫,即以暴力、威胁等方式强迫他人发生性行为。
这种胁迫可以通过言语威胁、肢体暴力或其他恐吓等方式达到。
抢劫罪和强奸罪在手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犯罪主体方面,抢劫罪犯往往是以财物为目标,他们通过威胁或使用暴力手段来获取或夺取财物。
抢劫罪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
而强奸罪犯则以性满足为目的,通过胁迫他人进行性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欲望。
从这个角度上看,抢劫罪和强奸罪有着不同的犯罪动机。
抢劫罪和强奸罪在社会影响和刑罚幅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抢劫罪往往会给受害人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同时也对受害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虽然没能成功实施抢劫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但通常情况下,抢劫罪对受害人心理的打击较小。
强奸罪的后果常常严重,不仅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身体伤害,还给受害人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
社会对于强奸罪犯以及其所造成的伤害会更加严厉。
在刑罚上,抢劫罪犯通常会被判处剥夺自由的刑罚,而强奸罪的刑罚则更为严厉,甚至可以终身监禁。
虽然抢劫罪和强奸罪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它们都是侵犯他人权益的犯罪行为,都是对受害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和伤害。
它们都是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追究。
抢劫罪和强奸罪在手段、犯罪主体、社会影响和刑罚幅度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无论是抢劫罪还是强奸罪,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目录关于“转化型抢劫”的几个问题,必看!张明楷常考热点及其主要观点司考出题人考倒大家的诀窍强烈推荐!司法考试刑法总则体系考点总结关于“转化型抢劫”的几个问题,必看!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即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这就是我国《刑法》对“转化型抢劫”的规定。
“转化型抢劫”是我国刑法体系中一个特殊现象,从立法确立时起,就引起法学理论界很多争议,在司法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笔者谨以此文谈谈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转化型抢劫”有无存在的必要?有人认为,“转化型抢劫”没有存在的必要。
对于《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所规定的情形,应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诈骗、抢夺罪;行为人当场所实施的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视为盗窃、诈骗、抢夺犯罪的从重情节;如果暴力行为造成他人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可认定其构成伤害罪、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
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就当前形势而言,“转化型抢劫”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这种犯罪现象较为普遍,危害很大,为有力地打击这类犯罪,有必要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单独确立;其次,“转化型抢劫”存在敛财与暴力两种行为、两个阶段,两种行为、两个阶段又组成一个整体,若定性为“盗窃、诈骗、抢夺罪”,不能包涵行为人的暴力行为,失之以宽;若对两种行为分别定罪,实行并罚,则割裂了两种行为的联系性、统一性。
唯有将两种行为、两个阶段联系起来,确立为一个“转化型抢劫”,才能解决这个矛盾。
(二)“转化型抢劫”的前提罪名是否可以增加?现有“转化型抢劫”的前提罪名仅限于“盗窃、诈骗、抢夺”这三个罪名,有人指出,“转化型抢劫”的前提罪名不应仅限于这三个罪名,其他涉财类犯罪,如侵占、敲诈勒索甚至贪污等犯罪也应纳入“转化型抢劫”的前提罪名。
笔者认为,“转化型抢劫”的前提罪名不宜增加,因为从立法本意来看,“转化型抢劫”是针对盗窃、诈骗、抢夺这三种常见犯罪而确立的,这三种犯罪发案率高,而且常常出现犯罪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情况,转化为抢劫罪的机率高,而其他涉财犯罪不属多发犯罪,转化机率很低,就立法效率、精简原则而言,没有必要将其纳入“转化型抢劫”之列。
2018法律硕士考研刑法学必背知识点100条(5)81、只有真真正正的控制人质、近亲属等第三方基于对人质"人身安危"的担忧而交付财物的,才能认定为绑架罪。
由此决定:(1)假借绑架的名义勒索财物的,只能成立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与诈骗的想象竞合犯);(2)近亲属等第三方误以为人质出车祸、嫖娼被抓等需要"拿钱赎人"而交付财物的,只能认定为抢劫罪。
82、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杀人,都成立抢劫罪一罪。
但是,在抢劫行为之后灭口杀人的,则应当与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
换言之,抢劫罪只能包容抢劫行为之前和抢劫行为之中的杀人行为,但不能包容事后的灭口杀人。
一定要记住:能包容灭口杀人的只有绑架罪。
83、能包容妨害公务罪(轻伤以下)的只有3个罪: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其中,第3个是选择性罪名,尤其要注意走私毒品罪。
但即使是述3个罪名,如果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依然要与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
84、财产性犯罪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依然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对上述"现场",应做扩大解释,包括被害人能挽回损失的整个过程。
可见,对"现场"进行扩大解释的后果实际上是将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向后延迟了一段时间。
但是,对人身性犯罪,则只能进行字面解释的"现场"正当防卫。
85、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三个共同点:(1)都没有犯罪的停止形态。
意即,要么既遂要么无罪;(2)都没有犯罪目的和动机。
意即,犯罪目的和动机只能出现在直接故意犯罪中;(3)都只能是结果犯。
意即,如无犯罪结果,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本身不能成立。
86、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如果致被害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而非抢劫罪。
2006.11法制与社会抢夺“欠条”致罪之犯罪形态案例研究□张旭王宪章(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抢劫罪、抢夺罪犯罪形态的认定标准历来存在争议,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又给讨论增添疑点,欠条之于抢夺罪的关系正如此。
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但在事务操作中,对以欠条作为犯罪对象的抢夺罪犯罪形态的判断,有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债权凭证实际控制诉讼时效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077-02作为债权凭证的欠条,能成为抢夺罪,抢劫罪的犯罪对象,在理论界已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已被成案判例所肯定。
虽然同为抢夺罪之犯罪对象,但作为财产性利益的欠条,无论在性质、特征,还是在形式上与有形财产、金融票证、所有权证存在诸多区别,在某些方面有含有某些共性,这种差异与共性的交织,使得在学理研究中产生了争鸣,在实务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在具体的以欠条作为犯罪对象的抢夺罪个案研究中,对犯罪形态的界定,就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被害人拼贴被抢夺并被撕碎的欠条,借此通过诉讼维护了债权,抢夺欠条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抢夺罪未遂?据《法制日报》报道,安吉县的债务人童某伙同他人从债主手中抢夺并撕碎了自己的欠条,企图达到赖账的目的。
被害人将撕碎的欠条拼贴好后将童某等人告上法庭,提起民事诉讼维护了自己的债权,但县人民检察院认为童某等人的行为涉嫌构成抢夺罪,并提起了刑事诉讼。
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童某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伙采取乘人不备、公然夺取的手段抢夺数额较大的债权凭证并撕碎,其行为构成抢夺罪,但被童某撕碎的欠条经拼贴后内容完好无损,仍可作为确认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凭证,被害人以此维护了自己的债权,因此,童某等人的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以抢夺罪未遂论。
在本案中,童某等人的行为无疑已构成抢夺罪,但其犯罪形态为何呢?“被童某撕碎的欠条经拼贴后,内容完好无损,扔可作确认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被害人以此维护了自己的债权”能否作为认定抢夺罪未遂的依据呢?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一种未完成的犯罪形态。
抢劫罪一、定义及概念:抢劫罪,是指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其中,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排除权利人、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
2、“暴力”,是指最狭义的暴力。
首先,该暴力内容为对被害人不法行使有形力,使其不能反抗的行为,即彻底压制对方的反抗。
其次,该暴力必须针对人实施,不包括对物使用暴力。
最后,该暴力程度要求足以压制对方的反抗,但不要求事实上抑制了对方的反抗。
3、“胁迫”,是指最狭义的胁迫。
首先,胁迫的方式没有限定,包括语言、动作等。
其次,胁迫的内容要求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并达到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
4、“其他方法”是指暴力、胁迫之外的其他足以压制对方反抗的行为。
5、“抢劫公私财物”即目的行为,指违反被害人的意志将财物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人占有,要求行为人以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压制被害人的反抗与夺取财物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二、构成要件:(一)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依本法第17条规定,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的主体。
(二)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属复杂客体。
抢劫罪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个人所有的各种财物和他人的人身。
(三)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故意内容就不构成本罪。
如果行为人只抢回自己被骗走或者赌博输的财物,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四)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立即交出财物的行为。
这种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是抢劫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和敲诈勒索罪的最显著特点。
三、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1、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论抢劫罪、抢夺罪的预防与对策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期,无论是抢劫罪的发生还是抢夺罪的发生都会给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很多人并不了解抢劫罪与抢夺罪之间的差异,更不了解应怎样预防这些犯罪,因此,本文将分别阐述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基本情况,分析促使抢劫与抢夺罪发生的原因,同时研究抢劫与抢夺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抢劫;抢夺;预防;对策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socialist society and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period, whether the incidence of robbery or robbery will pose a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fe, many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rime of robbery and robbery, more do not understand how to prevent these crimes, therefor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the elaborate robbery and robbery, robbery and snatch crime reas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robbery and robbe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robbery; robbery;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目录前言 (2)一、抢劫罪概述 (2)(一)抢劫罪的概述 (2)(二)抢夺罪的概述 (2)(三)抢夺罪与抢夺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二、促使抢劫与抢夺罪发生的原因 (4)(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4)(二)毒品的影响 (5)(三)宣传不到位 (5)三、抢劫罪与抢夺罪的预防与对策 (5)(一)重视社会机制建设 (5)(二)加大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建设力度 (6)(三)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 (7)(四)做好外来人口管理 (8)结束语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前言: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时期,我国刑法学界逐渐加大了对各种犯罪行为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抢劫罪与抢夺罪的研究较多,之所以将抢劫罪与抢夺罪作为研究重点,主要是由于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发生几率较大,一旦发生将给守法造成不良影响,再加上很多人经常将抢劫罪与抢夺罪混为一谈,影响了司法部门对案件的顺利处理,为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应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做好抢劫罪与抢夺罪的预防。
第1页 共2页
检察日报/2008年/3月/13日/第003版
观点
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抢劫罪对象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黄福涛 关振海
关于抢劫的对象,多数国家认为只能是财物,少数国家额外规定对财产上的利益也可以成立
抢劫罪。后者以是否独立设立罪名,又分为两种模式:其一,韩国刑法典第333条规定:“以暴
力或者胁迫方法强取他人财物或者取得其他财产上之利益,或者使第三人取得的”,均构成普通
抢劫罪;其二,日本刑法典在第236条第2项单独规定了强取财产上利益的抢劫利益罪,“使用
暴力或者胁迫手段强取他人财物的,是强盗罪,处5年以上有期惩役。以前项方法,获取财产性
不法利益,或者使他人获取的,与前项同”。我国同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刑法上没有规定财产性
利益,只规定公私财物,因此,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抢劫罪的对象也就成为解释论所要解决的问
题。
■财产性利益应成为抢劫罪对象
笔者认为,财产性利益应当成为抢劫罪对象,财产性利益所体现和反映的债权应当成为抢劫
罪的客体。理由如下:
(1)自然犯应国际化。抢劫罪对象范围上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立法成果,以解决人类
面对的这一共同犯罪问题。日本、韩国将财产性利益规定为抢劫罪对象,对保护财产安全、维护
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扩大抢劫罪适用以应对严重侵犯财产犯罪现象的必然要求。
(2)在解释论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是反对者反对财产性利益抢劫罪对象化的理论基石。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我们也不赞同财产性利益为公私财物所涵盖,它应当是财
产的下位概念。因此,笔者建议在合适情况下,由立法者对财产型犯罪予以修正,包括抢劫罪的
对象修正为公私财产,以匹配刑法第五章的类罪名“侵犯财产罪”。但在目前情况下,为了应对
日益严重的侵犯财产性利益行为,从广义上理解公私财物,将财产性利益涵盖其中,显然是必要
的。但此做法乃权宜之计,需要立法上最终修正。
(3)财产性利益虽然是无形的、期待的财产,但电力、燃气等无形物由司法解释确认为盗
窃罪的财物,而虽然没有规定抢劫电力、燃气等无形物构成抢劫罪,但根据法律逻辑,理论上和
司法实践对此并无争议,譬如网络虚拟财产。另外,对于期待的财产,虽然须经第三人配合才能
完成所有,但是期待的财产也是财产,且经合法程序绝大多数都能实现,而不能实现的情况显然
不能归咎于其本身是期待的财产,也不能成为期待性财产不能成为抢劫罪对象的障碍。
(4)财产性利益也可以移转。财产性利益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其一,能够直接实现无需密
码等条件的财产性利益。譬如无记名股票或者支票,行为人劫取后直接获得这些票证后所代表的
财产价值,而实现财产从被害人转移到行为人手中。其二,对于需要密码等条件配合才能完成移
转的财产性利益而言,同样需要刑法保护,主要应考虑犯罪行为情节。对于比较严重的行为情节,
抢劫此种财产性利益的构成抢劫罪,譬如暴力致人轻伤以上或者采用麻醉方式劫取多人信用卡、
有价证券等;对于暴力程度低等其他情节轻微的,一般就不按抢劫罪定罪处罚,譬如打一个耳光
劫取信用卡、记名股票等。
(5)现有司法解释早已突破这一束缚。譬如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
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抢
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是指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
金等。”2005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六条规定:“抢劫信用卡后使用、消费的,其实际使用、消费的数额为抢劫数额;抢劫信用卡
第2页 共2页
后未实际使用、消费的,不计数额,根据情节轻重量刑。”其中有价证券、信用卡即是反映债权
的一种介质,体现的是一种财产性利益,刑法所保护的不是纸面本身所体现的所有权。
■财产性利益内涵的界定
至于财产性利益内涵的界定,我国学者基本上是这样表述的:财产性利益是指财物以外的有
财产价值的利益。这种利益既可能是永久的利益,也可能是一时的利益;既可能是积极利益,也
可能是消极利益。
笔者认为,财产性利益应当是能满足人物质或者精神需要的、可以货币衡量的、能够移转的、
可以管理的、通过某种介质表现出来的价值存在。首先,这种价值存在必须是能够满足人物质或
者精神需要,是有用的,为人所可以拥有的。其次,必须具有经济价值,即可以货币衡量,这是
财产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点,也是财产之所以为财产的基石。第三,必须是可以管理的,譬如
风力、太阳能等不能为人管理,虽然能满足人的需要,可以货币衡量,但却因无法管理而失去其
被盗窃或者劫取的可能。第四,这种财产性利益必须是可以转移的,无法移转,非法占有目的就
无法实现。最后,这种财产性利益需要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欠条,才能有劫取的可能或者
现实性。
关于财产性利益的范围,我国台湾学者褚剑鸿指出:“关于获得财产上不法利益之形态 可
分为五种:(一)对被害人设定权利,如使被害人房屋出租交与使用。(二)使被害人免除加害人
或第三人债务,如使书立免除债务字据或退还借据。(三)使被害人提供劳务,如使演员演出。(四)
使被害人满足加害人或第三人之欲望 如给付白饮白食 免费观剧、乘车等。(五)其他获得财
产上之受益 如窃占他人之土地耕种之收益 占据人房屋居住等,均属财产罪之不法利益范围。”
对此,笔者认为,只要属于财产范畴,体现社会主义财产社会关系,符合上述财产性利益内涵和
外延要求的,都可能成为抢劫行为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