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5.4眼睛和眼镜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眼睛与眼镜》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眼睛与眼镜》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眼睛与眼镜》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课题第四节眼镜与眼镜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引入新课【讲述】在我们的五官当中,眼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眼睛是怎样工作的呢?其实,眼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眼球的构造【讲述】借助图片说明眼睛的结构: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眼球的工作原理【讲述】与照相机对比进行说明眼睛照相机瞳孔光圈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视网膜(视神经)底片(感光底片)瞳孔起到了照片机中光圈的作用,当光强时,瞳孔自动缩小;光弱时,瞳孔自动放大.当物体的像呈现在视网膜时,视神经就把视觉信号传送到大脑中.眼球的自动调节【问题】①正常人的眼睛的“焦距”都小于2cm,而我们平时看物体时,物体到眼球的.距离和2cm比较有什么特点?②由于u>2f,因此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特点是什么?③照相机在拍摄远近不同的景物时,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调节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视网膜无法调节到晶状体的距离.这不是与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对比】眼睛照相机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变小(或者变大)时,增大(或者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者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较小(或增大)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是物体在胶片上成清晰的像.【讲述】人的眼睛有自动调节焦距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清晰的像.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照相机性能也在逐渐完善,由原来不能变焦的照相机发展到能够变焦的照相机.【思考、回答】①物距一般都大于4cm.②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视神经把信号传到了我们的大脑中,人们与生俱来就适应这种感觉,因此人们的感觉好像成了一个正立等大的像.③当物距变化时,眼睛的睫状肌就会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达到改变眼睛“焦距”的目的.晶状体变得扁平时请点击下载Word版精品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眼睛与眼镜》教案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眼睛与眼镜》教案》。
四、眼睛和眼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矫正视力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利用眼球仪或教学软件,了解眼球的构造、成像原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眼睛和照相机的相似之处。
3.利用眼球仪或教学软件,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养成保护眼睛的习惯。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教学难点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教具准备眼球仪、老花镜、近视眼镜新课引入课上统计班内患近视眼的同学的人数,并找几个代表说出自己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以及近视眼带来的不便,告诫同学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并查看矫正近视的眼镜是什么样的透镜。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凹透镜就能矫正近视呢?远视眼又是用什么透镜矫正的呢?引入新课。
知识点一眼睛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呢?引导学生认识眼睛的结构,教师演示模拟眼睛成像实验。
归纳总结:我们的眼球像是一架照相机。
说明: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一个光屏。
【总结思考】人的眼睛成像与照相机成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什么是近点?什么是远点?什么是明视距离?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归纳总结:1.当远处的光进入眼睛时,晶状体变得扁平。
眼睛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穷远。
2.当眼睛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得凸起。
眼睛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一般为10 cm。
3.在合适的照明情况下,正常眼睛观看25 cm远处的物体时,感到既清楚又不易疲劳,因此把25 cm的距离叫作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
知识点二近视眼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需要如何矫正?归纳总结:1.由于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凸起一些,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眼。
第4节眼睛和眼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楚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3.创设思考和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或联想某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通过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与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矫正。
难点1.近视眼及其矫正。
2.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师:眼球模型、能伸缩镜头的调焦照相机、充气气球、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含眼球模型图、教材中图5.4-2,3,4的动画形式、问题讨论题目、眼保健操乐曲)。
学生: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5 cm,10 cm,15 cm),用透明薄塑料袋做的水透镜(或用无色透明的软胶瓶装满清水,学生事先准备好)等。
第4节眼睛和眼镜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猜想二、实验研究:1.人眼看物体的原理: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
2.人眼看远处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3.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戴凹透镜。
4.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戴凸透镜。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说课稿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说课稿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眼睛和眼镜》,选自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的第四节。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围绕凸透镜成像,展开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以及今天我要讲授的眼睛和眼镜等教学活动,其实质都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拓展及应用。
本节教材深入浅出的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病眼原因及矫正办法,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2、教材处理:为了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材内容设计成三个学习活动,放手给学生,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展示及生成。
二、教学目标(一)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构造及成像原理,了解病眼的原因及矫正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了解病眼的原因及矫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知道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其分析过程就成为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在物理教研组“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取“六环节”有效教学法。
(2)学法:根据《物理新课标》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本节课采用“合作、交流、展示”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一)明确目标定向新知用课件展示三种眼睛成像的区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
在学生兴趣高涨时进入新课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有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在学案设计上,遵照由浅入深的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三个学习活动,一次性抛给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目的是落实先学后教,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展示提升感悟新知把学案上的三个学习活动随机抽取三个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是思维流动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师生互动生成新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X老师,本次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八年级物理课——《眼睛和眼镜》。
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近视、远视、散光,以及其成因;2.了解眼镜的原理和分类;3.能够做到课堂听讲,并记笔记;4.理解近视、远视、散光的治疗方法,以及眼镜的保养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近视、远视、散光的成因和如何治疗。
2.难点:了解眼镜的原理和分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min)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看得清或看不清的事物?2.新课讲解(15min)通过课件、图片等形式,讲解近视、远视、散光的成因,以及治疗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有近视、远视、散光,以及它们的特点。
3.眼镜的原理和分类介绍(10min)介绍眼镜的原理和分类,包括单光凸透镜、单光凹透镜、双光凸透镜和双光凹透镜。
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眼镜的特点和功用。
4.知识补充和巩固(10min)讲解和补充相关知识,如眼保健操等。
同时提供互动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5.小组讨论(10min)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讨眼睛保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结语(5min)通过讲解眼镜的合理使用和保养,强调眼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保护眼睛的意识。
四、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包括课件播放、小组讨论、知识补充和巩固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工具和教材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器、黑板。
教材: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
六、板书设计主要板块:1.近视、远视、散光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2.眼镜的分类、特点和功用。
3.眼保健操、眼睛保护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知识补充和互动活动等,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讲解模块性强,塑造了知识的体系化和分层次性。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互动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改进互动方式。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章第四节,包括眼睛的结构和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本节课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线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学仪器,介绍了眼睛成像的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怎样看见物体。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2、过程和方法(1).通过了解晶状体的调节过程,体会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楚的原因。
(2).通过分析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知道怎样矫正视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用眼常识和爱护眼睛的意识。
(2).体会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
(三)、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晶状体调节对于成像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比较短,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
本节内容是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
加入动手实验的验证的环节,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在学习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一方面为了学生更加感性的认识知识,另一方面巩固了透镜的应用。
因此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等;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眼睛和眼镜》说课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线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学仪器,介绍了眼睛成像的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设思考和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2)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难点: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比较短,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
本节内容是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
加入实验的验证的环节,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设计:
(一)教具选择及依据
1、教具:教师演示:眼球模型、照相机、气球、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光具座、蜡烛、火柴、焦距不同的凹、凸透镜等。
2、依据:丰富的教具,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形象。
辅以多媒体演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达
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法和学法:
在学习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节课,加入了分组探究实验环节,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一方面为了学生更加感性的认识知识,另一方面巩固了透镜的应用。
因此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学法主要采取阅读法、归纳法、观察法、讨论法、设疑法等。
(四)、教学预设:
因为学生有透镜成像的基础,基本上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验证实验,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达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的目的,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可能无法完成所有实验项目。
(五)、教学反思
本环节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修正教学内容,使本节课尽可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