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原则 虞加丽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6
输血原则ABO血型的原理ABO血型系统中,根据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类型将血液分为4型,只含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只含有B凝集原的称为B型,同时含有A、B凝集原的称为AB型,而O型血既无A 凝集原,也无B凝集原。
不同血型之间除含有不同的凝集原外,还含有与凝集原不同的凝集素,如:A型血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血中无抗A、抗B 凝集素,O型血中则同时含有抗A、抗B凝集素。
这样的结果是,保证了同种血液之间的输注不会引起溶血反应,当不同血型之间输注时,就会引起相应的溶血反应,如A型血中含有A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B型血中含有B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当B型血输入A型血时,A 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反应,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之间就会发生强烈的溶血反应,严重者就会引起死亡。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考虑到人类的血型系统种类较多,为了慎重起见,即使在ABO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也应该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不仅把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还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和献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只有在两种血型配合都没有凝集反应,才是配血相合,而可以进行输血。
输血方式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
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
例如,给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最好输入血浆,因为这种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入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黏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
给严重贫血患者输血,最好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因为这种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
某些出血性疾病患者需要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物质的血浆,以增强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的能力,促进止血。
上述只给患者输入所需血液成分的输血方式,叫做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可以提高血液的利用率和疗效,而且因为不输入患者不需要的成分,所以不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临床输血原则一、合理输血1.高效2.安全不同血液成分携带病毒的概率也不同,以白细胞最大,血浆次之,红细胞最小3.有效保存在保存过程中会丢失一些不稳定的东西,包括:血小板、粒细胞、不稳定凝血因子。
叙述输血原则
输血原则是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的一系列指导方针。
以下是一般的输血原则:
1. 相容性: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血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在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方面的匹配。
2. 用血安全:确保用血的安全性是首要原则。
输血必须使用经过严格检验和筛查的血液,以避免传播感染疾病和其他血液相关的并发症。
3. 用血合理性:输血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合理用血。
输血并不是所有情况下的首选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失血程度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4. 用血适量: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身体状况,确定合适的输血量。
过量输血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循环超负荷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5. 输血速度和方法:输血的速度和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输血速度不宜过快,以避免血液循环系统的不稳定。
6. 监测和并发症的观察: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感染等。
产科输血治疗原则和方法一、成分输血治疗的原则和要点孕产妇在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因某些疾病、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需要输血或输注血液成分,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及其生理功能,同时通过去除某些有害的病理物质或致病因素,达到调节免疫功能,治疗产科疾病,并维持妊娠正常进行的目的。
(一)现代输血治疗的作用1.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妊娠期孕产妇或胎儿重度贫血、溶血,或病理产科大出血,可通过输注红细胞或宫内输血,以改善孕产妇或胎儿的血液携氧能力,减少组织缺氧。
2.补充血液成分或凝血因子宫内输注血小板纠正胎儿血小板减少症;补充凝血因子治疗凝血因子缺乏疾病(如妊娠合并重症肝炎、产科DIC,妊娠合并因子Ⅺ缺乏等)。
3.开展输血免疫治疗妊娠期并发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同时合并感染,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输注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能力。
复发性流产可采用丈夫或第三方淋巴细胞或免疫球蛋白进行输血免疫治疗。
4.去除或中和血液中有害物质母胎ABO血型或Rh 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病,可应用血浆置换疗法,去除母体循环血中的相关抗体,或应用扰-D免疫球蛋白对RhD阴性孕产妇进行预防性治疗。
指征输血治疗要点5.调节血浆胶体渗透压输注冰冻血浆能补充血浆蛋白,调节血浆胶体渗透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扩容治疗、低蛋白血症、妊娠合并肝硬化或慢性肾炎等。
(二)成分输血指征和要点急诊产科尤其是产科大出血中,输血是挽救孕产妇生命的重要手段。
但是,不合理的成分血输注可能导致孕产妇发生多种输血相关并发症,甚至死亡。
产科医生有必要明确成分血的输注指征,并在输血治疗中制定个体化方案,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产科医生决定输注红细胞前,需要对孕产妇和胎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主要疾病、临床症状和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否存在活动性性血,以及拟采取的手术方案,进行综合判断。
产科成分输血指证和要点见表8-1红细胞(1)失血量a.<自身循环血量15%无须输注红细胞除非出血前合并贫血或严重心肺疾病b.达自身循环血量15%-30%通常无须输注红细胞,可给予晶体和人造胶体液除非患者有贫血或严重心肺疾病及活动性出血c.达自身循环血量30%-40%可给予红细胞输注立即给予晶体和人造胶体液纠正低血容量d.>自身循环血量40%立刻输注红细胞。
2021年最新输血规范2021年最新输血规范已经发布,旨在规范医疗机构的用血行为,保障用血安全。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工作。
血液来源于他人的自愿无偿捐献,应当加以保护,合理应用。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动员和鼓励其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同时,医疗机构应全面实施患者血液管理,加强临床用血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或血库,切实履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规定的职责。
临床用血应遵循不可替代、最小剂量和个体化输注原则,紧急抢救用血时应当遵循生命权第一的原则。
患者血液管理应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多学科联合,制订并不断优化输血患者诊方案,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以改善患者预后。
患者血液管理主要措施包括治疗贫血、改善出凝血功能、避免或减少失血、自体输血、提高机体对贫血和失血的代偿能力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等。
患者血液管理由临床医师具体实施并负主要责任,医务和质控等部门负责实施效果评价。
应当加强高龄、贫血、低体重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生大出血的风险。
非手术患者应当在输血前积极治疗贫血和纠正出凝血功能障碍。
输血方式包括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
医疗机构应当鼓励和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采用自体输血并制订自体输血操作规程,明确责任分工。
异体输血优先选择ABO和RhD同型输血,特殊情况下可选择相容性输血。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相容性输血操作规程。
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表现、既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和患者意愿等进行综合评估。
只有在无替代输血的治疗方法或已实施的替代输血治疗不能及时有效纠正贫血和出凝血功能障碍,且不输血可能影响患者预后时方可输血。
必要时请输血科会诊,共同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液出入库管理制度和库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第二十三条血液库存应当实行先进先出原则,定期检查和清理过期血液。
内科输血原则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本标准规定了红细胞成分、血小板成分、单采粒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使用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科系统疾病临床输血治疗与评价等。
1 红细胞成分适用于红细胞生成障碍、破坏过多或丢失引起的急慢性贫血的治疗性输注以及病理性红细胞成分置换等。
通常每输注1单位红细胞成分可升高血红蛋白5g/L~10g/L,和/或红细胞压积0.015~0.030。
a) 一般规则:1) 血红蛋白>100g/L 和/或红细胞压积>0.30,可不输注;2) 血红蛋白60g/L~100g/L 和/或红细胞压积0.18~0.30,根据患者组织缺氧与耗氧情况、心肺代偿功能等情况综合评估考虑是否需输注;3) 血红蛋白<60g/L 和/或红细胞压积<0.18,可输注。
b) 特殊情况及说明: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40g/L,根据组织缺氧与耗氧情况、心肺代偿功能等情况综合评估考虑是否需输注;2)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130g/L,可输注;3) 伴有心肺疾患如心肌梗死、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感染和实施肿瘤放化疗等患者,输注指征可适当放宽;4) 曾有输血过敏反应史、IgA 缺乏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晚期肝肾疾病与高钾血症等患者宜输注洗涤红细胞;曾有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需反复多次输血等患者宜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先天性或后天性(肿瘤放化疗后)免疫力低下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患者宜输注辐照红细胞;RhD 抗原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等患者可输注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5) 红细胞成分输注后宜及时观察患者贫血改善情况,检测血红蛋白值等,实时调整输注剂量。
2 血小板成分适用于血小板计数减少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的治疗性输注或具有潜在性出血倾向的预防性输注。
通常每输注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或10单位浓缩血小板可升高血小板计数20×10^9 /L~30×10^9 /L。
即刻输血挽救患者生命时,输血原则多选题
摘要:
一、输血的重要性
二、输血的原则
1.输同型血
2.输血前交叉配血
3.输血量和速度的控制
4.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观察
正文: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输血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的原则。
首先,输血的原则之一是输同型血。
正常情况下,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
输同型血可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但在紧急情况下,AB型血和O型血可以作为万能受体,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
其次,输血前要进行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指将患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配合试验,以检测是否存在不兼容的抗原和抗体。
通过交叉配血,可以避免输血反应,确保输血安全。
第三,要控制输血量和速度。
输血量过大或过快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功能不全。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输血量和速
度。
最后,输血过程中要进行监测和观察。
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