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刘娅莉[1]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的进步的成果的总和。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又跻身渗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找准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范式进行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

一、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生态文明”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从文明形态上看,它是与历史上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相对应一种新文明形态,并由此演进而来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表现为文明形态的不断扬弃的过程,体现为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地展开而又历史地解决的逻辑。一般说来,人类以何种方式来解决这对矛盾,人类的文明打上什么样的印记,对其解决达到何种程度,人类文明演进也就达到何种程度。原始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各种自然力则超乎强大。人慑服于自然的强大威力,表现出对自然的绝对顺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不是对自然实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对自然的轻度开发没有像后来的工业社会那样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人与自然保持着一种低水平的和谐关系。工业

文明时期,人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致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这个时期的核心内容,机器生产不仅摆脱了农业生产那种受时令节律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引起自然界自身不可能出现的变化,而且还生产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产品。这个时期也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人类凭借这根强有力的杠杆,在改造、控制和征服自然面前,可以说是一路凯歌猛进,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在短暂的几百年内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好要多得多。工业文明的出现致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然而就当人们还沉浸在对自然空前胜利的喜悦当中的时候,自然的报复惩罚也开始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等,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大自然的报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促逼人类开始反思。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是我们用错误的方式对待自然而导致的危机;而要摆脱这种危机,就必须重新调整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扬弃这种建立在对自然征讨和控制基础上工业文明形态,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矛盾得到和解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兴起,预示着人与自然矛盾经由原始的统一,通过对立又重新走向统一。它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开发利用和恢复保护的统一,是人类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从文明的内容上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对的,并与之共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文明体系。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范畴,是人类通过实践所取得的积极的进步的成果在各个领域的积淀和体现的总和。生态文明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的进步的成果的总和。[1] 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J],2006年第8期.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本身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形成

了自己的价值形态、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治形态,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整合,成为其基础和前提。物质文明强调改造自然,而生态文明则强调保护自然;精神文明只能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却阻止不了人类无可奈何或不知不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法解决其引起的后果;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强调要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显然,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文明形式。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职责

1、生态教育全球化构成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背景。新的文明形态呼唤确立新的文明理念、树立新的文明观。从直接的层面上看,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当下由资本主义社会主导的工业文明而导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的结果。反思虽然是面对过去,但又意味着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建构,而这种建构意味着对旧的文明观念的否弃或转换。具体表现在:首先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即从以人单方面控制自然的价值观转到“人—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整体价值观;其次是发展观的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的转变,否定“重增长、轻发展”、“高消耗、高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确立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再次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转到有机论的思维方式;第四是消费观的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的转变,实行绿色消费。而观念的转变,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而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生态文明教育运动(或称绿色教育运动)就是明证。美国联邦教育局专门设立了“环境教育科”;英国制订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也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此外,国

际组织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行生态教育计划。早在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认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号召,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75年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制订并公布了《贝尔格莱德章程》这一“环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环境教育”概念的正式确立。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有68国代表参加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趋于完善和成熟。该大会明确宣布,“环境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是一门新学科,它应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现有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2。柳若芍,刘世峰.环境教育: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J].教育研究,1995(7).这一切表明,生态危机正在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生态文明教育全球化,也构成了世界当代教育的基本背景。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体现了语文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21世纪既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人类遭遇全球性问题的时代,更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我国开始了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其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确价值观自然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的内容。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中就包含了“生态”的理念。从教学目标看,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从教材来看,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现代意识”必然包括“生态文明意识”;而“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则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课文的编排上,也是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来进行的,完全打破了过去以文章的体裁来编排,也充分地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从学习的主体来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从师生关系来说,强调的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也符合生态的“和谐”特征。

总之,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被当今社会所认同,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不管是从传承文明的角度,还是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都应该与生态文明相联,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能性

生态文明教育采用何种课程模式,要受国家及学校现行课程模式及教学体制的制约。目前,世界各国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二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不单独设课;三是在一些实施“综合主题”课程模式的学校,以环境教育的若干主题为线索,将各学科或各领域教育内容综合在一起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相较而言,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乏总体的目标和计划,致使这种教育仅停留在对公众宣传的水平上;二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尚未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三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较为散乱,未能形成上下贯通的完整体系,具体施教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3]柳若芍,刘世峰.环境教育: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J].教育研究,1995(7)因此,从我国的教育实情来看,当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在单独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这种渗透,无论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是可行的。从语文课程性质上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位体现了语文课程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意识。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其教育内容

是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为主。而“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代人类环保意识的确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撑点。”[4]郭笃凌,郝怀芳.传统文化是环保教育的助推器

[EB/OL]https://www.doczj.com/doc/9716523592.html,/20050411。从语文课程特点上看,语言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语文教育就是人们利用最为熟悉的母语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育作为母语学科文化属性决定它在语文学科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一种天然的适合性。从新课改语文课程内容上看,其本身蕴涵了许多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提供了基本条件。

四、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由上可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1、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找准渗透点。首先,通览全套教材,努力挖掘课文中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素材,以确定渗透教育的总体目标;然后再根据总目标设计好单元课文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点,使每个单元的渗透连点成串,连串成片,分层次地逐渐推进。以新课改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为例,初步统计,其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课文、看图说话、儿歌、作文等)就达40 篇或处。将其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与爱护环境和欣赏环境相关的如《北京》、《黄山奇石》、《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等;第二类是与环境科学或环保知识相关的如《大熊猫》、《庄稼的好朋友》、《植物妈妈有办法》、《只有一个地球》等等;第三类是与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维护或破坏)相关的如《一只小羊羔》、《达尔文和小松鼠》、《带翅膀的种子》、《大森林的主人》等等。第一类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祖国及世界各地环境特征的描写

和议论,通过叙述人类与环境和睦相处的实例,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懂得美好景观和环境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激发他们欣赏环境、关心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态度和情感。第二类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并在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第三类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揭露损害环境的不良行为,或展示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使学生逐渐形成谴责或抵制前者,提倡并模仿后者的行为倾向。

2、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幼小、身心还处于发展时期、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渗透。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情景中去理解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其环保热情、增强其环保意识。创设情境有多种方式,一般说来,应根据渗透点内容的不同而相应地创设。可通过音乐渲染:如在学习《保护鸟类》一课时,我选择了《有一个女孩》这首歌曲导入。这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同时也是一首立意鲜明的护鸟、爱鸟的歌曲(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为保护仙鹤献身的故事)。教师以“一望无边的沼泽地“飞翔的丹顶鹤”作背景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感知词句的大概意思;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情境体会对鸟类的那一份爱心。也可通过图片展示:在教授《鸟的天堂》一文时,可先让学生欣赏“榕树茂盛”、“群鸟欢叫”的录像,初步领略鸟的天堂的奇异景观,然后引导学生研究重点段是怎样有条理地描写大榕树的?农民为什么不许捉鸟?从而让学生懂得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是自然生态平衡发展的结果,唤起学生强烈的环境意识。还可通过角色表演:如在上《爷爷和小树》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爷爷和小树。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服、白雪衣服。小树在爷爷的精心照顾下茁壮成长;夏天,小树撑开绿伞给爷爷遮挡阳光,爷爷

在树下乘凉。学生沉浸在这个生动有趣的环保情境中无形中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还可图画再现、语言描述或上述方式综合运用等将教学融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环保热情得以激发。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的空间。这里的“第二课堂”是泛指除教学课堂之外的校内或家庭等学习空间,它是教学课堂的对外延伸和辐射。课堂教学虽然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主渠道,但时间、空间、视野毕竟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的补充。具体要求是:(1)学习在课堂、贯通在课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通过语文单学科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毕竟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把语文课堂所授内容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理解。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明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再从历史、地理等学科角度查阅书籍、搜集资料了解黄河,以实现多学科的融会贯通。(2)认识在课堂,拓展在课外。如教学《海底世界》,学生虽然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毕竟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又有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要求课外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3)问题在课堂、思索在课外。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有所感悟,从而在思想认识获得升华。如教《灰尘的旅行》一文,在引导学生认识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生活的危害后,教师设疑作为课外作业进行思考:灰尘的旅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这么多是害,你认为应该怎样控制灰尘的旅行呢?你能围绕书中“多想成为控制灰尘旅行的能手”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想法吗?通过设疑,唤起学生对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增强环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促其投身到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来。

四、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语文活动当中,增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而后知,知而后行,这是符合教学常规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也应如此。通过课堂渗透,课外延伸,学生已经有所“学”和“知”了,然而更重要的则是“行”环节。如果“学”和“知”是侧重于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渗透的话,那么“行”则是把这种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行动。让他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靠大家,要求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依托,以生态文明渗透为目的而相应地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1、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走上街头,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橱窗、文艺节目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2、开展主题活动。根据环境和资源纪念日而确定生态文明教育主题,例如每年“3.12植树节”,可开展以“我为校园添新绿”为主题的植树种草活动;“3.22世界节水日”,可开展以“水资源、知多少”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4.22地球日”,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地球”为题的征文竞赛活动;“6.5世界环境日”,可请环境专家来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

3、开展考察调研活动。鼓励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做调查,总结出环境污染的种类(生活垃圾和污水;噪音、粉尘、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排放的三废;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当使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宣传环境知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行动改善环境状况;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有效措施等)。笔者曾配合学校组织了一次由班级学生参加的“淮河之行”的考察活动,对淮南市淮河段水质情况进行考察,

并撰写出了一份有一定质量的考察报告,并向全校学生发出了倡议,倡议书《母亲河的呼唤》在校园中引起积极反响。

总之,上述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深,有利于他们将情感价值观转化为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说明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说明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校3年来,我们茌山学校非常重视生态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下面把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生态校园,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抹绿意、一片阳光、几缕清风、几声鸟鸣……”漫步茌山,你会发现茌山的校园是“路在树中,校在林中,人在景中”,你一定会被这“花园式的建筑、生态式的学校”所吸引。校园内芳草葱茏,绿树流云,生机盎然,到处洋溢着和谐、欢乐的气氛。生态校园的精心打造,让茌山更绿、更美,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1、把创建与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有机结合 自新校开学以来,茌山就确立了和谐教育的发展特色。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断追求人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和谐发展。通过激活各个有效的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以打造省、市绿色学校为目标,倡导建设绿色校园、环保校园、人文校园,努力营造“绿色育人”氛围。 2、充分利用校园,不断拓展生态校园建设

茌山校园之美,不单在于良好的布局,和谐的建筑格调,还在于整体优化的绿色环境,是绿色之美和建筑之美的有机结合。学校领导层并不满足于既成的现状,而是精心设计校园的每一处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把校园打造成“智慧、艺术、富教育化的高雅乐园”。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建设了护栏、弯曲的校园小径,补种了数十棵大树(榄树、凤凰树、大王椰子树、大叶榕树等)和十多种花卉,购置了环保垃圾桶。多年来,聘请专业员工进行管理。我们用一流的规划、一流的水准,打造出一流的育人环境。 3、深化主题教育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在建设生态校园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人本因素。我们注意把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作为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每逢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通过主题班会、环保课、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板报、绘画等,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提倡师生自己动手,美化校园。每天,面积达100亩的校园清洁卫生全部由学生完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环保责任感也大大地提高。每年,学校都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活动,提高学生环保的责任心。六年级毕业班学生离校时所种的“毕业林”,让学生对母校一草一木都有了一份留恋。学校还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箱,开展环保时装设计及表演大赛、“环保小卫士”等评选活动,深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全校师生有绿色意识,懂绿色知识,过绿色生活,享绿色成果。 4、打造绿色校园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所好学校、一所成熟学校、一所优质学校,必须是“以底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小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 教 学 计 划

**** 2013年9月1日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 教学计划 一、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贵阳”的情感。 2、了解贵阳的气候、物产、民族风情、名胜风光、产业经济等,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二、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生态文明知识为主线,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抽取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基本不涉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因和规律的探析。教材以贵阳的人文、地理、气候、景观、产业等为典型范例,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力争做到“四要”:一要让学生喜欢,二要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三要学生读出贵阳生态的比较优势,四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材按“正文+小栏目(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构建教材体系,以“课-目”结构呈现,共9课。 “读一读”: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内容,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学生的

要求。 “想一想”:侧重思维活动的设计。 “做一做”:侧重行为活动的设计。 每课还设计了小引言,用以开篇引导或承上启下,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5、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 三、课时安排(3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乡——爽爽的贵阳4课时 第二课好山好水好地方4课时 第三课大自然的馈赠3课时 第四课一方水土,一方文化4课时 第五课风景名胜去处多4课时 第六课生态农业好处多3课时 第七课无污染的生态工业3课时 第八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3课时 第九课贵阳的明天更美好3课时 四、教学: 1、每一课的“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学习。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进入20世纪后,由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使数学家致力探索事物内外在和相互作用,从而在数学各分支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若干成果.借助勒贝格测度及一般抽象测度的积分理论,1933年苏联科学家柯尔莫戈洛夫提出了概率论的公理化结构.可见概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断积累、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在实践中去伪存真.当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进一步追求哲学基础与原始概念分析的深化与归纳逻辑的完美.概率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主要理论基础,阐述概率理论与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两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关系.概率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类比和归纳思维等.概率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具备归纳思维.在文艺复兴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推理思维是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是不受重视的.从重演绎到重归纳是一场思想革命.哲学史上对其贡献最大的是英国的培根,在其巨着《新工具》中大力提倡归纳法.归纳法虽然是与演绎法同时存在的逻辑方式,与演绎思维不同,归纳思维使人们更有可能把看似无序、偶然性现象与自然界的有序、必然性现象起来,而概率论反映的就是从大量随机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稳定的规律性.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使人们理想当中的稳定的规律性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概率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包括必然性与偶然性、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的客观性等.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受必然性的支配又受偶然性的影响,认为只要无限制地增加和控制条件,偶然性就不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概率论所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而概率哲学思想是揭示隐藏在偶然性内部的客观规律.随机性也是自然界运行的一种模式,深入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因此对概率论随机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认识论价值.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界限是否存在以及随机性本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至今仍是概率哲学家的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哲学领域,构建概率论理论体系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和促进了科学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发展.19世纪着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Kelvin)勋爵说过:“数学是唯一有用的形而上学”,数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概率论所取得的成就超乎人们想象,使哲学不得不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体系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借助于概率论的成果重建新的解释体系,使科学哲学范围得到了惊人的扩展.因此应当大力倡导把科学哲学与概率论看作协同发展的系统. 创新性思维是超越一般思维的“高级思维”,本文介绍教师如何讲解概率论才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数学家赛尔伯格说:“数学的内容一定要重新斟酌.

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 活动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今年年,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积极推进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绿色**建设纲要》的实施,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着力建设绿色***为指导,优化学校生态环境,建设学校生态文化,完善学校生态制度,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在教育系统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工作氛围。现将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生态文明主题教育的组织领导 我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进课堂工作,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与落实教育强州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加强领导,整体规划,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基础教育科、教师科、民办教育科、职成科、电教站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基础教育科全面负责具体指导全州各县市、学校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将县市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县市评价考核中。在我局的统一部署下,各中学均将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由校长或分管校长任组长的生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出台了相应制度,明确要求,积极宣传,认真实施,推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学校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教学发展相协调、互促进,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

育,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知识,倡导绿色生活,引导广大教师和中小学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参与到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行动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建设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做贡献。 二、明确要求,做好生态文明主题教育的规划安排 制定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关于在全州中小学校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对县市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人文布置,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挖掘文化内涵,结合优秀办学传统和现代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确定办学目标,校训增强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各种纪念日、传统节日以及开学等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日子,结合生态文明主题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强化科技、艺术、体育、文娱、读书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永昌镇刘沛小学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生态文明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安排,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生态文化校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环保的科学观念,普及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绿化活动,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增强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校园、绿色校园,为创建生态文明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工作目标 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思想观念,养成珍爱生灵,保持生态系统平衡;节约资源,反对铺张浪费;抵制污染,保护身边环境;植树护树,爱护花草的良好习惯。学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校园生态文化特色逐步彰显,人民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1、加强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校本课程。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和促进者,争做生态文明小卫士、小天使。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经常性地开展生态文明主题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倡议书、“爱我校园”征文等活动。 2、充分实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抵制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花护草,卫生督查等生态文明社团。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让学生建言生态保护,献策节能减排,开展各类生态保护主题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3、优化设施。进一步做好美好、绿化和净化工作。扩大绿化面积,增设校园

教学名家谈语文

教学名家谈语文 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失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不但要深入地与作者对话,而且还要与编者倾心交谈,弄清楚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组合这个单元的意图。 学习任何课文不管是怎样的体裁,一般来说,师生至少有三个问题要把握: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样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阅读,思考,体验,感悟,真正读懂,把握真谛。 于永正我看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课标语),重视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 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手把手”说的是耐心、细心;“实打实”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 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 教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个“文化人”,以“文”化“己”。这个“文”主要指读书。另一个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前思后想”(尤其是“后想”)才能长心眼、长智慧。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可以使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方案

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创建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校园绿化水平,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环境优美、生态优化、质量提升、关系融洽、服务高效、文明和谐”为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与质量提升。 二、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我校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力争三年内学校办学条件显着改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显着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显着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地方性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社会公德意识。 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建言环境保护,献策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 (三)加快学校改造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学校建设,加强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通过绿地、树林、雕塑等有机连接,彰显“校在林中,林在校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特色。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绿化覆盖率年内达到50%,绿地率达到36%。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育人。 (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深入实施学生成长“五个一工程”、“亲子共成长”工程,关注“八类”特殊群体学生成长。进一步规范办学行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生态文明教学计划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生态 文明教学计划 一、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三亚”的情感。 2、了解三亚的气候、物产、民族风情、名胜风光、产业经济等,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二、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生态文明知识为主线,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抽取三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基本不涉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因和规律的探析。教材以贵阳的人文、地理、气候、景观、产业等为典型范例,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力争做到“四要”:一要让学生喜欢,二要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三要学生读出贵阳生态的比较优势,四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一读”: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内容,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 “想一想”:侧重思维活动的设计。 “做一做”:侧重行为活动的设计。 每课还设计了小引言,用以开篇引导或承上启下,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4、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 三、课时安排(29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乡——三亚 4课时 第二课好山好水好地方 4课时 第三课大自然的馈赠 3课时 第四课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4课时 四、教学措施: 1、每一课的“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教育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

“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5-14T17:02:14.27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作者:管艺媚 [导读] 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266555 摘要: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基于它的特点,辩证思维在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辩证思维语文教学运用 思维和语言相互依存。思维过程和结果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思维的语言表达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可能脱离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 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对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所说的“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目标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实践的课题。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其不同于其它思维形式的特点。 1.全面性。辩证思维在认识对象时要使用全面性的观点思考对象的一切要素,对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我们在从事语文教育中要注意到听、说、读、写、思这五者的区别。更要看重的是这五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任务进行全面性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2.系统性。“系统性”是对于事物和世界中的“多极性”的“整体性联系”的把握。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三种教学每一种都可以独自构成一个教学系统,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又都知道实际上这三种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的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不可能脱离另外两种教学内容而存在。因此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虽各自成系统,但它们三者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更高级的系统。这就是必须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原因。 3.发展性。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也就是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就语文教育来说,我们所考察的客观对象便是语文教育的本身,从传统的语文教育到现代语文教育,这个客观对象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对语文教育的思维也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审视过去,检讨现在,更好的思考未来。 4.具体性。这种思维不是抽象同一性思维,而是具体同一性思维。因为它要通过思维形态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必须是具体的,否则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就没有真理性。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地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些为大家所公认的经验性的东西。这些经验的获得很明显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我们语文教学实践不断证明了的。否则,如果只是凭空想象的话,我们所获得的经验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教学实践的现实,也注定会被教学实践所抛弃。所以,我们对语文教学方式的思维必须是具体的。 辩证思维方式不仅是具体分析现实矛盾、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是促进现代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还是促进思维方式变革的科学指南。为了充分发挥辩证思维规律以及辩证思维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促进语文教育思想的变革,必须加强辩证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的研究和应用。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这些辩证关系渗透在阅读教学中,从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解读课文是关键。要正确的解读课文,就必须做到客观、全面,避免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来误解课文。这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课文进行辩证的分析。语文教材中需要辩证分析的地方很多,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辩证分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育振兴的关键也在于教师,这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那么教师自身的发展无疑会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前途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一再强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思维律、质量互变思维律、否定之否定思维律、辩证的充足理由律。教师对这些规律的运用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按照每条规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或逻辑环节去分析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自觉遵守有关的逻辑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运用观察力、调控力、解惑力、迁移力解决意外事件和组织教学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学好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作为一项关系到语文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情来做好,让辩证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功用,以使语文教育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见 作者:校长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14-10-11 ★★★【字体:小大】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 质,广泛宣传和彰显盐城天蓝、地绿、水清和“秀 美城市、田园乡村”的地域特色,培养具有强烈生 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生态文明习惯的新一代盐城人, 为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的美丽盐城作出积 极贡献,现就全面加强中小学(含职业学校和幼儿 园,下同)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 年)》和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关于建设节约型

学校的通知》等文件为指导,以全市中小学生为对象,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全市开展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创建有机结合,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 二、目标任务 1.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加强。将生态文明教育摆上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全市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城区学校达100%;每学年生态文明教育不少于12课时。在校园布局、建筑设计以及各类设施的配备上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

化,使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成为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基色和城乡最靓丽的名片,充分彰显新一代盐城人的气质魅力。 2.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加快完善。各地、各学校因地、因校制宜,组织编写并认真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并构建校本教材的循环使用模式,围绕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保护耕地、节约资源、垃圾回收、控减噪音、净化空气等内容,分专题、按学段循序渐进开展宣传教育。 3.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校内外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自然、生态文明风尚迅速形成。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主题馆。坚持整体规划、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创

小学五年级生态文明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生态文明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生态 一、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三亚”的情感。 2、了解三亚的气候、物产、民族风情、名胜风光、产业经济等,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二、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生态文明知识为主线,吸纳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抽取三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基本不涉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因和规律的探析。教材以贵阳的人文、、气候、景观、产业等为典型范例,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力争做到“四要”:一要让学生喜欢,二要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三要学生读出贵阳生态的比较优势,四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一读”: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内容,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 “想一想”:侧重思维活动的设计。 “做一做”:侧重行为活动的设计。 每课还设计了小引言,用以开篇引导或承上启下,以引起学生兴趣或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4、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 三、课时安排(29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乡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紫金县中山中学贺许林 摘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理应主动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 求,在教学中积极实施思维教育,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拟从结合中学教材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培养学 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等三个方面就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 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辩证思维;教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常说:文史政不分家!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却未从深处去考虑该如何运用知识上的链接。其实,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所谓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1]在具体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结合中学教材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目前我们中学教材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

在此例举《哨子》一课谈谈这个问题。作者在七岁时曾经为了一个心爱的哨子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这段生活经历本身是一种具体的事实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具体事实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便产生了与作者一样的理性的认识:“当我打算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我便常常对自己说,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在这里作者由买哨子推及到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不要为此而花费太多,这就使认识由感性具体上升为思维抽象。再从当前社会观察到人为了权势、名望、财产、玩乐、虚荣等,如同“我”小时候为了一个哨子一样,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在自己原先认识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由个别推及到范围更广阔的一般,通过更高一层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终得出了“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的结论(也就是本文议论的中心论点)。这篇议论文在人的认识过程上是比较典型的,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观点或一篇文章的正确的论点,是通过对事实现象不断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才形成的,这也就是我们应当着重培养的几项思维能力。 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

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方案

宣化镇中心小学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高台县委办公室高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度高台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计划的通知》《高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高台县2018年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的通知》和《高台县教育系统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方案》精神,加强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中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努力实现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的生态高台、美丽高台。使全体师生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 二、目标任务 1.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加强。 将生态文明教育摆上学校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全校师生生态文明教育的

普及率达90%以上;每学年生态文明教育不少于6课时。在校园布局、建筑设计以及各类设施的配备上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使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基色和城市的靓丽名片,充分彰显新一代高台人的气质魅力。 2.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校内外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自然、生态文明风尚迅速形成。在学校新教学楼即将落成之际,坚持整体规划、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扎实推进“无烟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创建市、县级绿色学校。 3.将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到位 大力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三走进”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植树节”、“中国水周”等纪念日深入开展宣传,深化活动成效。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组织全师生开展“双六个一”活动,即:学校开展一次“我为美丽高台献一策”征文、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团队会)、举办一次知识竞赛、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开展一次手抄报比赛、举办一次手工制作成果展“六个一”活动;个人开展多植一棵树、节省一粒粮、少扔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家长少开一次

b8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 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并通过审美联想,尽可能完整地将它“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将学生带入有声有色有味的图画般的审美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教育自然美人物形象美艺术美科学美内化美升华美 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来打动人心,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灵魂的小说;还是赞美祖国山河的散文;是富于强烈艺术欣赏情趣的诗词;还是阐明事理内涵的政论文,以及说明科学真谛的小品;烛照世态人情的杂文。都无不蕴藏着“美”的因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以及陶治情操、丰富心灵、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觉悟,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出:中学语文教材中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人物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 发表时间:2010-09-10T11:39:59.82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08期供稿作者:张秀艳[导读] 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张秀艳(涿州市松林店中心楼桑庙学校河北涿州 072750)【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经常出现下述情况:有时强调“讲”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灌”;有时强调“读”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读”……。这 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症结是什么?冒昧地说,是缺乏辩证统一的观点所致。小学语文教学违背辩证统一观点的表现较多,笔者仅从务实与求活、联系与发展、数量与质量、结果与过程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①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②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③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④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⑤反溃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2.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点做起:①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把教材内容中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动态的作用对象。教师要讲解精当,给学生多留下独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从而更好地去体验知识,而不是单向地汲取结论,为学生发现问题和开阔思路提供更多的支点,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综合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处理好知能的转化过程。语文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步骤选择与安排,不但要用是否有语言价值去衡量,还得用是否有思维价值来衡量。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核心。要把单一的语文知识训练变成渗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将知识的获取寓于能力形成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越学越聪明。③重视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转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启动者,其作用在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这种主导作用也不是不变的。当他在传授知识与启发时,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但当学生投入自学或质疑问难时,学生便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因为老师的释疑解难是受学生支配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