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30例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定义:ONFH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
ONFH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由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外伤引起,后者在我国的主要原因为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及酗酒。
诊断标准专家建议综合日本厚生省骨坏死研究会(JIC)和Mont提出的诊断标准,制定我国的诊断标准。
一、主要标准1、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以腹股沟和臀部、大腿部位为主关节痛,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有髋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应用史、酗酒史。
2、X线片改变:股骨头塌陷,不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分界的硬化带;软骨下骨有透X线带(新月征,软骨下骨折)。
3、核素扫描示股骨头内热区中有冷区。
4、股骨头MRI的T1加权相呈带状低信号(带状类型)或T2加权相有双线征。
5、骨活检显示骨小梁的骨细胞空陷窝多于50%,且累及邻近多根骨小梁,有骨髓坏死。
二、次要标准1、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2、核素骨扫描示冷区或热区。
3、MRI示等质或异质低信号强度而无T1相的带状类型。
符合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标准可确诊。
符合一条主要标准,或次要标准阳性数≥4(至少包括一种X 线片阳性改变),则可能诊断。
各诊断方法要点可通过询问病史、临床查体、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MRI)、核素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等方法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
一、临床诊断应仔细询问病史,包括髋部外伤、应用皮质类固醇、饮酒或贫血史等。
对临床症状要明确疼痛部位、性质、与负重的关系等。
查体应包括髋关节旋转活动情况。
股骨头坏死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内旋髋关节引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股骨头塌陷后,可出现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体征:局部深压痛,内收肌止点压痛,部分病人轴叩痛可呈阳性。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记录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左侧卧位,体位架固定。
常规碘酒、酒精消毒术野皮肤,铺无菌巾单。
行右侧髋关节后外侧切口,长约12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凝止血。
切开阔筋膜,显露大粗隆,于大粗隆后方钝性分离臀大肌与臀中肌间隙,保护坐骨神经,牵开臀中肌,显露外旋肌群,于转子间窝处切断外旋肌群(梨状肌、上孑肌、闭孔内肌及下孑肌),用紫线标记。
沿股骨骨膜剥离显露小转子,同时暴露髋关节关节囊,切开后侧关节囊,用紫线标记。
屈曲内旋髋关节暴露股骨头,使股骨头脱位。
见股骨头塌陷、变形,失去正常形态。
清除股骨颈基底部纤维组织,在小粗隆上1.5cm处垂直于股骨颈用电锯截除股骨头及股骨颈,取出股骨头。
板状拉钩显露髋臼。
切除髋臼缘增生骨质,松解关节周围纤维组织。
切除髋臼内软组织。
依次用44mm-54mm髋臼锉保持外翻45°前倾15°磨削髋臼,达髋臼真臼底,并见软骨下骨广泛渗血,彻底止血冲洗干净髋臼,以髋臼试模测试髋臼大小、方向良好。
于外翻45°前倾15°方向打入非骨水泥型56mm(LINK公司人工髋关节)髋臼假体,两枚螺丝钉固定牢固。
打入高分子聚乙稀内衬。
安徽省中医院骨伤科周章武清理梨状窝内软组织,于靠近大粗隆根部之股骨颈横断面中点处,依次以直径8-12mm髓腔锉扩大髓腔,然后以2A之股骨柄试模扩大髓腔,按装直径2A股骨假体试模及标准股骨头假体,复位后松紧度满意,取出试模。
按装2A股骨非骨水泥型假体和直径40mm金属股骨头假体,复位髋关节。
活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不受限,内旋达45度(并向后推动膝关节,不能造成关节脱位),活动满意。
放置自体血回收负压引流管。
在大粗隆上用克氏针钻两个小孔分别穿入紫线系牢。
清点纱布、器械无缺。
缝合阔筋膜、皮下、皮肤。
无菌敷料包扎切口。
手术顺利,出血约1000ml,麻醉满意,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本次手术器械及人工髋关节假体由LINK公司提供。
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2023 年第 9 卷第 5 期Vol.9, No.5, 2023中药膏摩技术在1例股骨头坏死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杨如心, 吴本蒙, 孔华, 邢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关节四科, 北京, 100102)摘要: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术后疼痛、肿胀及瘀斑是术后常见并发症。
本文回顾1例股骨头坏死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在加强护理评估的基础上,运用中药膏摩技术缓解术后疼痛、肿胀及局部瘀斑,旨在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置换术; 中药膏摩; 术后疼痛; 肢体水肿中图分类号: R 2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709-1961(2023)05-0116-05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intment rubbing technique in a patient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 fo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YANG Ruxin ,WU Benmeng ,KONG Hua ,XING Liang(Fourth Department of Joint Surgery , Wangjing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Beijing , 100102)ABSTRACT :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s a common refractory disease. At present ,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is still used in most clinics , and postoperative pain , swelling and ecchymosis are comm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linical data of a patient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 for femoral head necrosi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assess⁃ment ,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rubbing technique was carried out to relieve the postoperative pain , swelling and local ecchymosis ,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comfort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recovery.KEY WORDS :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 hip replacement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rubbing ; postoperative pain ; limb swelling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病、难治性疾病,属于中医“骨蚀”范畴,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多数研究学者认为股骨头内缺血是其主要发病机制[1]。
・论 著・32例国产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的临床体会陶松年 吕 征 范卫民 王 青 摘 要 目的:探讨国产人工髋关节翻修原因。
方法:回顾总结32例人工髋关节翻修中发现的问题,分析翻修原因。
结果:32例中术前诊断松动16例,脱位4例,深部感染2例,臼磨通3例,断柄2例,髋周及股部疼痛4例,股骨柄穿通皮质1例。
26例取出假体顺利,6例部分骨长入珍珠面而取出假体困难。
25例作全髋置换翻修,4例臼杯松动或位置不良致脱位仅翻修髋臼,1例股骨柄穿通皮质更换双动头,2例因深部感染严重而作单纯假体取出、清创术。
全组病例经6个月~5年随访,Harris 评分术前平均43分,术后平均81分,平均增加38分。
结论:目前翻修病例仍以国产人工关节为主。
翻修原因主要是:人工关节质量因素和手术技术因素。
造成假体过早松动或种种其它并发症,最终失败。
提示国产人工关节质量需改进,需相应配套器械,手术操作技术有待提高。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翻修手术中图分类号 R318.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1)05-0461-03Clinical Experience of 32C ases of R evision for Domestic Hip Joint R eplacement ∥TA O Song 2nian ,L U Zheng ,FA Wei 2min ,et al.Center of Joint S urgery ,the First A f f iliated Hopspital of N anjing Medical U niversity ,N anjing.210029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for revision of domestic hi p prostheses.Methods :Thirty 2two cases of revi 2sion total hip replacement were reviewed.The reasons for revision were analyzed.Results :Reading the causes of reoperation ,16cases were bacause of aseptic loosening ,4cases dislocation ,2cases dee p infection ,2cases breaking ,1cases perforation and 4cas 2es thigh or hip pain.Among the 32cases ,25cases of revision total hi p replacement ,2cases of removal protheses ,4cases of revi 2sion acetabular component and 1cases of revision bipolar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All cases were followed 2up for 6months to 5years (average 3.5yrs ).Harris ’score system showed that the score were raised from 43points preoperation to 81points postop 2eration (average raised 38points ).Conclusion :At present ,the major cases of revision are due to the quality of domestic hip pros 2theses and the operative technique.All these factors induce early aseptic loosening and other complications.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quality of domestic prostheses and the operative technique shoud be improved expectantly.K ey w ords Hip joint prostheses ; Replacement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中心,南京 210029作者简介:陶松年(19372),男,江苏常熟市人,教授,主攻方向:关节外科。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刘莹松1,杨述华2,刘勇2,赵猛1,严永祥1,刘家国1,张劲松1,徐圣康1(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创伤骨科,湖北十堰44200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湖北武汉430022)创伤性关节炎是髋臼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当伴有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时,必须施行髋关节置换术或髋关节融合术,由于髋关节融合术后患髋固定,常不能为患者接受,目前多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1]。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自2006年8月-2010年2月收治的13例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术后功能恢复及影像学方面,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以及术中相关问题。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13髋,其中男10例,女3例。
受伤时平均年龄(32.47.9)岁(24~47岁),关节置换时平均年龄(36.18.4)岁(26~49岁),内固定后至关节置换间隔时间41月(3~110月)。
所有患者均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按照Leto urne l Ju det分型标准[2]:简单类型骨折4例,复杂类型骨折9例。
所有患者均为髋臼骨折后创伤性骨关节炎,术前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跛行。
1.2手术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取侧卧位。
以大转子为顶点,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臀大肌纤维,切断外旋肌群后,显露髋关节后侧及大转子。
切开关节囊,暴露髋臼和近端股骨,切除瘢痕挛缩组织;暴露髋臼后,进一步确定骨折愈合情况、骨缺损类型、内固定位置及股骨头坏死范围。
术中2例患者因内固定物松动或影响假体置入,进行了部分或全部移除。
假体方面,髋臼侧采用珍珠面微孔压配固定,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
根据股骨颈直径确定股骨头假体型号及对应的髋臼假体型号。
髋臼侧于前倾15~ ,外展~5的位置上压配固定假体,对有缺损者,给予自体股骨头颗粒植骨。
股骨侧在中心定位导向器辅助下,沿股骨头、颈中心打入导针,沿定位针安装筒锉,磨削股骨头到头颈交界处停止,换用骨刀或咬骨钳去除多余骨质,股骨头上钻孔后,调制骨水泥,置于股骨头表面和假体表面,持续加压至骨水泥固化。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30例
众所周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龄组患者中疗效很好,但是在
40岁或更小年龄组,其失敗率一直徘徊在21~28%之间,全髋关节
表面置换术可保留股骨上端骨质,在年龄较轻患者的治疗中有很多
引人注目的优点。
自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30例31髋股骨头坏
死患者进行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近期疗效满意。术后平均定期随
访3.5年,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
30例31髋股骨头坏死患者平均年龄45岁(30~50岁),男性
25例,女性5例。其中,单侧置换29例,双侧置换1例。31髋按
ficat and arlet分期;ⅱ期7例,ⅲ期19例,ⅳ期5例。所有患
者术前均因髋关节疼痛和髋关节活动受限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严
重影响。手术使用美国wright公司假体与器械。
2手术方法
2.1入路及假体选择:病人取侧卧位,用后外侧切口暴露患髋,
充分暴露髋臼,将股骨头脱出,根据股骨颈直径先确定股骨头假体
的型号。然后确定与股骨头大小相对应的髋臼假体。
2.2髋臼假体的安装:充分暴露髋臼,清除髋臼内软组织,按正
常方向由大到小选择髋臼锉磨削髋臼,直至与选定的髋臼假体型号
大小相对应。用试模测试髋臼大小后,冲洗干净,按正常外倾角及
前倾角方向置入髋臼假体。
2.3股骨头假体安装:检查并清除股骨头病变组织,将股骨头复
位。按术前x线测量,确定股骨颈中心定位器的安装位置。自股骨
头顶部中心,用股骨颈中心定位器与股骨颈纵轴相平行方向打入一
枚导针,然后沿导针方向用空心钻钻孔。钻孔深度要至少比股骨头
假体中心柄长2㎜。拔出导针及空心钻,插入一粗导杆,沿导杆方
向用一与股骨颈直径相同的桶状锉磨削股骨头至头颈交界处。拔去
导杆,选取与股骨颈直径相同的股骨头截骨导向器套在已磨削的股
骨头上以确定保留股骨头的高度,用摆动锯截除股骨头多余部分。
再插入导杆,套上锥形锉磨削股骨头使股骨头形成一斜角圆柱形,
使其外径与股骨头假体内经相匹配。清除股骨头内坏死组织。用3.5
㎜直径的钻头在股骨头表面均匀钻孔8~10个,深达硬化骨和带血
供骨之下5毫米,以加强骨水泥的锚固作用。彻底冲洗,试干后调
制骨水泥至拉丝期,分别置于股骨头表面和股骨头假体的内面,将
假体中轴柄插入股骨颈中心轴骨孔内,然后持续加压至骨水泥干
固。去除多余骨水泥,将股骨头纳入髋臼。检查髋关节活动有无异
常。放置引流,逐层缝合。术中应重视金属帽的放置位置和方向,
内翻或前倾位均将增加术后移位的风险。手术中不应增加股骨头高
度。尽量使假体下缘位于股骨头颈交界处。
3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术后第=天拔除引流,第三天开始在
床上利用滑板进行功能锻炼,一周后借助助步器下床活动,一月后
恢复正常活动。
4随访与评价
对所治疗的患者均进行定期临与放射学随访。时间为术后6周,
三月,6月,9月,一年。此后每半年一次。
5结果
术后无脱位与感染,无股骨颈骨折。平均随访3.5年。术前平
均harris评分30分。随访时平均评分93分。评价:25髋优6髋
良,优良率100%。
6讨论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具有:1)最少的骨切除,能保留正常股骨载
荷,最大的本体感觉。2)避免了全髋置换术后股骨上段因股骨假
体导致的应力遮挡。3)恢复了正常解剖,脱位率低。4)手术创伤
小,出血少,感染率低。5)不影响日后必要时股骨侧作翻修手术
的效果。因此,保留股骨颈和部分股骨头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作为
年轻病人的一种过渡手术就十分引人注意。年轻及活动量大的患者
行全髋置换术后远期疗效较差。dorr[1]等报道一组45岁以下由于
股骨头坏死或骨关节炎而进行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疗
效较差。dorr[1]等报道另一组30岁以下的骨关节炎患者,随访16
年后发现没有一例结果满意的。年轻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
性脊柱炎患者表面置换术疗效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优。daniel[2]
等比较了55岁以下诊断相同的两组病人后认为,髋关节表面置换
组成功率(99%)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81.2%)。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已成为有些学者对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首
选手术方法。由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很难满足年轻患者一生的要求,
一旦手术后需作翻修,第二次全髋翻修手术将遇到较大的困难,发
生并发症的机会明显增加。由于股骨头坏死病例好发年龄在30~50
岁之间,故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主要用于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
疗。随着技术进步,器械和假体的改进,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还可用
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创伤性髋关节炎的年龄较轻
患者。早期有人认为表面置换的失败率高于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
术。freeman[3]等平均随访3.2年,有21%的失败率。髋关节表面
置换术失败的原因有松动,股骨颈骨折。amstutz[4]等对髋关节表
面置换术的技术和假体都进行改进,通过在股骨头上进行钻孔,采
用骨水泥固定,以及设计了股骨头假体的中心杆等措施,增加了固
定强度和有效固定面积,从而减少松动发生。他认为手术后并发股
骨颈骨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术中损伤股骨颈以及假体安装时未能
完全覆盖截骨面引起应力集中所致,可以通过提高手术技术来避免
[4]。amstutz[4]采用改进后假体和技术的一组随访2~6年患者其
优良率为94.4%.本组近期术后随访结果harris评分平均93分。这
也充分说明目前采用的假体和手术技术明显改善了全髋关节表面
置换的疗效。
虽然本组随访时间不长,还需更长时间随访来证实该手术的价
值。但本组的初步疗效是令人鼓舞的。我们认为只要病例选择恰当,
遵循手术操作细节,就可以保证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效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dorr ld,kane tj 3rd,conaty jp.long-term results of
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45 years old or
younger: a 16-year follow-up study. j arthroplasty 1994;
9:453-6
[2]daniel j,pynsent pb,mcminn djw.metal-on-metal
resurfacing of the hip in patients under the age of 55 years
with osteoarthritis. j bone joint surg 2004;86b:520-7
[3]freeman,mar,bradley gw.iclh double cup
arthroplasty.orthop. clin. north am,1982;13:799
[4]amstutz hc,campbell pa, duffy mjl. fracture of the
neck of the femur after surface arthroplasty of the hip. j
bone joint surg.2004;86a:1847-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