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 格式:pdf
- 大小:76.14 KB
- 文档页数:1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研究组中42例病人全部进行随访。
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如感染、脱位,神经血管无损伤等。
42例病人待疼痛消失之后,髋关节的活动度显著提高,随访时harris评分可达92分,42例病人都有满意的治疗效果。
结论通过术后的随访研究,病人的关节疼痛现象消失,髋关节的活动度显著提高,由此可得,该手术在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上有显著效果,另外,随访与护理对病人康复尤为关键。
【关键词】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护理体会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81-01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一种由髋臼先天性发育缺陷而引起长期生物力学异常,从而股骨头逐渐发展为半脱位、全脱位,负重区的软骨发生退变、股骨头发生坏死,进而发展成骨性关节炎的疾病。
对2010年6月——2012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研究组所有病人,男病人2例,女病人40例,都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均继发骨性关节炎,入院时所有病人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明显。
年龄在40-68岁之间。
本研究组所有病人髋部疼痛、功能障碍、跛行及下肢畸形等症状明显。
所有病例均术前harris评分:在23-55分之间;pemer分型:i度2l髋、ⅱ度10髋、ⅲ度7髋、ⅳ度4髋。
12 方法手术采用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法,病人采取健侧卧位,手术切口在髋关节外侧,在股骨大转子附近,开口约5-8cm,将阔筋膜张肌分开,将臀中肌与臀小肌的前1/3肌腱在股骨大转子水平切开,将前侧关节囊除去,置换上人工全髋关节;i-ⅱ度病人采用髋臼中央加深的方法,使得髋臼假体有足够的置入空间;ⅲ-ⅳ度病人需要把挛缩的关节囊进行彻底清除,对其肌腱筋膜进行松解,将髂腰肌在小粗隆上的附着点断开,在髋臼顶部进行髋臼成型术(选取骨床量好部位),外翻40度-50度,前倾l0度-12度,另外加用防脱位内衬(增加10度左右)。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概念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手术方法,通常用于治疗髋关节疾病或损伤。
该术式不同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它仅替换髋关节的表面而不替换整个关节。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受损的关节表面切除,并用金属或塑料的假体覆盖骨头表面。
这种手术可恢复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同时保留了骨骼结构的完整性。
相较于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恢复时间一般较短,患者也可以更多地参与到正常活动中。
然而,由于该手术仅适用于关节的特定病变,所以并不适合所有患者。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决定是否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展望关节置换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各类中晚期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
目前全世界每年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已超过了100万,而且接受关节置换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
我国目前尚无详细的数据,但据估计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已在20万左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过去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治疗的中晚期关节疾病患者将有机会接受关节置换治疗。
与此同时,在广大关节外科医生和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关节外科领域在假体设计、新材料的应用、手术操作技术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
国内许多生产厂商也不断增加投入,研究、开发适合于中国国人特点的关节假体。
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重视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随访。
虽然关节置换经过多年的努力,临床效果大大提高,但是一些问题如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磨损碎屑引起的骨溶解导致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进而影响关节置换效果,使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假体固定失败需要翻修的数量同样也在不断增加,翻修对关节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就关节外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我国关节外科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关节外科技术总体提高。
一、初次关节置换(一)初次髋关节置换1. 流行病学:据各类假体使用情况初步估计,我国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在20万左右,接受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包括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治愈后骨关节炎以及各类髋关节疾病继发骨关节炎(如儿童期Perthes病、股骨头骨骺滑脱)等;在我国股骨头坏死是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之一,而西方国家接受髋关节置换的多是骨关节炎。
2.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负重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经成为最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
中年髋关节疾病行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作者:裴飞舟马俊尹锐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16期DOI:10.14163/ki.11-5547/r.2015.16.056中年髋关节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髋关节内旋与屈曲受限的疾病,若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慢性髋关节疼痛[1]。
中年髋关节疾病是由于髋臼盂唇和股骨近端出现解剖位置的异常,造成两者长时间进行不正常的接触与碰撞,最终引发患者髋关节软骨出现退行性病变[2]。
本院为延缓中年髋关节疾病患者出现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病变,对40例患者进行了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中年髋关节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7~42岁,平均年龄(28.4±6.3)岁;病程0.2~4.0年,平均病程(2.7±1.3)年。
观察组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7.9±6.8)岁;病程0.3~5.0年,平均病程(2.6±1.5)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
1. 3 疗效判定标准①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采用数值疼痛评分法对其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分值0~10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分值越低治疗效果越明显。
②根据关节运动委员会推荐的中立位法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包括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旋,每项各10分,分值越高治疗效果明显。
③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功能评定方法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判定,包括对患者日常吃饭、穿衣、行走、上厕所、大小便控制能力、洗澡等生活行为进行评分,每项10分,最后得分61~10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得分41~60为生活需要帮助;得分0~40分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20卷 第53期 2016–12–23出版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December 23, 2016 Vol.20, No.53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7909·研究原著·www.CRTER .org崔鹏,男,1985年生,山东省人,汉族, 2012年天津医科大学毕业,硕士,医师。
通讯作者:姜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天津市 300192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6)53-07909-08 稿件接受:2016-10-17金属-金属界面髋关节置换后的血清金属离子水平测定及分析崔 鹏1,姜文学2,范 猛2,万彦林2(1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天津市 300211;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天津市 300192)引用本文:崔鹏,姜文学,范猛,万彦林. 金属-金属界面髋关节置换后的血清金属离子水平测定及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53):7909-7916.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53.001 ORCID: 0000-0001-9624-3071(姜文学)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应用类人体髋关节臼柄式全髋假体,表面置换为髋臼帽及股骨头杯假体,覆盖重建股骨头和髋臼表面已破坏关节面,以恢复髋关节功能。
表面置换可最大限度保留髋关节股骨侧骨量,方便翻修及更改全髋置换,适用于年轻患者,假体界面均为合金材料。
血清金属离子:全髋或表面假体主要成分为钴铬钼合金,界面之间摩擦产生金属碎屑,释放离子入血产生不良反应,血清中离子浓度可体现假体磨损程度,不同的假体位置会因为应力原因导致磨损程度不同。
摘要背景:金属-金属髋关节假体适合活动量较大年轻患者,但界面之间摩擦会导致金属碎屑释放金属离子入血,准确的测定及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操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锻炼要点人体全髋关节主要由人工股骨头与人工髋臼构成。
在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通常情况下都是使用金属材料对患者髋关节进行置换,根据临床治疗情况来看,并发症较多,现代医学中已经将此类材料摒弃。
有关人体全髋关节的设计、类型较多,在现代医学中均采用高强度模量金属以及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
功能锻炼作为恢复患者肢体功能的重要手段,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住院期间的功能锻炼要点(一)术后当天患者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回到病房,清醒便可开展有关踝关节、膝关节的活动训练,引导患者双侧踝关节、趾关节伸屈,每日开展2~3次,每次5min。
而后逐渐开展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在此过程中患者膝关节部位要尽量伸直。
(二)术后第1~2天患者采取平卧位,家属将床头逐渐摇起,不超过30°,要指导患者有规律的、主动的开展跖屈活动以及背伸活动。
在此过程中,引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环转运动,每组逆时针、顺时针各开展35~50次,早中晚各练习3组。
同时,患者还要开展有关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引导患者经膝关节、髋关节部位抬高,进行股四头肌锻炼活动时,在此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髋关节稳定,或者直接将硬枕直接放在膝关节下方,引导患者在床上,旋转中立位的位置下进行膝关节伸直训练,将小腿尽可能的抬起。
在锻炼过程中,鼓励患者配合运动内容进行深呼吸。
(三)术后第3~7天术后第3~7天的主要功能锻炼要点为增加患者关节活动范围。
此时患者的股四头肌如果锻炼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引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活动,为早日下床进行负重锻炼打下基础。
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缓慢的从床上起身,在床边站立,然后拄着拐杖开展肌力训练。
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家属还是陪护人员,都要掌握协助患者上下床的方法。
患者在下床时需要借助健肢力量,患肢尽量不要触碰地面,保持伸直位便可。
先移动到健肢一侧的床边,依靠双手的支撑,使得健肢能够顺利着地,患肢不能用力。
全髋置换术对于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治疗被认为是21世纪骨科手术最伟大的突破之一。
但对于青年男性的终末期髋关节疾病,因其较高的活动量以及功能要求,一直是治疗难点,也是对治疗学的挑战。
该类患者在一生中可能面临着多次的翻修术,而采用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会对再次翻修造成较大的困难。
Dorr等[1]报道45岁以下由于股骨头坏死或骨关节炎而行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的患者,疗效差,平均随访16.2年,临床满意度仅为27%,翻修率为67%,其中30岁以下的骨关节炎患者翻修率高达82%(30~45岁为56%);而未翻修的患者中又有81%即将需要翻修。
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具有许多理论上的优势。
全髋表面置换(HRA)是指一种保留股骨近端骨量的髋关节置换术。
其优点包括骨量的保留、股骨头颈的保留和精确的生物功能修复所带来的功能改善、翻修率和脱位率的降低、更接近正常的股骨负荷及应力遮挡的减少,以及未进入股骨的骨髓腔操作带来的脂肪、空气栓塞概率的降低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本科对32例青年男性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患者共35髋施行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原发疾病包括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AS)累及髋关节、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伴骨性关节炎等。
年龄21~50岁,平均36岁。
假体采用Zimmer Durom TM系统、Depuy ASRTM系统以及Smith&Nephew公司髋关节置换系统(商品名:Birmingham),3种假体均为混合固定型,其中6例6髋采用Depuy ASR TM系统,1例1髋采用Birmingham,其余25例28髋均采用Zimmer Durom TM系统。
1.2手术方法术前根据X射线片用模板测量以初步确定假体尺寸。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入路采用后外侧入路。
充分暴露后将股骨头脱位,测量股骨头与股骨颈直径,确定股骨头中心,标记中心点后沿股骨颈中心轴线置入导针,保证颈干角在约140°安装桶状锉测量器,围绕股骨颈旋转测量器,确保不会形成股骨颈切迹后以桶状锉磨股骨头,髋臼处理要点同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