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腹腔镜脾切除术式的
- 格式:pptx
- 大小:76.36 KB
- 文档页数:29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附八例报告)潘飞;郎韧;俞亮;张涛【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肿瘤的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对8例术前CT或MRI检查明确为脾脏良性肿瘤的病人实施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肿瘤直径5.2~9.1 cm,平均直径6.9cm,2例位于脾脏上极,6例位于脾脏下极.其中脾脏囊肿6例,脾脏血管瘤2例.结果 8例均于腹腔镜下完成脾脏部分切除,无中转开腹病例,标本均经劈脐纵行小切口取出.手术时间为115~280min,平均166.3 min.出血量为100~600 ml,均未输血.术后腹腔引流时间3~5 d,无腹腔出血、胰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住院4~6 d.结论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位于脾脏一侧的良性肿瘤安全可行.虽然技术上较全脾切除费时费力,但保留了部分脾脏及功能,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年轻病人尤其如此.【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5(028)006【总页数】5页(P415-418,封2)【关键词】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脾脏功能;脾脏良性肿瘤【作者】潘飞;郎韧;俞亮;张涛【作者单位】10002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10002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10002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10002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6脾脏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脾脏肿瘤、脾脏外伤及部分血液系统疾病。
随着对脾脏功能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于脾脏免疫功能研究的进展,提示脾脏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年轻病人更是如此。
同时,全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高血小板状态造成血栓栓塞并发症亦有多项文献报道。
脾脏切除后免疫细胞生活的环境消失, 免疫应答及免疫效应物质大大降低,身体处于免疫低下状态,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感染发生后机体无法有效清除病菌, 机体内细胞因子调节失去平衡,易发展成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1],尤其是在脾切除术后2年内[2]。
腹腔镜下脾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具有创伤小、痛感轻、出血量少、生理功能干扰低、愈合速度快、住院时间短、瘢痕不明显等诸多优势,是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又一类较为成功的器官切除手术[1]。
这一手术首次报道于1991年,在我国于1994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救治工作,目前,正在大范围推广。
但是,相比较于其他手术而言, LS是外科手术中难度相对较大的一类,需护理人员给予精心配合[2]。
本院此次以10例行LS的患者为对象,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总结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10例行LS治疗患者,为本院在2009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男6例,女4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5岁,其中, 6例为脾脏囊肿, 3例为海绵状血管瘤, 1例为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
排除存在凝血机制障碍、急性腹膜炎、脾脓肿、重要器官功能缺陷、麻醉耐受度低、左上腹部手术者及中晚期妊娠期患者。
1. 2 方法1. 2. 1 手术方法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摆正体位,将10 mm的Trocar由脐上缘插入,置入腹腔镜;对脾结肠韧带、脾胃韧带、胃动/静脉逐步分析并切断,对脾脏门动脉及门静脉加以处理;切开患者腹膜,以标本袋对脾脏进行收纳,剪碎之后,取出;对腹腔进行检查,在确定止血完全后,置入引流管,完成手术。
1. 2. 2 围手术期护理1. 2. 2. 1 术前 ?心理护理:LS治疗者多为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暴躁心理,对手术的配合能力较低。
而且,由于LS属于新型技术,患者与患者家属对其了解均较少,容易出现焦虑、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
针对以上问题,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与其家属,帮助患者了解同病房患者、负责医师及护士等人员,减轻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主动向其讲解LS技术的相关知识,比如手术适应证、手术步骤、手术成功率等,增加患者对手术的熟悉度;向患者强调主观情绪对手术的影响,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