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 ,伯尔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

(一)举止文明的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细化目标: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 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 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 8、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9、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 (二)诚实守信的习惯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细化目标: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三)尊重他人的习惯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 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细化目标: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2、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四)守时惜时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从小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细化目标: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

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五)懂得感恩的习惯 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 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细化目标: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六)勤俭节约的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 细化目标: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七)遵守秩序的习惯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 细化目标: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2、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3、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4、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八)勤于动手的习惯 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有意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有制度的教育 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的主要标志: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实施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特点):(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发展的过程:古代教育古代中国夏代是最早兴起学校教育形态的六艺教育:1、礼2、乐3、射4、御5、书6、数 汉代的选士制度(人才选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古代欧洲:特点:1、教会学校教育制度2、骑士制度 近代教育:文艺复兴是标志(欧洲) 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XX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2、独立3、多样化、4、理论深化 中国:孔子的学说: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来源 2、“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来源,(宋代、朱熹)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个性差异 4、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年龄差异 5、“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易而从之,不易而改之”从师之道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矣悦乎” 7、“温故而知新”方法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爱,忠孝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行相结合 道家《礼记》中的《学记》主X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国外:苏格拉底(古希腊)问答三步,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得出结论) 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 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习“双主双效教学模式”后关于教、学、评的教研心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原来稳定的结构形式,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试图从教学教育模式的定位进而更新教师素质和教学评价策略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概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指导思想:它是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来的。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④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⑤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⑥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⑦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过程中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概括起来,世界目前流行的总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教师中心模式”),一种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学生中心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教师学生双主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其结构“讲、听、读、记、练”,特点是解释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因其易于为教师掌控教学节奏,课堂知识输出的容量大,“教”的效率高而被许多教师采用。而有人认为这种模式抹杀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现代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目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本质也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一味强调学生这一“主体”,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失去方向,导致走入学习的误区。 本着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本着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需要,我们的教师是不是也应该思考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变革和重建呢?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学应是“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统一。实施“教师学生双主双效教学模式”. “双主双效教学设计模式”是介于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模式之间,其主要是在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进程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积极利用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人与机、人与人交互中让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探索,发现,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既在必要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培养什么样的人大讨论心得体会 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想首先我们从政治高度出发,要知道我们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要对党和国家负责。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感恩教育,要让他们知道旧社会的黑暗,更要让他们知道现在幸福的学生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而后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他们有责任做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老师要明白,就算是一年一度的小考,沙场点兵的不是我们,而是党和国家。其次我们培养的人定位是合格的公民,遵纪守法,保持尊严,尊重别人;是具有高素质的人,在各个领域从事他们感兴趣的工作,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人。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要认识学校并不就意味着仅仅是培养大学生的地方,也并不意味着只是将教科书的内容灌输给学生的地方,学校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人的造就。真正决定一个人未来命运的是他的综合素质,合格的老师应该是帮助自己的学生建立自信,老师对于一个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是优还是差,学校都应该成为他永远的心灵故乡,不管他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心灵深处永远都会保留着对学校美好的回忆,是一个培养成健全人格的人的地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有九种智能,有长也有短。“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当学生第一天走进校园时,我们的老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爱心。有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这样才能体贴入微,把他们教育好。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必须有崇高的道德。

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期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要求,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守则》、《规范》)为基础,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文明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为核心,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将养成教育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活动,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辱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有孝心、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通过学生的文明影响,带动家长的文明、社会的文明,从而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创建。 三、领导小组 组长:陈俊智 副组长:张少毅 成员:杨光泽周长波陈华民 四、活动内容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事抓、抓小事。结合《守则》、《规范》,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富有成效的养成教育活动。 (一)把学习习惯抓实 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都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全校合力。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二)把生活习惯抓严 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要从学生的作息、就餐、洗手、洗脸、理发、剪指甲、整理衣被、锻炼身体等最基础的生活习惯养成开始抓起,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把行为习惯抓细 1、举止文明的习惯 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继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对长辈、老师、同学、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节,争做文明公民,并通过对学生的教育辐射到家庭、社会中去。 2、遵守秩序的习惯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学校生活中的秩序包括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等,即学习、生活、活动三方面的秩序。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1.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3.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未来教育,现代教育。 4.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道德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5.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汇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的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一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6.从总体上看,人的发展十分复杂,是一个生活与生长并进的过程,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过程,它体现为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外显行为方式的连续稳定的发展变化。 7.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能动性 8.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9.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0.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12.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起作用,分别是:遗传、环境、教育、个体能动性 1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促进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1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教育的性质(2)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制约受教育权(5)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5.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16.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17.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18.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发展 19.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a.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b.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c.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20.教育的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1.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 2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那托尔普、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纳泰 23.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力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25.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26.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种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27.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8.“三本书”为: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9.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30.学科课程的特点是: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31.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独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地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32.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课程的多样化是指,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简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总目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4.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地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35.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6.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7.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38.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是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39.教学原则主要有:(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务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6)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7)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惊醒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40.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4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4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43.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44.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优点有:(1)形成了一套严格制度(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45.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 46.从教师教的方面来分析: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构成了教学工作流程的基本形式。47.备好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延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48.上课包括:(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49.课后的教导工作主要有:(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50.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主要形式有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51.发展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2)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3)以“好孩子”为定向(4)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5)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52.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53.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3)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4.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等。 55.榜样是以他人的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5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7.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高贵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58.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2)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集体还特别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59.班集体的概念: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用与传统。 60.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集体的目标(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a观察b谈话c分析书面教材d调查研究(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a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b加强学习纪律教育c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3)组织班会活动(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5)组织学生的劳动(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7)评定学生操行(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62.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师范性(3)教师劳动的创作性(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63.教师的权利是指教师依法应当享有的各种权益(1)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2)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水平的权利(3)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4)争取合理报酬、享有各种待遇的权利 64.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当承担的各种指责(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65.教师素养的要求(1)高尚的师德(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66.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1)加强和改革示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67.校本培训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习为培训基地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按需要培训。在培训前,学校一般会对本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或征询教师对培训方式的意见,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实现针对性(2)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培训教师,教学、科研与培训一体化,强调岗位练兵。(3)重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动机。 1原型是人们在现实世界里所关心,研究或进行生产管理的实际对象 2模型是人们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将原型的某一部分信息进行合理简化,提炼后构建的原型替代物 3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机构 4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构建,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5数学建模方法有:机理分析法,测试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6指数增长模型(Malthus模型)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 数学模型的特点:模型的逼真性和可行性,模型的渐进性,模型的稳定性,模型的可转移性,模型的非预制性,模型的条理性,模型的技艺性,模型的局限性 7数学模型的分类,根据对象内部机理了解程度的不同,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 8数学建模学习的重要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的一座重要桥梁,数学建模则是数学应用的必由之路;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数学建模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9数学建模的学习方法:案例研究阶段,亲身实践阶段,回馈反思阶段 10计算一致性指标CI=(M A X -n)/(n-1)

小学三年级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小学三年级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结合我班工作实际,特拟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班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通过“举止文明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教育内容 正面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一、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中高年级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3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相似性与个体差异性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 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教育怎么样使人的价值得到体现? ①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 的认识 ②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③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④应该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7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8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②教育活动的归宿 ③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 ④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 9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10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11最早用法律形式提出教育目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3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 谐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尔善于相马,...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尔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2.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大讨论心得体会根据县教育局、中心校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年”活动方案的要求,我认真的学习了文件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查找了自己在宗旨意识、作风建设、依法执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主题,深刻剖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恐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我想首先我们培养的人定位“是合格的公民,遵纪守法,保持尊严,尊重别人;其次是具有高素质的人,在各个领域从事他们感兴趣的工作,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对我们教师来说:要认识学校并不就意味着仅仅是培养大学生的地方,也并不意味着只是将教科书的内容灌输给学生的地方,学校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人的造就。真正决定一个人未来命运的是他的综合素质,合格的老师应该是帮助自己的学生建立自信,老师对于一个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是优还是差,学校都应该成为他永远的心灵故乡,不管他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心灵深处永远都会保留着对学校美好的回忆,是一个培养成健全人格的人的地方。在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素质教育理应彰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创造力是在其他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高层次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而创新型人才则是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期待着爱的气息包围着每一个学生,期待着爱的教育布满整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 教育的特点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和生活经验。二,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 古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二,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四,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的世俗化。二,教育的国家化。三,教育的法制化。四,初等教育义务化。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终生教育理念下的当代形态的教育:一,教育的终身化。二,教育的全民化。三,教育的民主化。四,教育的整合化。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编辑本段特殊文化教育 盲人“文化教育”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文化教育而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它是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1824年创造的,故国际上通称盲文为“布莱尔(Braille)”。 聋哑人“文化教育” 手语是针对聋哑人的文化教育语言工具在18世纪以前,手语普遍用来对聋哑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1880年在意大利米兰会议上,健听权威人士

教育培训活动方案

教育培训活动方案 教育培训活动是为了提高参训人员素质而举办的相关方案如何拟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xx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1.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 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2.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 阅学习成果 3.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赏 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六、组织实施 1.本项工作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在全辖区中小学正式启动9月14日举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