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既有教育教学活动,又有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活动就是学校管理过程的基础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管理行为,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自我管理"就是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能力体现,是班级管理能否有成效的根本保障。这在师范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师范生的自我管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通过培养形成的一种自我教育的能力,即能够按照社会、集体和教育者的要求来考虑问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等,从而成为社会一员。就师范生自身发展来说,自我管理能力的习得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可进一步完善自我(人格),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从现实环境来说,即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如果没有学生一定的自我管理作为基础,班主任工作就无法正常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就无法取得效果。从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要求来说,自我管理能力更是一个长远的需求。试想,一个不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学习的人又何以为人师表?一个没有独立意识,没有创新思维的人又怎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参与竞争?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除了思想品德的塑造之外,主要就是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对班主任而言,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对师范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呢?我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师范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其基础是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从没有自我感觉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认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到认识到自己内在动机的过程,是一切感觉、知觉和理性思维的主体,是自觉活动的激发者。事实证明,师范生已不同于初中生,他们已经能注意自己的外部行为,有独立性的欲望,喜欢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但这时他们的行为由于受到内心矛盾冲突的影响,还不能形成完全的自我控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律"性,还不能达到完全"自律"的程度。因此,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对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

1、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师范生已进入了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在这一年龄段,他们更多的是想获得"满意的自我",而能否获得一个"满意"的"自我",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自我"满意"即是"接受自己"、"自我悦纳"。一个能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爱"的人。他爱惜自己的荣誉,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不能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的人,与前者恰恰相反。例如,我班曾有一名留级生,第一学年屡屡出现"红灯"现象,平时很少与人交谈,上课时经常精神溜号,老师提问他常常用沉默和"不知道"来回敬老师。下课后他又能象个孩童一样玩耍。找他谈话,他每次都象时刻准备接受批评,随时进行检讨一样,事情过后又依然故我。一些同学和任课教师对他的行为与态度表示出一种无奈,认为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经了解,他童年亡父,母亲改嫁,自幼寄养在亲戚家。童年的不幸给他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经观察,我发现他的文、史基础较好,于是与有关教师取得联系,上课时提一些他能回答上的问题,对于他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在班会上特意安排一些文、史知识竞赛,每次他都能拿到许多奖品。经多次谈心,使他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信心也增强了,临近毕业,他象换了一个人。所以,班主任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使其心理上产生一种满足感,增强自信,逐渐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2、要让学生增强"自主意识"。

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要自始至终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放在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诸如自主地学好各门功课、自主地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自主地安排好自习课等

等)。而班级管理更可指导学生自己负责,班主任担当导演的职责。凡是学生能自主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凡是不具备放手的事,班主任也要创造条件,让其自主。对于班级的管理,班主任要敢于放手,但并不是放任自流。"不管"的目的是为了"管"得更好、更科学。譬如建立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制度,让每一位同学都体验当班长的滋味,使其角色变位,充分体验由被领导者到领导者的心理变化及行为差异。经过了解,许多同学谈到,做了值周班长或值日班长,自身有了一种压力,有了一种责任感,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化了,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日常琐事时也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了,更主要的是自身得到了锻炼。

3、要让学生形成"独立"意识。

这里所说的"独立"意识与上述的"自主"意识,互相关联,又有区别。就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看,学生应自主;就某个学生个人与群体关系看,每个学生都应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些升入高校或就业的师范生曾有这样一种经历:走出校门,摆脱了原来的校规约束,师长的叮嘱也少了,有的会不知所措,个别的陶醉在自由空间中,失去了自我。这说明,学生在师范学习时,就必须重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本领。学生具备了这种本领以后,就能把握自己,当他们遇到困难和发现自身的缺点时,也能勇于面对,努力克服,并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独立"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的前提是班主任必须爱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及时认真地做好参谋。例如,我班的主题班会都是由学生分组依据学校活动内容及要求,自选安排的,从组织材料、掌握会议、形成内容都是一、二名班干部会同二、三名一般学生共同设计,形成书面材料。最初主题班会的讲评一直由班主任唱压轴戏。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由依赖他人型转变为独立操作型,每次主题班会结束后由有关人员自评,再由其他同学讲评,最后是班主任的指导性评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

二、制订合理的管理计划,保证自我意识的全面渗透。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它既包括师范生对自己的管理、对他人的管理,也包括对集体的管理及集体对个人的管理。自我管理不但可以对人、也可以对物进行管理。既有校内又有校外,既有课内又有课外。因此必须制订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以保证自我管理意识的全面渗透。

1、确定自我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最终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人。

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将自我意识渗透到自己的知、情、志、行中去。形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知,即认知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自觉性。情,即情感方面,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悔过。志,即意志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命令、自我誓约。行,即行为方面,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计划、自我训练、自我总结、自我修养。在具体方法上,可通过写周记、谈心日记等形式,加快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2、调控自我管理的过程。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体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因此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在学生的每一种活动中都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不断充实自己,调整自我,逐步学会自我解剖、自我调控。在将班级目标确定后,组织学生学习,剖析目标内容,并要求学生围绕班级目标制订出个人目标,使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在个人总目标确定后,再划分为子目标,逐周、逐月落实,使学生自身的行为有了明确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