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 格式:pdf
- 大小:966.10 KB
- 文档页数:14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20世纪是西方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多变的时期,它见证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大的文学派别和运动出现,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本文将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角度来评述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
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来看,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打破文学的传统结构和形式,将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意识流引入到作品中。
他们追求“艺术的自由”,超越了现实和表面现象,试图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性和真实性。
例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内心独白体的写作风格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他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然而,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和内向性也引发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批判。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现实主义文学迅速兴起。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试图与现代主义的自我追寻和实验性创作相对立,回归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写。
他们将重心放在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人性探索上,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反映社会上的冲突和人类的困境。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都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塑造了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不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困境。
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再次打破了新现实主义的观念和写作方式。
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呈现出来,以非线性的故事结构和破碎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混乱和不确定性。
他们通过文本的自我反思和互文性的构建,打破了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并引发了读者对意义和真实性的思考。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重要性》和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走向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包括哪些主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突出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2、概述伊格尔顿对20世纪文论三条线索。
①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②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③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3、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无意识;性本能;创作家与白日梦;情结;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
无意识的显现领域: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
”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创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
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英国现代主义艺术(意识流)语义学批评(20年代-,瑞恰兹)
新批评(燕卜逊)
女性主义(1929-,弗吉尼亚·伍尔芙)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1964-2002,霍加特,斯图尔特·霍尔、戴维·莫利、麦克卢比)、雷蒙·威廉斯
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
后马克思主义(拉克劳、莫菲)
美国亨利·詹姆斯文学激进派(门肯、范·威克·布
鲁克斯)
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保尔·摩
尔)读者反应批评(诺曼·霍兰德,费什)
解构主义(“耶鲁四人帮”,70年代-,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洛德·布鲁姆和杰夫里·哈特曼)、乔纳森·卡勒
新马克思主义(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80年代以后,丹尼尔·贝尔、伊哈布·哈桑、斯潘诺斯等)
后殖民主义(80年代以后,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
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
女性主义(凯特·米勒特、艾伦·莫尔斯、桑德拉·吉尔伯特、伊莱恩·肖瓦尔特)
新批评(1941-,兰色姆、克林斯·布鲁克斯、
韦勒克等)
后现代主义艺术(波普艺术、新现实艺术、观念艺术、
超级写实主义、新绘画、环境艺术……)。
管窥蠡测——现代西方文论略览1、背景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文明和理性遭到破坏和怀疑②战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人的异化的精神危机↓导致对常识、理性和客观真理本身的怀疑在荒诞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决定现代文学的特点2、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总趋势①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②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越来越具有讽刺性③强调批评的独立性3、批评的时代“文评”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从社会各学科吸取观点和方法4、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5、形式主义文评注重作品的语言文学【本义&肌质】传统文评注重传记和历史【背景&身世】6、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忽略了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
7、语言&言语:二者是抽象规则和具体行动的关系——【瑞士】索绪尔↓影响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8、结构主义文评的特点①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研究文学的规律(“语法”)②作品的组织结构完全遵循文学语法的规则③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删繁就简)9、决定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超然结构→文字符号本身↓影响追求文学“语法”的枯燥抽象的趋势有所改变10、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特点①注重形式:把分析作品本文当做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②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在某些方面的玄虚和反理性主义倾向,都与其哲学基础有关第二节谁能告诉我:我是谁一、精神分析的产生1、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是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外界→认识自己→认识身体肌肤→认识思想心灵2、浪漫主义时代的探索:对个人心理的探索→对个人无意识的探索二、佛洛依德的基本理论1、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医院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疏导疗法”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2、“疏导疗法”:人的精神活动如同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3、人格结构:①本我:处于最底层,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本我里包裹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②自我: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多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③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4、性本能佛洛依德认为性本能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节(每个儿童暗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嫉妒同性父母的倾向)5、自我的保护性措施:压抑&升华①压抑:把这类危险中途和念头排除于意识之外,不让它们导致危险行动②升华:把性欲冲动引向社会许可的某种文化活动的渠道,使之转变成似乎与性欲无关而且十分高尚的行为↓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都看成里比多的升华,看成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6、梦在《梦的解释》一书中,佛洛依德认为,才能再现实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到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7、反面影响:泛性欲主义加快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三、精神分析派文评1、“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宗教和哲学问题”——《大学里的精神分析教学》①默里对麦尔维尔名著《白鲸》的分析②玛丽·波拿巴论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2、精神分析派批评:作者的无意识通过作品得到象征性表现,获得意愿的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居作用,同样得到想象的满足佛洛依德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机动的理论,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走向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Age of Theory)。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则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非常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中涌现出来的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些批评流派受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注重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结构或意义。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观———人本主义,他们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并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的象征诗论、庞德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20世纪初,科学主义文论出现较早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一派文论收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们剔除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即使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世纪是西方文论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在文学、美学和文化领域产生和发展。
本文将分析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
接下来是结构主义,这是在20世纪中期引入的一种文论方法,它将
重点放在文本的结构、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和社
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诸如神秘主义、语言分析和符号学等概念。
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和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在文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后现代主
义质疑传统的理论框架和观念,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历史的相对性和权
力的关系。
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包括让-弗朗索瓦·吕斯塔尔、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
新定位,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视野。
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发展。
后结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观念
的流动性,认为语言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和重构的。
后结构主义理
论家如朱利娅·克里斯蒂娜、乔姆·斯科特和特里格维·拉克劳凡提供了
对结构主义的新的批判和发展。
总的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
后结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框架下不断发展和演变。
这些理论揭示了文本、
语言和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对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走向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包括哪些主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突出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2、概述伊格尔顿对20世纪文论三条线索。
①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②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③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3、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无意识;性本能;创作家与白日梦;情结;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
无意识的显现领域: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
”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创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
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他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
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