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皮瓣(ALTP)
- 格式:ppt
- 大小:22.32 MB
- 文档页数:16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部大面积创面的护理头部肿瘤和颅骨骨髓炎病灶清除后,多数患者存在较大的创面合并颅骨缺损和硬脑膜外露,部分病人甚至出现硬脑膜缺损(1)。
由于颅骨缺损面积过大或存在肿瘤及感染复发的可能,常常无法进行一期植骨或肽网移植修复颅骨缺损,因此,游离皮瓣移植常常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唯一选择。
我科近年曾先后收治此类患者9例,均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配合细致的术后观察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1.1病例情况本组共9例,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16岁~60岁。
其中5例为烧伤后瘢痕性秃发,且局部反复破溃,形成颅骨骨髓炎,有3例已发生癌变;1例为狼咬伤后瘢痕性秃发,后形成颅骨骨髓炎;1例为感染性秃发,形成纤维肉瘤;2例为原发性头皮鳞状细胞癌。
9例中有8例颅骨受累,出现颅骨缺损。
1.2手术方式采用全麻下彻底清除病灶后皮瓣移植。
9例患者经局部清除病灶后均存在面积为9cm×11cm~16cm×22cm的创面,8例患者存在颅骨缺损,面积为3cm×4cm~15cm×16cm。
全部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皮瓣面积为10cm×13cm~17cm×23cm,其中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部分成活。
典型病例手术前后照片如图1~4。
2观察和护理要点2.1术前准备图1头皮磷状细胞癌术前2.1.1心理准备此类患者病程一般都比较长,经历了长时间的病痛折磨,有过多次就医经历,心理压力巨大,对手术感到紧张、恐惧和焦虑,且对手术的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
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关心和体贴他们,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介绍过去同种手术成功的病例来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他们积极配合手术。
2.1.2皮肤准备对有破溃、感染的创面,术前应积极处理。
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换药,以保持创面清洁,待感染控制后方可行手术。
术前一日,剃头、供区大腿及会阴部毛发,并用75%酒精擦拭,术晨再擦拭一遍。
手外科业务学习时间:2016-5-17地点:手外医生办公室主讲:吴志川主任医师内容: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主干的股前外侧皮瓣,因具有部位隐蔽、血管蒂长、血管口径粗、为肢体的非主干血管、切取面积大、有感觉神经和皮瓣切取对供区功能影响小等优点。
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应用解剖:1.皮瓣的动脉供应皮瓣的供应血管大多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穿皮分支,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自主干股动脉或股深动脉发出后,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间隙下行,到达股外侧肌的中部,发出肌皮穿支,穿过股外侧肌,到达皮下和皮肤,在穿过阔筋膜前还发出分支到周围肌肉。
2.皮瓣的静脉回流临床上,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的皮瓣坏死率高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坏死率。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伴行静脉多为两条,是股前外侧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
静脉瓣控制着静脉流向大的穿支静脉或内上方向,游离皮瓣时应保留内上方大的穿支血管,以利静脉回流。
3.皮瓣的神经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可重建皮瓣的感觉。
国外学者研究,股外侧皮神经的支配区域约20 cm ×12 cm,基本满足皮瓣感觉重建。
4.皮瓣的设计:以髂前上棘至膑骨外上缘的连线的中点为圆心,以3 cm为半径画圆,穿支血管的浅出点基本都在该圆内,较多位于该圆的外下象限。
变异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以横支、升支或高位皮支为血管蒂的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是股前外侧皮瓣的主要血管蒂,蒂长可达8 cm-12cm,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2.1 mm(1.1-2.8 mm),其肌皮动脉分支多数情况下都为2支或2支以上,平均2.5支(1-8)支,降支远端与膝上外侧动脉相交通,皮瓣可获得逆行血液供应,因此可以形成逆行岛状皮瓣。
5.皮瓣切取面积宋业光等研究认为皮瓣的切取范围上至大转子水平,下至髌骨上3 cm ,两侧至侧中线。
后研究;通过灌注后放射显影,得出单个穿支的供应面积为0.67 cm2- 39.89 cm 2,平均12.62 cm2。
股前外侧皮瓣名词解释股前外侧皮瓣就是身体上的一部分组织啦。
它在咱们大腿的前外侧这个区域哦。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大腿前外侧的一块特别的“小补丁”,不过这个“小补丁”可有着大作用呢。
从结构上来说呀,它包含了皮肤、皮下组织,还有血管神经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像是一个小团队,皮肤像是保护大家的外层盾牌,皮下组织就像是给大家提供支撑和缓冲的小伙伴,而血管神经呢,那就是这个小团队的生命线和指挥系统啦。
血管就负责给这个皮瓣运输营养物质,就像小货车一样,一趟一趟地把营养送过来,让皮瓣能健康地存在。
神经呢,就像是小指挥家,告诉皮瓣什么时候该有感觉,什么时候该放松或者紧张。
这个股前外侧皮瓣在医学领域那可是个小明星哦。
医生们可喜欢它啦。
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用来修复身体其他部位的缺损呢。
比如说,身体的某个地方受了很严重的伤,皮肤和组织都没了,这时候股前外侧皮瓣就可以被取出来,然后移植到受伤的地方。
它就像是一个小救星,带着自己的生命力和活力,到需要它的地方去重新建立一个健康的小环境。
不过呢,要取这个股前外侧皮瓣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事情哦。
医生们得小心翼翼的,就像对待一个超级珍贵的宝贝。
他们要精确地找到血管的位置,还要保证取皮瓣的时候不会对大腿这个地方造成太大的伤害。
这就像是拆东墙补西墙,但是得拆得巧妙,补得完美呀。
而且呀,股前外侧皮瓣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还有一些小差别呢。
有的人的皮瓣可能会大一点,有的人可能会小一点,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个性一样。
医生们就得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计划,看怎么利用这个股前外侧皮瓣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呢,股前外侧皮瓣虽然只是身体上的一块组织,但是在医学的大舞台上,它可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呢。
股前外侧皮瓣在颊缺损修复的应用研究股前外侧皮瓣是一种在颊部缺损修复中广泛应用的自体组织瓣,该技术涉及对人体腹股沟区域的组织进行切割,从而使其具有可以移植到颊部的血管,帮助修复颊部缺损。
本文旨在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颊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一、股前外侧皮瓣的构成和解剖结构股前外侧皮瓣由下肢肌肉、皮肤和皮下脂肪组成,主要包括下肢外侧股四头肌、前臂动脉、前侧皮神经等部位的组织。
在颊部缺损修复中,医生通常会选择此瓣区域中的感觉神经支配比较丰富的部位作为组织来源。
股前外侧皮瓣外形呈梭形,翼侧为皮肤、内侧为肌肉。
其血供功能主要由肌肉血管和腓前动脉提供,血管分布密集,血液流动迅速,因此可直接应用于颊部缺损的修复。
1. 颊部肿瘤切除后的修复:颊部肿瘤的切除往往会对颊部的组织、血管和神经造成一定的破坏,而颊部的组织结构相对复杂,不同位置组织特性不同,故在修复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而股前外侧皮瓣的组织来源相对集中,且组织含有大量神经末梢,这样的结构很适合用于颊部肿瘤切除后的扩展修复。
2. 颊部创伤修复:颊部受伤后,若造成较大表面的缺损,采取股前外侧皮瓣作为修复方法可以减少颊部组织局部损伤的影响,同时对颊部的美观重建有很好的效果。
三、股前外侧皮瓣的优缺点优点:1. 组织来源广泛:股前外侧皮瓣来源广泛,取材方便,不需要对损伤部位进行其他的损伤。
2. 效果理想:由于股前外侧皮瓣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和较好的血液供应功能,修复效果较理想,且可以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1. 操作难度较大:由于股前外侧皮瓣需要从人体腹股沟区域切割取材,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
2. 损伤患者肌肉:由于取材过程中需要切割患者的肌肉组织,因而可能会造成患者的肌肉力量减退等副作用。
四、总结股前外侧皮瓣在颊部缺损修复中具有广泛应用,具有组织来源广泛、修复效果理想的特点,但由于其操作难度较大,可能影响患者恢复过程,医生在应用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缺点,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简称ALT)作为一种常用的自体组织修复手术方法,具有供区易获、植入灵活、神经血管丰富等优点,在各种缺损修复中广泛应用。
然而,ALT手术中出现外侧膝关节的肌肉供区和肌腱供区无法满足需要时,经常需要移植外侧股前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skin flap,简称ALTS)以扩大植皮面积。
而ALTS所包含的血管、神经数量相对ALT要少,因此围手术期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以避免术后出现血管危象。
血管危象是指血管阻塞或血管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血供障碍,导致组织死亡或功能受损。
在ALT与ALTS联合移植中,术后常常存在此类危机,而且预后差异较大,颇有挑战性。
游离外侧股前皮瓣的血供来自外侧股上神经的分支和腘深动脉,由于该动脉存在小分支较多、位置难以把握及其与腘浅动脉的交通支影响等因素,出现血管危象的几率比较高。
因此,为了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必须对该手术中血管危象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2.1 研究问题(1)ALT与ALTS联合移植手术中常见的血管危象有哪些?(2)ALT与ALTS联合移植手术中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如何?(3)ALT与ALTS联合移植手术中血管危象的危险因素是什么?(4)ALT与ALTS联合移植手术中血管危象的防治措施有哪些?2.2 研究目的(1)探讨ALT与ALTS联合移植手术中常见的血管危象类型、分布特点和病程表现。
(2)对ALT与ALTS联合移植手术中血管危象的发生率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
(3)为临床落实ALT与ALTS联合移植手术中的安全措施、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1)ALT与ALTS联合移植手术中血管危象的分型、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分析。
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本文对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文章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有口腔颌面的患者20例,为进一步观股前外侧皮瓣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20例患者分为数量均等的甲乙两组,分别使用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两种方式展开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股前外侧皮瓣的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手术的时间、皮瓣存活率、供区和受区功能恢复情况均有显著改善,且该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与前臂皮瓣治疗方式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治疗方式在口腔颌面外科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对于患者术后各方面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口腔颌面;临床效果口腔颌面是人类最主要的脏器与解剖位置,其口腔颌面部缺损整复已经成为一项修复与重构及有关领域的重大课题,而血管化组织瓣也是目前口颌面缺损的主要修补方式之一。
用选股外侧动脉降脂作为血管蒂的皮瓣主要是由于该位置的供区面积大且隐蔽,能在不破坏主要血管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血液供应,并能将其与周围的神经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新感觉皮瓣,在头颈部位的皮肤缺损的治疗上有很大的优越性。
为此,本文选取20例患有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展开临床治疗研究,观察不同修复重建方式给患者带来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文章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有口腔颌面的患者2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患者年龄在35-59(46.15±3.20)岁,所有患者基本情况之间存在较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颌面部肿瘤扩大切除术及皮瓣修复术,在对患者进行手术致癌前,先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的姿势,对其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等工作,然后将肿瘤周围的组织扩大1.0-1.5厘米,并对N0和N1区域的淋巴清扫干净。
股前外侧皮瓣手术方法麻醉与体位:采用硬脊膜外麻或腰麻,小儿用全麻。
修复手部创面时,加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平仰卧位,术侧臀部垫高30°便于手术操作。
应用解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股直肌与股中间肌之间分为两支[1],外侧支沿股外侧肌与股直肌之间向外行,沿途发出分支穿过股外侧肌或肌间隙,至股外侧皮肤,多数为肌皮穿支,少数为肌间隙皮支。
以第1支皮动脉穿支为最粗大,外径0.5~1.0mm,是皮瓣的主要血管。
与动脉伴行的有1~2条静脉,其外径均大于动脉。
皮瓣设计:在髂前上棘外缘设A点,髌骨外上缘设B点,两点间作一连线,该连线中点为O点,即为第1肌皮动脉穿支的浅出点。
腹股沟韧带中点为E点,OE连线相当于旋股外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
该皮瓣以旋股外动脉降支的浅出点为轴点,以AB连线为轴线向下设计皮瓣,用布样测量所修复缺损的面积,沿(方法以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隙为A线,A 着上述点和线画出椭圆形皮瓣标记线。
线上与髌骨外缘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对应的点,即A线的中点为A点,腹股沟韧带处股动脉搏动点与A点的连线为B线。
在A线以外,大腿外侧中线以内,B线两侧3cm的范围内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搏动点。
使B线位于皮瓣横轴线的中外1/3,使最近探测点位于皮瓣纵轴线的中近1/3的位置设计皮瓣,皮瓣的长轴线与B线平行,如皮瓣较大,设计在A线与B线间。
)手术步骤:按皮瓣标记线逆行法切取皮瓣。
先切开皮瓣外缘皮肤深筋膜,在阔筋膜和肌膜间作钝性分离,至股外侧肌和股直肌间可见1~3条肌皮血管束。
同法切开皮瓣前缘和侧皮肤,深筋膜,在肌膜以浅分离,掀起皮瓣与外侧解剖会师。
应边切开边将深筋膜与皮缘缝合,以防分离而破坏血供。
最后沿第1肌皮动脉解剖,血管束周围带5mm宽的肌肉,确保血管束完整无损伤。
遇肌支结扎切断,至股外侧肌和股直肌之间即见到旋股外动脉降支,向近端解剖血管蒂,保留股神经肌支,依受区吻合血管长度需求而断蒂。
受区准备与皮瓣移植:单钝皮肤撕脱缺损,创面污染较轻,可供吻合血管条件良好,经彻底清创,行急症皮瓣移植修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对比研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F)和腹部带蒂皮瓣(Abdominal Pedicle Skin Flaps,APSF)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适应症、并发症、皮瓣恢复情况、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等,进一步阐述ALTPF和APSF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优越性、临床疗效等。
方法:收集2014年01月至2017年06月的病例,以移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者为ALTPF组,以转移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者为APSF组。
ALTPF组共38例,20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16~51岁,平均(30.61±9.52)岁;机器碾压伤13例,机器热压伤14例,交通事故伤7例,砸伤4例;缺损面积范围4cm×7cm~13cm×21cm,14例伴有掌骨骨折。
APSF组共37例,21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17~54岁,平均(32.57±9.57)岁;机器碾压伤11例,机器热压伤16例,交通事故伤4例,砸伤6例;缺损面积范围5cm×6cm~12cm×19cm,9例伴有掌骨骨折。
供区修复方式:ALTPF组:采用减张缝合的方法关闭宽度小于8cm的创面;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宽度大于8cm的创面。
APSF组:减张缝合宽度小于10cm的创面;应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宽度大于10cm的创面。
术后对两组受区并发症、皮瓣恢复情况、运动及感觉恢复情况等项目进行评估。
结果:1.术后两组并发症:ALTPF组术后受区出现2例血管危象,1例皮瓣感染,1例术后3天出现皮瓣边缘1.5cm坏死,经换药后愈合。
并发症率10.53%。
APSF组术后受区出现2例血管危象,1例感染,3例脂肪液化导致延迟愈合,5例皮瓣臃肿,需多次行皮瓣去脂术。
并发症率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