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徐传达
- 格式:ppt
- 大小:18.56 MB
- 文档页数:54
手外科业务学习时间:2016-5-17地点:手外医生办公室主讲:吴志川主任医师内容: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主干的股前外侧皮瓣,因具有部位隐蔽、血管蒂长、血管口径粗、为肢体的非主干血管、切取面积大、有感觉神经和皮瓣切取对供区功能影响小等优点。
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应用解剖:1.皮瓣的动脉供应皮瓣的供应血管大多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穿皮分支,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自主干股动脉或股深动脉发出后,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间隙下行,到达股外侧肌的中部,发出肌皮穿支,穿过股外侧肌,到达皮下和皮肤,在穿过阔筋膜前还发出分支到周围肌肉。
2.皮瓣的静脉回流临床上,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的皮瓣坏死率高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坏死率。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伴行静脉多为两条,是股前外侧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
静脉瓣控制着静脉流向大的穿支静脉或内上方向,游离皮瓣时应保留内上方大的穿支血管,以利静脉回流。
3.皮瓣的神经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可重建皮瓣的感觉。
国外学者研究,股外侧皮神经的支配区域约20 cm ×12 cm,基本满足皮瓣感觉重建。
4.皮瓣的设计:以髂前上棘至膑骨外上缘的连线的中点为圆心,以3 cm为半径画圆,穿支血管的浅出点基本都在该圆内,较多位于该圆的外下象限。
变异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以横支、升支或高位皮支为血管蒂的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是股前外侧皮瓣的主要血管蒂,蒂长可达8 cm-12cm,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2.1 mm(1.1-2.8 mm),其肌皮动脉分支多数情况下都为2支或2支以上,平均2.5支(1-8)支,降支远端与膝上外侧动脉相交通,皮瓣可获得逆行血液供应,因此可以形成逆行岛状皮瓣。
5.皮瓣切取面积宋业光等研究认为皮瓣的切取范围上至大转子水平,下至髌骨上3 cm ,两侧至侧中线。
后研究;通过灌注后放射显影,得出单个穿支的供应面积为0.67 cm2- 39.89 cm 2,平均12.62 cm2。
骨科精读手术技巧: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前外侧皮瓣,1984年徐达传首次报道股前外侧皮瓣解剖学研究,随后罗立生、宋业光分别介绍皮瓣的临床应用。
该皮瓣应用广泛,应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岛状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外侧肌皮瓣,逆行股前外侧皮瓣或筋膜瓣,股前外侧超薄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等,可带蒂转移,也可游离移植。
优点1、供皮隐蔽,皮瓣面积大。
2、皮瓣血管蒂较恒定,血管蒂长,管径粗。
3、皮瓣切取后,不影响肢体功能。
4、可根据需要可制成筋膜瓣、肌皮瓣或岛状瓣。
5、若包含股外侧皮神经可制成感觉皮瓣。
6、仰卧位可取。
应用解剖旋股外侧动脉自股深动脉发出后很快分为升支、横支、降支。
其中降支最粗,行程最长。
降支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行向外下方,其体表投影为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髂髌线)连线中点与腹股韧带中点做一连线,这连线的下2/3段即为降支的体表投影。
股神经的股外侧肌支伴行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外上方。
降支大约在髂髌线中点上方,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内侧支继续下行滋养邻近肌肉。
外侧支向外下行滋养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
降支在肌间隙中可作为皮瓣血管蒂长度为8-12cm,在发出第一个股外侧肌皮动脉穿支上方约10cm处,是血管截断和吻接的常用部位。
此处降支的外径平均2.1mm(1.1~2.8mm)。
从降支再发出若干肌皮动脉,这些肌皮动脉穿出深筋膜后,分为升支和降支,走行于深筋膜浅面,然后再发出分支至皮肤。
适应症该皮瓣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修复,适应症非常宽广,被称为之“万能皮瓣”。
1、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因创伤,肿瘤切除,瘢痕松解等所致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均可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
2、深层组织缺损和洞穿性缺损,股前外侧皮瓣皮下脂肪厚,又可携带阔筋膜及部分股外侧肌,皮瓣厚度有事可达1.5cm~2cm。
颌面部洞穿性缺损也常采用。
3、感染性皮肤软组织缺损,股前侧外侧皮瓣血供丰富,皮瓣面积大,组织量充足,适用于感染创面,尤其是慢性、大面积感染创面的修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个性化手术设计与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个性化手术设计与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100例皮肤组织缺损患者,均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治疗,分析手术效果。
结果手术后,患者皮瓣功能恢复率为100.00%、骨缺损率为1.00%、感染率为2.00%、二期修整率为0;随访1年后,患者皮瓣功能恢复率为100.00%、骨缺损率为0、感染率为 1.00%、二期修整率为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方式,可修复患者创伤面,促进其病情恢复。
关键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手术;临床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主要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是近年来新型研制的手术方式,不仅对人体创伤小,还可在不伤及患者下肢血管前提下,完成手术操作,且效果显著[1]。
本文旨在探索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个性化手术设计与临床意义,具体的内容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100例皮肤组织缺损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男55例、女45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5.61±7.75)岁。
致伤原因:20例患者为机床切割伤,20例患者为重物压伤,20例患者为机械绞伤,20例患者为热压伤,20例患者为车祸伤。
受伤部位:80例为小腿,10例为足跟,10例为前足。
患者皮肤组织缺损最小面积为5 cm×8 cm,最大面积为15 cm×28 cm。
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目的,并自愿签署书面同意书。
1. 2 方法①急诊清创:首先对患者进行清创处理,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随后修复神经、血管、肌腱组织,确定好相应吻合神经和动、静脉后,制作相应大小样布,并在对侧或同侧进行穿支皮瓣移植修复。
②穿支皮瓣修薄和切取:术前对患者缺损部位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测,可将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作为估计穿出点,将此点作为基础点,随后设计皮瓣形状以及估计缺损面积。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1月来我院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患者50例,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47例患者所移植的皮瓣全部存活,有3例患者在20小时内皮瓣出现动脉危象,及时进行治疗,得到缓解。
50例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
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具有皮肤软,修复理想等优点,对口腔颌面部外形及功能的恢复有明显效果,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标签: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口腔颌面部是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之一,在咀嚼、吞咽、言语、呼吸、表情等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口腔颌面部缺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理功能[1]。
导致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因素较多,近几年交通业的不断发展,是导致口腔颌面部缺损发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目前临床常用的修复方法有:游离皮片、随意皮瓣、轴型皮瓣等[2],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
随着皮瓣移植技术不断的发展,其在恢复患者外形及功能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临床一般采用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但有关学者提出,采用上臂及小腿处组织瓣或者股前外侧区域进行修复[3]。
本文主要讲述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取得的效果。
现将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1月来我院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患者50例,其中包括3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50~80岁,平均年龄65.4±2.1岁。
缺损原因:有31例患者由于交通事故,有19例患者由于恶性肿瘤术后缺损。
治疗方法:对手术分组同时进行,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负责清理手术,手术外科医生负责制备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血管吻合。
⑴手术清除组:①31例由于交通事故的患者需要彻底清创,去除附近死皮。
②19例由于恶膈瘤术后导致缺损的患者,首先需要根治肿瘤,并进行清除,在清除中需要保留副神经及颈内静脉。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研究作者:简永凌波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058-02【摘要】目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外伤及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体会。
方法:从2007年11月~2010年11月运用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骨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4例,手背皮肤缺损2例,足部软组织缺损3例,前臂软组织缺损、肌腱外露1例,胫前软组织缺损合并慢性骨髓炎1 例,带血管蒂逆行切取修复大腿内侧远端合并膝关节皮肤缺损1例。
结果:所有病例均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完全成活,随访均获满意功能及外形,除外有1例手背皮瓣存活后较为臃肿,二期修复整形后满意。
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可切取面积大,血管蒂粗大并且较长,可切取长度为8~12cm,血管外径平均为2.1mm(1.1~2.8mm),变异度小,解剖恒定,为肌间隙血管蒂,不损伤主要血管,部位隐蔽,带有感觉皮神经,是修复多处软组织缺损、再造整形的理想皮瓣。
外侧皮瓣多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顺行逆行均可切取,选用优势皮支,可提高皮瓣存活率。
嘉兴市第二医院骨科郑松【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软组织缺损;游离移植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2例,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16~56岁,平均42岁;机器损伤7例,车祸伤2例,皮肤感染并缺损3例。
其中胫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合并慢性骨髓炎2 例,手背、掌部的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软组织缺损1例,大腿内侧远端、膝部软组织缺损1例。
缺损面积为8cm×9cm~24cm×12cm不等。
其中有4例合并骨外露,5例合并肌腱外露,骨外露合并肌腱外露3例,手术切取皮瓣面积:最小10cm×13cm,最大25cm×15cm。
2 手术方法2.1 受区准备:①术前准备:感染创面加强换药,每次均清除坏死组织,分泌物细菌培养,选用有效抗生素,待分泌物减少,新鲜肉芽生成,再行手术;②术中处理:术区需清洁彻底,术前用消毒皂及生理盐水反复刷洗干净,手足部需洗必泰溶液泡洗15分钟,创面彻底清创,严密止血,尽可能保护健康组织,游离出血管和皮神经备用。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王永国1穆广态2( 1.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 2.宁夏武警总队医院骨科,银川750004)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式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四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的患者20例,择期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
皮肤缺损面积8cm×6cm~20cm×12cm。
皮瓣切取范围10cm×8cm~24cm×12cm。
皮瓣供区直接缝合6例,植皮覆盖14例,与受区神经缝合重建感觉功能的皮瓣11例。
结果20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至25个月,皮瓣色泽、外形与受区相似,供区肢体功能无明显受限,11例缝接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为S2-S3.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因其具有恒定而较长的血管,易于游离吻合,切取面积大供区损伤小、隐蔽和皮瓣薄、外形好等长处,是一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
四肢开放性损伤后常归并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或缺损,易感染,经久不愈,医治棘手。
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是外科医治的主要方式。
徐达传[1]等1984年首先报导了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并取得了国内外普遍的应用,成为最常常利用的皮瓣供区之一[2-3],我院自2008年1月-2011 年8 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20 例,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 16 例,女 4 例;年龄 17 ~ 53 岁,中位年龄27岁。
致伤原因:交通伤 5例,机械伤 15 例。
其中手外伤11例,(左手4例、右手7例),跖骨开放骨折伴足背软组织缺损4例(左侧 2 例、右边 3 例),足底复合组织缺损5例。
创面严重污染 14 例,感染 6例,均有骨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