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焓图解读原创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7
压焓图解读原创压焓图(p,h)一、压焓图的用途相变制冷是利用制冷剂的状态变化实现的,制冷剂在不同的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特性,为方便科学研究以及工程计算,将工质的状态参数绘制在一张曲线图上,p,h图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二、压焓图介绍名词解释:焓的定义:把制冷剂的内能与制冷剂流动过程中所传递能量之和定义为制冷剂的焓。
表达式:h,u,pvh:表示1kg制冷剂的焓(比焓);u:表示1kg制冷剂的内能;pv:表示1kg制冷剂流动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p-压力,v-比体积)。
从焓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u代表1kg工质的内能,是储存于工质的内部的能量,pv 是1kg工质移动时传递的能量。
也就是说,当1kg工质通过一定的界面流入系统时储存在其内部的内能随工质进入系统,同时还把从外部功源获得能量带进系统,因此,系统中因为引进1kg工质所获得的总能量是内能与传递的能量之和。
熵的定义:表示工质温度变化时,热量传递的程度,用S表示,单位kJ/kg•K。
表达式:dQ/dT (dQ-表示热量的变化,dT表示温度的变化)。
目前熵这个参数在空调系统热力计算或参数确定时用的很少。
干度x:表示系统中制冷剂蒸汽与液体的变化关系(数值范围0~1)。
当干度x=1时,说明制冷剂均以饱和蒸汽的形式存在,当干度x=0时,说明制冷剂均以液态形式存在。
干度在0与1之间变化,表示制冷剂蒸汽与液体的变化过程。
等压线:在压焓图上即为水平线。
等焓线:在压焓图上即为垂直线。
等温线:在两相区为水平线,在过冷液体区为略向左上方延伸的上凹曲线,接近于垂直,在过热蒸汽区等温线是向右下方延伸的下凹曲线。
等比容线:在过热蒸汽区为向右上方延伸的下凹曲线。
等比熵线:在过热蒸汽区为向右上方延伸的下凹曲线,斜率大于等比容线。
过热蒸汽区:等干度线x=1的右侧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不存在液态制冷剂)。
过冷液体区:等干度线x=0左侧区域为过冷液体区(不存在液态制冷剂)。
两相区:在等干度线x=0与x=1之间的区域为两相区,在两相区内制冷剂液体与制冷剂蒸汽共存。
压焓图该图纵坐标是绝对压力的对数值lnp(图中所表示的数值是压力的绝对值),横坐标是比焓值h。
1、压焓图曲线的含义压焓图曲线的含义可以用一点(临界点)、二线(饱和液体线、饱和蒸汽线)、三区(液相区、两相区、气相区)、五态(过冷液状态、饱和液状态、过热蒸汽状态、饱和蒸汽状态、湿蒸汽状态)和八线(等压线、等焓线、饱和液线、饱和蒸汽线、等干度线、等熵线、等比体积线、等温线)来概括。
2、临界点K和饱和曲线临界点K为两根粗实线的交点。
在该点,制冷剂的液态和气态差别消失。
K点左边的粗实线Ka为饱和液体线,在Ka线上任意一点的状态,均是相应压力的饱和液体;K点的右边粗实线Kb为饱和蒸气线,在Kb线上任意一点的状态均为饱和蒸气状态,或称干蒸气。
3、三个状态区Ka左侧——过冷液体区,该区域内的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Kb右侧——过热蒸气区,该区域内的蒸气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Ka和Kb之间——湿蒸气区,即气液共存区。
该区内制冷剂处于饱和状态,压力和温度为一一对应关系。
在制冷机中,蒸发与冷凝过程主要在湿蒸气区进行,压缩过程则是在过热蒸气区内进行。
4、六组等参数线制冷剂的压-焓(LgP-E)图中共有八种线条:等压线P(LgP) 等焓线(Enthalpy) 饱和液体线(Saturated Liquid) 等熵线(Entropy)等容线(Volume)干饱和蒸汽线(Saturated Vapor) 等干度线(Quality) 等温线(Temperature)(1)等压线:图上与横坐标轴相平行的水平细实线均是等压线,同一水平线的压力均相等。
(2)等焓线:图上与横坐标轴垂直的细实线为等焓线,凡处在同一条等焓线上的工质,不论其状态如何焓值均相同。
(3)等温线:图上用点划线表示的为等温线。
等温线在不同的区域变化形状不同,在过冷区等温线几乎与横坐标轴垂直;在湿蒸气区却是与横坐标轴平行的水平线;在过热蒸气区为向右下方急剧弯曲的倾斜线。
压焓图解读在制冷工程中,最常用的热力图就是制冷剂的压焓图。
该图纵坐标是绝对压力的对数值lgp(图中所表示的数值是压力的绝对值),横坐标是比焓值h。
1、临界点K和饱和曲线临界点K为两根粗实线的交点。
在该点,制冷剂的液态和气态差别消失。
K点左边的粗实线Ka为饱和液体线,在Ka线上任意一点的状态,均是相应压力的饱和液体;K点的右边粗实线Kb为饱和蒸气线,在Kb线上任意一点的状态均为饱和蒸气状态,或称干蒸气。
2、三个状态区Ka左侧——过冷液体区,该区域内的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Kb右侧——过热蒸气区,该区域内的蒸气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Ka和Kb之间——湿蒸气区,即气液共存区。
该区内制冷剂处于饱和状态,压力和温度为一一对应关系。
在制冷机中,蒸发与冷凝过程主要在湿蒸气区进行,压缩过程则是在过热蒸气区内进行。
3、六组等参数线制冷剂的压-焓(LgP-E)图中共有八种线条:等压线P(LgP),等焓线(Enthalpy),饱和液体线(Saturated Liquid),等熵线(Entropy),等容线(Volume),干饱和蒸汽线(Saturated Vapor),等干度线(Quality),等温线(Temperature)(1)等压线:图上与横坐标轴相平行的水平细实线均是等压线,同一水平线的压力均相等。
(2)等焓线:图上与横坐标轴垂直的细实线为等焓线,凡处在同一条等焓线上的工质,不论其状态如何焓值均相同。
(3)等温线:图上用点划线表示的为等温线。
等温线在不同的区域变化形状不同,在过冷区等温线几乎与横坐标轴垂直;在湿蒸气区却是与横坐标轴平行的水平线;在过热蒸气区为向右下方急剧弯曲的倾斜线。
(4)等熵线:图上自左向右上方弯曲的细实线为等熵线。
制冷剂的压缩过程沿等熵线进行,因此过热蒸气区的等熵线用得较多,在lgp-h图上等熵线以饱和蒸气线作为起点。
(5)等容线:图上自左向右稍向上弯曲的虚线为等比容线。
OCCUPATION2011 6170浅谈“压焓图”文/黄伴春涉及制冷设备的选型,我们必须要通过热力计算,我们要进行计算就必须查压焓图,所以熟练地掌握压焓图很重要,本文谈谈笔者对压焓图的学习方法。
一、坐标的建立如图1所示,首先我们先建立直角坐标,我们只取直角坐标的第一象限,因为我们涉及的数值都是正值。
坐标建立后要标上箭头,只有标上箭头才代表了正方向。
建立直角坐标后,我们要标上横坐标为焓(h),纵坐标为(lgP)。
只有标上了横坐标和纵坐标代表什么,我们所作的图形才有意义。
有些人在作图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图形失去了意义。
纵坐标为什么要采用10为底的对数,在这里解释一下,因为压力几乎都是采用10的多少次方,为了便于我们作图,所以采用了10为底的对数。
例如,大气压力P 为105Pa,如果采用10为底的对数,那么在纵坐标上的数值就为lg105=5。
这样就便于我们作图分析。
二、一点两线三区域五状态1.一点(临界点K——图形上的最顶点)无论何种制冷剂,它都有临界点,在我们选用制冷剂时,我们都要求临界温度(临界压力)要高。
我们都知道,物质液化除了降温还可以升压,像我们使用的制冷剂,沸点普遍很低,低温液化是不可能的,只能采用高压。
而临界温度高的制冷剂在常温下越容易液化,并且制冷剂在远离临界点下节流可以减少损失。
提高制冷循环的性能。
2.两线(饱和液体线、饱和气体线)临界点K分成左右两条粗实线,K点左边的粗实线是饱和液体线,其干度 =0,该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饱和液体;K点右边的粗实线是饱和气体线,其干度 =1,该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饱和气体。
3.三区域(过冷液体区、气液两相区、过热蒸汽区)饱和液体线和饱和气体线将整个坐标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过冷液体区、气液两相区、过热蒸汽区。
饱和液体线左边的区域为过冷液体区,在我们制冷循环计算中,将制冷剂饱和液体的温度降低就变为过冷液体。
介于饱和液体线与饱和气体线之间的区域为气液两相区。
r22压焓图简介r22(又称为氟氯二碳化物)是一种常用于制冷和空调系统的氟氯烃。
它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和压缩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工业领域。
压焓图是一种常用的工程图表,用于描述制冷剂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相态和性质。
本文档将介绍r22的压焓图的绘制方法和分析。
压焓图的概念压焓图是以压力和焓为坐标轴的图表,用来描述制冷剂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
压力是制冷剂的压力,而焓是制冷剂的比焓(单位质量的能量)。
通过观察压焓图,我们可以了解制冷剂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相态和性质,如饱和蒸汽线、过冷区、过热区等。
r22压焓图的绘制方法要绘制r22的压焓图,我们需要以下数据:1.温度和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值;2.温度和对应的饱和液体压力值;3.温度和对应的过冷度。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画出压力-温度图和压力-比焓图。
压力-温度图压力-温度图是在常规坐标轴中绘制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压力。
我们需要先绘制饱和蒸汽线和饱和液体线。
饱和蒸汽线是制冷剂从液体到蒸汽相变的曲线。
在压力-温度图中,可以通过查阅r22的饱和蒸汽表得到各个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值,将这些点连成曲线即可。
饱和液体线是制冷剂从蒸汽到液体相变的曲线。
同样地,我们可以通过查阅r22的饱和蒸汽表得到各个温度下的饱和液体压力值,将这些点连成曲线即可。
在压力-温度图中,我们还可以绘制出冷凝过程的等温线、等熵线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制冷剂的性质和工作过程。
压力-比焓图压力-比焓图是以压力和比焓为坐标轴的图表。
比焓是单位质量的能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h = cp * (T - T0)其中,h为比焓,cp为定压比热容,T为温度,T0为参考温度。
常见的r22比焓表中,相应的定压比热容和参考温度已给出。
我们需要先绘制饱和蒸汽线和饱和液体线,方法与压力-温度图类似。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各个温度点处的比焓值,将这些点连成曲线即可。
在压力-比焓图中,我们还可以绘制出冷凝过程的等温线、等熵线等。
压焓图解读原创
压焓图(p,h)
一、压焓图的用途
相变制冷是利用制冷剂的状态变化实现的,制冷剂在不同的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特性,为方便科学研究以及工程计算,将工质的状态参数绘制在一张曲线图上,p,h图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二、压焓图介绍
名词解释:
焓的定义:把制冷剂的内能与制冷剂流动过程中所传递能量之和定义为制冷剂的
焓。
表达式:h,u,pv
h:表示1kg制冷剂的焓(比焓);
u:表示1kg制冷剂的内能;
pv:表示1kg制冷剂流动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p-压力,v-比体积)。
从焓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u代表1kg工质的内能,是储存于工质的内部的能量,pv 是1kg工质移动时传递的能量。
也就是说,当1kg工质通过一定的界面流入系统时储存在其内部的内能随工质进入系统,同时还把从外部功源获得能量带进系统,因此,系统中因为引进1kg工质所获得的总能量是内能与传递的能量之和。
熵的定义:表示工质温度变化时,热量传递的程度,用S表示,单位kJ/kg•K。
表达式:dQ/dT (dQ-表示热量的变化,dT表示温度的变化)。
目前熵这个参数在空调系统热力计算或参数确定时用的很少。
干度x:表示系统中制冷剂蒸汽与液体的变化关系(数值范围0~1)。
当干度x=1
时,说明制冷剂均以饱和蒸汽的形式存在,当干度x=0时,说明制冷剂
均以液态形式存在。
干度在0与1之间变化,表示制冷剂蒸汽与液体的
变化过程。
等压线:在压焓图上即为水平线。
等焓线:在压焓图上即为垂直线。
等温线:在两相区为水平线,在过冷液体区为略向左上方延伸的上凹曲线,接近
于垂直,在过热蒸汽区等温线是向右下方延伸的下凹曲线。
等比容线:在过热蒸汽区为向右上方延伸的下凹曲线。
等比熵线:在过热蒸汽区为向右上方延伸的下凹曲线,斜率大于等比容线。
过热蒸汽区:等干度线x=1的右侧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不存在液态制冷剂)。
过冷液体区:等干度线x=0左侧区域为过冷液体区(不存在液态制冷剂)。
两相区:在等干度线x=0与x=1之间的区域为两相区,在两相区内制冷剂液体与
制冷剂蒸汽共存。
x值越大越接近饱和蒸汽,x越小越接近饱和液体。
三、P,h图的应用:
在空调系统的设计过程中p,h图主要用在热力计算,压缩机选型、制冷剂的循环量的确定、冷凝负荷的确定等方面。
对于一款汽车空调来说,在热力计算时制冷剂的冷凝温度、蒸发温度这两个参数是容易确定的。
(通常按经验范围值选取)
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对于在系统中进行的状态变化有以下关系: Δq=Δh-Δw
Δq-热量变化Δh,焓值变化Δw,功的变化
对于理论制冷循环的四个过程分析如下:
压缩过程:理论循环认为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的过程可以近似为等熵过程,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即Δq,0
因而有w,Δh
冷凝过程: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时系统不与外界发生做功关系,即Δw,0 因而有Δq,Δh
节流过程:实际上节流过程是不可逆过程,不能有微分处理,但是对于整个节流过程而言既不与外界有热量交换,又不存在做功的问题
因而有Δh,0
蒸发过程:同冷凝过程一样不与外界发生做功的关系,即Δw,0
因而有Δq,Δh
综合上述,建立一些假设条件,空调系统制冷理论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5,1,2,4,5,确定了制冷剂的理论循环,便可以应用焓差法进行相关的s 热力计算。
理论的热力计算简要说明如下
单位制冷量 q,h,h 015
单位容积制冷量 q,q/vv01
理论比功 w,h,h02s1
单位冷凝量 q,h,hk42s
制冷系数ε,q/w00
1,不同型式的压缩机有各自不同的等熵效率ηs,通过选取该数值,可由式ηs,(h,h)/(h-h)计算得实际循环点2的焓值。
212s1
2,通过整车热负荷计算,计算出所需制冷量Q,由式G=Q/q计算出制冷000剂循环流量G。
3,不同形式的压缩机,取不同的输气系数λ,从而压缩机的排量可得,V,1.67 4×10 Q0•v1/( q•n•λ) 或V,VS/λ,而Vs,G•v,从而选择合适的压缩机进行
匹配。
10
根据制冷剂在压焓图上的循环过程容易看出,制冷循环的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过热度、过冷度对循环有很大的影响,蒸发温度越高,循环效率越高;冷凝温度越低,循环效率越高,过热度可以保证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均为过热蒸汽,避免
液击现象;过冷度使得节流降压后的制冷剂尽可能的接近饱和液体状态,有利于蒸发器中制冷剂的换热。
焓湿图(I-d)
一、焓湿图的应用
在空调设计计算过程中经常需要确定空气的状态以及其变化过程,单纯的状态确定可以用公式计算得出或者通过已有的空气性质表查出,但是要了解空气的状态变化过程,最直接的描述是借助空气的焓湿图。
二、焓湿图的介绍
等相对湿度线
等温度线
等焓线
横轴表示含湿量,等含湿量线竖直名词的解释:
含湿量d:定义为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与干空气密度的比值。
实际的物理意
义是每千克干空气中所含有水蒸气的质量,表示空气中的含水能
力,单位:kg/kg。
干
3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单位:kg/m。
干
相对湿度:定义为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水蒸气的压力的比值。
物理意义表征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热湿比ε:空气状态变化过程中热量(Q)变化与湿量(W)变化的比值,它
的正负表示空气状态的变化方向。
ε,Q/W。
露点温度:定义为在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空气到达饱和时的温度。
低于此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会出现凝结的现象。
该温度点也称为凝点。
等焓线:在焓湿图上为向右下方延伸的直线。
等含湿量线:在焓湿图上即为垂直线。
等温线:在焓湿图上为水平略向右上方延伸的直线。
等压力线:在焓湿图上即为垂直线。
等相对湿度线:在焓湿图上为向右上方延伸的下凹曲线。
三、应用举例: 确定送风状态:(送风量,送风状态)
室内的空气状态点为1点,余热余湿分别为Q、W,热湿比ε可以得出,
假设需要的空气量为G,送风状态点为2于是有:(结合下图)
Gi+Q=Gi 21
Gd+W=Gd 21
通过整合可以得出ε=Q/W,这说明送风点在热湿比线上,热湿比线即为了空气的变化过程线。
在热湿比线上选择适当的送风温差,即可以确定送风状态点。
理论上在1点以下并在热湿比线上的任意点均可以作为送风状态点,但是送风点距离1点越近,送风量越大(G= QΔi/或WΔi/),距离1点越远送风量越小。
送风量小,送风设备可以做的小些,但是此时送风温度也是较低的,影响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的均匀性、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