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与空气
- 格式:doc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15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壤肥力要素水、气、热之间的关系。
由于土壤水分的重要作用,因此掌握土壤水的形态学观点和能量学观点。
土壤水的类型土壤学中的土壤水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在105℃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水分。
土壤中液态水数量最多,对植物的生长关系最为密切。
液态水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水分受力的不同来划分的,这是水分研究的形态学观点。
这一观点在农业、水利、气象等学科和生产中广泛应用。
一、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从室外取土,放在室内风干若干时间后,表面上看似乎干燥了,但把土壤放在烘箱中烘烤,土壤重量会减轻;再放置到常温常压下,土壤重量又会增加,这表明土壤吸收了空气中的水汽分子。
土壤的吸湿性是由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作用所引起的,一般来说,土壤中吸湿水的多少,取决于土壤颗粒表面积大小和空气相对湿度。
由于这种作用的力非常大,最大可达一万个大气压,所以植物不能利用此水,称之为紧束缚水。
二、膜状水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其自身可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移动,植物可以利用此水。
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
当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往往还有相当多的膜状水。
三、毛管水当把一个很细的管子(毛细管)插入水中后,水分可以上升的较高于水平面,并保持在毛细管中。
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毛管水可以有毛管力小的方向移向毛管力大的方向,毛管力的大小可用Laplace公式计算:P = 2T/r式中的P为毛管力,T为水的表面张力,r为毛管半径。
根据毛管水是否与地下水相连,可分为2种类型:毛管悬着水:降水或灌溉后,由地表进入土壤被保存在土壤中的毛管水。
毛管上升水:或毛管支持水,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
影响毛管上升水的因素:地下水水位和毛管孔隙状况毛管水上升高度用下式计算:H=75/d,d为土粒平均直径(上升高度与颗粒直径间关系见p142的附表)。
土壤水气热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壤、水、气、热是地球上四个最基本的物质。
而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密切的。
在生态学中,土壤水气热的交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命的根基。
土壤是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组成的。
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包括矿物质和土壤颗粒,而有机物质则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和生物体等。
这些物质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和质量。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含量也对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不足时,植物的生长会受到限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水是生态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水可以滋润大地,调节气温,维持生态平衡。
水的循环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
在生态系统中,水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和地下水循环。
在这些过程中,水分子与空气分子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空气中的水分子在水的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水分子与空气分子的相互作用对于水分子的蒸发和降水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体是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气中,氧气、氢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气层。
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气体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土壤和水的性质和功能。
热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能量形式,是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热的传递和转移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热的传递和转移的过程中,热与空气、水和土壤分子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热的传递和转移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土壤和水的性质和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热的传递和转移的过程中,热会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含量,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土壤、水、气、热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些物质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寻找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作文“我们要用各种工具来测量土壤的水分和空气!”小明得意地回答。
他们准备了一个土壤湿度计和一个小小的气球。
小红眨眨眼:“哇,气球?这和土壤有什么关系呀?”
“哈哈,气球能帮我们测量土壤的空气哦!”小明解释道。
“我们先用湿度计测量土壤的水分吧。
”他们开始在花园里挖土,一边挖一边讨论。
“哎呀,这土壤好干呀!”小红一边挖土一边说。
“对呀,看来这里的水分比较少。
我们要把土壤放在湿度计上,然后看看它的读数。
”小明说着,把一块土壤放到湿度计上。
“哇,数字动来动去的!”小红兴奋地看着湿度计上的读数。
“这表示土壤的水分很少!”
“对的,我们再来看看土壤的空气。
”小明拿出了气球,轻轻放在土壤上,然后慢慢按压,气球的形状就会改变。
小红好奇地问:“气球怎么变形呀?”
“这就是因为土壤中的空气。
”小明解释说,“土壤中的小孔洞里充满了空气,当我们按压土壤时,气球就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
他们继续在花园里研究,发现不同地方的土壤水分和空气含量都不一样。
有的地方水分很多,空气也很少;有的地方则恰恰相反。
“原来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有这么多的奥秘!”小红感叹道。
“是呀,这就是土壤的奇妙之处!”小明高兴地说。
他们的实验让他们对土壤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植物在不同地方长得那么不同。
“我们下次还要做更多有趣的实验!”小红开心地说。
“当然啦,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大自然的每一个秘密!”小明充满期待地回应道。
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地球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的说明
方法
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
它们提供了生命所需的基本条件和资源。
1. 土壤:土壤是由不同比例的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以及微生物组成的表层覆盖物。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元素、水分和机械支持,同时也是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地。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分解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2. 水:水是生命的基础,对于所有生物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水在遗传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它不仅作为细胞内外的溶剂,还能调节温度、输送营养物质和废物,并提供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 阳光:阳光是地球上生物能源的主要来源。
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和一部分原生生物的生物能量。
光合作用是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同时释放出氧气。
阳光的强度、方向和周期对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起着重要影响。
4. 空气:空气是地球上大气层中的气体组成,其中氧气是维持许多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空气中的氧气被动物用于呼吸,并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代谢产生能量。
此外,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也在生态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光合作用和水循环。
这四大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地球上共同构成了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支撑着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
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一般规律土壤含水量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那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我们来看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第一条规律:浅层土壤水分含量高,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低。
这是因为浅层土壤受到阳光和空气的影响较大,水分蒸发得比较快,所以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而深层土壤受到阳光和空气的影响较小,水分蒸发得比较慢,所以水分含量相对较低。
我们来看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第二条规律:不同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所不同。
比如说,沙质土壤由于空隙大、透气性好,水分容易蒸发,所以沙质土壤的水分含量相对较低;而黏土土壤由于空隙小、透气性差,水分不容易蒸发,所以黏土土壤的水分含量相对较高。
我们来看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第三条规律: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也会有所变化。
比如说,在夏季高温多雨的时候,由于雨水不断下渗到地下,所以土壤含水量会相对较高;而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时候,由于降水减少、蒸发加快,所以土壤含水量会相对较低。
我们来看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第四条规律: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也会有所变化。
比如说,在山区地区因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雨量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壤含水量会相对较高;而在平原地区因为地势平坦、气温较高、降雨量较小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壤含水量会相对较低。
了解了这些关于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一般规律之后,我们在实际生产中就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灌溉管理了。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哦!。
寻找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实验教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知道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以及腐殖质等主要成分组成,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腐殖质成分。
课前准备:学生采集土壤;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蒸发皿、玻璃片、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水、火柴等材料。
二、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小草靠它来发芽,小树靠它把根扎,盛在盆里花开艳,农民伯伯都靠它”,猜猜是什么?学生:猜是土壤;教师:同学们关于土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学生:提问题;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学期的第一课。
2:探索与发现老师:同学们,那下面我们来实验探究吧!出示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璃片、蒸发皿、火柴。
教师:课件展示实验装置组装图。
同学们将土块放到蒸发皿里,并用玻璃片盖在上面,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土块儿。
注意仔细观察玻璃片,看有什么发现,想想说明了什么?实验中一定要注意正确规范使用酒精灯!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得出土壤中有水的结论。
教师:接下来我们接着实验,将千燥的土壤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仔细观察,看有什么现象,想想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实验观察;汇报交流(土壤入水会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老师:同学们,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说一说土壤的组成。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
三、拓展应用教师:土壤可是一个聚宝盆,同时它也需要滋养,想一想,怎样提高土壤的肥力呢?学生:说一说;教师:补充介绍;同学们,关于土壤我们还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没有完成,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吧!。
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关系
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温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日照、空气温度、降水、土壤水分等。
一般来说,土壤温度的波动比空气温度更加缓慢,因为土壤具有较高的热容量。
在白天,空气温度升高,土壤温度也会随之上升。
但是在夜间,由于土壤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土壤温度下降的速度比空气温度慢。
因此,晚上空气温度下降较快,但土壤温度下降较慢。
此外,土壤温度还受到土壤水分的影响。
当土壤水分充足时,土壤温度的波动较小。
但如果土壤干燥,土壤温度的波动就比较大。
土壤温度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一些作物的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土壤温度,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影响发芽率和生长速度。
因此,了解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时间和地点,以及调控土壤水分和温度等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 1 -。
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应等于其来水水增加,负值表示减少。
田间土壤水分收支示意图P 下渗水 D 降水灌溉 I上行水 U根据田间土壤水分示意图,可列出土壤水分平衡的数学表达式:P+l+U=E+T+R+In+D+△W式中:△W 表示计算时段末与时段初土体储水量之差(mm);公式中左侧为水分进入量;而右侧则为水分支出量。
当△W 为零时,说明,土层中水分无增无减,即收支平衡。
植物冠层截流 ln蒸腾、蒸发ET 径流损失 R动,并不断地与大气进行交换。
如果土壤空气和大气不进行交换,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可能会在12~40h消耗殆尽。
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对流和扩散。
(一)对流定义:是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的整体流动,也称为质流。
土壤与大气间的对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低压对流方向:高压总压力梯度的产生:气压变化、温度梯度、表面风力、降雨或灌溉、翻耕。
土壤空气对流方程式:q v = -(k /η) ▽pq v—空气的容积对流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空气容积);k —通气孔隙透气率;η —土壤空气的粘度;▽p —土壤空气压力的三维梯度。
空气对流量随着土壤透气率和气压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扩散定义:在大气和土壤之间CO2和O2浓度的不同形成分压梯度,驱使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称为土壤呼吸。
是土壤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机制。
扩散过程气相扩散液相扩散通过充气孔隙扩散保持着大气和土壤间的气体交流作用通过不同厚度水膜的扩散(二)扩散这两种扩散过程都可以用费克(Fick)定律表示:qd = - Ddc/dxqd — 扩散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质量);“-”— 表示方向D — 在该介质中扩散系数(其量纲为面积/时间);dc/dx — 浓度梯度对于气体来说,其浓度梯度常用分压梯度表示:qd = - (D/B) (dp/dx )B — 偏压与浓度的比扩散系数D值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性质,通气孔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质地、结构、松紧程度、土壤含水量等)(一)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土壤热量的最根本来源。
寻找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作文小红笑了笑,拿出一个小铲子和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兴奋地说:“我们可以挖一挖土,然后把土放进瓶子里看看!”他们开始用铲子挖土,小明一边挖,一边问:“土壤里真的有水分吗?”小红点点头,“当然有呀!土壤就像一个大大的海绵,它能吸收雨水,让植物喝到水。
”她拿出一个小水壶,往土壤里浇水,然后他们看着土壤变得湿漉漉的,小红接着解释:“你看,土壤里的水分就这样被吸收了。
”小明好奇地问:“那土壤里还有空气吗?”小红高兴地点点头,“有的,土壤里有小小的空气孔,可以让空气进出。
这对植物来说也很重要,因为植物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生长。
”于是,小红把一块湿润的土壤放在手上,小明好奇地凑近看,“土壤看起来好像有很多小小的空洞,是不是这些小洞里有空气呢?”小红认真地点头,“对呀,这些小洞里就有空气。
土壤里的空气也会随着土壤的湿润而变化。
”他们又继续观察,发现土壤的颜色也有所不同。
小明奇怪地问:“为什么干土和湿土的颜色不一样?”小红解释说:“干土是灰色的,而湿土是深棕色的,因为水分让土壤的颜色变深了。
”接着,他们决定做一个小实验。
小红在一小块土壤里挖了一个小洞,往洞里滴了一滴水,然后他们等了一会儿。
小红说:“我们来看看水怎么被土壤吸收吧!”水慢慢地渗进土壤里,土壤开始变得湿润了,小明兴奋地说:“哇,水真的被土壤吸收了!”“没错,”小红笑着说,“土壤就像一个魔法师,它能把水分和空气藏在里面,让植物更好地成长。
”小明点点头,“原来土壤里真的有很多秘密啊!”他们玩得非常开心,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土壤的知识。
小明和小红知道了,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而他们的小小实验让他们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了解。
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一、土壤水分土壤水土壤水并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无机盐与有机物的稀薄溶液、又称土壤溶液。
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水分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土壤水分除能直接供作物直接吸收外,还影响着土壤的其他肥力性状,如矿质养分溶解、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热特性、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性等。
因此,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诸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二、土壤空气1.土壤空气组成与特点与大气相比,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如下:(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
(4)土壤空气中有时像甲烷等还原性气体的含量远高于大气。
还原性气体通常在水分饱和的土壤中产生,如浓度过高,可能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5)土壤空气各成分的浓度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内变化很大。
2.土壤通气性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换能力或速率称为土壤通气性,如交换速度快,则土壤的通气性好;反之,土壤的通气性差。
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机理为:(1)土壤空气的整体交换(2)土壤空气的扩散3.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土壤空气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还影响土壤肥力状况。
(1)影响种子萌发;(2)影响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3)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4)影响植物的抗病性和土壤养分状况。
4.土壤通气性调节调节土壤空气的主要措施是:(1)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培育和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耕层构造,改善通气性。
(2)客土掺沙掺黏,改良过沙过黏质地。
(3)后及时中耕,消除土壤板结。
(4)灌溉、排水相结合排水可以增加土壤空气的含量,灌水以降低土壤空气的含量,也可促进土壤空气的更新。
大规模农业生产一般不会对土壤采取强制通气的方法。
节次及标题:三、土壤水分和空气教学目的:掌握土壤水分和空气,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通土壤气性;教学难点: 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通土壤气性。
教学重点: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通土壤气性。
教学关键:概念授课类型:理论课 授课方法:讲述式 教学时数:2学时 <一> 组织教学:1. 检查人数:2. 复习提问:1)土壤 土壤肥力 土壤质地2)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二>新课讲授:四、土壤水分和空气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二者彼此消长,即水多气少,水少气多。
(一) 土壤水分(壤有效水的上限,二者的差值称为土壤有效最大含水量。
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1.质量含水量%100%100(%)221⨯-=⨯=W W W 烘干土质量土壤水质量土壤质量含水量2.容积含水量三)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1.吸湿水 吸湿水是指土粒表面靠分子引力从空气中吸附的气态水并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
属无效水。
2.膜状水 膜状水是指土粒靠吸湿水外层剩余的分子引力从液态水中吸附一层极薄的水膜。
吸湿水和膜状水又合称为束缚水。
3.毛管水 毛管水是指土壤依靠毛管引力的作用将水分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水分。
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两种。
4.重力水 重力水是指存在于土壤大孔隙中,受到重力作用又能向下移动的水分。
四)土壤水分的有效性1.水分常数 土壤吸湿系数、萎蔫系数、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全蓄水量等土壤水分常数。
2.水分有效性 通常情况下将萎蔫系数看作土壤有效水的下限,将田间持水量看作土容重质量含水量土壤总容积土壤水容积土壤容积含水量⨯=⨯=(%)100(%)3.相对含水量土壤水并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无机盐与有机物的稀薄溶液。
(二)土壤空气1.组成特点:①土壤空气中CO 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 2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高于大气;⑤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2.土壤通气性概念: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常通过扩散作用和整体交换形式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通气性。
作用:①影响种子萌发。
②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与吸收功能。
③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④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调节: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排灌、适时中耕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给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三>小结:一、土壤水分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二、土壤空气<四>作业:1.土壤吸湿系数、萎蔫系数、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全蓄水量、毛管水、土壤通气性2. 试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有哪些?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哪些?节次级标题: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掌握: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教学重点:◆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教学关键:概念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法:讲述式教学时数:6学时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3或tm-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 -3。
3.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 -3 或tm -3。
4.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图土壤结构的主要类型1—块状结构 2—柱状结构 3—棱柱状结构 4—团粒结构5—微团粒结构 6—核状结构 7—片状结构(2)块状与核状结构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
一般块状结构大小不一,边面不明显,结构体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
而核状结构的直径一般小于3cm,棱角多,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黏土中。
(3)柱状与棱柱状结构是指近似直立、体形较大的长方体结构,俗称“立土”。
如果顶端平圆而少棱的称柱状结构,多出现在典型碱土的下层;如果边面棱角明显的称棱柱状结构,多出现在质地黏重而水分又经常变化的下层土壤中。
(4)片状结构是指形状扁平、成层排列的结构体,俗称“卧土”。
如果地表在遇雨或灌溉后出现的结皮、结壳,称为“板结”现象。
3.团粒结构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作用: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
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培育: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适当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粒形成;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二、土壤耕性(一)土壤耕性的含义土壤耕性是指耕作土壤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
它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特别是物理机械性在耕作时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土壤的熟化程度。
(二)土壤耕性的表现1.耕作的难易程度。
群众常将省工省劲易耕的土壤称为“土轻”、“口松”、“绵软”,而将费工费劲难耕土壤称为“土重”、“口紧”、“僵硬”。
2.耕作质量的好坏。
耕性良好的土壤,耕作时阻力小,耕后疏松、细碎、平整,有利于作物的出苗和根系的发育。
3.宜耕期的长短。
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
如沙质土宜耕期长,表现为“干好耕,湿好耕,不干不湿更好耕”;黏质土则相反,宜耕期很短,表现为“早上软,晌午硬,到了下午锄不动”。
(三)宜耕期的选择1.看土验墒。
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态,外白(干)、里灰(湿),外黄里黑,半干半湿,水分正相当,此时可耕。
2.手摸验墒。
用手抓起二指深处的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稍有湿印但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
松开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即宜耕。
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为犁抛散,即可耕。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改良耕性措施是:①增施有机肥料。
因为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②通过掺沙掺黏,改良土壤质地;③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④掌握宜耕含水量和宜耕时期。
三、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一)土壤胶体1.概念土壤胶体是指1~1000 nm之间(长、宽、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颗粒。
2.种类根据微粒核的组成物质不同,可以将土壤胶体分为三大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3.土壤胶体特性(1)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2)带有一定的电荷,根据电荷产生机制不同,可将土壤胶体产生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3)具有一定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4.土壤吸收性能根据土壤对不同形态物质吸收、保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机械吸收作用机械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进入土体的固体颗粒的机械阻留作用。
(2)物理吸收作用物理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保持作用。
(3)化学吸收作用化学吸收作用是指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变为难溶性盐而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也称化学固定。
(4)离子交换吸收作用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又称物理化学吸收作用。
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供肥最重要的方式。
(5)生物吸收作用生物吸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一些小动物可将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吸收保留在体内的过程。
(二)土壤保肥性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物质的能力。
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的主要机理。
1.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概念: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
特点:①可逆反应;②等电荷交换;③反应迅速;④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2.阴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概念:阴离子交换作用是指土壤中带正电荷胶体所吸收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类型:根据被土壤吸收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类:(1)易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如磷酸根离子(H2PO4-、HPO42-、PO43-),硅酸根离子(HSiO3-、SiO32-)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2)很少被吸收甚至不能被吸收的阴离子,如Cl-、NO3-、NO2-等。
(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阴离子,如SO42-、CO32-、HCO3-以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3.离子交换作用对土壤肥力影响:①影响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②影响土壤酸碱性。
③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耕性。
④影响土壤缓冲性和稳肥性。
(三)土壤的供肥性1.概念土壤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不断地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土壤供肥性。
2.土壤供肥性表现①作物长相。
②土壤形态。
③施肥效应。
④室内化验结果。
3.原理土壤供肥性常与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迟效养分转化成速效养分的速率、交换性离子有效度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