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52例
- 格式:pdf
- 大小:176.54 KB
- 文档页数:2
颈牵引配合穴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头痛发表时间:2009-12-15T15:09:58.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6期供稿作者:张保球[导读] 眩晕、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引起头晕、头痛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为颈椎病,称为颈性眩晕或颈性头痛张保球(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广东佛山 528000)【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261-01 【摘要】目的探讨在颈牵引下配合穴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头痛的方法。
方法经过中医辨证分型使用穴位按摩配合电动牵引机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眩晕,并作颈椎X光检查于治疗前后作对比以检查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1-2个疗程,X光检查结果提示60例病例中,治愈46例,占77%;显效12例,占20%;无效2例,占3%。
结论颈椎电动牵引配合穴位手法推拿对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头痛有确切的疗效。
【关键词】颈性眩晕颈性头痛颈椎电动牵引穴位推拿颈椎X光检查眩晕、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引起头晕、头痛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为颈椎病,称为颈性眩晕或颈性头痛。
患者除以眩晕或头痛为主诉外,或伴有颈项部酸痛或一侧上肢的麻痹、疼痛,而且头痛多为双侧头痛或颞顶、前额疼痛为主。
部分为一侧的偏头痛。
在诊断的过程中需排除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肿瘤压迫,美尼氏综合症等病。
其鉴别诊断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人,眩晕患者30人,头痛患者20人,眩晕合并头痛患者10人。
年龄35岁-78岁,男性25人,女性35人;均拍头颅CT或MRI 排除头颅占位性病变或脑血管意外,作颈椎X光片检查大多提示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等改变,颈椎病退行性改变明显,可诊断为颈椎病。
1.2治疗方法使用电动颈牵机(牵引机:丹迪公司生产的Rehatrac Rc-200)牵引,根据各患者的体质、形态及耐受性程度使用不同的重量,其范围波动于8-16公斤。
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142例【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03502颈源性头痛是指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小、小关节紊乱以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导致关节失稳,软组织炎症,刺激、压迫血管和神经,引起以头痛为主,伴有颈肩、臂疼痛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
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加大,长期伏案工作,致使患者此病的病人逐渐增多,须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运用推拿手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14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治疗学》[2]拟定如下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或急性头痛,疼痛部位在偏头痛或双侧痛、后枕部痛、顶颞部痛等,性质有持续性隐痛、抽触痛、放射痛,甚或入夜难安、睡后痛醒,常伴有头晕、恶心欲呕、胸闷,颈部运动、咳嗽、劳损会加重头痛,或出现颈部酸痛、僵硬、活动受限,严重者影响工作生活。
查体可见枕骨后风池穴均有明显压痛,或左侧或右侧或双侧,大部分有向头部放射痛,可触及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出口处水肿,条束状,双侧颈项肌不同程度紧张,弹性差,压痛,枢椎棘突压痛,不在正中线,头部旋转时症状加重。
同时结合颈椎影像学检查:X线片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寰枢椎半脱位,或C2~C5椎体棘突偏歪等表现。
CT检查多无特殊变化,少数患者可见颈椎间盘突出。
12一般资料:142例就诊患者来源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病房,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其中男62例,女80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6年。
所有病例均排除内科疾患所致头痛。
1.3治疗方法1.3.1推拿疗法:采用理筋与整复相结合的推拿方法。
(1)理筋手法:患者端坐,术者立于侧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一手先以轻柔手法拿、揉、按颈项部、肩部数分钟,同时活动头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然后以斜滚法滚两侧颈项部、肩部,以透热为度;接着点按双侧风池、风府、率谷、太阳、印堂、肩井、大椎等穴,每穴20~30秒钟;再用拇指在项韧带、颈椎两侧横突周围、颈枕交界处及耳后乳突内下等处寻找敏感反应点(如条状物、硬结及压痛点等)用力按压、点揉,每处20~30秒钟。
推拿手法配合药枕治疗颈源性头痛64例颈源性头痛是一类指因颈椎病引起的椎间隙变窄导致颈神经受刺激或是椎动脉受压迫所致的头痛。
其标准定义为:由颈椎或是颈部组织的器官性或是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1]。
笔者运用药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4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相关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本院2010年1月至2112年6月本科住院和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39例,年龄20-60岁,平均41岁。
病程最短7d,最长2年,平均49d。
1.2 诊断标准采用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诊断标准[1],A颈部症状和体征:(1)以下情况,头痛症状加重:①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异常体位时;②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
(2)颈部活动范围受限。
(3)同侧颈、肩或是上肢非根性疼痛(定位不明确),或是偶有上肢根性痛;B诊断性麻醉阻滞可明确诊断;C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
临床上符合上述两项即可确诊。
1.3 症状及体征:本组患者均有头痛,以后枕部及枕下为主,常向同侧的前额或是眼部扩散。
或是伴有头顶、颞部、前额部疼痛,疼痛以胀痛或是跳痛为主;有的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眩晕等。
查体:患者颈部肌肉紧张,可有枕外隆突到乳突连线上下项线间有压痛,可向同侧头部放射,或是有异常阳性反应物,颈椎棘突旁压痛、棘突偏歪,颈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颈部时头痛加重。
1.4 影像学资料:颈椎正侧位加开口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寰齿间隙不对称,头颅CT排除其他类型的头痛和颅内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2.1推拿①松筋理筋:用一指禅推法、滚法点按或拿法放松肌肉,从上到下从中央到两边,从健侧到患侧,力量由小到大,层次由浅至深,使颈部、后枕部、肩部充分放松。
②点揉痛点:在颈部、肩部痛点部位重点按揉、弹拨、达到止痛、缓解痉挛、分解粘连的作用。
③缓解头痛:轻抹分推前额,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百会,四神聪等穴;梳头栉发。
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52例张婷1,2,胡小霜3,毛慧芳1,2(1.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3.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十堰442000)摘要目的:观察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取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患者52例。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和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 )、颈部残障指数(NDI )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并随访2个月。
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愈显率为73.08%,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能明显降低VAS 和NDI 值,且能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对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催眠药物使用均有正向影响,并降低PSQI 总分。
结论: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可缓解颈部疼痛,恢复颈椎功能,改善睡眠,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关键词:颈源性失眠;枕下肌;揿针;筋膜松解手法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978X (2020)05-0066-03颈椎病和失眠均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因颈椎退行性变或慢性劳损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颈源性失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2]。
本病以颈背部疼痛、难以入睡、睡后易醒等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3]。
目前西医学多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颈源性失眠,但其副作用明显且病情易反复[4]。
揿针疗法取穴精少,患者治疗痛苦少容易接受,与枕下肌筋膜手法松解疗法联合使用,近期及远期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 2019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确诊为颈源性失眠患者共52例,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42.4ʃ3.8)岁;病程(16.5ʃ6.1)d 。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6]中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评定。
三步按摩法结合牵引疗法治疗颈性头痛25例[摘要]颈性头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表现以患者头部的急、慢性疼痛为主,常伴有颈肩部肌肉酸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严重时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本病表现于头,病位在颈,治疗当以颈部操作为主。
一年来,本人运用三步按摩法结合牵引疗法对临床25例颈性头痛患者进行治疗,以疏经活络、解痉止痛、整复错位,使患者头痛症状减轻或消失。
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6%。
[关键词]三步按摩法牵引颈性头痛颈性头痛是指由于高位颈部脊神经(C1~C3)所支配结构的病损所引起的以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
1990年国际头痛学会研究会认定了这一诊断术语。
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头部急性或慢性的疼痛,疼痛的部位可出现于枕部、巅顶部、颞部、额部等,疼痛的性质可为钝痛、放射痛。
急性期放射痛可为针刺样、刀割样,甚至夜晚不能安静入睡或睡后痛醒。
间歇期为钝痛,头呈僵直位。
痛为阵发性,头部活动、咳嗽用力均可诱发疼痛。
除头痛外常伴有颈肩部肌肉酸痛、头晕、耳鸣等症状,甚者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此病表现于头,病位在颈,治疗时当以颈部操作为主,以缓解痉挛,整复错位,消除病因,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一年来,本人运用三步按摩法结合牵引疗法对25例颈性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25例,男11例,女14例;其中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7岁,平均为38岁。
病程最短者1月,最长者2年。
治疗次数最少5次,最多者40次。
1.2 症状体征本组25例均有颈性头痛症状,其中有颈项酸痛者23例,颈项僵硬及转项受限者20例,枕部疼痛者11例,颞部疼痛者9例,巅顶部疼痛者4例,额部疼痛者1例;查体均有风池穴压痛并多可于第2颈椎横突附近及枕骨下缘处触及条索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物;均可触及颈椎棘突偏歪,其中C2移位9例,C3移位11例。
1.3 影像学检查X线片C3~C7棘突排列不成一直线24例,钩椎关节骨质增生16例,生理曲度异常及椎间隙狭窄23例,椎体前缘骨赘形成13例,椎间孔形态异常18例。
推拿刺络拔罐加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40例[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治疗;推拿;刺络拔罐;手法[中图分类号] r2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颈源性头痛是推拿科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
笔者临床运用推拿、刺络拔罐加龙氏正骨手法综合治疗颈源性头痛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0例,源于2007年10月-2010年10月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
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30-67岁,病程最短2d-5a。
根据患者就治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1.1 临床症状均以头痛为主症。
右侧痛56例,左侧痛24例,其中双侧31例。
伴有头晕52例,颈肩臂疼痛且活动受限68例,心慌、胸闷22例,耳鸣16例。
影像学资料:经ct、mri检查确诊c2~3、c3-4椎间盘突出症40例;经dr颈椎正侧位片提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者48例;经dr颈椎左右斜位片显示c2-c4椎间孔变窄者18例,环齿侧间隙及寰枢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者6例。
1.1.2 诊断标准[2] 根据sjaastad提出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①单侧头痛(包括枕部、顶部、颞部、额部、眶部的钝痛或酸痛),同时伴有上颈部不适(如疼痛、僵紧、活动受限)。
②以下情况会使头痛症状加重:a.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于非常规体位时;b.在头痛侧的上颈段或枕部压迫时。
③排除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排除颈椎结核、肿瘤者。
1.1.3 诊断要点有头痛、枕部及枕下部不适,以及颈椎病表现。
颈椎触诊1-4颈椎横突不对称,2-4颈椎棘突偏歪、压痛,颈枕部疼痛。
沿紧张斜角肌向上摸到横突附着处,可有条索感,或是一个硬结,此为该处钩椎关节错位的症状。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进展近年来,头痛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危险因素之一,每年影响超过约50%的人群。
其中来源于颈椎或颈部疾病的头痛,被称为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
CEH是一种由颈椎、椎间盘或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牵涉痛,主要表现为一组慢性、单侧和(或)双侧头部疼痛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综合征。
据报道,CHE患病率在一般人群中CHE的患病率约为2.2%-4.1%,其中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4倍[1]。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人们使用手机、电脑的频率不断上升,同时长期不良体位以及“低头族”等多种因素导致了CEH 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据相关报道,CEH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因此找到一种有效、快捷、安全的治疗方法可谓迫在眉睫。
1.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CEH的特点是从颈椎到头部的单侧、牵涉性、非搏动性疼痛,表现为颈部疼痛、肌肉僵硬、颈部活动受限制,更有甚者出现单侧肩关节及手臂疼痛。
大部分CEH患者头痛通常始于颈部或枕部,有时可向外辐射到枕骨、额叶和眶后区域。
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发作模式改变,同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对于疑似CEH患者的确诊需要影像学评估,磁共振成像是首选方法,可对颈椎及周围枕骨和颈椎软组织进行高质量的可视化[2]。
2.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进展CEH是根据病变所累及不同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对应的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可采用休息配合保守治疗的方式;对于频繁发作且疼痛剧烈者,可采用微创或其他手术的方式治疗。
2.1药物治疗治疗CEH药物有很多种,其中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最为常见。
该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进而发挥抗炎解痉止痛的效果[3]。
还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联合应用肌肉松药(乙哌立松)、营养神经药、抗癫痫药等。
2.2手法治疗手法治疗可松解颈部痉挛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及减轻神经压迫。
Gwendolen Jull等[4]人采取低速颈椎关节松动技术和高速手法技术治疗调整因椎间小关节障碍导致的头痛。
推拿联合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郭云富摘要:目的:探析在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中使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便利选取该时间段内我科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共计84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2例),观察组(n=42例),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是对照组(单纯针灸治疗)、观察组(推拿联合针灸治疗),使用不同方法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尤其是治疗后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VAS)疼痛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等数据要详细记录,同时将两组记录后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的观察组和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比较ROM评分和VAS评分,观察组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研究表明,在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中使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对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推拿;针灸治疗;临床效果引言:为了了解推拿和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选择2019年月-2020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部分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分析,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不同治疗方法对照,以此探析在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中使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报告内容如下呈现。
1资料与方法1.a.b.一般资料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便利选取该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共计84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2例),观察组(n=42例)。
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各占一部分,其比例为22例:20例,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60岁,年龄最小的患者22岁,中位年龄为(38.17±3.74)岁;患者病程分布情况如下:病程最长的42个月,最短的3个月,病程平均值为(22.17±5.33)个月。
牵引结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丹东市第一医院(118000)韩运锋主题词;颈源性,头痛,牵引,手法治疗。
颈源性头痛是因为颈部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头痛。
通常的头痛多由头部本身的病变所引起。
由于本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因而用治疗颈椎疾病的方法治疗本病,就会事半功倍。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混合型等。
颈源性头痛主要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所引起的。
是颈椎间盘组织、椎体及关节突关节等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而引起的。
临床表现为头痛,多为牵拉痛,突发性眩晕,甚至猝倒、耳鸣、听力减退及视力障碍,同侧肩背上肢疼痛麻木,重时可以出现胸闷气短恶心。
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
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逐渐呈年轻化趋势。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49人,均来自本科室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2人,女性27人,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62岁,25-50岁为多见,共38人。
病程在一年之内的40例,以上病例均做颈椎五位片检查,其中30例有不同程度钩椎关节增生,35例有寰枢关节半脱位,全部病例做颈颅多谱勒检查,其中39例有一侧或两侧椎动脉流速减慢式增速的表现,CT,MRI检查可见椎间盘病变,少数患者可见椎动脉受压变形,均排除颈椎肿瘤、结核、脑梗塞等病。
2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采用颈椎牵引椅牵引,力量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时间为10分钟。
牵引完毕患者休息几分钟后,医者立于患者后侧,嘱患者深吸气,深呼气3-5次,点压双侧风池、大椎、肩井等穴约2分钟,重点点,压,推双侧寰椎侧块的位置,时间约三分钟,点,压,推双侧枕大神经的反射点,时间2分钟,用拇指弹拨项背肌肉,其弹拨方向与肌肉走向垂直,约2分钟,如局部水肿明显,只需弹拨肌肉起止点即可,医者右手扶患者项部,使其头部后仰,左手配合患者左右活动头部,速度要慢,以患者能承受为限,约2分钟,嘱患者双手下垂,自然放松,医者将右肘屈曲成“V”字型,固定住患者下颌部,左手扶住枕部寰枢关节处,轻轻向上牵引,并左右轻微活动,如产生弹响声则立即停止,反复约5次,用揉、滚、拿法,放松肌肉,结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