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32.60 KB
- 文档页数:3
!"#$%&'#(#)%*"',(,-%."学论理★★★★+",$%&/,(,0%."收稿日期:2019-09-27作者简介:谷保军(1988-),男,河南兰考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郝钰叶(1995-),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启示谷保军,郝钰叶(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喀什844000)我国古代各学派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有内在的联系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儒家、道家、墨家有他们各自的生态伦理思想。
现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关于生态建设有新的要求。
通过对儒家、道家、墨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一、儒家生态伦理的主要思想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仁爱为主要观点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系。
主要表现在和谐共生的顺应生态思想、仁民爱物的保护生态思想、取物有节的尊重生态思想。
(一)和谐共生的顺应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提供基础的生活物质条件,人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不能缺少生物的存在。
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为了能适应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进化自己;自然在为人提供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人在做出破坏环境的事时,大自然总会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儒家认为自然为人提供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对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人选择适宜自己生存的生活环境,并对自然环境有反作用,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生活。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地发展,以便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仁民爱物的保护生态思想儒家认为人在世间万物中处于主体地位,但不能自私自利,而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处于主体地位。
人有仁爱之心,用人类的仁爱之心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文化视角探讨中国历代思想家对生态保护的理念和行动第一章:前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理念,这其中就包括了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对生态保护的思考与行动。
本文将以文化视角来探讨中国历代思想家对生态保护的理念和行动。
第二章:古代思想家的生态理念2.1 儒家学派的生态思想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儒家思想家强调“敬天之道”,提倡养生、爱护自然,反对破坏和浪费。
例如,孟子曾说过:“天高地迥,觉察而生敬意”,孔子则强调“可与言而不可与言失之”的“恭敬斯文”。
2.2 道教学派的生态思想道家思想认为自然是道的体现,大力提倡顺应自然,降低对自然的侵害。
道家思想家张道陵就主张“归根”,相信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力。
2.3 神秘主义思想家的生态思想神秘主义思想家认为自然是神的体现,强调自然的美和人类责任。
如唐代思想家李唐,他认为自然之美是神之表现,应该保护自然,并反对人类欲望对自然的侵害。
第三章:中国现代思想家的生态行动3.1 郑思肖的生态哲学郑思肖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意识的哲学家,他认为环保是人类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他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目标,要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他提倡树立“生态人”的意识,尊重自然和生命。
3.2 戴望舒的生态诗歌戴望舒是一位爱国诗人,同时也是生态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赤壁怀古》、《羽翼之歌》等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呼吁,他用诗歌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第四章:中国现有生态保护措施4.1 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一些城市从发展把“绿色”摆在了首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态城市建设项目。
比如广州花城广场、北京大兴新机场等项目,都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4.2 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环保型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史中生态文明观
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关于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和实践,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实践:
1. 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阴阳两极和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认为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
3.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4. 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仁爱、中庸、和谐,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5. 农业文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农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经验和智慧,如轮作、休耕、施肥等。
6. 山水文化: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游历山水,留下了许多关于自然环境的诗歌、散文和画作,这些作品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史中的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保护自然环境,反对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陶良虎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36期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靠技术手段,还要靠生态意识和环境伦理思想,而这些思想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源头汲取营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但包含人文精神也包含科学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很早就总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在生态认知、生态理性和生态情怀诸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它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探讨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对于丰富生态文明内涵,促进当代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厚德载物的生态伦理观、顺应时中的生态实践观。
一是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在儒家看来,天地之生与人类之生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天人合德、共生共荣。
圣人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与天地、日月、四时“合”,与天地万物和谐一致。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在道家看来,宇宙万物都来源于道,又复归于道,“道”先于天地存在,并以它自身的本性为原则创生万物,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二是厚德载物的生态伦理观。
儒家生态道德观的根本就是仁爱。
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却不仁爱;对于民众,仁爱却不亲近。
由亲近亲人而仁爱民众,由仁爱民众而爱惜万物。
这种仁爱的终极体现就是使所仁爱之人物能够充分展现其应有的生命本性及历程。
道家则进一步要求人类跳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圈子站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对待自然生态环境中诸存在物,认为那种出于人的主观偏好来理解和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是对自然的损害。
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三是顺应时中的生态实践观。
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古代,中国人民十分注重环境与生态的保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农业、水利工程、森林保护和动植物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
一、农业与环境保护古代中国人非常依赖农业,农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尤为重要。
古代的农民非常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利用,他们常常采取轮作和休耕等方法来保持土地的肥沃度,并且世代相传,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中。
此外,他们还懂得利用自然界的循环系统,如将庄稼的秸秆还田,保持土地的健康。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
二、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之发达在世界上皆属首屈一指。
古代中国人民精通水利建设,他们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和水库。
这些工程不仅为农业提供了水源,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通过合理的水利规划和管理,中国古代人民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同时减少了水灾和干旱对环境的损害。
三、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民深知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他们从未滥伐森林,而是通过合理的砍伐和植树造林来维持森林的健康。
同时,古代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建筑也要求保持森林的原始状态,不允许随意破环。
这些措施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让动植物能够生长繁衍,保持生态平衡。
四、动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古代中国人对动植物的保护非常重视,尤其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
在古代,中国人民把狩猎视为一种贵族的娱乐活动,但是针对一些重要的动物物种,他们对狩猎有严格的限制。
例如,禁止猎杀孔雀和麋鹿等珍稀动物,以保护它们的生态系统。
古代中国人民还成立了不少动物园和植物园,用以保护和展示各种珍稀动植物,激发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流传至今,为后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应该珍视这一历史传统,继承古人的智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现代社会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以保证我们和未来世代的生存。
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传统思想体系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发展并得到传承,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1. 传统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老子》等一些经典中,就有诸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这些思想体现了一种有机的自然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思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有声有色的民俗文化,例如:“百年树人,千年树仙”、“一桶水一片绿、一棵树一条河”,都是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2. 历史时期中的生态治理在中国古代,生态治理一直是管理者们比较重视的问题。
在唐朝期间,“护林制度”、“禁猎令”等等措施都是在保护环境和生态方面进行的。
而在明清时期,“林务”也被纳入了地方行政管理框架中。
这些措施确实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弥补了某些地区因人类破坏而受到的损失。
3. 现代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保护意识在当前的社会中,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大量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大,这时,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和保护意识又再一次体现了它们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环保。
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针,用以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
同时,从社会方面来看,也有了许多积极的行动。
现在有许多非政府组织在积极行动着,宣传着环保的重要性。
他们在社区、学校、媒体等不同的领域中肆意发挥,致力于培养人们对于环保的认识和责任。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生态思想与保护意识被深深地融入了文化的内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进一步保护我们的自然和环境。
中国古代生态维护设计中国古代生态维护设计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不仅有深刻的认识,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并且以其指导人们的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古代先民也以他们的智慧和精巧的设计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物质财富。
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中国古代虽未有“生态”一词的说法,但自古就有并不缺乏对自然、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很多哲人、学派都对此有着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即天地万物,可理解为自然界、自然环境),认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界的,而为自然之物,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将人与万物一视同仁,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并批判那种偏狭的人类功利主义的伦理、秩序和价值观。
古人的这种生态伦理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坚实的哲学基础的。
“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道家的庄子。
庄子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
而早于此,老子就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儒家称“天”、“地”、“人”为“三才”。
三者的地位是不均等的。
一方面人是天地所生,另一方面认为“人超然万物之上”,强调人的价值。
荀子不赞成孔、孟的“天人合一”调和论观,他承认“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同时,强调人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儒、道二家虽然说法不一,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认为,人是天地自然所生,天与人既区别又统一。
只是在人与自然的“统一”方式上稍有不同:孔孟强调和谐统一,荀子重改造自然(制天),而老庄则主张回归自然(顺天)。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左雯雯 汤子为摘要:中国古代“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以及“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与当前社会弘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想的契合性,对于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价值: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对转变生产生活模式提供了借鉴,对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代生态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价值理念中图分类号:B21;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096-03党在十九大报告深入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并将其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市场经济与先进文化并列,确定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紧迫性,如果环境问题恶化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还会降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读史可以明智,早在几千年前,道家、儒家与佛家就针对生态环境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多种理论,这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关注。
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
由于在历史上较长的时间内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农业文明阶段,人们的力量微弱,对自然界的依附性较强,这使得人们非常关注大自然的万物生长、生命变化等自然现象。
儒家从自身观点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理解与阐述,试图由此来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并且为我所用。
儒家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提倡“生生不已”的生态哲学思想,试图探索出人类生命延续,同时万物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办法。
通过对儒家的著作进行研读,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展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例如《论语》中记载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四季更替、万物生长是永不改变的自然规律,天道哪里用得着说呢?它就存在于四季更替、万物生长的过程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其中蕴含了大量关于自然与生态的描写和思考。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
本文将以不同的文学作品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自然与生态的主题。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山水田园诗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这首诗中,屈原以自己流亡的经历为背景,抒发了对自然的深情和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富饶土地上的农耕图景,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屈原以自然为反衬,凸显了人类社会的荒谬和腐败。
这种以自然为对照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另一部具有自然与生态主题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曹雪芹以贾府的园林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繁华而虚幻的自然图景。
贾府的园林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成为了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
曹雪芹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与此同时,他也揭示了人类欲望和荒唐行为对自然的破坏和扭曲。
这种对自然与生态的思考,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富有哲理和深度的文学作品。
除了山水田园诗和小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其他文体也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生态主题。
例如,在古代诗词中,自然景物常常被用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他以春雨滋润大地的景象,寄托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愿景。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以草原的广袤和无垠,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这些诗词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也折射出了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此外,古代戏曲作品中也不乏自然与生态的描写。
例如,在《牡丹亭》中,文丑的歌曲《世情恶衰歌》中,他以自然的变化和草木凋零,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使得戏曲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度。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主题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并且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的规律是由天地、阴阳、五行等概念所描述的。
天地是指宇宙的两大主要部分,阴阳是指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五行是指五大自然元素——木、火、土、金、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认为,人类的生活应该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还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并且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资源。
例如,在古代中国,人们尊重动物,并且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节约资源,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加剧,保护自然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在这方面可以提供借鉴和启发,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界的价值,并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做出贡献。
浅论中国古代的生态和谐思想赵国锋(南通高等师范学校自然学科226006)[摘要]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做法会直接影响到自然界。
生态环境的质量又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创造了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文化,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在利用中注意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以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利用资源、发展生产上[关键词]生态和谐思想;天人合一;适度利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生态环境的质量,环境对人口的承受能力,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兴衰。
所谓“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国语·周语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商代甲骨文中可发现,“焚林而田”的做法在当时十分普遍,捕获野兽的数量也颇为惊人,仅麋鹿一种,每次捕获量常多达数百头。
黄河流域的麋鹿群,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无节制的猎捕而逐渐稀少以至绝迹的。
刘国城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4期)一文中讲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范围的生态危机,就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作为狩猎对象的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引起的。
它曾造成旧石器时代末期人口急剧减少和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之间的断裂。
因此,探求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早便引起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重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即天地万物,可理解为自然界、自然环境),认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界的,而为自然之物,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将人与万物一视同仁,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并批判那种偏狭的人类功利主义的伦理、秩序和价值观。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古代时期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思想古代时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生态环境相对原生态状态还比较完整,也意味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也相对较少。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文化和历史中发现一些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思想。
一、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环保意识在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是与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密切相关的。
比如,儒家学派的经典《大学》中就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其中“修身”与环保观念密切相关。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从自身做起,要把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对自然环境也是一样。
只有懂得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真正去保护和改善环境。
而道家则更加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不应该破坏自然环境。
道家的哲学思想里还有很多与环保相关的词语,如“自然”、“至道”、“自然法则”等等。
这些词汇至今仍在环保领域中被广泛应用,说明了古代哲学思想对环保的追求与重视。
二、古代医学理论的环保意义古代医学理论对环保的重视主要是体现在中医中。
中医学的理论落脚点是人的身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果环境变差,自然气息不畅,则人的身体病态就会增加。
因此,中医学的理论中充满了对环境的保护与关注。
例如,中医理论中,将天地气候视为一体,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认为人身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脾胃清官,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精髓,而脾胃如果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大量免疫系统失调、肠胃功能异常,对于环境的适应力也会相应下降。
从中医理论中也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有着深刻的启示。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环保意义随着古代文学的发展,环保意识也逐渐渗透到文学创作之中。
古代文学中有很多生态与环保相关的作品,如《沧浪之水》、《将进酒》、《庐山谣》等等。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其中有“山寺桃花始盛开,长门柳色依稀夕”。
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是春天的盛景,将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融入诗中,并重点描写了桃花和柳树的美丽。
中国古代朴素生态观包括
中国古代朴素生态观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古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相依存、相互制约,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古代儒家学派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能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古代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做过度干预。
受佛教影响,古代中国人也强调生命的平等和慈悲,反对对自然界的伤害和破坏。
这些朴素的生态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深深扎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生态伦理观念。
阐述我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及其运用1 我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良性生态循环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顺应”自然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1.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最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从春秋孔、孟时起到董仲舒、王阳明以至近代,历经历史的洗礼而独成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从先秦开始就充满着环保的理念。
1.1.2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里所谓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的,保持和谐相通。
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辨证思想,认为天人之间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
在环境危机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强调儒家的天人合一,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1.1.3儒家的“可持续”思想孔子曾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我们知道,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道德要求的高度。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非常反对对山林的过度采伐和对鱼虾的滥捕滥杀,这体现了古人伟大而朴素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质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1.1.4儒家思想把环保理念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儒家思想认为如果统治者不能有效的实行环保则“不可以为天下王”。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
《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专门谈如何做国家领导人。
里面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