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12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厄尔尼诺是一个自然现象,它与南方涛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解释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概念、原因、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热带地区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升高,通常发生在每2至7年间。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持续数月至一年左右,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1. 厄尔尼诺的原因厄尔尼诺的形成是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通常,太平洋海洋表面风会由东向西吹,将温暖的表层海水推向亚洲一侧。
然而,当东风变得较弱或消失时,暖水就会向东移动,积聚在中太平洋。
这种异常的暖水扰动会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2. 厄尔尼诺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广泛影响。
在厄尔尼诺期间,热带太平洋地区会出现降水量下降、干旱增加的情况。
而在其他地区,尤其是赤道两侧的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加,导致水灾和洪涝。
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对大气环流模式和风暴路径产生影响。
二、南方涛动南方涛动是指太平洋热带地区短时间内海洋表面风场和海温的变化,通常持续几个月至一年。
南方涛动包括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现象,而这两种现象组成了所谓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1. ENSO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ENSO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总称。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ENSO的两个阶段。
厄尔尼诺是热带太平洋温度异常升高的阶段,而拉尼娜则是温度异常下降的阶段。
2. ENSO的影响ENSO对世界各地的气候和天气产生深远影响。
厄尔尼诺阶段会导致热带地区干旱,而拉尼娜阶段则会增加热带地区的降水量。
ENSO还会对全球温度和降水分布、风暴路径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关系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密切相关,它们是ENSO现象的两个阶段。
厄尔尼诺是南方涛动的暖位相,而拉尼娜则是南方涛动的冷位相。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转变是通过南方涛动引起的。
当南方涛动使得东南太平洋的海水变暖时,厄尔尼诺现象就会开始。
相反,当南方涛动导致东南太平洋海水变冷时,拉尼娜现象就会出现。
拉尼拉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是两大全球气候现象,对全球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它们都与海洋温度异常相关,但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深入探讨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影响和机制,并对这两个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
一、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振荡(ENSO)的冷位相”,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温反常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
这种异常低温通常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之后,是ENSO事件的另一阶段。
1. 形成机制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与风场扰动和海洋深层水交换有关。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东部为冷水区,而西部为热水区。
在拉尼娜年份内,东部海面温度降低,风场扰动减弱,造成热带太平洋中东部冷水区形成,而西部热水区则减少。
2. 影响拉尼娜现象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广泛影响。
它通常导致热带地区干旱加剧,并引发热带风暴活动减少。
此外,拉尼娜还可能导致全球温度变暖趋势减缓,影响全球农业产量和渔业资源。
二、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拉尼娜事件之前,是ENSO事件的一部分。
1. 形成机制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洋环境变化有关。
正常情况下,大量的温暖表层水沿着赤道向东流,而沉积在更深层的冷水则上涌。
在厄尔尼诺年份内,这种海洋环流扰动减弱,导致暖水向东移动,推动更多的温水沉积在东部,致使海温升高。
2. 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它通常导致赤道地区的降水模式改变,引发干季和雨季的时期转变。
此外,厄尔尼诺还可能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引发洪涝、干旱和食品安全问题。
三、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的比较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可以被视为ENSO事件的两个阶段。
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1. 相似之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与赤道太平洋温度异常有关。
它们的发生都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包括降水模式、温度分布和风暴活动等方面的变化。
近58年登陆广东热带气旋位置和生成源地的变化胡娅敏;宋丽莉;罗晓玲【摘要】根据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8 a登陆广东及各区域热带气旋的频数、时间、强度及其与生成源地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近58年登陆热带气旋最多(少)集中于粤西西区(粤东中区),7-9月是各区登陆高峰期,其中粤西和珠三角呈现出弱的下降趋势,而粤东无明显变化趋势.②登陆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大部分热带气旋从5月开始生成,随后源地逐渐向东向北扩大,9月达到最东和最北位置,从10月开始逐步南移和西移.但各区登陆时间与发生源地的关系无明显规律性.③登陆广东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其生成区域也不同:登陆时达到热带气旋等级的集中生成于南海、菲律宾海盆和加罗林群岛,登陆时达到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等级的主要生成于南海,登陆时达到强热带风暴和超强台风等级的生成于西太平洋.各区均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登陆居多、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较少,登陆粤东的强度强于粤西.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以登陆粤西最多,其次是珠三角,登陆珠三角和粤东的超强台风源地较粤西偏南偏东.登陆粤西和粤东的热带气旋源地分布于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分布区间内,而珠三角较为分散.%Based on the data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for short) making landfall in Guangdong from 1949 to 2006, the variations of TC parameters, such as frequency, landfall time, inten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and the source regions, have been analyzed. The follo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The highest (lowest) landfalling frequency of TCs occurs in the western sub-region of western Guangdong (the middle sub-region of eastern Guangdong). The peak period is from July to September. There occurs a weak descent trend inwestern Guangd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but not in eastern Guangdong. (2) The source regions of TCs show an obvious seasonal distribution. Most of TCs are generated from SCS in May, then, the source region of TCs expands eastwards and northwards until September. Since October the source region moves southwards and westwards. There is no distin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fall time and source region. ( 3) The TC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are origina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The source regions of TCs are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Philippines sea-basin and the Caroline Islands. The Tropical Depress (TD) and Tropical Storms (TS) are mainly generated from the SCS, and the Strong Typhoons (STY) and Super Typhoons (SUPERTY)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Pacific. There are more STS and TY than TD and TS. The intensity of landfalling TCs in eastern Guangdong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western Guangdong. TCs originated from the SCS mostly make landfall in western Guangdong an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source regions of landfalling SUPERT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eastern Guangdong move further southwards and eastwards than those in western Guangdong. The source regions of landfalling TC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Guangdong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a belt-shaped area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whereas the source regions of landfalling TC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 dispersed.【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50)004【总页数】8页(P113-120)【关键词】热带气旋;广东;登陆位置;生成源地【作者】胡娅敏;宋丽莉;罗晓玲【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广州510080;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P444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是破坏力最强的气象灾害之一,尤其是登陆TC,它常常给登陆地区造成严重的灾害,一直是气象业务和科研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而弄清影响该地区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是进一步开展热带气旋研究和提高预报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其中,热带气旋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太平洋地区尤其活跃。
研究热带气旋气候变化,可以提高对于气候现象的认识,并为灾害预防和气候调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一些研究进展。
一、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近年来热带气旋的频次和强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热带气旋的频次正在逐渐增加。
而且,有一些研究发现,热带气旋的强度也在增强,尤其是超强台风的数量在逐年上升。
这些变化对于相关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热带气旋路径的变化除了活动变化外,热带气旋路径的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
研究发现,热带气旋路径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一些研究表明,热带气旋的路径逐渐向西岛弯曲,造成了一些地区长期遭受热带气旋侵袭的风险增加。
而且,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热带气旋在移动过程中的速度也在逐渐增加,这增加了对于热带气旋的预测和防御的难度。
三、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热带海域温度升高,从而增加了热带气旋的发生几率。
此外,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也会对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太平洋地区风场和海温异常,进而对热带气旋的形成和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热带气旋对人类的影响热带气旋的频繁发生和不断增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热带气旋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强风和暴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热带气旋还可能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可以提高对于灾害的预测和防御能力,为相关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值得关注的问题。
1.低纬大尺度大气运动的特点(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atmospheric motions on the low latitude?)从动力学角度而言,由于低纬度地区柯氏参数很小甚至趋于零,那里的大气必然会强烈地反映出 f 趋于零时的运动特征。
从大气的热状况而言,大气的实测温度分布也有其纬度特点:中高纬地区存在着较强的经向温度梯度,大气是斜压的;在低纬度地区温度分布均匀,其径向梯度很小,大气近于正压。
热带低纬度地区,潜热释放是驱动热带地区环流系统的主要能源。
故:控制或影响低纬度大气动力学的基本因子中,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因子:β效应和凝结潜热释放低纬度:f 很小,不能满足地转风关系,天气尺度系统具有非地转特征,行星尺度运动具有准地转特征.科里奥利参数很小,气压场的水平梯度比在中、高纬度地区要小,流场的水平差异却十分明显.一个天气系统的发生,往往先出现流场的涡旋,辐合和辐散,以及风的水平切变和铅直切变,气压场则只有当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后,特征才逐渐明显.同中,高纬地区相比,热带流场的变化显得更为重要.凝结潜热效应:对垂直运动和散度场具有显著影响.热带大气中凝结潜热的释放对大尺度运动系统的水平散度和垂直速度有显著的影响.2.ENSO? ENSO的几种理论机制及其优缺点。
(1)定义厄尔尼诺: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
)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现象。
南方涛动: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大活动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即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增高(降低)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比常年降低(增高),两者气压变化有“跷跷板”现象,称之为涛动。
发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
(2)理论机制①延迟振子理论:延迟振荡机制假设:海洋东半部的动力调节影响海水表面温度,相对的改变随后输送至表面混合层的水温。
天气学_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以下属于二级环流的系统是()。
答案:温带气旋2.对流层顶高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是()。
答案:赤道地区3.以下关于中高纬西风带上平均槽脊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冬季三个槽,夏季四个槽4.三圈环流中强度最强的环流圈是()。
答案:Hadley环流圈5.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冬季大陆东岸通常有()。
答案:温度槽、低压槽6.锋面呈向着冷气团一侧倾斜的稳定状态时,气压梯度力和()平衡。
答案:地转偏向力7.锋区中等位温线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等位温线近似与锋区(),二是锋区内等位温线很()。
答案:平行、密集8.垂直穿过暖锋时,随高度的增加风向呈()。
答案:顺时针旋转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暖锋天气的特点()。
答案:降水区主要位于锋前雨层云内,多为阵性降水10.对温带气旋系统而言,500hPa槽前对应地面气旋中心,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使地面气旋加强,其动力学本质其实是500hPa槽前()破坏和重建的过程。
答案:地转平衡11.()通过向北输送暖空气,向南输送冷空气,由于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使系统重心下降,从而使涡动有效位能释放转化为涡动动能。
答案:非对称涡旋运动12.根据Dines补偿原理,低层辐合区上空必然迭置辐散区,无辐散层一般位于()。
答案:600hPa左右1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弱夏强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大陆和海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14.热带气旋的强度一般根据其近地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的大小来判断,中国气象局将180°以西的热带气旋分为()个等级,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根据Saffir-Simpson分类法将热带气旋分为()个等级。
答案:六、七15.对台风的径向风而言,自低层向上,分别表现为()。
答案:低层为径向入流、高层为径向出流,中间层流入流出不明显16.对台风的切向风而言,自低层向上,分别表现为()。
答案:气旋式环流向内向下增加,气旋式环流在低层覆盖范围大,向上逐渐减小,自高层逐渐演变为反气旋式环流17.Charney和Eliassen(1964)提出的关于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第二类条件不稳定机制(CISK),描绘了()和()之间的正反馈过程。
第29卷第5期 2013年10月 热带气象学报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0ROLOGY Vo1.29.NO.5
Oct..2013
祝丽娟,王亚非,尹志聪.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J]l热带气象学报,2013,29(5):737.748 文章编号:1004—4965(2013)05—0737-12 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祝丽娟 ,王亚非2,尹志聪。 (1.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l;3.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089)
摘 要:利用1949--2009年台风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与南海热带 气旋活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针对南海地区定义了纬向风指数,经验证该指数能较好描述南海大气ISO 的具体特征;(2)CPC120指数反映的对流空间尺度相对于南海小尺度海域太大,且不能很好判明南海地区气旋 活动归属于活跃与否两类,这从反面证明了纬向风指数对南海地区热带ISO活动的适用性;f3)利用纬向风指 数把热带ISO活动划分了8个位相,发现其位相变化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活跃期(第4~ 6位相)时,气旋在南海生成和登陆均明显减少,而在活跃期(第7~3位相)时隋况相反;(4)合成分析表明,热 带ISO东传时,伴随对流中心位置的东移,南海气旋活动表现也不同,其活跃期以第2位相特征最明显,此时 南海地区对应强对流和气旋式切变,同时副高强度较弱位置偏东,这些均有利于南海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不活 跃期则情况相反,以第6位相特征最明显;(5)进一步从能源供应角度来探讨发现,南海地区的水汽凝结加热 中心、强对流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均配合一致。此外,活跃位相时整层热源垂直剖面均反映南海上空为强上升 运动和中层加热;不活跃位相则情况相反。因此,热带ISO东传也会影响南海上空加热配置,从而影响热带气 旋活动。 关键词:气候学;大气季节内振荡Oso);南海;热带气旋;大气环流场;凝结加热 中图分类号:P43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issn.1004—4965.2013.05.004
1引 言 大气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简 称ISO)自1970年代初Madden和Julian发现以来…, 国际上众多学者对其结构和活动规律进行了广泛 的研究[ _3],这一振荡起源于印度洋,然后东移 到太平洋最后到大西洋,主要表现为热带环流和 对流东传的准周期信号[ 。进一步研究表明,热 带ISO既是热带大气活动在7~90 d时间尺度的最 强振荡信号[ ,也是热带海洋上层中较为普遍的 现象[ -7】。热带ISO信号在许多气象和海洋物理变
收稿日期: 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量中被发现和证实,例如向外长波辐射(OLR)、 降水、200 hPa的辐散场【8]等。热带ISO和大尺度 环流问存在显著相互作用,在东半球表现最强, 且其动能年际变化最强区域集中在西北太平洋地 区[3]。由于其时间尺度介于月、季之间,因而与 长期气候异常和短期天气变化均有密切关系,不 仅会强烈影响亚.澳夏季风的爆发[9]、全球季风系 统强度和降水异常,且对赤道外大气环流变化也 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为热带大气的强信号,热带ISO与热带重 要天气系统热带气旋之间必然有密切关系。西北 太平洋是全球唯一的一年四季都有热带气旋或热
2011-10-28;修订日期:2013-03-08 国际合作项目(2o09DFB2O54O);中国公益研究专项(GYHY20100600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417205) 共同资助 王亚非,天津市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季风等。E—mail:yfwang@cams.cma.gov.cn 738 热带气象学报 29卷 带风暴生成的海域。南海是西北太平洋三大热带 气旋主要源地之一【m],其中南海北部是西北太平 洋热带气旋生成最频繁的区域之一【l1]。自1 949年 来,南海年平均出现气旋1 1个,其中有6个在华南 沿岸登陆,在南海出现或是经南海登陆的气旋的 生成源地大部分来自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 成存在显著季节变化,夏秋两季集中了全年气旋 频数的80%。热带气旋生成的时间也呈活跃期及 不活跃期的间歇分布,这种交替现象的时间尺度 为几周左右,其与大气ISO的周期比较符合,因 此值得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目前有关热带ISO 对气旋生成的调节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的气旋都 有一些研究,如西北太平洋【 一 引、印度洋[H1 、 澳大利亚附近[ 1、墨西哥湾[ 以及东太平洋[ 】 等,均认为热带气旋易生成在大气ISO对流活跃 期。气旋活动的群发性也集中出现在ISO对流活 跃期,同时850 hPa低频涡度和低频OLR都表现出 自东向西传播的特征[ ]。此外,气旋路径除与源 地位置、热带ISO传播方向和强度、引导气流及 西太暖池热状态有关外,与高低纬大气季节内振 荡的共同作用也存在联系[ 。 ¨。关于登陆气旋, 一般认为热带ISO活跃位相时气旋活动更活跃, 则登陆气旋就更多,其影响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南 海、韩国和日本三个地区[22]。最近研究发现,热 带ISO振荡强弱中心位置分布的不同对应着不同 的台风活动,当菲律宾以西地区对流强且振荡强 时对应多台风年【21],反之亦然。此外,与热带ISO 东传伴随着强对流中心的东移,其释放的凝结潜 热加热是热带气旋发展加强的重要能量源,因此 本文从气旋获取主要能量的角度进一步分析热带 ISO和南海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影响机理。 南海处于世界著名季风活动区,西南季风对 水汽的输送及海气热量交换都有利于该地区气旋 的活动。南海出现的热带气旋具有范围小、发展 快、强度较强、移动与路径复杂多变等特征,对 中国的影响不容忽视。2005年强台风“达维”是自 73l4号台风Marge以来登陆海南最强的台风,造 成广东省财产损失上百亿元。目前有很多关于全 球不同海域气旋活动的研究,关于西北太平洋的 研究工作不少,但具体到南海及热带iso ̄u何对 南海热带气旋活动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定 论,因此有必要深入这方面研究,对认识影响我 国华南沿岸气旋的季节变率和开展季节内预报有 重要意义。
2所用资料及方法 所用热带气旋数据包括1 949-2009年台风 年鉴及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热 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OLR数据来自美国 NOAA;风、气压场等逐日气象数据源于美国 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2.5。X 2.5。, 垂直范围为1 000~10 b.Pa共l7层。南海范围定 义为120。E以西,25。N以南的海域。南海出现 气旋是指出现在这个范围,包括南海源地和来自 西北太平洋源地的气旋,且不考虑热带低压。在 南海沿岸登陆的气旋定义为在25。N以南华南沿 岸登陆的气旋。由于热带气旋峰季为夏秋季 (6—10月),因此本文统计及诊断分析时段均为 6一l0月。此外,由于热带气旋的生成、登陆[ ] 及其群发性均易出现在大气ISO对流活跃期【 一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大气ISO活跃年来展开讨
论。 CPC指数由NOAA 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提供的旬平均指数,下载于:http://www. cpc.noaa.gov/products/precip/CWlink/daily_mjo_in
dex/pentad.html。该指数是由Xue等对带通滤波
后的旬平均200 hPa速度势应用扩展经验正交函 数分析(EEOF)计算得到的,其结果是用l 0个空 间场即划分的1O个指数来表示热带ISO的4O~ 45 d的周期[2 ,其计算纬度范围为热带地N(30 。S~30。N)且不考虑强ENSO年。 本文从能源供应角度来探讨时,应用了视热 源Q1公式[24】,和Yanai等1973年提出的方法【 , 公式如下: r , 、旦 ] .c pI ・ +( ] ‘ I, L J
其中 是气温、0是位温、 是干空气的气体常 5期 祝丽娟等: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747 地区气旋活动归属于活跃与否,从反面证明纬向 风指数对南海地区热带ISO活动的适用性。 (3)利用纬向风指数把热带ISO活动划分8 个位相,发现其位相变化与南海地区气旋活动有 很好的对应关系:不活跃期(第4 6位相),气旋 在南海生成和登陆均明显减少,而活跃期(第7~ 3位相)情况则刚好相反。 (4)合成分析表明,热带ISO东传时,伴随 对流中心位置的东移,南海地区对应的气旋活动 特征也不同。纬向风指数活跃期以第2位相的特 征最明显,此时南海地区对应负OLR异常f强对 流)和气旋式切变,同时副高强度较弱位置偏东, 这些都有利于南海地区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不活 跃期则情况相反,以第6位相特征最明显。 (5)进一步从能源供应角度的探讨发现,南 参考文献: [1】 [2】 【3】 【4】 海地区的水汽凝结潜热加热中心、强对流中心及 水汽通量散度均配合一致。此外,活跃位相整层 热源的垂直剖面均反映南海上空为强上升运动和 中层加热;不活跃位相则情况相反。因此,热带 ISO东传会影响南海地区上空的加热配置,从而 影响热带气旋活动。 热带ISO对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影响机理远不 是那么简单,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 低层850 hPa最强西(东)风滞后对流最强(弱)位相 1 ̄2个位相(5~10 d),说明对流活动可能对低层 盛行风有触发机制和预示意义。此外,关于热带 ISO东传与登陆热带气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 究。由于指数计算方法、南海出现热带气旋样本 较少及人为划分位相的偏差等,定义的纬向风指 数还有待跟进和完善。
MADDEN R A,JULIAN P R.Detection ofa 40—50 day oscillation in the zonal wind in the tropical Pacific[J].Atmos Sci,1971,28(5):702—708 金小霞,何金海,占瑞芬,等.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J]_热带气象学报,201 l,27(1):133.138.
李崇银.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的新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4,14(7):734—741. MADDEN R A,JULIAN P R.Description of global—scale circulation cells in the tropics with a 40—50 day period[J].J Atmos Sci,1972,29(6): l 109.1 123. 【51 SLINGO J M,ROWELLD P,SPERBER K P,et a1.On the P redictability ofthe interannual behavior oftheMadden2Julian oscill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l Nino[J].Q J R Meteor Soc,1999,125(554):583—609. 【6】ZHANG C.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the upper2ocean thermal structure observed at 0。and 165。E[J].J Climate,1997,10(12):3 077—3 092. [7】HENDON H H,GLICK J.Intraseasonal air-sea interaction in the tropical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叨.J Climate,1997,10(4):647—661. [8】LORENC A C.The evolution of planetary scale 200 mb divergence flow during the FGGE year[J].Quar J Roy Meteor Soc,1984,1 10(464):427